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皮肤科杂志投稿须知
《临床皮肤科杂志》是皮肤性病科专业性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广大的皮肤性病科医师和科研、医教人员,并兼顾相关学科的医药卫生和科研人员及基层医药卫生工作者。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遵循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以临床为主,面向基层,以其实用性服务于广大读者。
本刊对所有米稿均采用同行审稿的方式进行公平、公正的审定。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稿件的处理速度 和效率,缩短文章的发表周期,《临床皮肤科杂志»编辑部现已开通了网上投稿及审稿系统。首次投稿时须经过简单的注册,便可永久使用。
投稿成功后,系统会自动发送邮件和手机短信通知您稿件的处理进度,您也可以随时登录系统看到稿件处理情况。完全实现足不出户便可以投稿、修稿、校对、闭读和购买杂志的仝部过程。投稿后请尽快将-50 元审稿炎奇;至本刊编辑部,以免耽误您的稿件处理流程。稿件排以以交纳审稿费日期为序。
本刊网址http://www.linpinet,打开网页后点击左侧投稿、审稿及办公系统注册或登录。进人后您就可以投稿、审稿或者订阅杂志(电子版或纸质版均可)。 侧投稿、审稿及办公系统注册或登录。进人后您就可以投稿、审稿或者订阅杂志(电子版或纸质版均可)。
1 需注意的问题
11 投稿时除了在稿件的 word 文档中插人照片外,这些照片还要按照文章中的顺序编号,另外打包压缩成.rar文件,作为附件上传,因为照片放在word 中清 晰度会降低,影响刊出质量。
1.2 来稿一律文责白负。根据《著作权法》,本刊对决定刊用的稿件可进行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并核谁。退修稿件时,编辑部 给您的 word 文档为审阅格式,请取消审阅格式,用不同颜色标注修改内容,这样编辑可以方便地知道您在何处做了修改,修改后的稿件请在收/投修改稿处上传,请勿重新投稿。请在对审稿人意见答复中,逐条回答审稿人问题,尤其是不能修改时,说明原因或理由。
1.3 需要校对稿件时,您的邮箱将收到 PDF 格式的稿件,您可以在PDF 文件上做修改或者进行标记,如果不能在 PDF 文件上做修改,也可以另附说明何处需要改动,或者在原来的 word稿件上修改(请用红色标记)。
进入期刊首页作者:徐慧超,唐隽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关键词:短波射频;低剂量光疗法;玫瑰痤疮;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
[摘 要] 目的:观察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和药物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 90 例 ETR 患者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30 例。试验组 A 予口服米诺环素(50 mg,每日 2 次)和羟氯喹(0.1 g,每日 2 次)的基础 上,每周接受 1 次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联合治疗;对照组 B 仅接受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治疗;对照组 C 仅口服 药物,疗程均为 6 周。初次治疗前及治疗后第 2、4、6 周对 3 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面部红斑分值(VISIA 皮肤图像分 析仪检测)的差异进行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 6 周,试验组 A 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 B(53.33%)和对照组 C(4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患者阵发性潮红、红斑、灼热、干燥和瘙痒症状评分分布不全相同,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结果示试验组 A 阵发性潮红和瘙痒症状评分分布与对照组 B 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P<0.05);而干燥症状评分的分布在试验组 A 与对照组 B、试验组 A 和对照组 C 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 4、6 周,试验组 A 患者面部红斑 VISIA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B 和 C,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和药物治疗 ETR 较单一疗法的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阵发性潮红、 瘙痒和干燥等症状,且治疗舒适,安全性良好。
玫瑰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分为 4 种亚型,其中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 疮(erythematotelangiectatic rosacea,ETR)较为常见[1] , 该型主要表现为面中部持续性红斑和阵发性潮红,伴 不同程度灼热刺痛、瘙痒、干燥和水肿等症状。因玫瑰 痤疮好发于面中部,具有一定损容性,对患者的身心健 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探索安全有效的 治疗方法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短波射频具有修复 皮肤屏障的功能,低剂量光疗是一种利用光生物效应 来实现疾病治疗的方法之一,已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 治疗玫瑰痤疮和各种炎症性皮肤病。本研究采用短波 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和药物治疗 ETR,现将结果报 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 2022 年 7 月—2023 年 7 月来安徽省立医院皮 肤科就诊并确诊为 ETR 的 90 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 组,每组 30 例。试验组 A 中男 3 例,女 27 例,平均年龄 (33.23±9.00)岁,病程 1~12 年;对照组 B 中男 1 例,女 29例,平均年龄(32.13±8.39)岁,病程 1~15 年;对照组 C 中 男 1例,女 29 例,平均年龄(32.40±9.60)岁,病程 1~10 年。3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年龄 18~60 岁患者,性别不限;②确 诊为 ETR 患者(≥6 个月)。本研究已通过安徽省立医 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023-ky247),所有患者均已提供 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口服羟氯喹和四环素类药物 过敏者;②过去 2 年内有激光治疗、胶原注射或化学焕 肤治疗史的患者;③有射频禁忌证(在治疗区域附近 有除颤器或起搏器、合并面部皮肤癌和恶性高血压 等)的患者;④妊娠或备孕的女性患者。
1.2 方法
1.2.1 试验方法
试验组 A:患者予口服米诺环素(50 mg, 每日 2 次)和羟氯喹(0.1 g,每日 2 次)基础上联合短波 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治疗。治疗步骤:先设置电疗修 复模块(2~4 挡);患者温水洁面后,医生将柔润保湿霜 均匀涂抹于患者面部,每半张脸轻柔打圈按摩 10 min; 后设置光疗模块(590 nm 黄光和 830 nm 红外光),患 者戴好眼罩,先黄光后红外光照射面部各 10 min。整个 治疗过程由同一位医生操作,每周 1 次,持续 6 周。对 照组 B:仅使用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治疗,设备 参数、时间和周期同试验组 A。对照组 C:仅口服羟氯喹 和米诺环素,剂量同试验组 A,嘱所有患者日常使用柔 润保湿霜护肤。3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需避免烟酒和辛辣 刺激食物,保持皮肤保湿,注意防晒,避免熬夜和剧烈 运动。
1.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后第 6 周,参考美国 玫瑰痤疮协会标准临床计分卡[2] ,对 ETR 患者的客观 症状(阵发性潮红、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以及主观症 状(灼热、瘙痒、干燥和水肿),根据严重程度分为无(0 分)、轻度(1 分)、中度(2分)和重度(3 分),医生和患者 根据上述标准对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取平均值,总 评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根据玫瑰痤疮医生整体评 分(physican global assessment,PGA)标准[3] 评估临床 疗效,其中痊愈:疗效指数 100%;显效:疗效指数 75% ~;好转:疗效指数 50%~;无效:疗效指 数<50%。有效率为痊愈和显效患者例数所占百分比。 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评分总和-治疗后症状评分总 和)/治疗前症状评分总和]×100%。面部红斑评分:治 疗前和治疗后第 2、4、6 周,由同一位医生使用VISIA 皮 肤图像分析仪(美国 Canfield 公司)对患者面部红斑进 行定量分析。为减少环境和生理因素的干扰,建议患 者在稳定室温休息 10 min 后进行检测。
1.2.3 不良反应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详细记录各 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 吐、红斑、灼热、瘙痒加重及水肿等),包括不良反应的 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采取的干预措施,并 计算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 SPSS 25.0 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 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 x±s 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 料采用中位数(M)表示。3 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采用 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 检验);治疗前、后面部 红斑 VISIA 分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类变 量采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评估
治疗后第 6 周,试验组 A 有效率为 83.33%,显著 高于对照组 B(53.33%)和对照组 C(43.33%),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2.2 临床症状评分
3 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分布基本一致,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 6 周,3 组患者阵 发性潮红、红斑、灼热、干燥和瘙痒症状评分分布不全 相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 比较,结果示试验组 A 阵发性潮红和瘙痒症状评分分 布与对照组 B 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 燥症状评分的分布在试验组 A 和对照组 B、试验组 A 和对照组 C 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 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2.3 面部红斑 VISIA 评分
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示治疗前和 治疗后第 2 周,3 组患者面部红斑 VISIA 评分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 4、6 周,试验组 A 患 者面部红斑 VISIA 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B 和 C(P<0.05), 对照组 B 和对照组 C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 3)。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 A、对照组 B 和对照组 C 患者治疗第 2、4、6 周后面部红斑 VISIA 分值均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3),提示 3 组患者面 部红斑VISIA 评分随治疗时间延长呈不同程度下降趋 势。试验组 A中 2 例 ETR 患者治疗前、后皮损比较见图 1 和图 2。
2.4 不良反应
试验组 A 中 2 例(6.67%)和对照组 B 中 1 例(3.33%)
患者接受低剂量光疗治疗后,出现了短暂的灼热刺痛 感,约 1~2 h 症状自行缓解。对照组 C 中 2 例患者 (6.67%)因首次服用米诺环素,出现一过性头晕和恶心 症状,1 d内症状缓解。3 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3 讨 论
玫瑰痤疮病程长,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 确,可能与遗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神经血管功能障 碍和微生物感染等有关[4] 。皮肤屏障受损是玫瑰痤疮的 重要诱发因素,同时局部感染也容易导致病情反复[5-6] 。 近年 ETR 的治疗主要围绕抗炎和修复皮肤屏障。
四环素类药物属于广谱抗生素,因其抗炎和抑制 血管生成作用常用于治疗玫瑰痤疮。米诺环素作为第 二代四环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炎症因子、中性粒细 胞趋化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表达[7] ,从而减少炎 症反应。而羟氯喹具有抗免疫、抗炎和抗紫外线损伤 等多重作用[8] 。尽管系统应用抗生素对玫瑰痤疮的炎 症性病变有效,但对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症状作用有 限[9] 。因此,本研究在口服米诺环素和羟氯喹的基础上 联合短波射频和低剂量光疗法治疗,旨在提高对药物 反应缓慢或疗效不佳患者的疗效。
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主要由电疗修复和 光疗两大模块组成。电疗修复模块通过涡流电场的原 理,快速打开水离子通道,有效缓解炎症并修复皮肤 屏障;并利用欧姆定律刺激胶原蛋白的新生和重组。低 剂量光疗法应用不同波长的光源照射生物体,刺激成 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促进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 质生成,并通过激活细胞线粒体呼吸系统,改善皮肤 微循环。同时促进皮肤血液循环、炎症因子代谢和皮脂 膜的形成,从而起到修复皮肤屏障、杀菌和消炎的作 用[10] 。光疗模块常用的波长是 590 nm 和 830 nm,其中 590 nm 黄光主要促进胶原生成和修复皮肤屏障,具有 消肿、镇静和降低神经敏感性的作用;830 nm 红外光具 有抗炎止痛、促进愈合和增强皮肤防御功能的作用。
本研究中试验组 A 有效率为 83.33%,显著高于对 照组 B(53.33%)和对照组 C(43.33%),与田雅瑞等[11] 研究米诺环素联合激光治疗玫瑰痤疮的结果相一致 (78.26%)。本研究中尽管 3 组患者治疗后毛细血管扩 张和水肿症状评分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水 肿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这可能与患者初诊时
炎症反应较重有关,而米诺环素和羟氯喹在短期内难以 迅速达到有效浓度,无法快速缓解炎症和面部肿胀等不 适感。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第 6 周,试验组 A 患者 面部阵发性潮红症状改善,可能得益于短波射频和低剂 量光疗的联合作用,通过抗炎和修复皮肤屏障的协同作 用加速症状缓解;而干燥和瘙痒症状缓解,这种优势可 能归因于低剂量光疗的抗炎作用,不同波长的光能够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并激活免疫细胞,从而降 低皮肤神经兴奋性,缓解不适感。在改善毛细血管扩张 症状方面,本研究 3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这可能是因为短波射频主要作用于改善组织微循环和 抗炎,对增生的毛细血管缺乏破坏作用,因此在毛细血 管扩张的治疗上效果有限,与许凌晖等[12] 研究结论一 致。短波射频和低剂量光疗法虽然改善毛细血管扩张 作用有限,但在改善患者阵发性潮红、瘙痒、干燥和抗 炎方面疗效明显。然而,由于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相 关结论仍需通过进一步研究来验证。
综上所述,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和药物治 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阵发性潮红、瘙痒和干燥等症状,且 治疗舒适,患者依从性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 用。但本研究仍存在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临床症状 评分较为主观等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