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电镀与涂饰电镀与涂饰问答

电镀与涂饰杂志论文投稿须知?

来源:月期刊咨询网汇总

电镀与涂饰杂志近十年出版发文量:

电镀与涂饰杂志投稿须知

  1.关于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包括但不限于抄袭、一稿多投、数据造假等。

  我刊是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注册用户,且已开通“稿件追踪”功能,可以检索稿件的投稿经历及与现有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网络文章等)的文字重合率。

  稿件审理过程中,若发现疑似学术不端行为,作者又无法解释,将一律做退稿处理,并将作为特殊事件进行记录。

  2.关于署名

  论文的署名在投稿前必须征得所有作者的同意。对于在校学生,原则上以导师作为通信作者。稿件录用后,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不允许更改;录用前增删作者或调整其他作者的顺序,须提出申请,并填写《作者信息修改申请单》。

  3.关于审稿流程和周期

  稿件可能经历以下所列的多个审理阶段:

  排版-查重-初审-外审-复审-版面费缴纳-录用-编辑-终审-出版-样刊。

  排版——我刊为全彩排版,由作者按照《排版教程》在投稿前自行完成。

  初审——初步判断稿件是否符合本刊的报道宗旨及写作水平。

  查重——稿件审理过程可能会多次查重(尤其是内容改动较大的情况下)。对于查重率(文字重叠率),一般不得超过30%(参考文献以外的部分),允许探讨机理的部分与文献有较多重叠,而研究性论文要视具体重叠的部分以及与哪些文献重叠来综合判断,一般允许实验部分有较多重叠,也允许讨论部分的内容与作者自己的学位论文有较多重叠,但不允许与作者已发表的论文(包括会议论文)有较多的重叠。图片仅允许在最小限度内重复使用,且不得与已发表的论文存在矛盾。

  外审——由外审专家对稿件进行审阅。外审亦可能在复审之后进行,并可能进行多次。

  复审——由责任编辑对稿件进行审阅。审稿意见中往往附带对稿件的批阅(在Word中以审阅模式呈现),作者应对批阅稿中的批注和语言文字方面的修改予以足够的重视。

  版面费缴纳——费用缴纳完成后方可开具录用通知。

  录用——录用通知为彩色电子版,需自行填写申请表单,选择所列项目。

  编辑——稿件可能会多次反复修改,作者需保持与责任编辑的联系沟通。

  终审——由主编对稿件作最终审阅。

  出版——出版印刷大概需1个周时间。

  样刊——按作者登记信息快递样刊。

  4.关于授权书

  稿件在正式录用之前,需提交《投稿声明及著作权专有许可使用授权书》。

  5.关于文档格式与编辑

  现只接受doc(Word 2003版)、docx(Word 2007及以上版本)的文档。如需上传额外图表或数据,可随同稿件一并打包压缩以附件形式提交。

  任何稿件在出版前,我刊都会遵照编校规范化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对其语言、符号、图表等进行编辑。如果作者不接受我刊对稿件进行的合理编辑,将做退稿处理。

  6.关于篇幅、审稿周期及文献要求

  

  说明:(1)字符数为扣除摘要及文献,WORD-审阅-字数统计-字符数(不计空格)。(2)综述性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中,近3年的文献不得少于50%,投稿时以附件的形式上传全部参考文献的电子文档。

  7.关于数据库收录

  所有发表后的稿件都第一时间上传给各大数据库收录机构,包括但不限于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如作者不同意数据库收录,请改投他刊。

进入期刊首页

电镀与涂饰杂志已发表格式范文参考


1.纳米技术在电镀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伟;张蕾;孙文涛

作者单位: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

关键词:纳米材料;电镀;表面纳米化;纳米封闭;综述

  摘要:[目的]纳米材料因其界面和尺寸效应而展现出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要发展 方向。[方法]综述了纳米技术在电镀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其在电镀前处理、电镀过程及镀后处理中的应用。[结果] 纳米技术的引入显著提升了镀层的力学性能、耐蚀性、耐磨性及功能性(如超疏水性、催化活性、磁性能等)。纳米电镀技术 在大规模应用中仍面临成本高、工艺复杂及机理研究不足等挑战。[结论]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艺优化,纳米电镀技术 有望在新能源、电子器件、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推动电镀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纳米材料是至少有一个维度的尺寸在1 ~ 100 nm 范围内的材料,可分为一维纤维纳米材料[1-2] 、二维 层状纳米材料(即纳米薄膜材料)[3] 和三维纳米材料 (即具有纳米微结构的材料,如纳米晶材料)[4] 。对于 一般的金属、陶瓷等晶体材料而言,都是由具有规 则排列的原子结构的晶粒组成,而晶界的厚度一般 认为在 1 nm 左右。对常规材料而言,界面部分所占 的体积分数很小,可忽略不计,但纳米材料中界面 部分所占的体积分数则相当大,由此衍生出一系列 特殊的性能,包括力学性能、化学活性、磁性、介 电性质、超导性能、光学性能等[5] 。将纳米技术应用 于电镀中的前处理、金属电沉积、后处理工艺等可 大幅提升镀层的综合性能,或赋予镀层新的特殊性 能,从而拓展电镀这一传统工艺的应用范围,实现 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电镀前通过预先对基体 进行表面纳米化处理,可提供更多的电沉积活性位 点,起到细化镀层组织和提高镀层性能的作用。电 镀过程中通过控制工艺条件,可获得具备不同性能 的纳米晶单层膜或多层膜、表面纳米微结构及纳米 复合镀层。电镀后通过纳米封闭技术也可以有效改 善镀层的耐磨性和耐蚀性。

  本文介绍了纳米技术在电镀前处理、不同种类 纳米结构镀层制备过程及其后处理中的应用情况, 展望了纳米技术在电镀领域的应用前景。

  1 纳米技术在电镀前处理中的应用

  表面纳米化是金属材料表面强化的常用手段之 一,主要通过机械研磨、喷丸、激光淬火等方法细化材料表层晶粒组织,大幅提高金属材料的表面强 度[6] 。表面纳米化作为电镀前处理技术也已经获得 了较为广泛的应用[7] ,早前大多见于金属材料在高 温下的化学气相渗透、离子注入等表面处理工艺, 如钢铁材料的化学渗碳、化学渗氮、离子渗氮等。 主要是利用纳米晶材料中的大量晶界充当元素的快 速扩散通道,促进其快速均匀地渗透。

  在电镀和化学镀领域,预先对基体进行表面纳 米化处理,可令镀层晶粒组织细化、界面结合力提 升、内应力降低等。张琼[8] 研究了铜基体表面纳米化 处理对化学镀 Ni–P 合金的影响,发现表面纳米化能 够提高沉积速率,在相同条件下得到更厚的 Ni–P 合 金镀层。这是因为纳米晶材料的表面具有更高密度 的晶体缺陷(如晶界、位错等),可为金属的还原沉 积提供更多活性位点。此外,划痕测试结果表明, 纳米化铜表面的 Ni–P 合金镀层具有更高的界面结 合力。一方面,纳米化处理令基体表面的微观起伏 增多,镀层与基体之间的机械咬合增多;另一方面, 基体表面的活性形核位点数量增加,并且形核点与 基体之间是冶金结合。

  西安交通大学与河南平高电气有限公司的研究 人员先对铜及铜合金表面进行机械研磨,再退火处 理获得一层均匀的等轴纳米晶粒,最后电镀银,所 得 Ag 镀层结合力良好,内应力较低,有效延长了镀 件的使用寿命[9] 。

  总体而言,在电镀前处理中通过表面纳米化技 术细化材料表面晶粒组织,能够显著提高镀层的结 合力和沉积速率。

  2 纳米技术在电镀纳米结构金属镀层

  中的应用 晶粒尺寸对金属材料的各项物化性能有着显著 的影响。对金属镀层而言,其比表面积、亲/疏水性、 耐蚀性、硬度、耐磨性等均与晶粒和微观结构的尺 寸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电沉积工艺获得的具 有纳米晶粒或纳米表面结构的镀层,一般具有粗晶 镀层所不具备的优良和特殊性能。目前电镀纳米结 构镀层主要包括纳米晶单层膜、纳米晶多层膜、表 面纳米微结构、纳米复合镀层等。

  2. 1 电镀纳米晶单金属

  通过使用添加剂、脉冲电流、超声辅助等手段 可电沉积获得纳米晶镀层。对于具有较高沉积过电 位的金属(如镍),通过选用适当的添加剂,在直流 电源下即可获得纳米晶镀层。王立平等人[10] 向镀液 中添加复合有机添加剂,在 45 钢表面直流电沉积得 到纳米晶 Ni 镀层,该镀层表面致密、平整,结合力、 显微硬度及耐磨性均优于粗晶 Ni 镀层。他们还使用 脉冲电源,通过改变电流密度而电沉积得到不同晶 粒尺寸的纳米晶 Ni 镀层,发现随晶粒尺寸减小,Ni 镀层的显微硬度增大,耐磨性显著提升[11] 。杨艳玲 等人[12] 在超声搅拌辅助下于铜基体表面脉冲电沉积 纳米晶 Ni。结果表明,随超声波功率增大,Ni 镀层 的晶粒尺寸先减小后增大,当超声波功率为 50 W 时,Ni 镀层的晶粒尺寸降至最小(约 24 nm),显微 硬度最高(达 760 HV)。

  对于锌、铜等沉积过电位较低的金属,一般难 以在直流条件下获得纳米晶镀层,往往需要借助脉 冲电流或超声辅助。脉冲电沉积通常输入矩形波电 流或电位信号,这种信号能使阴极表面在瞬间达到 较高的电流密度,从而获得较高的沉积过电位,有 利于促进阴极表面的大量形核。因此在相同镀液配 方下,脉冲电沉积能够令镀层结晶更加细致、表面 更加平整、界面结合更紧密[13] 。Saber 等人[14] 研究了 峰值电流密度对脉冲电沉积锌微观结构的影响,当 峰值电流密度为 2 A/cm2 时,可获得平均晶粒尺寸 为 56 nm 的纳米晶 Zn 镀层,硬度为 1.5 GPa。李雪 松等人[15] 研究了有机添加剂质量浓度对纳米晶铜晶 粒尺寸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有机添加剂质量浓度 从 1 g/L 增大至 45 g/L,纳米晶 Cu 膜的晶粒平均尺 寸从 150 nm 降至 32 nm,并且晶粒尺寸的均匀性和 致密性变好。S. Tao 等人[16] 在硫酸铜镀铜体系中分 别通过脉冲电镀和直流电镀获得了纳米晶(晶粒尺 寸约为56 nm)和微晶Cu镀层(晶粒尺寸约为2 μm), 对比了二者在磨损和腐蚀协同作用下的防护性能。 结果表明,腐蚀和磨损对镀层损耗的协同作用取决 于镀层微观结构、腐蚀环境及磨损载荷,机械磨损 会加剧材料腐蚀。在高载荷下,纳米晶 Cu 在 NaOH 溶液中的磨损−加速腐蚀速率与纯腐蚀速率之比高 于微晶 Cu,在 H2SO4 溶液中则低于微晶 Cu,而较 低载荷下的情况正好相反。在腐蚀−磨损中,钝化膜 损伤与镀层脱落都会导致材料快速损耗。

  超声辅助有利于细化镀层晶粒组织的原因主要 如下:一是超声振动能够增强镀液的物质传输,提 高金属还原的极限电流密度,从而提高大电流密度 下的阴极电流效率[17] ;二是超声振动可以使镀液更 充分、快速地进入镀件表面的微孔等缺陷中,提高镀层对镀件表面的填充能力,增强镀层结合力。郑 精武等人[18] 采用无氰镀铜溶液于钕铁硼永磁体表面 电沉积制备纳米晶 Cu 层,发现在超声辅助下 Cu 镀 层能够更充分地填充永磁体表面的盲孔等缺陷,结 合力更好。随超声频率增大,镀层的晶粒尺寸减小, 当电流密度为 4 A/dm2 、超声频率为 40 kHz 时,所 得 Cu 镀层的平均晶粒尺寸为 18.8 nm,耐蚀性最佳。

  2. 2 电镀纳米晶合金

  相比于电镀单金属,电镀合金能够显著地提升 材料的综合物化性能,赋予材料更加优异和多样化 的特性。在单金属电镀液中添加其他金属离子,有 时还可以有效促进晶粒细化,从而获得细晶甚至纳 米晶镀层。比如:在瓦特镀镍液中添加不同浓度钴 盐可以制备出纳米晶的 Ni–Co 合金镀层,并且随钴 含量增大,镀层的晶粒尺寸减小,显微硬度增大[19] 。 合金化的纳米镀层往往有着优良的机械性能,如纳 米晶 Ni–Fe 合金镀层的显微硬度高达 600 HV [20] , 纳米 Ni–W 合金镀层的显微硬度可达 700 HV [21-22] 。 此外,纳米晶合金镀层表面具有更多的活性位点, 往往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被广泛用作反应催化剂。 比如:Ni–Mo、Pb–Fe、Ni–Fe 等纳米合金具有较高 的析氢催化性能,应用于电解水领域时能够显著减 少能耗[23-26] ;Pt–Pb 贵金属纳米合金镀层也被应用于 汽车燃料的芳香烃的加氢催化,不仅催化活性和效 率高,还能预防燃料中 H2S 所致的催化剂中毒失效 问题[27] 。

  对于铁、钴、镍这类铁族金属,通过电沉积所 得的二元或三元纳米合金镀层一般具有优异的磁性 能,如纳米晶的 Ni–Fe 合金镀层常被用于变压器、 开关电源等。相比于常规磁性材料,纳米晶合金具 有更高的磁导率和更低的磁损耗,并且在高温下也 能保持优良的磁性能。比如:通过脉冲电沉积制备 的三元纳米晶 Co–Ni–Fe 软磁薄膜具有很高的饱和 磁通密度和很低的矫顽力,适用于电子元件中的磁 记录头元器件[28-29] 。

  2. 3 电镀纳米多层膜

  纳米多层膜结构也被称为调制合金,是指由两 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交替沉积形成的薄膜,其相 邻膜层之间的间距(即调制周期)在纳米级。纳米多 层膜由于存在大量的内表面区域和纳米尺寸效应, 因此具有特殊的力学、光学、磁学等性能[30-34] 。根 据所用设备的不同,电沉积制备纳米多层膜的方法 主要分为双槽法、单槽法和液流法[35] 。双槽法是使 基材交替在不同电镀槽液中进行电镀,由于试样在 不同镀液之间反复移动,容易造成镀液和试样表面 的污染,目前很少采用。液流法则是不同金属的电 镀液交替流过镀件,该法在更换新的电镀液前需要 充分清洗镀件和槽体,以避免相互之间的污染,对 槽液的额外消耗大,不利于工业化生产。目前使用 较多的多层膜制备方法是单槽法。单槽法是依据不 同金属离子析出电位的差异,通过在单一电解槽中 交替改变电镀参数(如电流、电位等)来实现不同金 属的交替沉积,避免了双槽法和液流法中存在的镀 液污染问题,且操作相对简便,更适合大规模工业 化生产[36] 。

  纳米多层膜中大量内界面的存在限制了位错等 晶体缺陷的运动,因此纳米多层膜一般具有较高的 机械强度和良好的耐磨性。朱宏喜等人[37] 采用单槽 法在铜基体上脉冲电沉积 Cu/Ni 纳米多层膜,其层 间界限清晰,周期结构良好,如图 1 所示。

多层膜的横截面形貌

  一些含有铁族元素的纳米多层膜还可能具有特 殊的磁性能,在新型电磁器件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 价值。例如 Fe/Cr 纳米多层膜具有巨磁阻效应,即 当外加磁场变化时,其电阻随之发生快速变化,因 此 Fe/Cr 纳米多层膜在新型电磁器件领域具有很高 的应用价值[38-39] 。常规材料的磁阻一般仅为 2% ~ 3%,而 Cu/Co 纳米多层膜的磁阻随多层膜周期数增 加而先增大后减小,最高达到 90%,该多层膜具有 超晶格结构和良好周期性,可用于制造高灵敏度的 磁阻传感器,在测量、信息记录等领域都有着很好 的应用前景[40-41] 。

  2. 4 电镀纳米表面微结构

  纳米表面微结构包括纳米多孔网络结构、纳米 阵列结构等。由于这类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或高孔 隙率,在催化、传感器、超疏水材料、电子、能源等 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贺燕萍[42] 在氯化物体系镀镍液中分别添加氯化铵、甲胺盐酸盐和乙胺盐酸 盐作为结晶调整剂,于铜基体上脉冲电沉积得到纳 米网状多孔结构的 Ni 镀层,并通过脉冲波形来控制 纳米结构的尺寸,其典型结构如图 2 所示。这种高 比表面积的纳米网状多孔 Ni 可以作为燃料电池中 电极催化剂的载体。另外,电沉积法相比于去合金 化法(即先制备合金层,再通过化学方法选择性溶解 某一合金组分,从而获得多孔结构),工艺流程大幅 简化,微结构参数也更容易控制。

纳米网状多孔结构镀层

  纳米阵列结构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纳米针锥 阵列、纳米片状阵列、纳米线棒阵列、纳米花阵列 等[43] 。其中纳米针锥阵列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新型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相比于传统的块状电极材 料,纳米针锥阵列结构的电极具有更大的固−液接触 面积,在电化学反应中电子和离子传递的效率更高, 因而具有更高的电化学活性[44] 。N. Wang 等人[45] 通 过电沉积−磁控溅射法制备了 Si/Cu 纳米锥阵列 (NCA)电极,该电极的循环寿命长达 2 000 次,并 且铜 NCA 与 Si 之间紧密结合,有利于系统中的电 荷转移,为锂离子电池阳极制备的无粘合剂技术提 供了很好的思路。

  常规金属材料表面往往具有亲水性,通过调控 表面微结构获得纳米阵列结构可赋予金属表面超疏 水的特性,在防腐、抗结冰、自清洁等领域有着巨 大的应用潜力[46] 。N. Wang 等人[47] 先通过化学镀和 电镀法制备具有毛毛虫状形貌的 Cu/Ni–Co 微纳米 分层结构镀层,再使用硬脂酸进行改性,所得样品 的水接触角 165.5°,滑动角为 3.5°,在自清洁领域 有着很好的应用潜力。T. Y. Y. Wang 等人[48] 通过结 合化学镀和电镀法制备了纳米 Ni/微米 Cu 分层结构 的超双疏表面,该样品具有出色的动态润湿性,实 现了滚动角接近 0°、液滴多次无损弹跳的效果。 受蝉翼自洁功能的启发,X. Mo 等人[49] 通过脉冲电 沉积法制备了 Au@Ni 纳米锥阵列结构,采用十二 硫醇进行表面修饰后,样品的水接触角增大到 154°。 Y. W. Wu 等人[50] 通过化学沉积法在铜表面制备出 具有微米球/纳米片分级结构的 Ag 膜,该膜层经十 六硫醇化学修饰后呈现出优异的超疏水性能。

  2. 5 电镀纳米复合镀层

  纳米复合电镀是将不溶性的固体纳米微粒以一 定方式悬浮于金属镀液中,使其在基材表面与金属 发生共沉积,或是预先将纳米微粒铺设在基材表面, 再通过电镀包裹微粒形成复合镀层的技术,该技术 在抗磨、表面修复、抗腐蚀、抗高温氧化等领域有 着广泛的应用。

  应用于摩擦磨损工况的纳米复合镀层一般以 Ni、Co、Cr、Cu 或其合金为金属基体,以 Al2O3、 金属石、碳纳米管、TiO2、ZrO2、SiC、WC、稀土氧 化物等纳米颗粒为强化相。

  Tudela 等人[51] 采用超声波电沉积技术在铜基体 上制备了 Ni–hBN(六方氮化硼)和 Ni–WS2 复合镀 层,发现 WS2 颗粒的引入能够令镀层晶粒细化至纳 米级,显微硬度比 Ni 镀层提高了约 200 HV。F. H. Lin等人[52] 通过脉冲偏置电弧离子镀制备了Ag–TiN 纳米复合薄膜,随薄膜中 Ag 含量降低,薄膜的硬度 升高,导电性降低,当 Ag 的原子分数为 10%时, Ag–TiN 复合薄膜具有最佳的耐磨减摩性能。Gül 等 人[53] 在改进的瓦特镀镍液中添加平均粒径为 80 nm 的 Al2O3 颗粒,通过直流电镀制备了 Ni–Al2O3 纳米 复合镀层,其显微硬度在 600 HV 以上,耐磨性比 Ni 镀层高 3 倍左右。王斌等人[54] 采用喷射电沉积法 在发动机轴瓦表面制备 Ni–Al2O3复合镀层,发现当 电流密度为 60 A/dm2 时,所得 Ni–Al2O3复合镀层表 面均匀致密,显微硬度高达 735.0 HV,耐磨性和耐 蚀性最佳。毕凤琴等人[46] 在 16MnR 钢焊缝表面复 合电镀 Ni–TiO2,所得镀层晶粒为纳米级,具有一定 的疏水疏油性能,抗湿 H2S 应力腐蚀性能分别为 16MnR 钢和纯 Ni 镀层的 4.1 倍和 2.2 倍。

  通过在金属基镀层中引入纳米稀土氧化物颗粒 有利于提高镀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周小卫等人[55] 在超声振荡条件下,采用双脉冲电源在含 20 g/L CeO2(粒径 25 ~ 40 nm)的瓦特镀液中电镀得到纳米 晶 Ni–CeO2复合镀层。在退火处理过程中,CeO2 能 够沿裂纹扩展间隙析出并形成含稀土元素的弥散 相,起到钉扎晶界和阻止热裂纹萌生的作用,而晶界作为 Ni 的快速扩散通道,能够促进稀土弥散相沿晶 界析出并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进而有效抑制 O 与 Ni 原子在氧化膜中互扩散,因此 Ni–CeO2 复合镀层具 有比 Ni 镀层更优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MCrAl(M 指 Fe、Ni、Co 等金属)涂层是典型的 第二代抗高温氧化涂层,一般采用喷涂、气相沉积 等物理方法制备。刘德强[56] 在镀镍液中添加纳米 CrAl 颗粒,电镀得到 Ni–CrAl 复合镀层,相比于传 统的 NiCrAl 涂层,Ni–CrAl 复合镀层可以在更低 CrAl 含量下于材料表面形成 Cr2O3或 Al2O3保护膜。 因为镀层表面弥散分布的高密度纳米 CrAl 颗粒可 以充当 Cr2O3或 Al2O3 的快速形核位点,并且在相同 体积分数下,颗粒尺寸越小,颗粒间距越小,Ni–CrAl 复合镀层表面 Cr2O3 或 Al2O3 的形核位点间距越小, 更有利于形成完整的保护膜。X. Peng 等人[57-58] 采用 电泳−电沉积法制备了 Ni–CrAl 复合镀层,即先利用 电泳技术在基体表面沉积具有一定孔隙率的纳米 CrAl 颗粒层,再通过电镀镍填充并封闭颗粒层的孔 隙而形成 Ni–CrAl 复合镀层。结果发现采用两步法 可以大幅提高镀层中的 CrAl 含量,使镀层表面的保 护性氧化膜能够在更长时间内维持稳定生长,从而 延长高温防护层的使用寿命。

  Au、Ag 和 Cu 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是常用的电 触头材料。但这些金属材料的硬度和强度都较低, 耐磨性差。利用复合电沉积技术在这些金属基体中 引入 SiC、WC、碳纤维等颗粒作为强化相,所得的 复合镀层不仅保持了金属优良的导电性,还具有较 高的硬度和强度,以及良好的耐磨性和抗高温氧化 性,因此能够适应电触头的高温和受应力反复作用 的工况[59] 。Ladani 等人[60] 分别采用化学镀、电镀和 物理气相沉积法在 CNTs(碳纳米管)和 CNFs(碳纳 米纤维)上沉积铜,发现通过化学镀能够在 CNFs 上 成功沉积 Cu 层,其截面形貌和外观如图 3 所示,而 CNTs 在化学镀液中会发生溶解。

  石墨、MoS2等物质都具有较低的摩擦因数和良 好的润滑性能,是常用的固体润滑剂,以这些物质 作为增强相的金属基复合镀层一般具有较好耐摩擦 磨损性能。G. Z. Ma 等人[61] 在 52100 合金钢上电刷 镀 Ni–MoS2–石墨复合镀层,该复合镀层在真空、潮 湿大气、紫外辐射或是氧侵蚀等复杂条件下都能持 久保持良好的润滑性能。 在电沉积过程中,通过控制工艺参数和引入纳米 颗粒,能够成功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纳米晶单层膜、多层膜和复合镀层。这些纳米结构镀层在耐磨、耐 蚀、催化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和外观

  3 纳米技术在电镀后处理中的应用

  锌和镉是钢铁件表面最常用的防腐蚀镀层。但 Zn 镀层和 Cd 镀层一般需要进一步的钝化处理才能 起到良好的防腐蚀作用。钝化工艺根据成膜主剂可 分为六价铬钝化、三价铬钝化和无铬钝化[62] 。六价 铬钝化膜具有一定的自修复能力,但六价铬有剧毒, 已被限用[63] 。无铬钝化膜的耐蚀性与传统铬酸盐钝 化膜相差甚远[64] 。三价铬的毒性远低于六价铬,并 且膜层性能与六价铬相当,但是三价铬转化液稳定 性差,很容易受到 Fe3+ 、Zn2+ 等杂质离子的影响[62] 。 为了提高钝化膜的耐蚀性,可采用由纳米颗粒和高 分子成膜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对其表面进行封闭处 理。纳米颗粒可以填充到钝化膜或镀层中的孔隙中。 而高分子成膜物质带有的醇基能够在钝化膜破损后 发生交联反应形成保护层,令钝化膜具有一定的自 修复能力。郭崇武等人[65] 使用由水溶性硅烷、水溶 性聚氨酯、纳米 SiO2 溶胶、表面活性剂等物质组成 的混合物对三价铬蓝白钝化和彩色钝化的无氰镀镉 层进行封闭处理,使样品的耐中性盐雾腐蚀能力超 出 1 700 h。他们还开发了 Zn 和 Zn–Ni 合金镀层的 纳米封闭剂,其中除了添加纳米 SiO2 溶胶外,还添 加了纳米聚四氟乙烯(PTFE)乳液,前者起到了填充 孔隙和提高封闭膜硬度的作用,后者则赋予封闭膜 自润滑性能,最终提高了镀层的耐蚀性和耐磨性[66] 。

  纳米封闭技术的应用进一步能够提升镀层的耐 蚀性和自修复能力,延长镀件的使用寿命。

  4 总结与展望

  从镀前处理到电沉积过程,再到镀后处理,纳 米技术的引入不仅能够显著提升镀层的力学性能、耐蚀性和耐磨性,还赋予镀层超疏水性、催化活性、 磁性能等特性。不过目前纳米电镀技术还停留在实 验室和小规模工业应用水平,其大规模推广应用仍 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纳米尺度上的电沉积和物化 反应机理的研究不够透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次,纳米材料的高成本和制备工艺的复杂性限制 了其广泛应用。此外,纳米电镀技术对设备和操作 技能的高要求也增加了工艺难度。

  展望未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艺的 优化,纳米电镀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新能源领域,纳米电镀技术可用于制备高性能电 极材料,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在电 子领域,纳米电镀技术可以推动电子器件的小型化 和轻量化,提升其耐用性和其他性能。此外,纳米 电镀技术在航空航天、汽车、医疗器械等高端制造 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之,纳米电镀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广泛 的应用潜力,将成为未来材料科学和表面工程领域 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成熟, 纳米电镀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推 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