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问答

国际金融研究杂志论文格式要求是什么?

来源:月期刊咨询网汇总

国际金融研究杂志近十年出版发文量:

国际金融研究杂志论文格式要求

  1. 标题及正文

  文章标题为黑体二号字,副标题为黑体三号字,均居中。文章至多设置三级标题。标题一级序号为“一、二、三”,二级序号为“(一)(二)(三)”,三级序号为“1.2.3.”。注意,引言不排序号。

  正文中文为五号宋体,英文及数字为Times New Roman(图表标题除外),行距20磅。正文的表格、图、数学公式以及脚注必须分别连续编号,且编号方式统一(如均使用“1.2.3.”编号)。

  2. 图表格式

  图表标题为黑体五号字,表标题在表格上方居中,图标题在插图下方居中。图表号与题目应留一字空。

  插图不加边框,表格两侧不加墙线(具体样式参考《投稿模板》)。

  表注及格式。表格资料来源的表注以“资料来源”引出,置于表格下方;对全表说明的表注以“注”引出,置于“资料来源”下方;对表内某一具体内容的表注以“①②③”引出,置于“注”下方。

  图注及格式。插图资料来源的图注以“资料来源”引出,置于图题下方,对全图说明的图注以“注”引出,置于“资料来源”下方。

  “资料来源”后不加标点符号,“注”及“①②③”后加句号。

  3. 参考文献

  正文引用文献时,一位或两位作者需全部体现。两位作者时中文用“和”连接,英文使用“&”连接。三位及以上作者时仅体现第一位作者,中文采用“等”表示省略,英文采用“et al.”表示省略。

  文后须附参考文献。参照国家标准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标准、规范的规定,一般按照中文在前(按姓氏拼音排序)、英文在后(按字母排列顺序)的原则。其顺序为:[阿拉伯数字序号]作者姓名、文章标题[文献类型标识]、出处(出版社)、出版年月、起止页码。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会议录[C]、汇编[G]、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其中专著要注明出版社所在地,报纸文章要注明版次、年月日,期刊文章要注明所在起始页码。对于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按如下标识标注: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联机网络[OL]。如:

  [1] 作者. 著作名[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31

  [2] 作者1,作者2. 文章标题[J]. 期刊名称,2007(10):23-30

  [3] 作者. 文章标题[N]. 报纸名称,2009-10-10(8)

  [4] 作者. 文章标题[EB/OL]. http://www.xxx.net/ddd.htm/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5] 作者. 文章标题[D]. 硕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授予年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也按照上述规则进行规范。作者姓名必须是“姓在前,名在后;姓不缩写,名缩写”,如:

  [6] Gourinchas P,Rey H.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djustmen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7(4):665-703

  4. 其他要求

  未注明的其他格式要求,见《投稿模板》。

进入期刊首页

国际金融研究杂志已发表格式范文参考


1.人工智能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作者:孙早,曹源圆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

  内容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通过革命性的生产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 展,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劲支撑。本文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视角,分析了人工智 能时代新质生产力培育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第一,从历史演进 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颠覆性生产变革正在通过优化生产要素和提升生产效率的 方式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点。第二,从技术创新的扩散规律来 看,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内部创新驱动效应,提高产品创新速度和工艺改进质量,形成发展 新质生产力和推动现代化产业布局的核心动力。第三,从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来看,人工 智能技术通过外部创新溢出效应带动全产业链的系统性联动创新,推动生产力实现质态跃 迁,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政府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应鼓励产品创新 和工艺改进,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打造全产业链联动的创新生态体系,从而 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引 言

  2023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 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 质量特征。2024 年 7 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冲击,全面理解和科学把握如何更好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形 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通过发展和应用人工 智能,驱动企业内外部创新、重塑产品创新和生产工艺改进、加速形成全产业链的系统性联动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构筑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新方向。

  正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的作用,需要深入理解生产 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基本逻辑。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 基础,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性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引起劳动者角色、生产工具 与生产对象的变化,使传统的体力劳动者逐渐向脑力劳动者转变,生产工具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生 产对象从物质产品向以数据和信息为核心的资源转变。遵循熊彼特创新理论的逻辑,新技术的出现 和应用能够摧毁旧的生产方式,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形成。作为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引发 旧有生产关系重构的同时,还能够驱动生产力发生质的跃迁,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智能化发展奠定 基础。参考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创新和知识的外溢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力。创新主体 通过不断的研发推动新知识的产生,通过溢出效应扩散至产业链上下游,进而促进全产业链的系统 性联动创新。

  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大 幅提升三个层面,给出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特 征。聚焦内部创新驱动效应和外部创新溢出效应,从创新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和全产业链的系统性联 动创新两条渠道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本文的边际 贡献体现为:第一,通过对人工智能应用和发展的测度和国际比较,提出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可 能性。第二,对比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的产品创新效应和工艺改进作用,阐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 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部创新驱动效应。第三,从创新的外溢视角刻画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链上下 游的系统性联动创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深入分析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 路径。

  一、文献综述

  产业革命以技术突破带动新兴产业发展,进而实现生产力跃迁为标志 (刘伟,2024)。关于新 一轮科技革命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现有文献,主要从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方 面进行探讨 (梁昊光和黄伟,2024;吴群和陈倩,2024;周密等,2024)。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不仅 能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能助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极大地提升产业体系的创新力与竞 争力。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产业变革和企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现有文献多从三个方面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对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作用,包括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生产资料的优化和创新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林晓玥和吴冲,2024;任保 平和王昕;2024;徐浩等,2024)。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能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而且能够催生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向智能化、高端化和可持续化发展。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新质 生产力培育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作用路径探讨方面,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解析新质生产力与现代 化产业体系间的理论关联,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主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变 革,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力产业链向现代化转型(陈梦根和张可,2024;周亚虹和朗旭 华,2024)。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现有文献探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科技创新、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等因 素与新质生产力形成之间的关系,关注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和现代化产业体系 构建的作用路径,但仍缺乏基于内部创新驱动和外部创新溢出视角,系统阐述人工智能这一革命性 技术突破的应用与新质生产力形成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之间的内在逻辑。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生产力变革由技术的突破性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正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 在新一轮科技突破性发展的冲击下,人工智能正在革新生产要素,重塑生产方式,并将生产率推升 到一个新高度,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主要驱动力。图1描绘了人工智能时 代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基本特征。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与传统产业体系依赖物质性生产资料不同,现代化产业体系融入了智能化技术,能够提升产业 体系的整体竞争力。生产要素革新是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主要标志,人工智能技术赋能 生产资料转变将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流程和生产方式。作为一种要素投入,人工智能技术区别于传 统的物质形式,将智能化生产方式纳入产品生产全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工业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 技术应用于全生产过程的重要载体,既可以为原有劳动资料提供新形式的生产动力,扮演工业生产 的发动机角色;也能够突破原有劳动力限制创新出新的生产方式,发挥工业生产中工具机①的价值 (孙早和陈玉洁,2023)。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

  如图2所示,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IFR) 的相关数据,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从2007年的 7000台增加至2019年的14万台(约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总量的36.7%)。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 和存量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超过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等主要机器人应用国家,且此后一直稳居全球第一。

2007—2019年主要国家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和存量

工业机器人不仅能够代替体力劳动者,应用于搬运、焊接、组装和喷涂等中低端产 品生产环节,还可以通过程序升级和改进,逐步替代脑力劳动者。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统 计,2022年人工智能词频数达9069次①。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应用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形 成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强劲支撑。

  (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而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要素优化中发挥关键作 用。相比传统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应依托新质生产力、知识型和技能型高质量劳动力等,通 过重塑就业结构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实现产业结构的高效转型和升级。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劳动力就业结构重塑是实现高效生产 和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强化高技能劳动力的比 较优势(Acemoglu & Restrepo,2018)。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在替代性劳动中发挥作用,还能为高技能 劳动者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促进劳动力市场向知识型和创新型转变。孙早和侯玉琳(2019)从理论 和实证两方面证明,工业智能化促使先进设备代替低技能劳动力,并增加对高教育程度劳动力的 需求。

制造业行业工业机器人及高技能劳动力应用水平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会增加生产环节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为了操作工业机器人,企业原有劳 动力需要不断进行培训和学习,而这种持续的教育和培训还能够增强产业体系的整体竞争力。为适 应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来提升劳动力技能,从而实现与先进生产设备和技 术的高效匹配。表1列示了制造业行业2009—2019年工业机器人应用及研发人员数量均值,可以看 出,汽车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最高、研发人员数量也较多。这反映出自动化和智能化在汽 车制造行业的深度应用及该行业对高技能研发人才的强烈需求。

  (三)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生产力质态跃迁的核心标志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 建的主要特征。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可视为内生增长理论的直接体现,通过知识积累和研 发创新的高速替代,实现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应用和普及,打破 了传统的生产模式,打造出一个以技术驱动为核心动力的新型生产体系。

  Graetz & Michaels (2018) 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 促进作用,使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增加0.36%。这与1760—1780年期间蒸汽机技术的应用提升了 英国劳动生产率年增长率0.35%相当。在一些关键领域,如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等,人工智能技 术的应用与普及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纺织服装和通用设备等传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对 医药制造、计算机和仪器仪表制造等高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没有显著促进作用(孙早和侯 玉琳,2021)。也就是说,尽管这些行业技术水平较高、对人工智能技术需求较大,但人工智能技 术应用尚处于初步阶段,未完全发挥其在提升生产率方面的潜力。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和黄 群慧等 (2024) 通过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法对TFP增速的测算,2011—2014年间中国共有6 个行业的TFP增速介于3%~5%,有4个行业的TFP增速在5%以上①。作为21世纪最具前瞻性的技 术创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直接提升传统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且能够通过催生新兴 产业助力生产力的质态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持续升级。

  三、人工智能时代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作用路径

  2024 年 1 月 31 日 ,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 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 体学习时指出,“要围绕 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 业链”。2024年《政府工 作报告》 将“大力推进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列为首项任务,明确要 求“培育壮大先进制造 业集群”“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主 要载体,创新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和全产业链的系统性联动创新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落脚点。 如图3所示,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实现:一 是内部创新驱动效应。这一过程由技术的突破性变革带动创新的迭代升级。二是外部创新溢出效 应。通过供应链上下游溢出,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创新不仅提升了单一企业的创新水平,还会 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人工智能时代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作用路径

  (一)内部创新驱动效应:创新模式的颠覆性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产品创新速度和工艺改进质量,加速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注入强大动能。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Smith,1776),分工被视为实现生产方式转变和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谢陈昕等,2023)。通过内 部创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生产工艺的优化、新产品的研发,推动产业体系全面升级。

  1.人工智能技术的工艺改进效应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加快原有工艺改进速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原有的生产工艺 进行改进能够提高现有产品的竞争力,改进过程中还能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供更多的场景。人工 智能技术在改进传统生产工艺的同时,还能够创造新产业 (Bughin et al.,2018)。如自动驾驶汽车 是将汽车与传感器安全系统、通信系统和高分辨率制图等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进行组合而形成的工艺 改进创新产品①。如图4a所示,实现工艺创新的企业数量由2016年的13万家增至2022年的25万 家,其中制造业实现工艺创新的企业数量占比达70%左右。如图4b所示,2016—2022年中国实用 新型专利申请数量由147万件增至294万件,占比在40%~60%②。而2016—2022年,外观设计专利 申请数量变化较小,2022年占比仅15%。这也从侧面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够在工艺改进方面 发挥促进作用。

中国工艺改进创新发展情况

  从实践路径来看,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两条渠道促进工艺改进,进而推动产业体系的现代化 构建。第一,应用人工智能可以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推动企业流程创新。人工智能技术 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终端监测,自主化完成大量工作和任务,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 (Bloom et al.,2014)。人工智能可以综合运用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时调整供应链策略①。如京东上海运营中心,仅雇 佣4个工人通过操作自动机器人设备,每天可以交付近20万份订单(Liu et al.,2020)。第二,人工 智能技术能够模拟整个制造过程,实现全流程优化。人工智能系统通过预测不同工艺参数对产品质 量的影响,得到最优工艺参数组合 (Grashof & Kopka,2023),实现全流程监管。远程控制系统允 许企业远程、实时组织生产,以满足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因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对 生产流程、制造工艺的创新将不断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创新效应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与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毁灭”一致,应 用人工智能研发的新产品正在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因素。2018年,德国创新产品销售额 跃居全球创新销售额第一名,约占全球18.1%,这主要归功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用(Rammer et al., 2022)。2020年谷歌人工智能团队DeepMind宣布,其算法AlphaFold通过使用深度学习技术,能够 准确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解决了长期困扰生物学家的蛋白质折叠问题,对于新药研发具有开创 性意义。如图5a所示,2016—2021年中国新产品销售收入逐年增长,其中,高新技术行业新产品 销售收入占比约30%。如图5b所示,2016—2022年中国专利申请总数逐年增加,但发明专利申请 数量变化较小,且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②占比较低。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对产品的颠覆性创新 潜能远未充分释放。

中国新产品及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加速新产品的研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提升产业体系的生产力和竞争 力。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推动新产品的研发:第一,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缩短产 品的研发周期,加速产品创新。美国Moderna生物技术公司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在65天内成功研发第 一剂COVID-19疫苗并实现量产③。研发速度的提升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应变能力,为现代化产业 体系中产品创新的持续推进提供保障。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对冲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的 高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产品创新的成功率 (Foucart & Li,2021)。第二,人工智能通过预测和深度学习等方法加速知识生产过程、提高知识搜索效率,能够精准定位产品偏好 (Agrawal et al., 2018)。人工智能在癌症成像中的应用可以帮助病理学家在癌症早期阶段对癌变细胞进行测试和分 类,根据相应的实验结果快速研发新的有效试剂以使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治疗。这说明,应用人工智 能的新产品研发不仅是对现有生产力的改进,更能够激发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二)外部创新溢出效应:全产业链创新的系统性联动

  人工智能通过激励单一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同,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 竞争力。依据创新扩散理论,新技术只有在产业链内部产生关联时,才会出现新部门、实现新增 长,进而将新技术扩散到传统行业,引起生产力的质变。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深度协作的企业数量 较少,则只会引起局部变动,只有联动企业数量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新技术的全产业 链扩散,引发系统性的质变。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突破性的技术变革,其创新效应在企业内部、供应 商和客户间溢出才能推动全产业链实现系统性联动创新。

  企业在制定战略决策时,不仅会考虑自身因素,还会借鉴和参考同群企业的行为和决策,这一 过程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跨部门协作的重要体现。从产业链联动角度看,焦点企业对供应商和客户 企业产生创新溢出的路径差异在于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研发资源和合作模式、知识获取和转移方 式不同。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创新驱动来自焦点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合作模式。焦点企业应用人工 智能技术后将会对供应商产生直接的技术需求,推动供应商在相应技术领域进行革新。供应商与焦 点企业的合作深度通常较大,往往涉及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标准,通过研发合作、资源共享等方式直 接获取焦点企业的技术知识和资源。对于下游客户而言,创新驱动主要来自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 焦点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后对客户的影响在于推动其使用人工智能。客户主要通过使用产品和服 务间接获取知识溢出,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应用层面。因此,为了与焦点企业保持高效协同,客户企 业需要通过调整劳动力结构、创新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等方式进行创新。

  1.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产业链上游供应商创新

  依据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点,供应商不仅仅是生产环节的原材料提供者,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 升对产业链整体效率增加至关重要。上游供应商是焦点企业技术需求和合作模式的直接受益者,供 应商企业的创新除来源于自身的技术进步外,还来源于焦点企业的创新溢出 (Belderbos et al., 2004)。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助于打破传统产业链中各环节间的技术壁垒,通过创新溢出效应推动供 应商从局部创新走向全产业链系统性联动创新。焦点企业的创新需求及其与供应商的技术合作为整 个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Isaksson et al. (2016) 研究发现,焦点企业在技术创新后能够显 著推动其供应商企业创新。Li et al.(2018)进一步发现,焦点企业的专利数量增加1个单位,其供 应商的专利申请数量相应增加0.66%~0.87%。如小米集团与其上游TCL集团于2018年建立战略合 作关系,小米集团通过参与TCL集团研发,催生了创新性的智能产品,加速了TCL集团的生产迭代 升级(鲍群等,2023)。 焦点企业应用人工智能后将通过倒逼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其上游供应商创新。一方面,焦 点企业应用人工智能后,其生产效率提高,倒逼供应商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升创新水平,进而增 加供应商企业的产量。Ikeuchi et al.(2015)研究发现,焦点企业的技术溢出能够增加其供应商的生 产效率。由于焦点企业拥有一定的议价能力,为了提高供应产品的质量,焦点企业要求供应商与其 保持一致的研发节奏。焦点企业对供应产品的反馈和要求能够对供应商的创新产生导向作用 (Wang & Tseng,2013)。

  另一方面,由于创新过程相对复杂,知识溢出效应成为促进企业增加研发 投资和创新产出的重要机制。供应商与焦点企业之间,由于存在较高的依赖关系,互相进行知识分 享的动机更大,推动了知识的流动和转移,有助于提升焦点企业及供应商企业的研发能力。此外, 来自焦点企业的创新溢出还能够促进供应商企业实现激进式创新 (Belderbos et al.,2004)。相较于横向的知识溢出,焦点企业更倾向于与供应商建立知识共享渠道,以降低供应商的创新风险,激励 供应商通过创新满足焦点企业的需求,这也能够提升供应商企业在供应商群体中的竞争力。

  2.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产业链下游客户创新

  由研发到生产再到消费的流程使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沿着产业链向下传导。满足最终消费市场的 需求是焦点企业和客户企业的共同目标,高效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二者形成技术对接。与供应商 不同,下游客户对创新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市场驱动和应用场景的变化。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 客户企业作为需求端,通过购买新产品和新服务来推动市场需求的增长,通过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来推动自身创新。焦点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能够提高其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强化了下游客户对 焦点企业的依赖(张鹏杨等,2024)。

  焦点企业的市场势力和资源优势能够通过焦点企业与客户这一供应链传递。焦点企业应用人工 智能后将通过调整劳动力结构和优化业务模式的方式促进其下游客户企业创新。一方面,当焦点企 业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化生产后,下游客户将面临新技术承接的挑战,需要掌握人工智能技 术的熟练使用。根据同群效应理论,客户企业的创新行为不仅受同行业企业影响,而且受焦点企业 推动 (Zhao et al.,2021)。为保证能与焦点企业顺利对接,下游客户企业需要调整劳动力结构,增 加高技能劳动力的雇佣比例,并通过员工培训等方式应对焦点企业的技术变革 (李斌等,2024)。 另一方面,当焦点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其产品进行升级和改进后,新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将 引导客户企业对原有业务模式进行优化,以满足市场需求。此外,焦点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中通常会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范,客户在采用这些标准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应的工艺流程改进 和创新。因此,焦点企业通过对下游客户企业的技术推动,不仅促进了客户企业创新,也间接加速 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整合与协作。

  四、政策建议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不仅能够促进单一领域的技术突破,还 能够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为了有效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 建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提出三点政策建议:首先,从单一技术的生产性应用出发,推动人工智能与 整个生产领域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产力水平。其次,应用人工智能带动产品创新和工艺改进,推 动创新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最后,构建高效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持续推进全产业链联合 创新,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一)发挥人工智能在要素优化组合中的作用,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积极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要素优化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中,通 过改进劳动力、数据和信息等要素配置,最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 的形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应仅仅停留在搬运、焊接、装配和喷涂等替代体力劳动的生产领域, 而是需要尽快朝着实现生产性变革的方向发挥其持久的竞争优势。具体而言,应大力开展“人工智 能+”行动,并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支持,尤其是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 前沿技术开发升级的支持,以辅助劳动者进行复杂的生产决策和操作,提升劳动者的附加值和创新 能力。此外,在鼓励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同时,还应推动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 的创新发展和在未来产业中的合理布局,从而发挥人工智能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传统 产业体系向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推动作用。

  (二)加速人工智能驱动的产品和工艺创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市场化应用

  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和提升生产力的同时,还必须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创新和工艺改进中的应用。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是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应进一步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创新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在产品设计和工艺 改进中积极应用人工智能进行仿真测试、算法优化和生产模拟,从而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升产品 创新和工艺改进质量。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精准的市场预测和消费者需求分析,以实现通过 技术标准化带动技术规模化应用,将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快速推向市场,帮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趋 势变化及时调整产品方向,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效更新迭代。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创新效 率的同时,还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专利申请、技术创新成果保护等法律框架,确保人工智能 的创新成果不被侵权,以激励企业或研发机构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现代化产业 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

  (三)构建跨行业和跨领域的创新生态系统,助力全产业链协同与联动创新

  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促进单一环节的技术创新,还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来实现全产业链的高效 发展,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激励全产业链企业广泛采用人工智能 技术,以实现产品由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过程创新。第一,应推动建立人工智能技术产业联 盟,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汇聚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 共同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 和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参与人工智能技术联盟,联合攻克技术难题,形成资源共享和技术协同创 新的良性循环。第二,鼓励跨行业、跨领域的企业协同合作,促进人工智能在全产业链的深度渗 透,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技术合作基金等 方式,提升全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第三,在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设立人工智能示范试点项 目,展示技术应用成效以推广成功经验。通过选定典型企业或行业,持续布局由央企牵头建设的创 新联合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成果,推动从基础研究到全产业链创新的能力提升,为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