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中文核心期刊目录金属学报
英文名称: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主管单位:中国金属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金属学会
国内刊号:21-1139/TG
国际刊号:0412-1961
出版周期:月刊
复合影响因子:3.655
综合影响因子:2.696
期刊主编:叶恒强
发行地:辽宁省沈阳市
地址:沈阳市文化路 72 号
金属学报杂志介绍

  《金属学报》创刊于1956年, 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金属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材料冶金领域的学术性期刊,是我国材料冶金方面最早的期刊之一,刊登冶金科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原始学术论文以及反映学科发展状况的综述和信息性文章。著名科学家李薰先生任首任主编, 叶恒强院士为现任主编。

  《金属学报》自创刊伊始一直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模范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服务,为我国的冶金和材料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金属学报》一直是国际、国内重要检索系统及数据库的核心期刊,已被SCI、EI、CA、SA、JICST和AJ等国际六大检索全部收录,是SCI所在学科领域唯一一本纯中文出版的期刊。《金属学报》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并提高期刊学术质量,SCI-JCR和CJCR引证指标稳步提高,均为冶金材料领域国内领先,继续保持行业内较高的学术地位。

  《金属学报》在国内期刊历次评比中都得到很高荣誉,包括连续三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首届出版政府奖等等,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支持的期刊。《金属学报》已经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成为反映我国冶金科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水平的核心学术期刊。

  《金属学报》长期以来一直秉承创办精品期刊的理念,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下,在众多专家学者和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下,《金属学报》一定会不断努力创新,争取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金属学报杂志编委会

金属学与金属工业期刊推荐
R&J
服务流程
服务流程
近期更新
Q&A
SCI作为国际上知名的检索数据库之一,其收录的期刊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所以不同国家的刊物都所有涉及,其中就不乏国
医学、计算机、材料学、生物和化学热门学科领域sci期刊众多,想要从这些期刊中,选择一本容易投稿的期刊,对于新手
在计算机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方向,SCI一区期刊是研究人员展示其高质量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以下是一些 人工智能SCI
生态学研究对于我们环境保护,生态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些环境类从业人员在晋升职称时需要发表生态学的sci论文,而
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越来越频繁,不少国内科研作者也是热衷于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就如SCI期刊就是备受关注
1:Geriatrics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 创刊于2001年,出版周期是Quarterly,目前的影响因子是2.118,根据网友评价审稿速度大概是
金属学报杂志相关文章部分汇总
S&E
浅谈电力设备检修技术改革及管理模式
摘要: 现代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变电所、输电线、配电系统及负荷组成,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最庞杂的工程系统之一。本文以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设备检修实践为基础,从状态检修管理体制、人员素质和技术检测手段等几个方面阐述了
浅谈公路常用材料的检测与质量控制
浅谈公路常用材料的检测与质量控制 欧永仙 摘 要:材料是保证公路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在材料质量控制的实践中,要采取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单位抽检相结合,建立、健全ISO900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材料监理细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
电力系统自动化初级职称范文系统信息管理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初级职称范文赏析及期刊推荐《华中电力》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期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电力设备控制论文范文
  电力设备接地引下线,起着电力设备与接地网连通的作用,对设备运行安全至关重要。为此国电网公司发布的Q/GDW168-2008《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中第5.16款对设备接地引下线导通检查,要求导通良好。   [摘要]介绍了影响
职业教育论文冶金专业论文范文参考
  摘要:苏州大学严格按照卓越工程师要求制订冶金工程的培养计划,构建了合理的通识课程平台、基础课程平台、特色课程平台、选修课程平台的课程体系;对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实验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开放实验室、实验教材建
论文发表代理电力企业员工培训模式的创新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层逐渐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当前的行业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丰富企业的人才团队,是当前电力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在这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