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问答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论文投稿须知?

来源:月期刊咨询网汇总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近十年出版发文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投稿须知

  1. 来稿文责自负。作者署名必须为文章的实际撰写者,反对随意挂名。凡随意挂名者一律不进入审稿流程。为便于联系,来稿务请注明详细的通讯地址、电话以及E-mail地址。

  2. 本刊反对一稿多投,凡一稿多投者一律不进入审稿程序。来稿初审处理周期一般为一个月,如超过一个月未显示初审结果可与编辑部联系。

  3. 文章一经采用,即视为作者将文章的著作权转让于本刊编辑部,包括但不限于电子出版,多媒体出版,网络出版及以其它形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的权利。本刊已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媒体,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上述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

  4. 本刊对来稿有权删改,如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5. 来稿字数不限,文稿应依次包括:文题、作者、单位、邮编、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7)个、英文标题、摘要及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按顺序在文内相应位置用中括号加数字依次标出)。另在篇首页地脚末行附作者简介。如系基金项目,则在篇首页地脚第一行列出,并注明其项目编号。

  6. 中文标题15字左右,正文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可不编号;如需编号,各层次一律用大写数字连续编号,依次为:一、(一)、1、二、(一)、1等。

  7.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单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

  8. 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用数字加圆圈标注于当页地脚;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末,并用数字加方括号注。

进入期刊首页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已发表格式范文参考


1.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方法探究

作者:鞠佳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可视化工具;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方法

  [摘要] 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够将抽象的思维具象化,通过表格、图形、图像等方 式把复杂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探索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方 法,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思维发展过程,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同时能够激发学 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篇信息的理解和获取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 品质 。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 出,要“能够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在思维发展中 推进语言学习”。将思维可视化工具融入语篇教学 中,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复杂的思维发展 过程,还有助于学生识别、提炼、概括复杂语篇的主 要内容,梳理语篇逻辑关系及理解把握语篇的整体 意义,从而提升思维品质。因此,研究思维可视化与 英语语篇教学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明确 内涵、搭建支架、确定类型、完善图示、迁移能力等 方面探索分析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 中的高效运用,以促进小学生英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 同步提升。

  一、系统认知“思维可视化”内涵及工具 类型

  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 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 清晰可见的过程。思维可视化技术以人们惯于接受的 表格、图形、图像等形式并辅以信息处理技术将客观 事物及其内在联系进行表现。被可视化的“思维”更 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 息传递的效能。

  教师不仅需要明确思维可视化的内涵,在进行语 篇教学前对思维可视化概念有系统而全面的认识,还 需要明确常见的思维可视化工具类型,对于适用于语 篇教学的各种思维可视化工具的特征做到心中有数。 目前常见的思维可视化工具主要有思维导图、鱼骨 图、概念图。 思维导图通常包含一个中心主题,通过分支向四 周发散,展示与中心主题相关的各个节点。思维导图 利用图形结构模拟大脑的神经元,通过中心词、关键 词、层级关系和隶属关系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在 教学活动中的使用最为常见,适用于梳理语篇的主要 内容、逻辑结构和关键信息。例如,在阅读一篇故事 性语篇时,可以故事的主题为中心,分支列出故事的 人物、情节、背景等要素。 鱼骨图因其形状类似鱼骨而得名,主要由鱼头 (问题)、主骨(问题的主要方面)、大骨(主要方面 的分类)和小骨(具体原因)构成。鱼骨图是一种透 过现象看本质的图示分析方法,能够帮助使用者找出 问题的根本原因。例如,在学习关于时间表达的语篇 时,可以运用鱼骨图展示年、月、日、时间点,以清晰 体现不同时间概念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所在。

  概念图是一种用于表示概念之间关系的视觉工 具。它通常由节点代表概念,由连接线和标注表示概 念之间的联系和层次。例如在学习关于家庭的语篇 时,概念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家庭的含义、结构、作 用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引导学生自主搭建“思维可视化” 支架

  在语篇教学的动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深 入研读语篇,对于搭建学生思维可视化支架、帮助学 生获取语篇中的关键信息、优化学生对语篇的理解 认知有着重要意义。从认知发展理论角度讲,学生在 深入研读语篇的过程中,大脑处于积极的信息处理 状态,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性能力等思维品 质对语篇信息进行解码、分析和整合,从而加深对整 个文本的认知。因此,深入研读语篇是帮助学生搭建 思维可视化支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主要包含四 个方面。

  一是要把握语篇的核心内容。在研读之前,学生 需要自主了解与语篇相关的背景信息,以便对语篇所 要讨论的话题有初步了解。在研读过程中,学生通过 对语篇的标题、内容及插图等细节的反复阅读,能够 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形成一个基于语篇内容的总 体性概念。

  二是要梳理语篇的内在逻辑。在研读语篇的过 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鼓励学生标 注各段落的核心词句,分析段落之间的过渡与衔接方 式,引导学生明确划分语篇的各个段落层次,使学生 能够清晰看出每个部分的范围和特点,从而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语篇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文 章的结构布局。

  三是要提炼语篇的知识结构。语篇是语言知识的 载体,在深入研读语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 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提炼高频出现的核心词汇和典型 句式结构,使学生能够厘清该语篇材料的语言知识脉 络。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提炼的知识结构与已 有的知识储备关联整合,加强新知与旧知的对比和联 系,构建更加完整的语言知识体系。

  四是要挖掘语篇的主题意义。主题意义是统领 整个语篇的灵魂,也是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的重要抓 手。在深入文本挖掘主题意义时,学生需要超越语篇 表面的文字叙述,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就需 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厘清文本脉络的基础上,进一步 分析理解整个语篇的深层次含义,从而优化学生对 整个文本的认知。

  三、结合教学实际确定合适的“思维可视 化”工具

  在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深入研读之后,教师还需 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目标等综合因素,确定合 适的思维可视化工具类型,构建相应的语篇图示,呈 现学生思维发展过程。

  一是依据语篇内容筛选工具类别。在深入研读 语篇之后,学生对语篇内容、语言结构以及主题意义 都有了一定了解,能够较好地判定语篇类型。在此基 础上,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更加明确不同思维可视化工 具与该语篇的契合度,初步锁定思维可视化工具的选 择范围。如果语篇是故事性的,教师可以选择思维导 图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的情节和发展顺序;对于介绍 事物特征或进行比较的语篇,鱼骨图可能是更合适的 选择;当语篇涉及多个概念及其关系时,概念图可以 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二是结合年龄特征缩小选择范围。认知发展理 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 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而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 段,尽管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需要具体事物的支 持。在进行语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 年龄特征。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选择较为简单直观的工具,如流程图或表格。这些工 具易于理解和操作,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思维 框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师 可以逐渐引入更复杂的思维可视化工具供学生选择, 如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通 过对不同年龄阶段认知特点的把握,教师能够帮助学 生进一步缩小适合呈现自己语篇思维过程的可视化 工具范围。

  三是围绕教学目标示范使用恰当工具。在语篇 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 应基于教学目标,利用PPT或者课堂板书等方式,对 于该语篇的思维可视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进行有效 示范和参考,帮助学生顺利构建自己的思维可视化图示。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对于选择和使用相 应的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够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如果 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语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 以选择思维导图或流程图,让学生通过绘制图示来 提取关键信息;如果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 比较能力,教师可以使用表格让学生进行信息对比; 如果教学目标旨在促进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造力,教 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概念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以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完善“思维可视 化”图示

  不同的学生在思维方式、语言基础、理解能力等 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小学阶段学生完成的思维 可视化图示仅仅是初具雏形,仍有许多细节需要补充 和完善。但由于自身思维和认知的局限性,学生很难 通过自己的思考进一步补充关键信息。因此,在学生 初步完成思维可视化图示后,教师需要发挥关键的 引导作用,基于语篇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链,引导学 生对语篇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助力学生进一步完善自 己的思维可视化图示。例如学生在制作关于故事发展 脉络的思维导图时,有可能只是简单地罗列了主要情 节,只解决了“what”(是什么)的问题。这个时候,教 师可以提出“How did this story happen”(这一故事是 如何发生的)、“Why did this story happen”(这一故事 为什么会发生)、“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你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学到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 深入思考语篇内容,重新审视自己的图示,补充遗漏 的关键信息,使图示呈现的内容更加完整和准确,进 一步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同时,完善图示的过程也是 学生对自身思维发展深度剖析的过程。通过不断完 善图示,学生能够清晰追溯自己的思维从简单到复 杂、从零散到系统的演变轨迹,从而明确自己思维的 发展路径,意识到自身思维在逻辑性、系统性以及抽 象思维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而更具针对性 地进行自我调整与改进,避免在后续的学习中陷入同 样的思维困境。

  五、引入链接阅读提升学生“思维可视 化”能力

  在语篇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在教师的专业引导 与协助之下能够完善自己的思维可视化图示,这标志 着学生已初步具备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进行语篇学 习的能力。然而,想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师需要适时引入特定类型的语篇材料。这些材料需 要与此前的学习内容保持一定的相似性或关联性,或 者在复杂度上有所进阶,使学生能够在其熟悉的语境 中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的思维可视化技巧。这种基 于相似性语篇的思维可视化图示构建有助于迁移学 生的思维可视化能力。

  此外,在此阶段学生对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种 类以及语篇类型等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在 新的语篇材料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再为学生 提供思维导图或其他思维可视化工具雏形,引导学 生摆脱对既有模式的依赖,充分激发其发散思维能 力和创造性。学生需要凭借自身对语篇的理解,从语 篇内容、语言结构以及主题意义等多个视角,自主选 择与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对文本进行梳理,从而构 建新的个性化思维可视化图示。例如,在学生学习了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语篇后,教师可以提供介绍其他 国家节日习俗的语篇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需要 自主识别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并 运用所学方法迁移至新的情境中,构建出全新的思 维可视化图示。同时,在新的语篇梳理完成之后,学 生还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流程图、对比图等,将不同国 家的节日习俗与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进行比较,进一 步强化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思维的广度 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