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矿冶工程矿冶工程问答

矿冶工程杂志论文投稿须知?

来源:月期刊咨询网汇总

矿冶工程杂志近十年出版发文量:

矿冶工程杂志投稿须知

  1.投稿方式:请通过矿冶工程官网(www.kygczz.com)作者在线投稿系统进行投稿。

  2.您的论文将公开发表,请自行做好保密审查。

  3.为扩大作者及本刊知识信息交流渠道,增强作者及本刊论文的传播效果,提高作者及本刊在知识信息交流中的影响力和地位,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资讯、台湾华艺数据库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默认并同意上述声明。

  4.为弘扬良好学术风气,保护知识产权,本刊对存在抄袭、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一个学术成果多篇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不予接收;所有已在会刊、增刊等处发表过的论文,本刊均不再发表。从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中提炼的论文重复率应低于15%,且应将学位论文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5.稿件审查结果一般在2~3月之内通知作者,有个别稿件可能送审时间较长,如果超过3个月后仍未接到审稿结果,作者可与编辑部取得联系后自行处理。

  如有疑问,欢迎来电来函垂询。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66号(邮编:410012)

  电话:0731-88657070,88657176,88657186

  传真:0731-88657186

  邮箱:kuangyegongchengzz@163.com,kygcbjb@163.com

  网站:www.kygczz.com

进入期刊首页

矿冶工程杂志已发表格式范文参考


1.不同本构模型下地应力对爆破效果的影响研究

作者:缪广红,张旭,孙伟波,孙文翔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关键词:本构模型;地应力; 爆破效果;数值模拟;损伤变量;有效应力;岩石损伤

  摘  要: 利用 ANSYS / LS⁃DYNA 软件建立不同地应力下的 HJC 本构模型和 RHT 本构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本构模型中爆破对模型有 效应力、岩石损伤的影响。 结果表明:HJC 本构模型的有效应力变化更贴近实际情况,而 RHT 本构模型的岩石损伤更贴近实际情 况;地应力对距离炮孔较近区域有效应力的影响较小,而对距离炮孔较远区域有效应力的影响较大;地应力对 HJC 本构模型的岩石 损伤影响较小,对 RHT 本构模型的损伤变量影响较大。 

  深部岩体爆破工程中,岩体通常处于复杂地应力 环境中,地应力对爆破效果影响显著,直接关系到爆破 破岩效率、围岩稳定性以及工程安全[1] 。

  现有岩石爆破效果研究主要集中在岩石爆破试验 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 在试验研究方面,学者们通过 缩比模型试验探讨了爆破荷载下岩石的破坏特征,但 由于试验成本高、危险性大,且难以真实反映大规模工 程的实际响应,其应用受到限制[2⁃5] 。 在数值模拟方 面,有限元法、离散元法等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了广泛应 用,其中 LS⁃DYNA 软件因其高效性和准确性成为主流 工具[6⁃9] 。 然而,不同本构模型(如 HJC、RHT 和 JH2 本构模型)在描述岩石爆破过程时存在显著差异。 例 如,HJC 本构模型仅采用一个弹性极限面来描述材料的 屈服准则,相较于 RHT 本构模型,它较为片面;但在破 坏形态的描述方面,RHT 本构模型表现不理想[10⁃13] 。

  准确可靠的本构关系是开展相关岩石爆破效果 研究的关键,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地应力作用下 岩石爆破能量分布特征及爆破损伤机制的研究仍不 深入,尤其在不同本构模型下地应力对爆破效果的影 响方面,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体系。 因此,本文基于LS⁃DYNA 软件,分别采用 HJC 和 RHT 本构模型研究 地应力对爆破效果的影响,旨在为岩体爆破工程提供 参考。

  1  损伤本构模型

  1.1  HJC 本构模型

  HJC( Holmquist⁃Johnson⁃Cook) 本构模型用于描 述岩石的本构及其参数[14] ,将岩石等效强度表示为 压力、应变率和损伤的函数,其中压力表示为体应变 的函数,且考虑了永久粉碎影响;损伤累积是塑性体 积应变、等效塑性应变及压力的函数。 HJC 本构模型 综合考虑了这三个方面对强度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 数值计算。

  HJC 本构模型包括强度模型、损伤模型和状态方 程[15] 3 部分。 强度模型曲线如图 1 所示,强度模型等 效强度表达式见式(1)。

强度模型曲线

  式中:σ ∗为无量纲等效应力,σ ∗ ≤σ ∗ max,σ ∗ max为最大归 一化无量纲强度极限;A 为材料归一化内聚强度;D 为 损伤度,0≤D≤1;B 为归一化压力硬化系数;P ∗ 是根 据 f c 归一化后的压力;N 为压力硬化指数;C 为应变率 硬化系数;ε∗ 为无量纲应变率;σ 为实际等效应力;f c 为静态单轴压缩强度;P 为压力;ε为应变率;ε0 为参 考应变率,ε0 = 1.0 s -1 。

  损伤模型曲线如图 2 所示。 损伤度 D 是塑性体积 应变、等效体积应变和压力的函数,其表达式见式(2)。

  式中:Δεp 和 Δμp 分别为一个循环积分计算中的等效塑 性应变增量和塑性体积应变增量;D1 和 D2 均为材料损 伤常数;T 为抗拉强度;T ∗为归一化最大拉伸静水压力。

  状态方 程 曲 线 如 图 3 所 示, 分 为 线 弹 性 阶 段 (OA)、塑性阶段(AB)、压密阶段(BC)3 部分。

状态方程曲线

  P≤Pc 时,材料处于线弹性阶段,弹性体积模量为:

  式中:Pc 为单轴压缩试验中材料破碎临界压力; μc为 单轴压缩试验中材料临界应变。

  Pc<P<Pl 时, 材料处于塑性阶段,随着压力及塑性 体积应变增加,岩石内部的气孔逐渐变小,变成密实介质。

  式中: μ 为体积应变;Pl 为单轴压缩试验中材料压实 时的临界压力;μl 为单轴压缩试验中材料压实时的体 积应变; ρ 为岩石瞬时密度; ρ0 为原始密度。

  P≥Pl 时,材料处于压密阶段,此时岩石可以看成 连续密实介质,岩石所受压力与体积的关系为:

  式中: μ 为修正后的体积应变, μ = ( μ -μl ) / (1 +μl ); K1 、K2 、K3 均为常量。

  1.2  RHT 本构模型

  RHT 本构模型考虑了压力硬化、应变硬化、应变 率硬化、压缩、偏应力张量的第三不变量、损伤效应、体 积压缩、裂纹软化等效应[16] 。 基于 HJC 本构模型引入 弹性极限面、失效面和残余强度面,分别描述材料初始 屈服强度、失效强度及残余强度的变化规律,RHT 本 构模型曲线如图 4 所示。

RHT 本构模型曲线

  失效面定义为压力 P、应力洛德角 θ 和应变率 ε的函数:

  式中:σfail为失效面应力;YTXC(P)为压缩子午线上等效 应力;R3(θ)为角隅函数;Frate(ε)为应变率强化因子;A 为失效面常数;P ∗ spall为归一化层裂强度;Nf 为失效面指 数; f t 为单轴拉伸强度。

  由失效面确定弹性极限面,弹性极限面应力定义为:

 

  式中:σelastic为弹性极限面应力;Felastic为弹性强度与失 效面强度之比,可根据单轴拉伸强度 f t 和单轴压缩强 度 f c 确定;FCAP(P)为弹性极限面帽子函数,用于限制 静水压力下弹性偏应力。

  残余强度面应力定义为:

  式中:σresidual为残余强度面应力;B 为残余强度面常数; M 为残余强度面指数。

  2  数值模型

  2.1  建模

  利用 ANSYS / LS⁃DYNA 软件建立 2D 数值模型,模 型厚度为一个单元,在 z 轴上施加约束,限制模型变形。 单元类型选择 3D SOLID164,模型尺寸为 1 000 mm × 1 000 mm × 1 mm,单元长度设置为 5 mm;网格划分时, 对模型切割处理使得每个单元为六面体单元,炸药和 炮孔周围单元网格细化处理,炮孔直径和炸药直径均 为 60 mm。 后处理阶段岩石采用 Lagrange 算法,空气 和炸药采用 Euler 算法,通过关键字∗CONSTRAINED_ LAGRANGE_IN_ SOLID 实现流固耦合;地应力采用 dynain 文件法[17]实现应力初始化。

  2.2  材料参数设置

  HJC 本 构 模 型 由 关 键 字 ∗ MAT _ JOHNSON _ HOLMGUIST_CONCRETE 定义,RHT 本构模型由关键 字∗MAT _RHT 定义。 炸药材料由关键字∗MAT _ HIGH_EXPLOSIVE_BURN 定义,炸药状态方程为 JWL 状态方程[18] :

  式中:PCJ为爆轰产物的压力;E0 为单位体积内能;V 为 相对体积;A、B、R1 、R2 、ω 均为常数,通常采用炸药圆 筒试验[19]确定。

  空气材料使用∗MAT_NULL 模型,密度为 1.29 kg / m 3 , 采用∗LINEAR_POLYNOMIAL 关键字定义空气状态 方程:

  式中:Pa 为气体压力;γ 为相对体积;C0 、C1 、C2 、C3 、C4 、 C5 、C6 均为常数,理想气体 C0 =C1 =C2 =C3 =C6 = 0。 模型参数详见表 1~4,采用 g⁃cm⁃μs 单位制。

  3  模拟结果分析

  3.1  无地应力作用下的爆破效果

  ANSYS / LS⁃DYNA 模拟一般采用有效应力表征岩 石应力特性,反映炸药起爆后岩体介质中爆炸应力场 的动态变化过程。 无地应力状态下 2 种本构模型在 40、80、120 μs 时的有效应力云图如图 5~6 所示。

HJC 本构模型参数

炸药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在炮孔周围均匀分布,爆炸初期 的冲击波在极短时间内达到峰值,迅速作用于岩体,形 成粉碎区,而后继续对岩体做功,能量逐渐损耗,冲击 波衰减为应力波。 相较而言,RHT 本构模型的应力传 播速度和衰减速度更快,作用于粉碎区的有效应力范 围更广。

  2 种本构模型在 50、100、150 μs 时的损伤云图如 图 7~8 所示。 作用时间越久,岩体损伤范围越大。 HJC 本构模型中的岩体损伤集中在炮孔周围,没有呈现裂纹 扩展现象;而 RHT 本构模型中的岩体损伤范围较大,以 裂纹形式向外扩散。 与文献[20]的试验结果相比,本文 模拟的 HJC 本构模型没有形成裂纹,结果相差较大,这 可能与 HJC 本构模型的损伤累积与等效塑性应变及压 力有关,无法捕捉模型的拉伸破坏行为;RHT 本构模型 的模拟结果与文献[20]的裂纹扩展基本一致。

  3.2  不同地应力作用下的爆破效果

  为了探究不同地应力作用下的爆破效果,选取 A、 B 两点,如图 9 所示。 A 点位于爆心距 10 cm 处,处于 爆炸冲击波作用范围;B 点位于爆心距 40 cm 处,此处 冲击波衰减为应力波。

RHT 本构模型有效应力图

RHT 本构模型损伤云图

取点示意图

  在地应力分别为 0、10、15、20、25、30 MPa 条件下, 分析 2 种本构模型在 A 点的有效应力时程曲线,如图 10 所示。 RHT 本构模型的应力传播速度和衰减速度比 HJC 本构模型快,冲击波从产生到衰减仅 40 μs 左右, 而 HJC 本构模型的应力时程曲线更为平滑,衰减时间 更长,为 100 μs 左右。 与文献[21] 研究结果对比发 现,HJC 本构模型的有效应力时程曲线更符合实际情 况。 与文献[22] 研究结果相互验证发现,不同工况 下,

  2 种本构模型应力达到峰值的时间基本一致,HJC 本构模型应力曲线波形基本相同,即地应力对爆炸冲 击波和应力波的传播影响较小。 2 种本构模型在 B 点的有效应力时程曲线如 图 11 所示。 结合 A 点的有效应力时程曲线可知,距 离炮孔较近的区域,由于爆破冲击波远大于初始地应力,地应力对有效应力峰值没有太大影响。 距离炮孔 较远时,冲击波衰减成为应力波,与地应力处于相同数 量级时,地应力对有效应力峰值影响较大。

2 种本构模型在 A 点的有效应力时程曲线

2 种本构模型在 B 点的有效应力时程曲线

  3.3  不同地应力下岩石损伤结果分析

  文献[23]指出,若某损伤区域损伤变量 D>0.8,则 为粉碎区;损伤变量分布在 0.2~0.8 之间,则为裂隙区。 基于本文模拟结果,通过后处理软件 LS / PREPOST 计 算各单元的损伤变量,分析不同地应力对岩石粉碎区 和裂隙区的影响。 统计损伤变量稳定时刻 260 μs 时 2 种模型岩石粉碎区与裂隙区在整体岩石中的占比, 结果如表 5~6 所示。

260 μs 时 HJC 本构模型岩石粉碎区与裂隙区占比

  由表 5 ~ 6 可知,随着地应力增大,RHT 本构模型 中岩石粉碎区和裂隙区占比均逐渐减小,说明地应力 可有效抑制爆破对岩石的损伤,且随着地应力增大,这 种抑制效果逐渐增强;而 HJC 本构模型中岩石粉碎区 和裂隙区占比均增大,说明 HJC 本构模型对裂隙区的 模拟不理想,RHT 本构模型能较好模拟裂纹扩展的效果。

  文献[24]研究发现,钻孔爆破中,炮孔周围受地 应力作用影响,会产生应力集中。 对于 HJC 本构模 型,岩石损伤集中在炮孔周围,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与因 地应力产生的应力集中共同作用,形成粉碎区,随着初 始地应力增加,应力集中更加严重,使得粉碎区变大。 对于 RHT 本构模型,岩石损伤不仅集中在炮孔周围, 还会以裂纹形式向外扩展,文献[23] 指出,地应力主 要对后期爆生气体静作用阶段的裂纹扩展起抑制作 用,故地应力从 10 MPa 增大到 30 MPa 时,RHT 本构 模型中岩石粉碎区占比仅降低了 0.84 百分点,裂隙区 占比降低了 4.11 百分点,说明地应力对 RHT 本构模 型中岩石粉碎区影响不大,对裂隙区影响较大。

  4  结论

  1) 在爆破模拟过程中,HJC 本构模型对于爆炸产 生的冲击波和应力波传播的模拟结果更贴近工程实 际,而 RHT 本构模型对爆炸产生的损伤结果模拟得 更好。

  2) 分别在爆炸冲击波作用范围和应力波作用范 围内取 A、B 两点,发现在冲击波作用范围内,地应力 对峰值应力没有太大影响;在应力波作用范围内,地应 力对峰值应力有较大影响。

  3) 对比不同地应力下岩石损伤结果发现,在 RHT 本构模型中地应力对损伤变量有明显抑制作用,随着 地应力增大,对岩石损伤变量的抑制效果会逐渐减弱。

  4) 不同初始地应力在不同本构模型中对岩石损 伤变量影响不同,初始地应力对 HJC 本构模型整体影 响较小,对 RHT 本构模型的粉碎区影响较小,对裂隙 区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