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杂志论文格式要求
稿件要求
本社两刊特别注重论文的理论框架部分。理论框架的构建首先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然后借助经济学基本理论(或其他学科基本理论)进行概念逻辑推理,进而得到可验证的假设或命题。概念逻辑推理既可以是基于演绎的论证,也可以是基于基本模型的数理推导。而通过简单的事实列举、有限归纳、文献综合等得到的结论只是事件或变量间的联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1.论文标题。论文标题应简明、确切,不滥用副标题,不得出现英文缩写。
2.摘要与关键词。摘要独立成文,应简明扼要表明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采用方法及主要结论等内容,字数300字左右,禁用“本文”“笔者”“我们”等类似表达。关键词是表示本文核心内容的词、词组或术语,包含研究方法的名称,一般选3~5个。
3.论文层级。论文层级不超过三级,各级标题序号格式如下:“一、” “(一)” “1. ”。
4.变量与公式。论文(包括其中的公式、图、表)中出现的变量均采用斜体书写,不能用同一符号表示不同的变量。所有单独成行的公式都应编号,而不是选择性编号。引用公式时,采用如“式(1)”的写法。
5. 图与表。图、表要精选精简,均采用黑白格式,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表中的文字(包括表格中各栏的各项名称)必须使用汉字,不得使用英文或其他语言(变量、缩略语等除外)。图、表的编号为“图1”“表1”等。图、表应随文插入,且均须在文中注明“如表1(或图1)所示”。 引用表中的列时,应称之为“列(1)、列(2)”等。各表(图)的注释内容即使完全相同,也需重新注释,不能采用“下表同”等缩略形式。
6.注释。采用脚注方式,每页重新编号。
7.参考文献著录。
(1)参考文献正文的著录。文内引用需采用“作者—出版年—序号”制。如“Novy(2009)用不同方法……;Anderson 和 Wincoop(2004)估算了……;Jacks 等(2011)测度了……”。[1-3]两位作者时,用“A和B(××××年)”;三位及以上作者时,用“某某(第一作者)等(××××年)”。对外国作者,只需标注作者的姓。同一文献在文内被多次引用时,序号相同。
(2)参考文献列表的著录。参考文献具体格式可参照《当代财经》近期论文(可上“中国知网”下载)。参考文献列表中的文献序号、作者、年份都要与正文一一对应。
8. 论文复制率。论文复制率不得高于8%(包括作者引用自己的文献)。
进入期刊首页作者:顾义祥,郝珊珊,郑伟健,金诚谦,印祥,李荣昊,周鹏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大田作物智慧农业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关键词:C#软件开发;MSP430 单片机;MATLAB 模型调用;HTML;MySQL;MQTT 协议;OneNet
摘要: 为了降低特制光学元件对光谱类土壤检测设备的局限性,增强设备的灵活适应性,开发了一 套基于实时土壤光谱提取的可移动式全氮检测仪控制系统。简述了以 MPS430 单片机为主的硬件系统 及其工作过程,详细介绍了由 C#开发的专属上位机软件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软件与单片机通过无线 通讯配合,实现了数据采集保存,自主提取特征光谱数据供 MATLAB 模型分析土壤全氮值,记录显示设 备轨迹以及云端监测等功能。试验结果表明: 模型动态加载和数据分析时间分别控制在 3 750 ~ 4 400 ms和基本稳定在 4~7 ms,测量误差控制在 0.89%以内,云端界面显示正常,设备能够满足田间检 测需要。
0 引言
土壤能够为作物提供必要的有机质、总氮等必须 营养元素。然而,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并不是固定的, 具有复杂的动态性与空间异质性[1]。因此,在实际的 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施用化肥来平衡土壤 中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并以此来保证作物生长,提 高农产品质量。然而,为了追求作物高产,大量施用 化肥导致了土壤中肥料堆积,长期过量施肥造成了土 地盐碱化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2-3]。因此, 如何科学把握施肥用量,推动作物保质保量生产与生 态环境保护建设协同发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变量施肥技术在把控施肥 用量,保证作物产量及维护生态环境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优势。该技术通过获取土壤养分情况后,利用田 间作业机械对不同地块进行变量撒肥[4]。因此,实 时、高效地获取土壤养分信息对于变量施肥的开展有 着重要意义。传统的土壤全氮检测仍然以实验室化 学分析为主,耗时耗力、时效性差且污染严重,很难满 足实际生产需求[5-6],而光谱测量技术因其快速、无污 染等检测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养分检测领域[6-8]。 文献[9-11]通过光谱反射率建立土壤养分预测模型, 其决定系数都在 0.9 以上,预测效果较好。文献[12] 开发的便携式土壤全氮含量检测仪仅能够对土壤全 氮特征波长的反射率进行采集。试验结束后,仍需将 数据带回实验室进行建模分析才可得到土壤全氮值。 文献[13-14]开发的便携式土壤检测设备虽然能够对 土壤中的全氮和有机质进行现场检测,但在实际工作 过程中所需人工成本高。文献[15]开发的车载式土壤 全氮检测仪虽弥补了上述仪器的不足,但仍未打破传统 开发模式下的壁垒,设备对特制滤光元件依赖性极高。 此外,文献[16]表明滤光片的精度与仪器的精度密切 相关。随着精度要求的提高,其工艺难度与制造成本 也会随之提升,这显著提高了检测仪的开发成本。
为了降低检测仪开发成本,增加其灵活适应能 力,并实现大田土壤全氮实时在线检测的目的,自主 研发了基于实时土壤光谱提取的可移动式全氮检测 仪,现对其进行控制系统设计并进行了稳定性测试。
1 整体设计
1.1 可移动式土壤全氮检测仪系统
由于不同土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单个模型 对不同地块进行精确的土壤全氮检测难度较大。传 统开发模式下的土壤检测设备只能通过更换检测模 型及对应的特制光学元件来保证设备的检测精度。 此方法不仅繁琐,还使得设备的适用性显著降低。为 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自主开发了系统控制软件并设计 了可移动式土壤全氮检测系统。该系统具备驱动设备 一次性采集土壤 350~1 100 nm 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并对 其进行可视化能力; 具备动态载入全氮预测模型并实时 提取分析所需特征光谱数据获取检测值能力; 具备与下 位机进行数据交互和动作控制的无线通讯能力; 具备检 测信息保存、设备轨迹生成以及云端监测能力。图 1 为检测仪系统设计图。可移动式土壤全氮检测仪通 过导光光纤将检测光束照射到土壤表面,产生的漫反 射信号由光纤传输到光谱仪中,最终由系统控制软件 获取反射率数据并对其进行可视化与分析; 上位机与 下位机通过无线通讯方式进行数据交互及结构动作 控制,以更好地完成检测; 最终获取到的重要数据由 上位机发送至云端,以实现用户的远程监测目的。

1.2 硬件系统设计
硬件系统以 MSP430 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部分,主 要实现无线通讯、控制机械结构动作以及获取当前 GPS 信息功能。通讯模块选用的是 C101 无线通讯模块,能 够在1 500 m 范围内实现数据无线通讯[17]。为了能够 更好地控制检测深度,选用安装长度为255 mm、行程 150 mm、速度 7 mm/s 的电推杆作为松深犁的动力臂。 当单片机接收到上位机发送的检测深度后,电推杆伸长 并推动平行四杆结构,使得松深犁到达指定深度后停 止。通过 NEO-7N GPS 模块连接方形天线获取 GPS 信 息,该模组体积小、功耗低、灵敏度高,能够实现高精度 的定位。图 2 为硬件系统整体设计示意图。

1.3 系统控制软件开发
根据可移动式土壤全氮在线检测仪的系统设计 理念,本文在 Visual Studio 2019 中使用 C#编程语言创 建了 WinForm 窗体应用。该软件开发采用模块化思 想,将其主要划分为光谱数据采集分析、数据接收与发 送,检测点轨迹图生成以及云端开发 4 大部分。图 3 为 系统控制软件功能开发框架图,软件主要面向 Windows 平台,用于实时采集,分析土壤光谱数据,控制检测仪各 机械结构协调配合工作以及后期数据上传、保存。
1.3.1 数据分析处理模块开发
数据分析处理功能是可移动式土壤全氮在线检 测仪的核心,主要包含了光谱数据采集,模型载入以 及数据分析、显示与保存模块,具体功能如图 4 所示。

检测仪内置微型光谱仪选用的是智能引擎 SE2030 ( 采集范围 350 ~ 1 100 nm,光谱分辨率 0.3 nm) ,体积 小,重 量 轻,性 能 稳 定,适 合 设 备 集 成。本 文 根 据 SE2030 的 SDK 开发文档,调用其特有库函数,实现了基 本的光谱数据采集功能,具体控制过程如图 5( a) 所示。
土壤全氮含量预测模型通过对土壤进行光谱检 测、全氮真实含量测定后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多次建模 分析的结果,能够有效帮助软件快速分析得到土壤全 氮值。本文采用 MATLAB 2018b( 64 bits) 建立土壤全 氮预测模型,并开发了针对 MATLAB 预测模型的加载 功能。该功能的开发主要涉及到模型封装调用以及 动态加载方式的开发设计。
为了实现 MATLAB 模型成功加载到软件中并被 实时调用分析土壤全氮含量的目的,本文将训练好的 模型代码封装为 DLL 动态链接库文件,添加至软件程 序引用集中,以方便 C#程序对其进行调用。该方法可 以脱离 MATLAB 的安装环境,仅需配置 MATLAB 的运 行环境即可[18]。具体开发步骤如下:
1) 模型文件编译生成动态链接库: 使用 MATLAB 软件中的 Library Compiler 功能,将最终模型的.m 文件 封装成.NET Assembly 实例类型。
2) 源程序中添加动态链接库: 通过 Visual Studio 2019 对源程序添加模型的程序集引用,并将预测模型 的 DLL 文件以及 MATLAB 软件中的 MWArray. dll 文 件一并添加到软件开发目录中。
3) 生成解决方案: 为了避免软件运行目标平台与 MATLAB 模型版本之间发生冲突,解决方案平台需保 持二者参数一致。
由于土壤之间存在差异性,目前,仍然缺少适用 于大范围土壤的通用全氮检测模型。因此,多数设备 需依靠不断更换预测模型来适用于不同地块土壤的检 测工作。为了增强检测仪的适应能力,提高整体便捷 性,本文将原有的模型静态加载方式更新为动态加载方 式。用户便可选择本地任意路径下的 MATLAB 预测模 型进行动态加载,而无需对源代码进行更改。
数据分析功能是该模块开发的又一核心部分,主 要的逻辑包括: 监测光谱数据动态,获取预测模型所 需特征波长,筛选对应光谱数据,调用预测模型分析 数据等,具体流程如图 5( b) 所示。

当软件正式工作时,数据分析异步任务被同时触 发,软件中的数据获取状态将被实时监测。一旦数据 状态发生变更,软件将按照用户输入的特征波长实时 提取对应的光谱数据,并调用模型进行全氮含量计 算。由于软件获取到的数据类型与 MATLAB 模型识 别的参数类型并不一致,因此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需 要将反射率数据转换成 MWArray 类型,以供模型识 别; 在得到全氮含量之后,自动将结果转换成 C#的二 维数组显示。为了方便可移动式土壤全氮检测仪进 行连续性工作,历史检测结果将自动编号,存放于历 史信息区。另外,测试结束后,软件可将检测结果以.txt格式存放与任意路径下,以用于后期分析使用。
1.3.2 数据接收与发送功能模块开发
数据接收与发送模块主要包括串口通讯功能开 发和 MySQL 数据库开发。串口通讯功能主要包括端 口的识别与选择、波特率设置等。该功能采用 RS232 串口通讯协议,用于接收下位机实时回传的 GPS 信息 以及发送指令,控制结构动作,配合完成检测。采用 MySQL 数据库作为检测系统的总数据库,用来实时保 存采样点序号,GPS 信息、采样点土壤 350 ~ 1 100 nm 的光谱信息以及土壤全氮值。
1.3.3 检测点轨迹图生成功能模块开发
为了更好地实时定位显示土壤检测点,并更加直 观地将检测点与设备运动轨迹展示给用户,该功能模 块采用 HTML5 地理位置定位技术,并结合 JavaScript 调用高德地图 API,实现对检测点位置以及设备运动 轨迹实时动态显示。HTML5 定位是一种利用网页形 式获取用户位置信息的技术,主要实现形式有 3 种: 基 于浏览器 IP 获取用户位置信息; 使用谷歌地图等进行 地理位置信息交互显示用户坐标; 依赖高精度定位设 备定位用户位置[19]。JavaScript 则是一种脚本编程语 言,可使得网页内容实时更新。本文通过使用 GPS 定 位设备获取可移动式土壤全氮在线检测仪的地理位 置信息,并以交互式地图形式通过 WebBrowser 控件实 时动态显示。当用户启用轨迹生成功能后,该模块将 立即定位当前地理位置,随后追踪检测动作获取当前 GPS 信息,并将其与前一次获取到的 GPS 信息进行比 对。若位置发生改变,将在地图上实时更新该位置信 息; 若发现位置相同,则不对地图进行任何标记。
1.3.4 云端开发
云端平台的开发设计主要采用物联网开发云平台 OneNet,可实现传感器和智能硬件的快速接入,具备数 据流稳定、可视化效果好、成本低等特点[20-21]。图 6 为 检测仪云端监测系统总体框架,按照逻辑分层思想,将 其划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以及数据应用层。
1) 数据采集层主要对系统数据源进行筛选、整合 及接入。本文共设置了 GPS、特征光谱数据以及土壤 全氮值 3 个数据源,这些数据均来自于系统控制软件 所整合到的检测仪硬件运行结果。
2) 数据传输层是数据采集层与应用层之间的媒 介,数据采集层中打包整合的各项数据源将通过 MQTT 协议输入到应用层。该协议是一种以数据为中 心的快速、轻量级传输协议,具有低功耗、简单、开放、 易于实现等特点[22-23]。

3) 数据应用层主要针对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实现 了对检测仪主要采集参数的监测需求,并开发了 Web 端 可视化界面,使得用户更加直观地观察设备工作情况。 1.3.5 系统控制软件工作流程 图 7 为系统控制软件整体工作流程,详述了上述 功能模块之间的运行逻辑。

软件运行之初,要对串口通讯、模型选择以及光 谱测量 3 部分进行初始参数设置,为检测工作提供先 决条件; 在检测过程中,检测仪获取到的土壤反射率 光谱数据将暂存于数据缓存区; 与此同时,软件内部 的异步任务触发,根据手动输入波长信息,将特征光 谱数据分离并调用 MATLAB 模型进行土壤全氮分析; 下位机的 GPS 信息模块将通过串口通讯实时上传位 置信息,由上位机软件接收并将其与全氮值匹配记 录,同时 生 成 检 测 轨 迹; 检 测 信 息 将 自 动 保 存 至 MySQL 本地数据库,部分重要参数将通过 MQTT 协议 自主上传云端显示,以供用户远程监控设备状态。
2 系统试验
2.1 软件稳定性测试
为了验证该软件的实用性,设计了软件稳定性测 试试验。该试验主要包括软件响应测试和基础功能 模块测试。 软件响应测试主要针对模型的加载时间以及数 据提取分析的响应时间作统计学分析,具体操作如 下: 将计时代码添加至软件程序中,手动选择试验模 型进行动态载入并调用其分析数据,分别记录模型加 载时间和数据分析时间。该试验在 Windows 10 系统 中进行,共计 50 次,具体数据如图 8 所示。

由图 8 可知,模型动态加载时间波动于3 750 ~ 4 400 ms 之间; 而数据分析响应基本稳定在 4 ~ 7 ms 之间。结果表明: 软件与 MATLAB 模型之间集成良 好,数据分析响应速度快,能够满足实际工作中连续 检测的需求。
基础功能模块测试主要针对数据采集模块,检验软 件是否具备稳定驱动光谱仪准确获取光谱数据的能力, 具体试验步骤如下: 首先,采用光谱仪原始配套软件驱 动光谱仪获取标准物的光谱反射率数据作为标准值; 其 次,使用本文开发的系统控制软件驱动光谱仪获取同一 标准物的反射率数据,最终计算二者偏差。该试验每 20 min 进行一次,共持续 2 h,期间保持软件及系统处于 运行状态。为了避免仪器本身的噪声干扰导致光谱数 据两端产生较大波动,本研究选取了 500、600、700、800、 900 nm 的光谱数据进行误差对比,具体结果如表 1 所 示。据表格数据显示,本研究开发的系统控制软件与原 始配套软件之间的测量误差控制在 0.89%以内。结果 表明: 本文开发的系统控制软件运行稳定,精度高,具备 稳定驱动光谱仪工作的能力。

2.2 田间测试
为了测试检测仪系统控制软件的田间实际工作能 力,2024 年 9 月 2 日,在山东理工大学进行了田间试验。 所用系统为 Windows 10,主要检测实际工作过程中软 件各功能模块的稳定性。具体试验方案如下: 将试验 空地划分为 4 列 12 行,共 48 个测试区,并在每个测试 区的中心位置插入小红旗作为标志,便于数据采集与 记录。可移动式土壤全氮在线检测仪设定连续间隔 采样模式并按照“S”型路径以恒定速度前进。此过程中, 当遇到设备转向时,需通过系统控制软件暂停所有检测 事项,待转向完成后,恢复检测动作,以此来保证最终数 据的简洁性。图 9 为软件功能模块实际工作界面。
由图 9 可知: 软件运行正常,检测数据按照既定设 置暂存于历史信息区; 轨迹图生成功能运行正常,但 在第 15 与 16 个检测点时出现位置距离偏差,这是由 于 GPS 模块定位有误所导致的; 数据传输功能正常, 云端检测点轨迹以及对应检测值显示无误。

3 结论
为了降低传统开发模式下特制光学元件对设备 开发的局限性,本文开发了一款基于实时土壤光谱提 取的可移动式土壤全氮检测仪控制系统。该系统以 C#开发的系统控制软件作为核心部分,通过无线通讯 功能与下位机进行信息交互,实现了数据读取、分析、 保存、上传云端以及设备轨迹实时定位显示等功能。 试验证明,该软件在模型动态加载、调用分析光谱数 据方面响应速度快,所用时间分别控制在3 750 ~ 4 400 ms 和基本稳定在 4~ 7 ms 范围内; 数据测量误差控制 在0.89%范围内; 数据传输稳定,云端各项数据显示正 常,且与实际检测值无异。结果表明: 该控制系统整 体性能稳定,能够满足设备大田检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