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贵州财经大学学报贵州财经大学学报问答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杂志论文投稿须知?

来源:月期刊咨询网汇总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杂志近十年出版发文量: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杂志投稿须知

  一、本刊已建立网上投稿系统。作者可以通过输入本刊网址“gcxb.gufe.edu.cn/”,点击“作者中心”进入网上投稿平台,注册相关信息即可完成投稿,投稿成功后能及时追踪稿件处理进度。

  二、来稿务必观点明确,文字精炼。文章字数一般不宜低于12000字,不超过20000字,若课题重大、剖析深刻,可不受此限。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者,请事先说明。

  三、请勿一稿多投,否则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作者自负。本刊为双月刊,审稿周期为两到三个月,自投稿之日起三个月内如果没有接到编辑部的录用通知或者修改意见,作者可以自行改投他刊。

  四、为了便于审稿与编辑加工,请作者在上传原稿时采用Word格式,最好同时上传PDF文档(PDF文档中不要出现作者信息),不要使用压缩文件。文中表格用Word文档形式制作,模型、公式使用MathType数学公式编辑器。单个的数字、符号、字母等一律采用文本形式,不要使用公式编辑器。

  五、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中国教育阅读网、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期刊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收录,请提前声明,否则视为同意,文责自负。

  六、来稿规范要求。稿件应依次具备以下内容:题名、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以及题名、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五项的英文翻译。

  (一)摘要是文章观点和结论的提炼,应做客观陈述,不宜使用第一人称“本文”、“作者认为”等词语。

  (二)属于基金项目的文章,应注明项目名称与项目编号。

  (三)作者简介包括作者名、性别、出生年、籍贯、学历、职称与研究方向。

  (四)准确区别注释与参考文献。注释是对论文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补充说明,参考文献是对正文中某一观点、思想或原文的引用。

  1.未公开发表的资料或不符合著录格式的文献,不列入参考文献,可编入注释,用圈码标注。

  2.参考文献用方括号标注。文末参考文献要在正文中用顺序编码一一对应标注。文末参考文献应标注起止页码。

  3.同一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出现多次,使用同一序号,页码标注在文中参考文献的标号后。

  七、本刊通讯作者必须是与本文直接相关的课题负责人(需提供证明)或者第一作者为研究生,通讯作者可为导师,其他情况不设通讯作者。

进入期刊首页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杂志已发表格式范文参考


1.计及寿命损耗及需求响应的储能 优化配置方法

作者:李陇杰,李蒙恩,卢勇,徐先峰,白新禾,鲁婉琪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

关键词:配网自愈协同调控;扩展卡尔曼滤波;需求响应;寿命损耗;储能配置

  摘要:针对多元能源配网故障后面向分布式储能的自愈协同调控问题,围绕提升储能电池状态估算精度、 充分释放需求侧负荷响应潜力及降低储能寿命损耗与系统运行成本 3 个方面展开研究,提出 1 种计及寿命损耗 及需求响应的储能优化配置方法,在实现储能系统状态自适应调控的同时,降低储能的寿命损耗与系统运行成 本。首先,增添重新校准步骤改进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同时允许估计器在更新无用时退出更新,确保储能电 池状态估算的精度。然后,构建基于价格弹性及行为关联的需求响应模型,通过价格信号与激励费用双重作用 优化负荷曲线。最后,构建计及电池寿命损耗成本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储能配置模型,采用需求响应模型进行 负荷调整并将激励费用计入日内运行成本,基于获取的储能电池实时动态高精度估计结果对电池寿命损耗与放 电深度参数及 SOC 约束上、下限进行自适应精准调整。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储能配置模型较其他模型能够有 效降低储能寿命损耗与系统日内运行成本。  

  “双 碳 ”战 略 驱 动下 ,多 元 分布 式电 源 DG( distributed generation )高渗透率接入成为新型 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1] 。然而,强波动性、高电力 电子化水平[2] 的 DG 并网显著增加了系统潜在扰动 功率,同时导致调频资源匮乏,引发配网故障风险 升高与供电可靠性下降等问题[3] 。在此背景下,储 能系统 ESS( energy storage system )凭借毫秒级功率 双向调节能力和灵活运行特性[4] ,成为提升 DG 消 纳水平、改善电能质量及支撑故障恢复过程中重要 负荷供电的重要技术手段[5-6] 。

  在配网自愈协同调控领域,综合考虑需求响应 DR( demand response )及储能系统寿命损耗是确保 储能优化配置结果具备实用性的关键[7] 。DR 可结 合负荷需求特性调整提高储能系统的利用效率,寿 命损耗模型直接反映储能系统在运行期间的退化 特性[8] 。当前大多研究围绕 DG 消纳对储能配置优 化方法展开了多维度探索,从运营策略创新、多目 标协同及分层规划切入。文献[9]采用经验模态分解 EMD(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 [10] 分解储能目 标功率,根据频率特性匹配不同类型的储能设备; 文献[11]将环境效益纳入系统优化目标,并引入风 光互补性与供电损失率指标评估系统性能;文 献[12]构建双层规划模型,上层优化成本,下层保 障故障状态下系统的可靠性。然而,文献[9,11-12] 未纳入DR机制,使得配置结果难以适应负荷波动, 导致用电高峰时段储能出力不足,降低系统鲁棒 性[13] 。为应对以上挑战,文献[14-16]通过多时间尺 度场景建模、自适应加权因子及鲁棒优化方法推进 DR 机制与储能配置方案的耦合。文献[14]结合历 史负荷数据和聚类算法生成典型季节场景与短期 负荷场景,并基于用户用电行为构建 DR 模型;文 献[15]提出 1 种综合考虑多元能源耦合与 DR 的储 能优化方案,引入自适应动态加权因子提升规划场 景的灵活性;文献[16]提出考虑源-荷不确定的储能 系统鲁棒配置方法,分析 DG 出力与负荷不确定性 对储能配置成本的影响。文献[14-16]虽然在储能配 置方案中耦合了包含用户行为分析、多元能源耦合 和源-荷不确定性的 DR 模型,但是仍未充分考虑 系统运行中储能寿命损耗问题[17] ,导致全生命周期 经济性评估存在偏差,制约协同优化方法的实际应 用。综上所述,现有储能配置研究仍存在缺陷,亟 需兼顾 DR 与储能系统寿命损耗的解决方案。

  针对现有研究未能同时兼顾需求响应与储能 寿命损耗的缺陷,本文提出 1 种计及寿命损耗及需 求响应的储能优化配置方法。利用分时电价和用户 行为特性构建 DR 模型,提出基于改进框架的扩展 卡尔曼滤波 EKF( extended Kalman filter ) [18] 对储能 电池的状态进行精准估算。构建考虑储能寿命损耗 成本的储能系统容量配置模型,将储能电池的实时 估算结果引入寿命损耗模型中,对储能系统放电深 度约束与荷电状态约束上、下限进行自适应调整, 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及系 统总运行成本。模型采用商业求解器 Gurobi 求解。

  1 电池状态估算及需求响应模型研究

  1.1 系统总体框架结构

  在配网自愈协同调控的储能优化配置研究中, 提升储能电池状态估算精度、充分释放需求响应潜 力和降低储能寿命损耗是确保储能系统高效运行的 核心环节。通过精准估算储能电池的荷电状态 SOC ( state-of-charge )与健康状态 SOH( state-of-health ),动 态调整电池的充放电策略和放电深度约束,在满足 系统调控需求的同时延缓电池性能退化,降低寿命 损耗成本。需求响应模型引导需求侧负荷动态调 整,增强系统在负荷波动情况下的灵活性,提升系 统运行的可靠性。储能寿命损耗模型将电池退化的 经济影响纳入优化目标,有助于避免过度配置并优 化系统全生命周期经济效益。

  针对传统 EKF 在迭代过程中的实际误差远高 于估计误差的问题,在迭代过程中增添退出步骤, 允许状态估计器在更新无用时退出更新,确保储能电池实时状态的估算精度。针对基于电价的需 求响应模型不确定性高、响应慢等缺点,通过价 格信号与激励费用的双重作用优化需求侧负荷曲 线。基于放电深度构建电池寿命模型,并将其内 嵌到风光火储电力系统的机组组合问题中,构建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本方法考虑配网故障状 态下,储能系统快速放电支撑重要负荷所造成的 电池寿命损耗问题,引入储能实时状态估算结果 对储能电池 SOC 约束上、下限进行调整,以减少 SOH 较低电池的放电深度,提高储能系统寿命。 同时动态更新电池损耗模型参数与放电深度约束 参数,使得损耗模型与放电深度能够根据电池的 健康状态进行自适应调整。模型运行流程图如图 1 所示。

模型运行流程

  图 1 中: xˆ 为估计状态量;P 为状态协方差矩 阵; yˆ 为估计观测量;Pxy 为状态量与观测量间的 协方差;P y为估计观测量的协方差矩阵;S 为残差 协方差;K 为卡尔曼增益;下标 k∣k−1 表征状态 更新前的估计值;k∣k 表示状态更新后的估计值。

  1.2 基于改进扩展卡尔曼滤波的储能电池状态估算 方法

  在负荷波动和多元能源耦合场景下,引入储能 状态估算结果不仅可以动态调整储能系统的充放 电上、下限约束,还能作为储能寿命损耗模型的自 适应调整因子,使优化模型能够综合考虑电池性能 衰减对容量配置的影响。本文改进 EKF 算法对储 能电池的状态进行估算,在状态更新后重新估计系 统,以更准确地评估卡尔曼增益的实际效果。同时, 在框架中添加退出步骤,允许状态估计器在更新无 用时退出更新。主要流程如下。

  假定 1 个系统具有的动态特性为

  本文提出的改进型非线性卡尔曼滤波器框架 引入“重新校准-回退”机制,在状态更新后基于 修正状态重新线性化测量函数,缓解传统框架因预 测状态线性化导致的协方差低估及系统性偏差问 题。针对高精度传感器发展趋势,所提框架在低测 量噪声场景下可降低状态估计误差,提升电池状态 估算的适用边界。基于精确协方差估计的快速收敛 特性,新框架减少了初始估计的稳定时间,在保证 估算精度的同时提升了计算效率。

  1.3 基于价格弹性及行为关联的需求响应建模

  本文构建基于价格弹性与行为关联相结合的 DR 行为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1 )价格信号的动态引导作用

  价格信号通过目标函数中的总购电费用 F1 直 接作用于用户决策,即

  式中:T 为总时段;xs ( t )为 t 时刻的电价; mbg t P 为 用户在 t 时刻的实际用电量。

  在高峰时段设置较高的电价,促使用户主动减 少用电或转移负荷至低谷时段;在低谷时段降低电 价,激励用户增加用电。价格信号通过经济杠杆调 节用户需求,直接降低高峰负荷并平滑负荷曲线。

  2 )激励费用的补偿调节作用

  激励费用通过目标函数中的可中断负荷补偿 费用 F2和可转移负荷补偿费用 F3实现,即

  式中:M1为负荷划分等级,本文 M1=3;kil ( m )为第 m 级中断负荷的补偿费用;Pil ( m,t )为 t 时刻第 m 级 的中断负荷;l( m,t )为 t 时刻转出的第 m 级负荷的 单位补偿费用;q( m,t )为 t 时刻转入的第 m 级负荷 的单位补偿费用; t l S 为 t 时刻转出的负荷; t q S 为 t 时刻转入的负荷。

  用户根据补偿费用自愿削减高峰时段的用电 量,降低系统峰值压力。激励费用通过补偿用户因 参与需求响应而产生的额外成本或不便,降低其实 际承担的经济负担,从而减少用户对参与成本的敏 感度,促使其调整用电行为。激励费用与价格信号 形成互补,进一步释放负荷调节潜力。

  3 )双重作用的协同优化逻辑

  高峰时段的高电价和高补偿费用叠加,通过双 重作用激励用户减少高峰时段用电量。用户可根据 自身偏好选择响应方式,补偿费用差异化设计兼顾 公平性与响应效率。目标函数( F=F1+F2+F3 )中的购 电成本与激励费用纳入统一优化框架,避免单一调 控手段可能导致的成本激增。

  约束条件主要包括可中断负荷约束、可转移负荷约束及功率平衡约束。

  可中断负荷包括每级中断负荷的最大允许量 约束和连续性中断负荷约束,满足

  式中:cil ( m )为最大中断负荷比例; D t P 为 t 时刻的 负荷数据。

  设置连续性中断负荷约束,连续任意 2 个时刻 内,某级别的中断负荷不得超过总负荷的某个比 例,防止负荷频繁启停,减少中断负荷对用户的影 响,具体表示为

  式中,k p为中断负荷的占比。

  可转移负荷约束包括互斥约束、最大转移量约 束和转移总负荷平衡约束。

  互斥约束:限制同一时刻负荷只能进行转出或 转入其中的 1 种,不能同时进行,即

  最大转移量约束:在每个时刻,转出和转入的 负荷量不得超过当前负荷需求的比例,即

  式中,ks为最大转移比例。

  转移总负荷平衡约束:确保转出的负荷总和等 于转入的负荷总和,保持负荷平衡,即

  功率平衡约束确保在每个时刻的负荷功率平 衡,即

  2 计及寿命损耗的储能配置模型

  2.1 基于放电深度的储能电池寿命损耗成本

  基于放电深度的寿命模型是将放电深度作为 电池寿命折损的关键因素,将其他因素固化、线性 化。电池总循环次数和日循环次数决定电池寿命年 限,因此选择放电深度和日循环次数作为决策变 量,寿命成本可表示为

  式中:D 为分段区间数量; N d K 和 N d B 为在放电深度 的第 d 个区间的线性化成本系数;Nday为储能的日 循环次数; d t g 为 0-1 变量,取值为 1 表示储能在 t 时刻的放电深度处于第 d 个放电深度区间内。

  2.2 目标函数

  模型的目标函数是系统的总运行成本最低,包 括配电网交互( 购售电 )成本、多元能源( 风光燃储 ) 运维成本、燃气轮机燃料成本、储能系统寿命损耗 成本与负荷激励成本,可表示为

  2.3 约束条件

  模型的约束条件主要包括火电机组运行约束、 配电网功率交互约束、储能系统约束、电力系统运 行约束。

  2.3.1 火电机组运行约束

  火电机组的灵活性较差,连续出力、爬坡均有 一定的限制,需要满足出力上、下限及爬坡速率约 束,即

  ( 1 )放电功率上限需高于正常运行状态,以满 足快速响应负荷供电需求;放电功率下限应当设定 为支持最低预期负荷的水平,避免储能输出过低导 致系统的响应能力下降。

  ( 2 )充电功率上限应当降低,以确保正常运行 的 DG 可以直接供给负荷;充电功率下限取消,允 许储能系统充电功率降至 0,将资源集中于放电 支撑。

  ( 3 )本文所提的储能配置方法面向配网故障场 景下重要负荷的供电保障需求,通过引入预防性 SOC 备用容量约束,确保故障发生时储能系统可快 速响应负荷缺额。储能系统需在短时间内大量供 电,  应当设定为较高值,因此  取 1.0。储能系 统充放电量平衡约束可表示为

  式中,η 为充放电能量效率。

  本文将储能系统的实时 SOH 引入约束条件, 对系统 SOC 约束进行动态调整,防止 SOH 较低的 电池过度充放电,从而降低储能系统的寿命损耗成 本。储能系统荷电状态约束可表示为

  在优化计算中考虑储能系统的寿命,需要在混 合整数线性规划的约束条件中引入基于放电深度 的电池寿命模型。该寿命模型需要首先确定任意时 刻电池的放电深度及其所处的分段,电池 t 时刻放 电深度为

  本文将当前时刻储能电池的 SOH 引入,作为 放电深度自适应调整因子,对设定的放电深度区间 上、下限进行动态调整,缩小深度放电的范围。系 统放电深度约束可表示为

  3 算例分析

  本文选取某地实际的风电、光伏出力及负荷数 据进行研究,如图 2 所示。该地用电需求较为稳定, 负荷峰谷值变化较为平缓。风电资源季节性和日内 变化较小,出力曲线整体波动较小。光伏出力从清 晨开始逐步上升,并在中午左右达到峰值,随后逐 渐下降并在傍晚停止,光伏在该地区有较好的日间 供电能力。总体而言,该地区风光出力较为平稳但 整体出力水平较低,难以完全覆盖负荷需求,需增 加储能系统装机容量,优化其供电结构。

  角线矩阵,其对角线上的元素分别为 0.04、1×10−10 、 0.01,初始 SOC 为 80%,初始极化电压为 0,初始 健康状态为 100%。

  3.1 系统参数设置

  本模型的电价设置如下:高峰电价时段为 9:00—11:00 和 19:00—23:00,电价为 1.35 元/kW·h; 低谷电价时段为 24:00—8:00 和 12:00—18:00,电 价分别为 0.48 元/kW·h 和 0.90 元/kW·h。模型参数 设置见表 1。

  3.2 储能电池状态估算结果

  图 3( a )中的 4 条曲线在 0~700 s 内呈现显著差 异,若沿用 0~8 000 s 的横坐标范围,曲线之间的 相对变化会在全局尺度下被大幅压缩,导致曲线高 度重叠、细节特征难以分辨,因此选择调整横坐标 范围以凸显局部特征差异,确保图的可读性与结论 的清晰传达。

  储能电池状态估算结果主要包括 SOC、SOH 及其误差,以及采用新框架的各种卡尔曼滤波算法 在不同噪声水平下的状态估计均方根误差。SOC、 SOH 的估算结果分别如图 3 和图 4 所示。在初始 阶段,真实值和估算值之间存在轻微偏差,随着时 间推移,估算值逐渐接近真实值。300 s 后,估算 值与真实值几乎重合,表明模型在 SOC 快速变化 时依然保持高精度,具备良好的鲁棒性。4 000 s后,SOC、SOH 误差均几乎为 0,表现出良好的收 敛性。

  储能电池状态估算过程中各项指标误差见 表 2,SOC、SOH 的实际均方根误差达到了 1%以 下,验证了本文改进的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的有效 性。表 2 中,SOC、SOH 纳入率指的是计算实际使 用的数据占总数据范围或估算过程中可用范围的 比例,用于衡量电池状态估算所用数据的覆盖度, 值较高表示结果较为准确。

  为验证本文所提新框架在低噪声水平下的有效性,图 5 展示了 EKF、二阶扩展卡尔曼滤波 EKF2 ( extended Kalman filter 2 )、无迹卡尔曼滤波 UKF ( unscented Kalman filter )、容积卡尔曼滤波 CKF ( cubature Kalman filter )、迭代扩展卡尔曼滤波IEKF ( iterative extended Kalman filter )在不同噪声水平下 的状态估计均方根误差 RMS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图中,虚线代表采用旧框架的各类非线性 卡尔曼滤波器的误差,实线代表采用新框架的各类 非线性卡尔曼滤波器的误差。

  由图 5 可见,所提出的框架显著提升了各类非 线性卡尔曼滤波器的精度,测量噪声越小,估算精 准度越高。当 2 次测量的标准差均小于 0.01 时, SOC 和 SOH 的 RMSE 均可降低 1~3 个数量级。

  3.3 需求响应结果

  需求侧负荷响应结果包括可转移负荷响应结 果、可中断负荷响应结果及总负荷响应曲线,可转移 负荷与可中断负荷的响应结果分别如图 6 和图 7 所 示。由图 6 可见,高电价时段负荷转出,负荷转移功 率达到 60 kW。由图 7 可见,三级负荷在电价高峰时 段完全响应,负荷显著减少,表现出高弹性,其弹性 系数约为-1.2;二级负荷在高峰时段也进行了部分削 减,但在较低电价时段恢复,其弹性较低,约为-0.6; 一级负荷即不可中断的关键负荷在整个时段的功率 水平波动很小,不受电价与负荷响应激励的影响。

可中断负荷响应结果

  基于电价的响应结果和基于价格弹性及行为 关联的负荷响应结果分别如图 8 和图 9 所示。本文 所采用的DR模型在响应前的高电价时段负荷约为 550 kW,响应后降至 425 kW,约占此时刻总负荷 的 22.7%,整体负荷曲线的波动幅度较大,用户侧 的需求响应更加灵活。基于电价的 DR 模型响应后 的负荷削减值仅为 25 kW,约占总负荷的 4.5%, 用户侧负荷响应的灵活性较低。

改善后的负荷响应曲线

  3.4 储能配置结果

  储能系统配置结果如图 10 所示。本文对于储 能系统充放电状态和充放电次数定义如下。充放电 状态指储能系统当前是否处于充电或放电模式,即 储能吸收功率为正( 充电 )或负( 放电 )的状态。也可 用 SOC 变化说明,SOC 上升,储能处于充电状态; SOC 下降,储能处于放电状态。充放电次数指储能 系统从充电切换至放电或从放电切换至充电的状 态切换次数,即充/放电之间的“状态跃变”次数。

  优化后的 SOH、寿命损耗成本及系统日内运 行成本与未优化情况的对比数据见表3。图10( a )和 ( b )情形下的 SOH 显著高于图 10( c )和( d ),表明实 时估算能动态优化电池充放电策略,避免过度损 耗,从而维持更高的健康状态。同时,引入实时估算

储能系统吸收功率与 SOC 曲线

结果的单日寿命损耗成本低于未引入实时估算 的单日寿命损耗成本,验证了实时估算对延长电池 寿命的贡献。图10( a )的系统日内运行成本为 3 779.07 元,显著低于其他 3 组对比实验。DR 模 型通过需求响应策略优化全局运行经济性,实时估 算通过精准的 SOH 动态调整局部策略,二者结合 大幅降低了综合成本。

各组实验数据

  图 10( a )中,储能系统在负荷高峰时段成功实 现 50%的削峰率,并在低谷时段以稳定的充电功率 ( 50 kW 与 150 kW )进行电能储备。其 SOC 曲线呈 现周期性充放电特性:低谷时段 SOC 随充电功率 逐步提升,高峰时段则通过平稳放电降低 SOC,从 而在削峰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过度充放电导致的寿 命损耗。图 10( b )~( d )中购电功率均高于图 10( a )且 波动较大,同时储能充放电功率较低且波动较大, 部分放电功率发生在非高峰时段。

  本文计算削峰率的公式如下:削峰率=( 原始峰值 功率-调整后峰值功率 )/原始峰值功率×100%。原始系 统在高峰时段的购电功率为 150 kW,储能系统进行功 率调节后 1 h 内,购电功率下降了 50 kW,根据上述 公式计算可得:( 150-100 )/150×100%= 33.33%。 本文通过图 10 中 4 组实验的对比,从 2 个方 面验证了纳入寿命损耗与需求响应模型的优势。

  ( 1 )图 10( a )与图 10( b )~( d )在 SOC 边界控制与 深度放电抑制效果方面的对比。图 10( a )和( b )中, SOC 波动上限控制在 85%以下,避免了深度充放 电。图 10( c )和( d )中,SOC 上限接近 100%,本文 方法通过动态约束 SOC 边界,显著降低了深度充 放电引发的寿命损耗。

  ( 2 )图 10( a )与图 10( b )~( d )在 SOC 变化率情 况上的对比。图 10( d )中,储能系统的 SOC 在 8:00—11:00 之间从 95%左右急剧下降至约 20%, 仅用约 3 h 便经历了超过 70%的能量释放,这种快速放电行为增加了储能系统容量衰减风险。相较而 言,图 10( a )中 SOC 变化较为平稳,无论在充电还 是放电阶段,其上升与下降速度均明显缓慢,能够 有效延缓寿命衰减。

  4 结论

  本文提出计及寿命损耗及需求响应的储能优 化调度方法,采用基于改进框架的 EKF 对储能电 池的状态进行估算。提出基于放电深度的寿命损耗 模型,将储能电池 SOC 与 SOH 实时估算结果引入 储能优化模型中。同时建立基于价格弹性及行为关 联的需求响应模型优化需求侧负荷曲线,降低系统 运行成本。得到如下结论。

  ( 1 )所提框架显著提升了储能电池状态估算的 精度,SOC、SOH 的 RMSE 均在 1%以下。测量噪 声越小,估算精准度越高,当测量的标准差均小于 0.01 时,估算结果的 RMSE 可降低 1~3 个数量级。

  ( 2 )本文提出的DR模型通过价格信号( 高峰时段 的高电价 )和激励费用( 高补偿费用 )的双重作用,激 励用户减少高峰时段用电量,实现负荷优化。用户可 根据自身偏好选择响应方式,补偿费用差异化设计兼 顾公平性与响应效率。购电成本与激励费用纳入统一 优化框架,避免单一调控手段可能导致的成本激增。

  ( 3 )将储能电池状态实时估算结果引入优化模 型中,以动态调整寿命损耗系数、放电深度及 SOC 约束上、下限,从而使配置方案同步优化储能寿命 与经济性,传统方法的固定阈值策略无法适应电池 性能衰减,易导致长期运行中效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