爆破器材杂志论文格式要求
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所在城市、邮编、摘要、关键词和中国图书分类号、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致谢(必要时)和参考文献(中文参考文献还需提供英文译文)。首页最下方提供作者简介。
1)题目
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英文题目应与中文含义一致。题目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字符、代号,不出现数学式和结构式等。
2)作者署名
署名作者均写出工作单位及地址、邮编。作者署名单位应该是全称,为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请列出作者单位下设的二级单位。
3)摘要
按GB/T 6447—1986《文摘编写规则》撰写摘要。摘要以第三人称表述,避免使用“本文”、 “作者”等词汇做主语。摘要包括研究目的、主要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不要加评论和注释。英文摘要是对中文摘要的翻译,须用英语思维方式表达其内涵,不可完全照搬中文摘要字字对译。
摘要是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主要内容,所以摘要内容直接影响到该论文是否被收录或收录后是否被他人引用,因此,作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4)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和术语,是检索文章的关键(主题关键)。每篇文章必须给出3~8个关键词,第一关键词应能体现文章的学科分类。关键词主要从题目、摘要和正文中选取,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中选用规范词——叙词。
5)中图分类号
为了有利于科技期刊上网检索和国家对科技论文的统计分析,需要对文章进行分类标引。中图分类号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查询。作者需提供中国图书分类号1~3个。
6)基金项目与作者简介
文稿首页末第1行为收稿日期,第2行注明论文属何类科研项目、资金来源。若为基金资助项目,请注明基金级别和基金项目批号,并附上基金项目批件的复印件,以备审稿。本刊对有基金资助稿件,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基金项目下面两行提供第一作者与通信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
7)引言
引言不编号。引言中尽可能将自己研究工作的具体课题、方向、范围和结果等,与国内外动态及近几年最新主要文献作出较为全面的客观评述,以便客观地向读者表明自己论文的工作是否新颖,新在何处,其意义及学术地位如何。避免公式推导和一般性的方法介绍,应做到开门见山。
8)层次标题
层次标题系指论文题目以外的不同级别的分标题。同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排比”,即词组(通常为词组)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一律左顶格,后空一字位再写标题。标题不超过3个层次。应注意的是引言前面不加阿拉伯数字。
9)插图
为了形象、直观而简明地表达科学内容和技术知识,常借助于插图。图和表的内容不能重复。图应精心设计和绘制,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得当;图中坐标的量和单位分别居中,且置于纵、横坐标轴的外侧;图必须用电脑绘制,每张图幅不大于8cm×l2cm,全文插图序号,与正文中的图序号一致;照片图采用彩色照片,要求层次分明;图下方书写图序号和图题目(需译成英文)。图中有序号标注时,应写在图序号和图题目上方。
10)表格
表格应具有表序号和表题目(需译成英文),表序号与正文中的表序号一致。采用三线表形式。表的左右两侧不加边线(即开式表),必要时可适当添加辅助线。表中的参数应标明物理量和计量单位符号。表注应写在表格的下方,切勿写在表格右侧。各栏数据要注意有效数字的使用规则。顶线(最上面一根)和底线(最下面一根)应比栏目线(中间那根)略粗。
示例:
11)名词术语
应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应按有关的标准或规定使用工程技术名词术语;应使用共认共知的尚无标准或规定的名词术语。作者自拟的名词术语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须加以注释说明。表示同一概念或概念组合的名词术语,文中应前后一致。一般的公司、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等机构名称,在文中出现时须写全称。
12)数字
根据国家标准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数字的使用规定如下:
①用于计量和编号的数字,选用阿拉伯数字,如:体积567m3,质量150kg,章节编号2.1.2;
②已定型的含数字的词语,采用汉字数字,如:四氧化三铁,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
③阿拉伯数字与汉字均可的,采用阿拉伯数字,如:3倍(三倍),选用3倍;第2种(第二种),选用第2种;1/3(三分之一),选用1/3;20世纪80年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选用20世纪80年代。
④在表示数值范围时,采用“~”号,不用“—”号。前后2个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相同时,在不造成歧义时,前一个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可省略;如果省略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造成歧义,则不应省略。如15~20 km、5%~10%。
13)外文字母
文中出现的易混淆的字母、符号以及上下标等,必须准确、清楚和工整,含义要统一。要严格区分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写、小写、正体、斜体、黑体和非黑体(如表示矢量、向量和矩阵的符号用黑斜体)等,必要时注明。
斜体外文字母用于表示量的符号,主要用于下列场合:①变量符号、变动附标及函数,如:力F,质量定压热容cp中的p,函数f(x) 中的f;②用字母表示的数及代表点、线、面、体和图形的字母,如:点a、图A;③特征数符号,如Re(雷诺数)、Pr(普朗特数)、Ma(马赫数);④在特定场合中视为常数的参数,如a、b、g(重力加速度)。
正体外文字母用于表示名称及与其有关的代号,主要用于下列场合:①有定义的已知函数,例如:sin(正弦函数)、exp(指数函数)等;②其值不变的数学常数,例如:自然常数 e = 2.718 281 8…;③已定义的算子,例如:Δ(拉普拉斯算子);④法定计量单位、词头和量纲符号,例如:厘米cm、速度量纲LT-1;⑤数学符号,如加号+,大于号﹥,小括号();⑥化学元素符号,例如:硅Si、锰Mn;⑦装备、仪器、设备和产品等的型号、代号及材料牌号,例如:中国 PLZ05型自行火炮;⑧硬度符号,如洛氏硬度HRC;⑨不表示量的外文缩写字(外文缩写词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应在该词之前标注中文,外文缩写词加上圆括号),例如:爆炸成型弹丸(EFP);⑩表示序号的拉丁字母,例如:i)、j)、k);○11量符号中为区别其他量而加的具有特定含义的非量符号下角标,如空气密度ρa。
14)量、单位和符号
物理量和计量单位应严格执行GB3100—1993~GB 3102—1993的规定。以上国家标准中没有相关规定的可以参考国军标、行业等专业技术标准。如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中均没有规定的,应使用本专业领域内的惯用符号和单位。物理量符号使用斜体字,量的单位使用正体字。图、表中用符号表示数值的量和单位时,应采用量与单位相比的形式,例如:时间 t/s、爆速 v/(m•s-1)等;指数、对数和三角函数中的变量等,是数、数值或量的无量纲组合,例如:sin(wt)等。容易混淆的字母要标出正体或斜体和大小写,计量单位在正文中也不应采用汉字。各种字母必须按印刷体书写清楚。
标点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的相关要求。
15)数学公式
公式可根据需要按其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应另起行居中排;不重要公式、后文不再提及的,可以不编号,与文字混排。编号在全文范围内统一排序,不分章节, 公式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圆括号内右顶格书写。对于公式中首次出现的量符号,按照其在式中出现的顺序,用准确、简洁的语句对其进行逐一解释。公式中必要时可标出量的单位。公式中应尽量避免复合上下角标的使用;尽量少用三层关系的上下标;同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公式推导。
16)结论
结论应是论文的结果、论点的总体概括,做到准确、简明和条理化。如果不能导出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并提出设想或改进的意见。
1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正文中在引用文献处的右上角加顺序号和方括号,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内容。参考文献应限于论文引用的和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所列出的文献应是最主要的、公开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中文参考文献需提供英文译文。文献必须核对无误。文献中的作者只写前3人,其余作者以“等”或“et al”表示。本刊要求参考文献尽可能以近几年为主,以支持该论文的先进性和学术性。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应符合GB/T7714—2015规定。
①期刊析出文献著录格式: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期):起止页码.
示例:
[1]徐纪琳,徐森,潘峰,等.TATP模拟物的设计及安全性评估[J].爆破器材,2021,50(1):32-37.
XU J L, XU S, PAN F, et al. Design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TATP simulant [J]. Explosive Materials, 2021, 50(1): 32-37.
②著作类著录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其他责任者.版次(1版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示例:
[1]汪旭光.乳化炸药[M].2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227-229.
WANG X G. Emulsion explosive [M]. 2nd ed. Beijing: 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 2008:227-229.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1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State Administrationof Work Safety. Safety regulations for blasting: GB 6722—2014 [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4.
③专著中的析出文献著录格式: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
[1]周新利,刘祖亮,吕春绪.膨化硝酸铵及其炸药热点形成具有随机性的理论分析[M]//吕春绪.民用爆破器材理论与实践.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12:19-22.
④学位论文类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目[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示例:
[1]郝嘎子.铜基纳米燃烧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7.
HAO G Z. Controlled preparation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copper-based nano combustion catalysts [D].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
⑤专利文献著录格式:
[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
[1]全慧峰,倪欧琪,张凯铭,等.一种乳化炸药用乳化剂的乳化效果评价方法及装置:CN104101688B [P]. 2016-01-20.
18)保密
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作者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凡涉及到本单位科研成果的稿件,应在论文保密审查表上加盖作者单位公章并由主管领导签署意见。稿件一律实行文责自负,一切侵权事宜均由作者负责。
进入期刊首页作者:刘杰;郭军成;胡秋红;王光明;熊引
作者单位:
关键词:爆炸品;雷电灾害;雷电预警;主动防雷技术
[摘 要] 以爆炸品生产企业雷电环境和雷电预警系统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项目 10 km 半径范围内的雷电 环境、已建设雷电预警系统的有效性和所发生雷电灾害的损失类型,探讨了提升雷电预警系统准确率的方法以及 如何利用雷电预警信号进行微电子设备的主动防雷。 研究的爆炸品生产企业处于雷电灾害频发区域,雷电主要集 中发生时段为每年的 3 ~ 9 月,雷电日分布在 16 时至次日 8 时,地闪强度主要集中在 120 kA 以内,闪电电涌侵入、 闪电静电感应和雷击电磁脉冲造成电气及电子设备多次损坏。 研究发现,对项目划定目标区域、预警区域和警示 区域,综合利用多元化气象资料和融合雷电预警方法,可提高雷电预警的准确率;利用雷电预警信号自动断开与恢 复供电线路,采取线路物理隔离措施增强微电子设备对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可减少雷电灾害损失。
0 引言
雷电灾害是对爆炸品生产影响极大的自然灾 害,闪电伴随的机械效应、热效应和电磁感应等会对 地面物体造成损坏。 爆炸品生产企业一旦发生重大 雷电灾害,将对人员、环境和经济等造成不可估量的 损失。 目前,各国的主流防雷技术包括建设接闪、避 雷器、屏蔽和等电位连接等措施,形成了直击雷、闪 电电涌侵入、闪电静电感应和雷击电磁脉冲综合被动防雷系统,有效提高了防雷水平[1] 。 同时,这些 被动防雷措施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当闪电放电 过程中初始形成的长连续电流和随后产生的回击电 流共同作用、或者长连续电流过程被初始连续电流 脉冲叠加时,通过电涌保护器(SPD)的能量会迅速 增加,额定流量的 SPD 容易损坏[2⁃6] 。 为解决这些 问题,一些学者提出:在雷暴到来之前,为受保护设 施提供准确、及时的雷电预警信息,并采取自动或人 为主观能动的主动防雷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 雷电造成的损失[7⁃9] 。
本研究中,爆炸品生产企业处于雷电易发区域, 生产区、总库区存在易燃、易爆风险。 经过 10 余年 的发展,生产过程已实现了连续化和自动化。 对生 产过程的集中控制、监视和管理等应用了大量的电 子信息系统。 因此,对闪电电涌侵入、闪电静电感应 和雷击电磁脉冲防御措施的有效性提出更高的要 求。 该厂区于 2018 年建设了雷电预警系统,并制定 了相应的雷电预警应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 重大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但因雷电造成电子设备 损坏的事故还时有发生。
通过对本爆炸品生产企业所在区域半径 10 km 范围内的雷电环境和所采用的雷电预警措施有效性 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提高雷电预警的有效性及工 程应用。
1 项目区域雷电环境分析
为了明确研究项目采用雷电预警系统的必要 性,分析所在区域发生雷电灾害的原因,研究雷电预 警在该项目中的工程应用。 以安顺久联民爆有限责 任公司雷电预警系统为例,研究数据包括:项目位置 半径 r = 10 km 范围近 5 a(2018⁃06—2023⁃06)的闪 电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大数据天擎系统;大气电场 数据,来源于研究项目本地安装的大气电场仪同期 数据;雷电预警事件,来源于研究项目已建设的雷电 预警系统;雷电灾害事件,为研究项目实际发生的雷 电灾害。
近 5 a 来,本爆炸品生产企业所在区域 10 km 半径范围共发生地闪次数 N = 3 587,强度主要集中 在 120 kA 以内,占比达 98. 3% ,最大闪电强度超过 200 kA(图 1)。 一年中的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 3 ~ 9 月,月平均曲线为单峰曲线,占比 98. 8% ;其中,6 月 最频繁(图 2)。 符合汛期内高温天数多、热力不稳 定条件加强、近地面层对流活动加剧等特点, 易于 雷暴发生[10] 。 一天中的闪电主要发生时段为 16 时 至次日 8 时,占比96. 33% ,符合贵州省夜雨多发的 实际情况(图 3)。
为了更好地表征研究项目所在区域的地闪情 况,计算 5 a 内地闪密度
按贵州省雷电易发区划图,本爆炸品生产企业 所在区域半径 10 km 范围内为雷电易发区[11] 。
2 已建设雷电预警系统的有效性分析
2. 1 基于大气电场变化的雷电预警
在爆炸品生产企业所在区域安装场磨大气电场 仪。 电场监测范围为 - 300 ~ + 300 kV/ m,电场分 辨率 < 5 V/ m,灵敏度 < 10 V/ m,响应时间 1 s。 通 过大气电场仪监测雷暴生命周期中的 4 个阶段:初 始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耗散阶段。 采用阈值 法,理论上可以提前 15~30 min 进行雷电预警[12⁃13] 。 考虑到地形因素,设定探测半径为 10 km,三级预警 的阈值为 2、 4 kV/ m 和 6 kV/ m。 当大气电场强度 达到阈值时,发布或解除雷电预警。
2. 2 对应雷电预警应急措施
雷电预警级别表示闪电发生概率,根据预警级 别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有助于预防或减小雷电灾 害损失。 当发布三级预警时,建议持续关注雷暴天 气过程,直至解除雷电预警;发布二级预警时,建议 停止作业,断开敏感设备或使用内部电源供电,危险 物品和人员需要撤离到防雷安全区域,直到解除雷 电预警;发布一级预警时,建议立即停止作业,断开 敏感设备或使用内部电源供电,禁止人员和危险物 品停留在暴露区域,直至解除雷电预警。
2. 3 对不同半径范围内发生闪电的预测准确率
大气电场数据是根据电场强度变化预计闪电的 发生,表现为位置的不确定性。 闪电定位数据是闪 电发生后记录的实际数据,表现为已知确定性。 利 用贵州省闪电定位数据,以雷电预警监测设备为中 心,1、 3、 5 km 和 10 km 为半径,选取相应范围内近 5 a 的闪电资料,相应范围内的地闪次数见表 1。
按雷电预警系统的预警提前量,闪电发生前 1 h 内触发雷电预警,则此次闪电被成功预测,否则为漏 警。 以此为标准,计算雷电预警系统的准确率
式中:P 为雷电预警系统准确率;NC 为不同半径范 围内成功预测的闪电次数;NM 为不同半径范围内未 预测到的闪电次数。
经计算,雷电预警系统对 1 ~ 10 km 范围的闪电 预警准确率如图 4 所示。 从图 4 可见,雷电预警系 统的准确率较低。
3 雷电预警系统的优化措施
本爆炸品生产企业区域为雷电易发区域,且已 经发生多次雷电灾害。 以上分析可知,项目中采用 的雷电预警系统有助于减少或减轻雷电灾害带来的 损失,但该系统预测准确率较低。 雷暴天气一般伴 随有其他强对流天气过程。 因此,采用大气电场仪、 闪电定位仪和多普勒雷达进行综合雷电探测措施, 根据三级预警模式建立不同的预警区域,利用多源 气象资料和预警方法建立综合雷电预警模型。
3. 1 多源气象资料和融合预警方法
本项目雷电预警系统采用的监测设施主要是大 气电场仪,缺点是探测范围较小,且没有方向性,导 致雷电预警系统准确率较低。 综合利用闪电定位资 料、大气电场资料和雷达资料,开展雷电预警,会极 大提高雷电预警的准确率[14] 。
大气电场仪优点在于短时临近预警效果较好, 常用的雷电预警方法包括阈值法、电场极性反转法 和电场跳变法等(图 5)。 阈值法就是分级设定阈值 E1 、E2 、E3 ,当范围内电场强度达阈值时,便发布相应 等级的预警。 设定本项目雷电预警系统三级、二级 和一级预警的阈值为 2、 4 kV/ m 和 6 kV/ m。 极性 反转法就是电场极性反转且幅值超过 2. 5 kV/ m 时 产生雷电预警。 电场跳变法就是当电场强度绝对值 超过晴天大气电场临界值( 本项目设定为 2 kV/ m),且出现相连 2 个时刻的电场变化率大于 50% 时 产生雷电预警,数据时间间隔约为 1 s。 当数据间隔 超过 3 min 时,认为数据不可用。
本项目中同时采用3种预警方法。阈值法的一 级预警、电场极性反转法和电场跳变法遵循预警优先原则,分别得到是否产生雷电预警的结果,产生记 为 1,不产生为 0。 图 5 中,NF 为预警空报次数;F 为预警空报率;M 为预警漏报率;TS 为预警评分;S 为综合预警结果;k 为 3 种雷电预警方法顺序;i 为 阈值法的三级阈值;C 为是否产生雷电预警的结果。
3. 2 预报区域及综合雷电预警优化措施
分析本爆炸品生产企业发生的雷电灾害可知, 造成企业雷电灾害的主要原因是闪电电涌沿电源线 路侵入和闪电静电感应,而电源线路由直线距离 8 km 处的变电站架空引来。 该区域内的雷电对本爆 炸品生产企业的安全影响极大。 因此,设定雷电预 警系统目标区域半径为 10 km。 从保障安全的角度 考虑,需要设定预警区域和警示区域作为目标区域 的辅助[15] 。 设定半径 10 ~ 20 km 为预警区域,半径 20 ~ 30 km 为警示区域。
结合预报区域、多源气象资料和雷电预警方法, 建立三级精细化雷电预警模式。 本爆炸品生产企业 区域大气电场触发三级预警时、或警示区域有闪电 发生且雷达回波向预警区域移动时,发布雷电三级 预警,起警示作用;大气电场触发二级预警时、预警 区域有闪电且雷达回波向目标区域移动时、预警区 域有闪电且项目位置大气电场触发一级预警时,发 布雷电二级预警并启动雷电预警应急响应;大气电 场触发一级预警时、项目目标区域有闪电发生时、预 警区域有闪电发生且雷达回波向目标区域移动时、 项目位置大气电场触发雷电预警时,发布雷电一级 预警。 此时,启动雷电预警应急响应,目标区域内禁 止生产和户外活动。 当大气电场不满足触发雷电预 警条件、目标区域和辅助区域均无闪电发生、雷达回 波在警示区域外时,解除雷电预警。
4 雷电预警的工程应用
4. 1 基于雷电预警的主动防雷技术
利用雷电预警信号,实现自动切断闪电电涌或 雷击电磁脉冲沿电源线路侵入设备的耦合途径,从 而使电源线路在 LPZ0(防雷保护 0 区) 和 LPZ1 形 成物理隔离[16] ,如图 6 所示。 发布雷电预警时,控 制设备发出指令,电操机构切断市电,此时设备由室 内备用电源供电。 当解除雷电预警后,控制设备发 送解除预警指令,电操机构自动合闸恢复市电供电, 有效躲避一次雷暴过程。
可靠性措施包括2个方面。一是采用双备用电 源,比如同时采用不间断电源(UPS)和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电源线路主动防雷技术控制单元具有监 测 UPS 功能,当监测到 UPS 电量低于 30% 时,可自 动启动发电机充电。 二是备用电源与保护设备最好 位于同一空间内,当不在同一空间时,2 个空间的连 接线路需要采取屏蔽措施,使 2 个空间为同一 LPZ 区域。
4. 2 主动防雷技术的应用
本爆炸品生产企业建成投产后,建筑物未发生 雷电直击灾害,但闪电电涌侵入、闪电静电感应和雷 击电磁脉冲造成电子设备多次损坏,包括机房信息 系统、室外安防系统和地磅传感器等电子设施。 2023 年 6 月 3 日上午,本爆炸品生产企业所在区域 有雷暴天气过程,造成配电间低压柜跳闸,库区监控 几十个中转箱内的电源适配器和光电转换模块等设 备损坏。经查贵州省闪电定位系统,上午5 点5 3 分 ,距本爆炸品生产企业所在区域约5. 3 km( 图7 中对应绿色的点在距离坐标轴上体现的距离)处发 生闪电,闪电为负地闪,强度为18. 29 kA,此时项目 位置处出现大气电场极性反转。本次雷暴过程中, 经电源线路引入雷击电磁脉冲和闪电静电感应,造 成多种电子设备损坏。如图7所示,区域内从5点 开 始电场强度持续波动,雷电预警系统提前30 min发布了雷电预警信息,但还是发生了雷击事故。 主 要原因是采取雷电预警应急措施不及时。 鉴于此, 对重要的微电子设备采取基于雷电预警的主动防雷 技术。
在中心机房和库区总值班室安装基于雷电预警 的主动防雷装置。 当发布一级雷电预警时,生产区 应关闭电源,停止生产作业,人员保持停留在 LPZ1 及以上的区域,直至解除雷电预警;库区应停止装卸 作业,所有人员和车辆必须撤出库区且停留在 LPZ1 及以上的区域,车辆应与闪电静电感应接地系统进 行电气连接,直至解除雷电预警。 发布二级和三级 雷电预警时,除了可采取一级雷电预警的应急措施 外,中心机房和值班室的主动防雷装置会立即切断 市电,由备用电源供电,LPZ1 及以上区域内的设备 与外面的线路形成物理隔离,从而有效保护设备不 会因电源线路的闪电电涌侵入和雷击电磁脉冲而损 坏;解除雷电预警后,自动合闸恢复市电供电。
5 结论
以爆炸品生产企业雷电环境和雷电预警系统的 应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本爆炸品生产企业所在区 域 10 km 半径范围内的雷电环境,对雷电预警系统 的有效性和雷电灾害的损失类型进行探讨,并开展 了雷电预警系统工程应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本爆炸品生产企业所在区域为雷电易发区 域,雷电主要集中发生时段为每年的 3 ~ 9 月,雷电 日分布在 16 时至次日 8 时,地闪强度主要集中在 120 kA 以内。
2) 本爆炸品生产企业使用雷电预警系统的准 确率较低,对项目位置 1、 3、 5 km 和 10 km 半径范 围内发生闪电的预测准确率仅为 80. 0% 、70. 2% 、 69. 6% 和 69. 5% ,且缺乏工程应用。
3) 本爆炸品生产企业使用的雷电预警系统对 闪电电涌侵入、闪电静电感应和雷击电磁脉冲预警 预防不足,是造成电气及电子设备损坏的主要原因。
4)划定目标区域、预警区域和警示区域,综合 利用多元化气象资料和融合雷电预警方法,可提高 雷电预警的准确率。 加强雷电预警的工程应用,利 用雷电预警信号实施主动防雷,可以提高雷电的有 效防御和减少雷电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