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究学报杂志投稿须知
对稿件的要求:
1.稿件的创新性强、学术观点明确、数据可靠. 稿件的格式: (1)研究论文: 标题(中、英文), 作者的单位名称和地址(中、英文), 摘要(中、英文), 引言,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和讨论, 结论; (2)专题评述: 撰写者一般为正在从事该领域研究工作的专家, 论文一般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大研究项目的总结或对材料科学前沿问题(近3--5年内)新进展的评述; 评述论文应包含作者对本人或本研究组的研究工作的评述, 引用的参考文献以近期发表的论文为主, 数量以30--50篇为宜, 一般不超过15000字.
2.论文的题目应简明、准确, 不宜用缩略词.
3.关键词是学术论文进入流通和引用的窗口, 规范关键词的选择有利于检索和引用. 请按照中国科协的规定选择关键词(中、英文, 各关键词用逗号隔开). 关键词不可少于4个.
4.若是基金资助论文, 请给出资助基金的中、英文标准全称和批准号.
5.文章中的图要求准确、清楚, 均应有中文和英文图题. 曲线图建议作者使用Origin软件,以便于编辑加工。横、纵坐标请使用标准物理量和国际标准单位。 (2) 照片应清晰,请将序号和比例尺与照片结合组成图形。表格应为三线表,有中、英文标题。图、表中的文字一律用英文。
6.请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7.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 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其出处, 由此引发的一切著作权的责任由作者自负. 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使用英译文, 将中文放在括号内)要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 提倡引用中国同行发表的论文, 不要引用近期不能发表的论文和别人难以查阅的文献(如私人通信等).
8.作者须自留稿件的底稿,如果在3个月内未收到编辑部的信函者, 可自行处理, 但须告知编辑部. 稿件被录用后, 作者须签署“著作权转让声明书”.
9. 论文发表费280元/页(如需使用彩页,另外加收彩页制作费500元/页);不向作者收取审稿费用,相应费用由编辑部代付;稿费采取向作者赠送当期期刊及免费下载材料期刊网电子版全文的方式支付。
10.请登录本刊网站www.cjmr.org, 通过远程系统在线投稿, 不接受其他形式投稿. 请务必注明作者的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座机和手机)和E-mail地址, 以便于联系.
11. 本刊编辑部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院内
邮编: 110016; Tel: 024-23971297; Fax: 024-83978072; E-mail: cjmr@imr.ac.cn)
进入期刊首页作者:冉子祚;张 爽;苏兆翼;王 阳;邹存磊;赵亚军;王增睿;姜薇薇;董晨希;董 闯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
关键词:金属材料;成分优化;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316不锈钢;显微组织;点蚀
摘 要 316不锈钢因其优异的耐蚀和加工性能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宽泛的成分范围会导致性能波动。本文首 先将置换型固溶合金化元素归类为稳定铁素体的类Cr元素(Cr, Si, Mo)和稳定奥氏体的类Ni元素(Ni, Mn)。进 而引入“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给出该不锈钢的16原子成分单元,由此将现有国标成分区间解析成五个16原子 成分式,分别对应于两类元素的上下限(Cr, Si, Mo)3.0625, 3.5-(Ni, Mn)1.75, 2.25-Febal 和中值(Cr, Si, Mo)3.25-(Ni, Mn)2-Febal 。 采用氩气保护电弧炉熔炼,用真空箱式炉实施均匀化处理(1150 ℃/2 h,炉冷),冷轧至 5 mm 薄片(变形量约 50%),再实施固溶处理(1050 ℃/0.5 h,水淬)。类Ni元素含量最低的Ni1.75合金组织中出现铁素体相,对应的质 量百分比成分区间为(21.2~18.5) (Cr, Si, Mo)-11.4(Ni, Mn)-Fe;其它三个样品均为单一奥氏体相。经固溶后,平 均维氏硬度约为160,最高为174,均满足国标要求(低于200)。在质量分数为3.5% 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 实验结果表明,类Cr元素含量最高的Cr3.5-Ni2.25-Febal合金(Fe-17.8Cr-0.6Si-2.7Mo-14.0Ni-0.8Mn-0.021C)体现出 最强的耐蚀性能,成分式中类Ni元素原子个数在2以上的合金也表现出较强的耐蚀性,对应的质量百分比成 分区间为(18.4~21.1) (Cr, Si, Mo)-(14.7~13.0) (Ni, Mn)-Fe。类 Cr 元素含量高的合金点蚀电位(0.211 V)也高。 综上,Cr3.25-Ni2-Febal (Fe-16.7Cr-0.4Si-2.7Mo-11.9Ni-1.2Mn-0.021C)既能形成单相奥氏体,又具有满足标准要求 的维氏硬度(~160HV),并且其耐蚀性也在高的水平(自腐蚀电位-0.082 V、腐蚀电流密度1.83 × 10-6 A·cm-2 、耐 点蚀当量25.6、点蚀电位0.19 V),合金化元素含量适中,是最佳合金。
316 不锈钢作为常见的奥氏体不锈钢,具有优 秀的耐腐蚀性能及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压力容 器、海洋环境装置。316 不锈钢主要由 Cr、Si、Mo、 Ni、Mn、C元素构成,它具有优异的耐蚀性能主要归 功于Cr、Ni、Mo 元素,这些元素同氧气结合形成了 致密的钝化膜,钝化膜的存在隔绝了内部金属与 外界环境防止腐蚀的进一步加深[1,2] 。Cr 作为不锈 钢的重要构成元素,其含量直接影响了不锈钢耐 蚀性能,同时作为稳定铁素体元素,具有缩小 γ 相 区的作用。Mo 元素通过形成一系列氯氧化物而 降低Cl - 离子浓度,从而提高不锈钢的耐点蚀能力。 根据耐点蚀当量公式[1] ,Cr、Mo 元素直接决定了耐 点蚀当量的大小,对后续预测点蚀性能有至关重 要的作用。为了提高316 不锈钢的奥氏体稳定性, 就必须加入足够量的 Ni、Mn 等奥氏体稳定元素。 由于国标牌号成分范围宽泛,316 不锈钢始终面临 如何精准调控成分这一技术难题,这就需要引入 成分设计理论指导其生产,以得到综合性能优异 的合金。建立316 不锈钢的原子结构模型,从而揭 示出成分载体,是解决该类合金成分优化设计的 关键。
董闯等人提出了描述化学近程序的“团簇加连 接原子”结构模型[3, 4] ,他们认为任意一个结构的近 程序都可以简化成第一近邻团簇加上若干个位于 次近邻的连接原子,表示为团簇式:[团簇](连接原 子)。该模型根据组元相互作用模式,从化学近程 序结构单元的角度,揭示了工业合金特定成分的 结构根源,故而合金特定的团簇式也被认为是材 料的成分基因,并成功应用于高温合金、非晶、特 种不锈钢等合金体系[5] 。通过总结大量工业合金 的成分可知,对于原子半径近似相等的面心立方 固溶体体系,团簇式中原子总数为 16,即团簇式 通式为[中心原子-立方八面体团簇壳层原子12](连 接原子)3 [6] 。最近,该 16 原子团簇式被成功应用于 304 不锈钢的国标成分解析中,通过将合金元素分 为类Cr(铁素体稳定元素)和类Ni(奥氏体稳定元素) 两大类,多元合金可简化为伪三元体系,对应的成 分区间被确定为(Cr, Si)3.06~3.5-(Ni, Mn)1.5 ± 0.25-Feba l [7] 。 316 不锈钢是在 304 不锈钢的成分基础上加入 Mo 并提高 Ni 而衍生出的钢种,合金化元素中只有质量分数为2%~3%的Mo原子半径偏大,其Goldschmidt 半径为 0.140 nm,其它元素半径均接近于 Fe (其 Goldschmidt 半径为 0.127 nm),因此 16 原子团簇式 同样适用于316不锈钢的国标成分解析。
本文从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出发,应用16原子 团簇式优化得到了316不锈钢国标牌号的团簇式区 间(Cr, Si, Mo)3~3.5-(Ni, Mn)2±0.25-Febal ,从而设计出位于 边界和中心的五个成分(Cr, Si, Mo)3.0625-(Ni, Mn)1.75- Febal 、(Cr, Si, Mo)3.0625-(Ni, Mn)2.25-Febal 、(Cr, Si, Mo)3.25- (Ni, Mn)2-Febal 、(Cr, Si, Mo)3.5-(Ni, Mn)1.75-Febal 、(Cr, Si, Mo)3.5-(Ni, Mn)2.25-Febal 。采用熔炼、机械加工、热处理 等操作进行了样品的制备,进而表征了铸态与最终 态下的组织,并测试了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完成了 设计合金的实验验证。
1 316不锈钢国标成分的解析和成分优化
本文取316不锈钢的国标牌号022Cr17Ni12Mo 2(GB/T 20878-2007,S31603)进行成分解析,各元素 含量分别为 C ≤ 0.03、Cr:16.0-18.0、Si ≤ 1.00、Mo: 2.0~3.0、Ni:10.0~14.0、Mn ≤ 2.00、P ≤ 0.045、S ≤ 0.030 (%,质量分数,下同)。首先按照不同合金化元素对 奥氏体和铁素体稳定性的影响,将合金化元素分为: 1)置换型固溶的铁素体稳定元素,即类 Cr 元素,包 括 Cr、Mo、Si;2)置换型固溶的奥氏体稳定元素,即 类Ni元素,包括Ni和Mn;3)基体Fe;4)间隙型固溶 元素C和N,属于强稳定奥氏体元素;5)夹杂元素P、 S。前三组用于构建合金的团簇式。后两组不进入 置换固溶体的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成分区间的边 界因此可以表示为(18Cr,1Si,3Mo)-(14Ni,2Mn)-Fe、 (18Cr, 1Si, 3Mo) - (10Ni, 0Mn) -Fe、(16Cr, 0Si, 2Mo) - (14Ni,2Mn)-Fe 和(16Cr,0Si,2Mo)-(10Ni,0Mn)-Fe(数 字写在元素前面代表其对应的质量百分比,%,下同)。 转换为总原子个数为 16 的团簇式形式为:(Cr, Si, Mo)3.68- (Ni, Mn)2.45-Fe9.88、(Cr, Si, Mo)3.67- (Ni, Mn)1.51- Fe10.82、(Cr, Si, Mo)2.94-(Ni, Mn)1.52- Fe11.54、(Cr, Si, Mo)2.94- (Ni, Mn)2.46-Fe10.59(数字写在元素右下方代表其对应 的原子个数,数字写在括号右下方代表同类元素的 原子个数总和,下同)。将上述的316国标牌号绘制 于(Cr, Si, Mo)-(Ni, Mn)-Fe 伪三元成分图中 ,得 到图1。
根 据 图 1 可 知 ,国 标 给 的 成 分 区 间 (Cr, Si, Mo)2.94~3.68-(Ni, Mn)1.51~2.46-Febal过于宽泛,在该标准下 生产出的316 不锈钢性能会产生波动,合金成分需 要进一步优化。对国标成分的上下限进行优化(取 整数或半整数),可以得到缩窄后的316不锈钢团簇 式范围:(Cr, Si, Mo)3~3.5-(Ni, Mn)1.5~2.5-Febal 。在 304 不 锈钢的 16 原子团簇式结果中,类 Cr 原子的总数为 3~3.5,类Ni原子的含量区间为1.5 ± 0.25,其范围为 0.5 个原子。而根据 316 的国标成分区间得到的类 Cr 原子含量范围同 304,类 Ni 原子含量范围与 304 有部分重叠,进一步进行优化后,保持类Cr原子含 量范围不变,类Ni原子含量范围缩减到0.5个原子, 即可得到Ni2 ± 0.25。最终,316不锈钢的国标成分区间 被优化为(Cr, Si, Mo)3~3.5-(Ni, Mn)2 ± 0.25-Febal ,如图1中 蓝色实线所围成的范围。
取优化后的316不锈钢团簇式区间的四个边界 点和中心点设计合金成分,进一步考虑C元素的影 响,Cr 元素易与 C 元素结合,以 Cr23C6的形式析出,而导致敏化出现,故将团簇式中类Cr元素的最低含 量提高到3.0625,以克服敏化现象。由此设计出五 个316不锈钢成分,见表1。后续将对设计的合金成 分进行组织表征与性能测定,以探讨合金成分与组 织和性能的关联性。
2 实验方法
本实验主要采用高纯颗粒或丝状金属进行熔 炼,纯度分别为C、Cr、Si:99.99%,Mo、Ni、Fe:99.95% 和Mn:99.8%。原料在使用前均使用稀酸或砂纸打 磨,去除表面氧化皮和杂质,再用去离子水清洗并用 酒精超声震荡5 min后晾干。在高纯氩气保护下,采 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炉,在铜坩埚内反复翻面熔炼 6 次,保证合金成分均匀,获得质量为 80 g 的纽扣锭 样品,且熔炼质量损耗率控制在 0.3% 内。用真空 箱式炉在 1150 ℃下对合金样品保温 2 h 均匀化处 理,随炉冷却,再用 240#砂纸打磨样品表面,去除 氧化皮后将样品冷轧至约 5 mm 薄片(变形量约 50%,每次下压量控制在10%以内),然后在1050 ℃ 下保温0.5 h固溶处理,再取出样品进行水淬[1] ,得到 最终态样品。该热处理和轧制工艺非常接近于 GB3280-2015[8] 中给出的316不锈钢冷轧钢的标准处 理工艺。
使用 240#砂纸将样品表面打磨平整后,采用 D8 FOCUS型X射线衍射仪分别对铸态和最终态样 品的相结构进行测定。依次采用240#、400#、800#、 1000#、1200#、1500#、2000#耐水砂纸,分别对铸态和 最终态样品的表面进行打磨,再用1.5 μm的金刚石 研磨膏抛光至镜面,并放在氯化铁+盐酸溶液中腐蚀 (腐蚀液比例为 :3 g FeCl3 + 2 mL HCl + 95 mL C2H5OH),然后通过Leica DMi8型金相显微镜和SU‐ PRA 55型扫描电镜,观察铸态合金表面和最终态合 金轧向面的金相图。用HVD-1000IS型硬度测试仪 测试样品硬度,载荷为 200 g,保压时间 15 s。在进 行电化学腐蚀试验前,采用(XYX-6047)金相冷镶料 对样品进行镶嵌,样品的暴露面积为1.0 cm2 。对所 有 样 品 待 测 表 面 再 依 次 采 用 240#、400#、800#、 1000#、1200#、1500#、2000#耐水砂纸进行打磨,用 1.5 μm的金刚石研磨膏抛光至镜面,并用98%无水 乙醇清洗并烘干后备用。采用 Gamry Reference 600+电化学工作站对各个样品进行耐腐蚀性测试, 将三电极电化学体系放在质量百分比为3.5%的Na‐ Cl 溶液中进行试验,其中阳极为样品,阴极为铂电 极,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9] 。测试前将试样放 置于溶液中浸泡30分钟以获得稳定电位,选用塔菲 尔极化测试,扫描速率为1 mV/s,扫描范围为相对于 开路电位-0.5 V~1.3 V(扫描方向:由负到正),并对 测试得到的极化曲线进行拟合[10] ,求得电化学参数。
3 结果和讨论
3.1 微观组织及形貌分析
3.1.1 XRD谱和组织结构 图2给出了5个样品在铸态(a)和最终态(b)下的 XRD 图谱。对比发 现,轧制和热处理等工艺并没有改变铸态合金的相 结构。BT 合金(Cr3.5-Ni1.75-Febal )与 BB 合金(Cr3.0625- Ni1.75-Febal )衍射图谱均呈现α + γ的双相特征,这是由 于类Ni 元素含量(Ni1.75)不足导致奥氏体失稳,在熔 炼过程中生成了δ-铁素体相且在后续的轧制与热处 理过程中无法消除,从衍射峰面积比例估算,铁素体 体积分数均接近 5%,并在后续 SEM 分析中得到证 实(图 4)。然而,设计合金的碳含量质量分数仅为 0.021%,低于 022Cr17Ni12Mo2 国标中碳含量的上 限(0.03%),更低于06Cr17Ni12Mo2国标中碳含量的 上限(0.08%)。在实际工业生产时,可适当提高碳含 量,从而提高BT和BB合金的奥氏体稳定性。对于 高Cr元素含量的成分,同样提高类Ni元素的含量, 仍然可以保证合金的单相奥氏体组织,例如TT合金 (Cr3.5-Ni2.25-Febal )。对于 TB 合金(Cr3.0625-Ni2.25-Febal ),其类Cr元素的含量是奥氏体不锈钢的下限[7] ,也是抗 氧化性的最低保障,而类Ni元素达到上限值,能充 分保证奥氏体组织稳定性。当类Cr元素和类Ni元 素的含量均保持在成分标准的中值时,即MM合金 (Cr3.25-Ni2-Febal ),已经表现出与高类Ni元素含量合金 相同的单一奥氏体相。
3.1.2 金相结果
图3为铸态合金的光学显微 组织。从图3a~e可以看出,BT合金(Cr3.5-Ni1.75-Febal ) 金相组织中出现明显的白色条纹,基质中均匀分布 奥氏体颗粒和铁素体,这是由于熔炼过程中温度梯 度的变化导致晶粒的再生长。而 BB 合金(Cr3.0625- Ni1.75-Febal )奥氏体基体上出现呈枝晶状分布的铁素 体,构成了奥氏体-铁素体的双相组织。其它铸态合 金的组织由单一的奥氏体相构成:MM 合金(Cr3.25- Ni2-Febal )金相组织由大量等轴晶粒、短柱状晶粒组 成,TB 合金(Cr3.0625-Ni2.25-Febal )金相组织主要由等轴晶粒构成,TT 合金(Cr3.5-Ni2.25-Febal )金相组织由等轴 晶粒和长柱状晶粒组成。以上金相结果与Wu等人 关于增材制造高性能 316L 样品的组织表征结果 类似[11] 。
对出现铁素体相的铸态合金进行SEM测试,得 到 BT 合金(Cr3.5-Ni1.75-Febal )与 BB 合金(Cr3.0625-Ni1.75- Febal )在铸态下的扫描电子显微组织,如图 4 所示。 可以看出,BT、BB合金晶粒内部分布着大量的由α 相和γ相构成的枝晶状组织,其中白色条状α相分布 在基体γ相上。BT合金的α相平均间距约为3.5 μm, 而BB合金的α相平均间距约为12.1 μm,随着类Cr 原子数减小,α 相间距增加,奥氏体稳定性增加,导 致铁素体含量降低。显然,类Cr元素起到稳定铁素 体的作用。
图 5 为最终态合金的光学显微组织,晶粒尺寸 均在 50 μm 量级。从图 5a~e 可以看出 ,BT 合金 (Cr3.5-Ni1.75-Febal )与 BB 合金(Cr3.0625-Ni1.75-Febal )的铁素 体夹杂在奥氏体中,呈现明显的白色条状,合金轧制 后出现了多道不规则条纹,经判断其为滑移带和位 错。其余合金的组织为单一奥氏体,退火后出现明 显的孪晶。
3.2 力学性能分析
根据文献[12],316L 不锈钢屈服强度与维氏硬 度之间的关系满足:σ0 = 3.2HV - 304.4,可用于将硬 度转换成强度。铸态和固溶态的维氏硬度绘制于图 6,虽然固溶态硬度均有所提升,但最高的 BT 合金 (Cr3.5-Ni1.75-Febal )固溶态 HV 硬度仅为 174(相当于屈 服强度 252.4 MPa),满足不锈钢实用手册[1] 中记录 316L不锈钢固溶态力学性能的要求,即HV硬度不 大于220、屈服强度不小于175 MPa。BT合金(Cr3.5- Ni1.75-Febal )的HV硬度(174)明显高于其余合金(~160), 这是由于该合金中类Ni元素含量最低,且类Cr元素 含量最高,奥氏体稳定性差,在熔炼和热处理的高温 条件下,其组织内部易生成高硬度的铁素体相,如图 4所示。同样低Ni的BB合金(Cr3.0625-Ni1.75-Febal )也存 在铁素体析出,但是Cr含量较少,固溶强化较弱,导致其硬度比 BB 合金低了约 17HV。其它的 HV 硬 度均接近 160 (屈服强度近似为 207.6 MPa),也满 足标准要求。MM合金(Cr3.25-Ni2-Febal )作为成分设计 的中点,与高类Ni元素含量的合金具有相似的硬度 值,且已表现出单一的奥氏体相,因此更节约生产成 本,是最佳合金。
3.3 电化学腐蚀行为
最终态合金的极化曲线如图7所示,其中TT合 金(Cr3.5-Ni2.25-Febal )、TB 合金(Cr3.0625-Ni2.25-Febal )和 MM 合金(Cr3.25-Ni2-Febal )的自腐蚀电位Ecorr高于低类Ni元 素含量的合金。Cr元素易与O结合,从而在合金表 面形成钝化膜,阻止腐蚀的进一步发生,因此类 Cr 元素含量最高的 TT 合金体现出最强的耐蚀性能。 随着类 Ni 元素含量的增加,钢的钝化性能有所提 高,钝化膜溶解速率降低,可改善不锈钢的耐蚀性 能[13] ,因此 TB 合金和 MM 合金也表现出较强的耐 蚀性。
参照Gamry电化学制造商记载的《基本电化学 腐蚀测量手册》,
对图 7 中的每条极化曲线,实施 塔菲尔拟合,如图 8 所示,可得相应的腐蚀电流密 度(见表 2)。自腐蚀电位(Ecorr )越高,腐蚀电流密度 (Icorr )越低,材料的耐蚀性能越好。根据表 2,MM (Cr3.25-Ni2-Febal )、TT(Cr3.5-Ni2.25-Febal )、TB(Cr3.0625-Ni2.25- Febal )合金的自腐蚀电位高于其它合金,腐蚀电流 密度(Icorr )小于其它合金,说明类 Ni 元素能提高耐 蚀性能。
进一步考虑到 Cr、Mo 等元素的含量与合金耐 点蚀能力密切相关,可引入耐点蚀当量(Pitting resis‐ tance equivalent number,PREN)预测合金的耐蚀性 能,通常PREN数值越大,耐点蚀性能越好。对于奥 氏体不锈钢,常用的PREN计算公式[1] 为:
PREN = ω(Cr) + 3.3ω(Mo) + 16ω(N)
其中,ω表示相应元素的质量百分比。最终态合金 的耐点蚀当量列于表 2 中。在耐点蚀当量中,Cr、 Mo、N 元素对提高不锈钢的耐点蚀性能有不同的 作用方式:Cr 能增加 C 在不锈钢中的溶解度,降低 晶界周围区域的元素贫化程度;Mo 以氧化物的形 式存在于钝化膜中,增强钝化膜的稳定性并抑制其 溶解[14] ;N 的添加能抑制氧化膜的溶解并促进钝化 膜的再钝化,从而降低不锈钢的腐蚀速率[15] ,此外, N同合金化元素结合可抑制Cr、Mo等元素溶解,在 中性溶液中,氮化物能抑制Fe的阳极溶解,减缓点 蚀坑的形成[16, 17] ,同时 N 富集可提高合金抗点蚀 能力[18] 。
BT(Cr3.5-Ni1.75-Febal )、MM(Cr3.25-Ni2-Febal )和TT(Cr3.5- Ni2.25-Febal )合金的点蚀电位(Epit )明显高于其它合金, 同时其PREN也高于其它合金。进一步分析耐点蚀 当量和点蚀电位之间的规律性,将其数值绘制于图9 中。随着PREN的降低,合金的Epit 也呈现降低趋势。 高类Cr元素含量的合金具有较高的PREN,在极化曲 线中表现出较高的Epit ,其耐点蚀性能也较好。
对于经轧制和热处理后的最终态合金,对其表 面进行电化学腐蚀后,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其表面 的点蚀形貌,结果如图10所示。可见样品均发生了 不同程度的点蚀:MM合金(Cr3.25-Ni2-Febal )点蚀坑数 最少,含有最低类Ni元素的BT和BB合金表面出现 了较多的点蚀坑且伴随较多极细小的点蚀缝隙,含 有最高类 Ni 元素含量的 TB 和 TT 合金点蚀坑平均 面积较大且小点蚀坑较少。
采用Image J软件计算出样品的表面积并统计 点蚀坑的数量和面积。根据GB18590-2001点蚀评 定标准[19] ,按照每单位面积点蚀坑数和点蚀坑的平均大小分类为A列和B列,
对比标准点蚀等级后,得 出合金点蚀等级,见表3。发现5个合金的点蚀等级 均为 A-4、B-1,点蚀坑密度较大,但点蚀坑尺寸较 小,说明合金熔炼均匀。根据表3可知,含有最高类 Cr元素(其中对耐点蚀性能有贡献的是Cr和Mo元 素)的BT和TT合金以及含有较高类Cr元素的MM 合金的点蚀坑密度明显低于含有最低类Cr 含量的 BB和TB合金,说明其耐点蚀性能更优异,与耐点蚀 当量的预测一致。
综上所述 ,TT(Cr3.5-Ni2.25-Febal )、TB(Cr3.0625-Ni2.25- Febal )和MM(Cr3.25-Ni2-Febal )合金拥有较高的自腐蚀电位 (Ecorr ),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BT(Cr3.5-Ni1.75-Febal )、 TT(Cr3.5-Ni2.25-Febal )和 MM(Cr3.25-Ni2-Febal )合金的点蚀 电位(Epit )较高,因此耐点蚀能力较强。蒋华臻等人[9] 研究了激光熔化沉积制备316L不锈钢的电化学腐 蚀性能,Wang 等人[20] 研究了电弧增材制造 316L 不 锈钢的耐腐蚀性能,与其实验结果对比发现,本文最 终态合金的Ecorr更大,Epit更小,Ecorr数值相当,表明成 分优化后的316L不锈钢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但耐 点蚀性能较弱。
4 结论
(1) 成分式区间的中值合金 Cr3.25-Ni2-Febal (Fe16.7Cr-0.4Si-2.7Mo-11.9Ni-1.2Mn-0.021C)既能形成 单相奥氏体,又具有满足标准要求的硬度(~HV 160), 并且其耐蚀性也在高的水平(自腐蚀电位-0.082 V、 腐蚀电流密度1.83 × 10-6 A·cm-2 、耐点蚀当量25.6、点 蚀电位0.19 V),合金化元素含量适中,是最佳合金。
(2) 含 有 最 低 类 Ni 元 素 的 Cr3.5-Ni1.75-Febal 和 Cr3.0625-Ni1.75-Febal合金组织中出现铁素体相,对应的质 量百分比成分区间为(21.2~18.5)(Cr, Si, Mo)-11.4(Ni, Mn)-Fe。
(3) 类 Cr 元素含量最高的 Cr3.5-Ni2.25-Febal 合金 (Fe-17.8Cr-0.6Si-2.7Mo-14.0Ni-0.8Mn-0.021C) 体 现 出最强的耐蚀性能,Cr3.0625-Ni2.25-Febal和 Cr3.25-Ni2-Febal 也表现出较强的耐蚀性,说明,成分式中类Ni元素原 子个数要在2以上,对应的高Ni质量百分比成分区间 为(18.4~21.1)(Cr, Si, Mo)-(14.7~13.0)(Ni, Mn)-Fe。
(4) 根据耐点蚀当量和极化曲线的结果可知,类 Cr元素含量高的316不锈钢耐点蚀当量高(26.755), 点蚀电位(0.211 V)也高,表现出更优异的耐点蚀 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