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微电子学微电子学问答

微电子学杂志论文投稿须知?

来源:月期刊咨询网汇总

微电子学杂志近十年出版发文量:

微电子学杂志投稿须知

  本刊稿件的发表包含电子版(光盘或DVD)和网络版(全文上网),作者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说明。投稿前请先进行注册,并按提示进行操作。

  本刊欢迎涉及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基础理论,微电子器件与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和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设计和测试,片上系统(SOC), MEMS技术,半导体工艺和制造技术,集成电路测试与封装等领域的稿件。

  来稿须知:

  1. 稿件一经录用,第一作者的姓名与单位不能更改;

  2. 稿件一经录用,默认作者已授权,该文章接受网络首发;

  3. 文章的参考文献最好超过10篇;

  4. 文章内容经cnki学术不端检测后,重复比例不能超过10%。

  5. 禁止一稿多投。若文章被录用,在发表之前,编辑部会对文章再次检测,若重复比例超过10%,仍不予以发表。

  稿件格式要求:

  1 标题和摘要。论文标题不超过20个汉字。中英文摘要应简明扼要,说明文章的目的,主要工作过程及使用的方法,研究工作最后得到的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不超过300个汉字,英文摘要不超过150个英文单词。

  2. 图表。插图宽度应小于8 cm。电路仿真图及其他计算机生成的图形需用图形处理软件进行必要的处理,使图中的文字和数字符合本刊要求。若图中有坐标,需注明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斜体)和单位(正体)。表格提倡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

  3. 量和单位。文中的物理量和单位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注意区分外文字母的大、小写和正、斜体,上下角标要标示清楚。计量单位请用GB3100—3102—93《量和单位》规定的法定计量单位。

  4. 参考文献著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a. 专 著:[序号] 著者. 书名 [M].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b. 期  刊:[序号] 著者. 篇名 [J]. 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c. 会议论文:[序号] 著者. 篇名 [C] // 会议名称. 会议地点. 出版年:起止页码.

  5.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应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及主要研究方向。

  6. 作者署名。论文署名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在论文上署名的作者应为参与论文撰写,或对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有贡献的人,所有署名作者均应对文章内容负责。凡合著的论文,投稿前应仔细斟酌,考虑周全,并征得所有合著者的同意。文章投稿后,第一作者一般不得改动,其他作者及署名顺序也尽量不要变动,如确需变动,应由第一作者向编辑部出示所有合著者同意并亲笔签名(盖章)的函件。文章一旦录用,第一作者不可更改。

进入期刊首页

微电子学杂志已发表格式范文参考


1.模拟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付晓君

作者单位:集成电路与微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

关键词:模拟集成电路;制造工艺;SiGe BiCMOS;BCD;RF CMOS

  摘 要: 集成电路工艺是芯片制造的关键技术,也是推动芯片性能提升的主要动力。模拟集成电 路作为集成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系统与自然界模拟信息交换的桥梁,具有应用范围广、产 品门类多、工艺耦合度高等特点,因此模拟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呈现了高压、高速、高精度或多样化的 器件集成等特征,并结合不同产品需求、不同工艺特征进行综合折中形成独特的工艺发展路径。本 文综述了模拟 集 成 电 路 工 艺 技 术 的 发 展 历 程 及 研 究 进 展,系 统 分 析 了 业 界 主 流 的 互 补 双 极、 BiCMOS、BCD及 RF/混合信号 CMOS工艺的主要特征、技术水平与发展趋势,从而为模拟集成电 路工艺选用和开发提供参考。 

  0 引 言

  集成电路作为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是国 家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技术。根据结构及功能, 集成电路可划分为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与 混合集成电路。其中模拟集成电路主要用于处理连 续函数形式模拟信号(如声、光、温度等),是电子系 统与自然界模拟信息实现交互的桥梁。模拟集成电 路产品种类、功能繁多,既包括用于电子设备电源的 管理、监控和分配的电源管理芯片,也包括对模拟信 号进行收发、转换、放大、过滤等处理能力的信号链芯片,广泛应用于通信、工业、汽车、消费电子等领 域,在整个集 成 电 路 市 场 中 所 占 份 额 达 到 15% ~ 20%左右[1]。相较于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 具有门类品种多、应用范围广、生命周期长、设计工 艺紧耦合等特点。近年来,通信和汽车电子等领域 的高速发展成为模拟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驱动力。

  集成电路工艺是芯片制造的关键技术,也是推 动芯片性能提升的主要驱动力。与数字集成电路追 求集成度使用先进的 CMOS工艺并在相当长的时 间内紧密随着摩尔定律发展不同,模拟集成电路工 艺的发展并不仅仅依赖于器件特征尺寸的缩小。为 满足模拟集成电路高压、高速、高精度、低功耗等特 定应用需求,其制造工艺往往包 含 了 双 极、CMOS 等多种有源器件以及实现必要模拟功能所需的高性 能无源器件。此外,模拟产品通常需要非常精确规 格的输出信号,这种精度必须依赖于电路设计和制 造工艺之间精确匹配来实现。因此,模拟集成电路 制造工艺多基于成熟制程进行研发,并在其发展过 程中分化出了众多的工艺类型。德州仪器、亚诺德、 英飞凌等知名模拟集成电路公司都基于自身产品开 发了专有的制造工艺,通过IDM 模式加速高端模拟 电路产品研发。

  本文综述了硅基模拟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的 研究 进 展,系 统 分 析 了 业 界 主 流 的 互 补 双 极、 BiCMOS、BCD 及射频/混合信号 CMOS工艺的主 要特征、技术水平与发展趋势。

  1 互补双极工艺

  双极工艺是最早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得益于 高速、低噪声及高电流驱动能力等优势,其依然是目 前模拟集成电路的重要特色工艺之一。互补双极工 艺是业界主流的双极工艺细分类型,起源于上世纪 60年代末的贝尔实验室。相比于非互补的 NPN 型 双极工艺,增加互补的高性能 PNP晶体管对于拓宽 电路工作范围、减小电路复杂度、提高驱动能力等方 面有巨大帮助[1-3]。Harris公司在70年代率先将互 补双极工艺推广用于放大器、ADC 等模拟电路制 造,取得了互补双极工艺的第一次商业成功。1986 年前后,国家半导体(现德州仪器)、亚诺德半导体等 许多厂商相继开发出低成本的结隔离互补双极工 艺,进一步推动其成为主流的模拟集成电路工艺技术。

  1.1 互补双极工艺关键技术

  1) 多晶硅发射极技术

   在早期的双极晶体管工艺中,存在着许多性能 折中考虑。多晶硅发射极的引入是双极器件性能提 升的一次重要飞跃[4]。首先,采用多晶硅发射极使 金属接触进一步远离发射结界面,削弱了欧姆接触 层少子复合对电流增益的影响。其次,多晶硅与单 晶硅间存在有几个原子厚度的界面氧化物网络,降 低了基区空穴通过隧穿进入发射区的概率;最后,多 晶硅发射区的杂质分凝在多晶/单晶硅界面形成高 度重掺杂的大晶粒边界,也可以进一步抑制空穴向 发射区的反向注入,从而大幅提高发射效率和电流 增益。因此,多晶硅发射极双极器件中可以采用更 高的基区掺杂浓度以提升其截止频率(fT)、厄利电 压并降低噪声,实现多种性能的同步优化。在制造 工艺上,多晶硅发射极器件的发射区通过多晶硅中 杂质的热扩散过程实现,避免了离子注入导致的界 面、晶格损伤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2) 自对准工艺技术

  在自对准工艺中,采用双层多晶硅方法,双极器 件的基极和发射极欧姆接触通过器件表面的拓扑结 构实现自动的相互对准。双多晶自对准(DPSA)器 件的本征基区通过位于场区氧化层之上的多晶硅外 基区实现与金属层的互连,大幅缩小了集电结面积 和寄生电容。由于EB结侧墙(Spacer)结构的存在, 器件的实际发射极条宽可以小于采用的最小光刻尺 寸。结合深槽隔离与选择性掺杂集电区(SIC)技术, 可以在提高器件频率特性的同时获得较高的电流密 度。

  3) SOI全介质隔离技术

   采用绝缘体上硅(Silicon-On-Insulator,SOI)技 术可以有效降低双极器件集电区与衬底之间的电 容,具 有 低 漏 电、抗 锁 定、抗 辐 射 等 多 种 性 能 优 势[5-6]。同时,SOI工艺大幅降低了体硅工艺中深槽 隔离的槽深,有利于保持既定的沟槽形貌,降低工艺 难度。但介质隔离的工艺复杂度和成本相对较高, 同时介质热导率小于Si材料,不利于器件工作时的 散热,易引起局部过热,从而影响器件和电路工作可 靠性。

  1.2 互补双极工艺研究进展

  目前,国际主流的IDM 模拟器件厂商均有自主 的特色双极工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德州仪器 的 VIP系列工艺、亚诺德半导体的 XFCB 工艺等。 国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也开发了 HC12/HX30特色互补双极工艺,技术指标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

  1) VIP系列工艺

  VIP系 列 工 艺 指 垂 直 整 合 PNP(Vertically Integrated PNP)互补双极工艺,该系列工艺优异的 特性主要来源于其先进的工艺架构[7]。VIP1、VIP2 以及 VIP3等工艺技术与大部分双极工艺技术一样 均在P型衬底晶圆片上制造,为了将PNP晶体管集 电区与衬底隔离,VIP工艺采用了 N 型隔离埋层工 艺。针对新一代通信设备、视频产品等对高速、低功 耗工艺的需求,开发了采用介质隔离和双多晶自对 准架构的 VIP10 工艺。VIP10 工艺中双极器件有 源区在通过晶圆键合技术制造的 SOI衬底上实现, 通过埋氧层将集电区与衬底隔离。P 型和 N 型的 埋层通过外延生长实现,进一步采用各向异性刻蚀 和填充 形 成 深 槽 隔 离,如 图 1 所 示。 其 NPN 和 PNP晶体管的截止频率分别达到9 GHz和8 GHz, 各项关键参数如表1所示。采用互补介质隔离双极 晶体管的设计,提供了高速放大器所需的最佳特性 组合:宽带宽、低功耗、低电源电压、大输出摆幅、高 输出 电 流 和 低 失 真。 目 前 德 州 仪 器 多 款 LDO (LP2985 系 列 )、高 速 低 功 耗 低 失 真 放 大 器 (LM6171、LM6172系列)等 都 采 用 VIP10 工 艺 制 造,广泛应用于电源管理、信号传输等领域[8-9]。

介质隔离双极器件结构示意图

  2) XFCB工艺

  XFCB指超 高 速 互 补 双 极 型 工 艺 (Extra Fast Complementary Bipolar),是 亚 诺 德 半 导 体 的 主 要 双极工艺系列。XFCB第一代工艺于1992年推出, 采用了直接晶圆键合SOI及深槽隔离(6 μm)技术, 在高速度 和 低 失 真 特 性 方 面 取 得 了 重 要 突 破,其 PNP管特征频率为2.5 GHz,匹配的 NPN 管截止 频率为4.5 GHz [10]。同时,通过采用单层多晶硅设 计,简化了工艺流程,大幅提升了提高了工艺可制造 性。一套包含有多晶硅发射极 PNP 和 NPN 晶体 管、两层金属布线以及薄膜电阻、电容的完整工艺流 程可通过20层光刻实现。结合高击穿电压(12 V), 高电流增益和高厄利电压等优势,XFCB 技术成为 高性能线性电路的理想选择。在 ADI后续推出的 “XFCB 1.5”工艺中,PNP管和 NPN 管的频率提升 至5 GHz和9 GHz,而在“XFCB 2”工艺中,PNP管 和 NPN 管的截止频率可达9 GHz和16 GHz [11-12]。 ADI的互补双极工艺都提供有JFET,可以支撑高 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 以及用于数据转换器的采样 保持放大器,在其多型产品中广泛应用,包括低输入 偏置电流运算放大器(AD8033、AD8034 等)、低噪 声 运 算 放 大 器 (AD8003)、 高 速 比 较 器 (ADCMP565),高端数据转换器(AD9042、AD6645) 等。ADI的第四代互补双极工艺(XFCB-3)中,硅双 极晶管被锗硅异质结双极晶体管(SiGe HBT)替代, 通过采用0.35 μm 光刻技术,可提供70 GHz fT 和 130 GHz fmax 性 能。 基 于 该 工 艺,ADI 推 出 了 AD8318对数检波器、ADL5565超高动态范围差分 放大器以及 ADCLK9系列超高速时钟/数据缓冲器 等一系列代表产品。

  3) HC12/HX30系列工艺

   HC12和 HX30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 十四研究所开发的特色高速双极工艺平台,特征尺 寸均为0.6 μm,采用双多晶自对准器件架构,其中 HC12工艺采用 PN 结隔离加介质隔离的方式,可 使得 PNP和 NPN 晶 体 管 的 特 征 频 率 均 达 到 8.3 GHz以上,耐压可达到 12 V [13]。HX30 工艺采用 全介质隔离的方式,可将晶体管耐压提高至30 V, 同时 PNP、NPN 管的特征频率保持在4 GHz以上。 两者目前均广泛应用于低功耗/混合信号集成电路、 高速放大器和高速驱动器等领域。

  1.3 互补双极工艺发展趋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不同应用场景对于模拟集成电路的功能和可靠性提 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先进的双极工艺正在不断 地通过与 CMOS工艺的整合,形成具有更好的混合 信号处理能力的 BiCMOS工艺,为相关应用提供更 全面的解决方案。此外,SiGe工艺的引入为双极器件设计提供了广泛的自由度,通过基区能带工程调 控,可以实现双极器件的频率、增益、噪声等关键性 能指标的同步优化。

  2 BiCMOS工艺

  BiCMOS工艺是将双极器件和 CMOS器件集 成在同一块芯片上的工艺,从而兼具了双极器件高 速、高驱动能力和 CMOS器件高集成度、低功耗的 优点,在高速、高性能模拟/数字混合信号集成电路 中具有广泛应用。根据双极器件类型,BiCMOS工 艺可以区分为Si BiCMOS工艺和SiGe BiCMOS工 艺两类。Si作为主流的半导体材料,在产能及价格 方面具有较大优势,Si BiCMOS工艺主要应用于射 频电路中,但由于 BiCMOS中双极器件本身增益较 低,在高频应用中会使得工艺制程更加复杂,因此在 高频 领 域 更 具 优 势 的 SiGe BiCMOS 工 艺 成 为 BiCMOS中更受关注的细分工艺。得益于锗硅异质 结双极晶体管(SiGe HBT)器件结构的不断创新和 工艺技术的逐步成熟,其所能处理的信号频率扩展 到毫米/亚毫米波段。如今,SiGe BiCMOS 工艺已 广泛应用于汽车雷达、高速无线通信、光学数据链路 及超高精度模拟集成电路等领域[8-11]。

  2.1 SiGe BiCMOS工艺关键技术

  2.1.1 SiGe HBT 工艺实现

  相比于 Si双极器件,SiGe HBT 最重要的特征 是器件的基区采用 SiGe,因此 SiGe薄膜外延生长 是其 工 艺 实 现 的 关 键。 目 前,先 进 主 流 的 SiGe HBT 工艺可分为选择性外延(SEG)和非选择性外 延(NSEG)两种方案。

  双多晶硅自对准(DSPA) SEG 的SiGe HBT 技 术起源于Si双极晶体管的尺寸缩减,该技术器件核 心区仅需要一次光刻,就能够实现自对准的集电区、 发射区和基区,形成选择性集电极注入区(SIC),发 射区/基区 Spacer一般不需要新增光刻板。此外, 本征基区远离外基区的离子注入范围,能够最小化 杂质的缺陷增强扩散,该技术在 fT 超过200 GHz 的先进工艺中被广泛采用。但内外基区连接电阻较 大,这限制了fmax 的优化。

  NSEG 方案中,SiGe外延过程发生在整个晶圆 表面,单晶硅表面生长单晶硅,而在介质表面生长多 晶硅。NSEG 生长在与有源区相邻的介质层上的多 晶硅可用于外基区。随着 HBT 器件基区尺寸的缩 减至几十纳米,外基区的厚度难以满足更高频率的 要求。因此,更先进的 NSEG 方案广泛采用额外的 外延步骤形成抬升外基区以获得较低的基区电阻。

  2.1.2 CMOS工艺集成

  将高性能 SiGe HBT 器件集成到标准 CMOS 基线中会面临各种挑战[14-15]。例如,如果 HBT 的 高度超出 MOS栅的高度就需要特别注意接触孔的 刻蚀过程;从大尺寸 CMOS缩减到的 CMOS尺寸 需要调整晶体管布局以适应设计规则;电流密度的 增大使得电迁移问题越发重要,需要优化版图设计 规则;在 HBT 模块中使用前段 CMP 时,应当检查 停止层的高度以及对应的密度规则。尺寸缩减使得 工艺整体热预算减小,HBT 基区元素分布需要重新 优化。当前,高性能的SiGe BiCMOS集成方案普遍 采用栅后基区(Base After Gate),即基区淀积工艺 在栅模块后,这样能够尽量减小 CMOS 热工艺对 HBT 造成的负面影响。

  2.2 SiGe BiCMOS工艺研究进展

  2.2.1 选择性外延工艺研究

  意法半 导 体 (ST)、英 飞 凌 (Infineon)、恩 智 浦 (NXP)等深入研究了SEG 结构,并成功应用于多个 量产 工 艺 中[16-18]。其 中,ST 的 BiCMOS055 工 艺 CMOS栅长55 nm,集成了多种 MOSFET、SRAM 以及 HBT、变容二极管等有源器件,其中高速低压 HBT 实现了325/375 GHz的fT/fmax [17,19]。

  DPSA-SEG 工艺的制造流程如 图 2 所 示。首 先在集电区上淀积氧化硅/多晶/氧化硅/氮化硅堆 栈层,然后打开发射区窗口,干法刻蚀停止于氧化物 之上(如图2(a)),然后选择性注入形成与发射极窗 口自对准的 SIC,接着淀积并刻蚀形成一层氮化物 保护多晶硅Spacer保护层,然后采用湿法刻蚀氧化 物形成侧悬结构(如图2(b))。接着在空腔中选择 性外延SiGe基区。在外延过程中,形成了自对准的 内基区和外基区多晶硅连接区。值得注意的是,不 同 的 SEG SiGe HBT 工 艺 上 也 有 一 些 细 微 差 别[20-21]。Hitachi [22]、Infineon [15]和 ST [19]使用的集 电极模块包含了掩埋层、外延层、深浅沟槽隔离和集 电区穿通连接区。Infineon 的 B11HFC 工艺[19]能 够同时 提 供 超 高 速、中 压 和 高 压 3 种 HBT,高 速 HBT 达到370 GHz,CML 环形振荡器门延迟时间 低至3.0 ps;该工艺还包含多种 Poly电阻、金属电 阻、变容二极管、MIM 电容和 PNP晶体管。ST 的 0.13 μm BiCMOS9MW 工艺[17]使用 6 层铜布线, 实现了230/290 GHz fT/ HBT、双VT (高性能/低 漏电)和双栅氧(1.2 V/2.5 V)CMOS器件和无源器件。

工艺的主要制造流程图

  在 DPSA-SEG 中,外基区扩散到有源区的深度 较小,因此集电区外延厚度工艺窗口较大。但进一 步减小集电区厚度和集电区耗尽层渡越时间将引起 CBC 增 加 以 及 fmax 下 降。该 工 艺 方 案 在 成 熟 的 0.13 μm BiCMOS 工 艺 中,同 时 实 现 300 GHz的 fT 和fmax 存在较大困难。

  2.2.2 非选择性外延工艺研究

  EEB-NSEG 工艺流程图如图3所示。SiGe基 区的 NSEG 生 长 广 泛 应 用 于 SiGe HBT 的 制 备。 例 如,IBM/GF [23-25] 和 Jazz [26] 的 工 艺 流 程,以 及 IHP [27-28]、NXP [29]和IMEC [30]开发的几代技术。这 些 BiCMOS工艺中,基区均由Si缓冲层、SiGe层和 Si帽层组成。

工艺流程图

  NSEG 生长在与有源区相邻的隔离层上的多晶 硅可以用来形成外基区。通常这种方法需要额外的 外基区离子注入相结合以降低基区电阻。例如,在 IHP的0.25 μm BiCMOS工艺 SG25H1中应用了 这种方法,实现了180 GHz/220 GHz fT/fmax [28]。 但是该工艺外基区与内基区生长同时完成,为了降 低外基区电阻,额外的离子注入产生的缺陷以及内 基区硼增强扩散会降低器件性能。因此该方法难以 满足0.18 μm 以下工艺节点对 HBT 性能的要求。

  1) 抬升外基区 抬升外基区(EEB)方案是在形成发射区后通过 额外的外延步骤形成外基区,这种结构有利于实现 非常低的RBx,这是由于抬升外基区与发射极窗口 自对准,E/B Spacer附近外基区部分单晶区域的高 导电性。但是,NSEG 结构自对准特性明显低于前 述基区 DPSA SEG 工艺。特别是集电区窗口、SIC 区域、发射区窗口和发射区多晶部分是非自对准的, 它们的对准精度依赖于光刻,这极大地限制了器件 尺寸的进一步横向缩放。尽管如此,IHP的量产工 艺SG13S采用 7 层铝布线,实现了fT/fmax/CML 栅延迟为240 GHz/330 GHz/3 ps [31]。后续进一步 优化工艺并使用铜布线的先进工艺 SG13G2 实现 300 GHz/450 GHz/2.0 ps 的 fT/fmax/CML 栅延 迟[32]。2016年,国际电子器件会议(IEDM)上,IHP 等报道了采用此结构且仍然保持至今的 SiGe HBT 器件高频 性 能 的 世 界 纪 录:505 GHz/720 GHz的 fT/fmax 和1.34 ps的 CML 栅延迟时间[33]。通过 TARANTO 工 程 研 发,IHP 等 基 于 该 结 构 在 SG13G3工艺中实现了470 GHz/610 GHz的峰值 fT/fmax,这是迄今报道 SiGe BiCMOS工艺中的最 佳高频性能[34]。

  2) 牺牲发射区 Tower Jazz和IBM 的成熟制程中采用该技术 路线,其中IBM 同时采用了 SiGe EEB 技术。与传 统 NSEG 的不同之处是,该工艺中淀积一层厚的牺 牲发射区。通过图形化后该牺牲层露出外基区,离 子注入降低外基区电阻,发射区窗口与外基区实现 自对准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寄生,特别是 RB 和CBC, 如图4所示,发射区尺寸是通过图形化发射区决定 的,这与前述 NSEG 的内Spacer有所区别。直接图 形化发射极的优点是发射区尺寸更可控。发射区形 成后移除 CMOS区域的保护层并进行源极和漏极 注入。采用此工艺,Tower Jazz将发射区尺寸进一步缩减至90 nm,在其0.18 μm BiCMOS量产工艺 平台 (SBC18H5)上 实 现 了 285 GHz/310 GHz的 fT/fmax 的 HBT [35],这是目前报道中,0.18 μm 节 点的最高SiGe HBT 频率特性纪录的商用工艺,值 得注意的是其发射极实现有效尺寸已经压缩至90 nm。

牺牲发射区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IBM 工艺在刻蚀牺牲发射区后选择性外延生 长硼掺杂的SiGe EEB进一步降低RB,其形成自对 准的 L型氮化硅内基区与内 Spacer形成方式的类 似。值得注意的是,IBM 的使用了超高真空化学气 相沉积(UHV-CVD)设备外延SiGe薄膜,这是该公 司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沿用至今的特色 SiGe生长技 术。基于此,其130 nm SiGe BiCMOS工艺(8HP) 实现了207 GHz的峰值fT 和285 GHz的fmax [36]。 进一步压缩发射区尺寸,并适应90 nm CMOS中最 终退火的较低热预算。9HP中使用与8HP中使用 的类似结构,横向缩放包括发射区窗口和 SIC 的横 向收缩、发射区与集电区间更精准的光刻对准,实现 了300 GHz的 峰 值 fT 和 360 GHz的 fmax [37,35]。 在该工艺中使用激光退火技术,HBT 高频性能进一 步提高到285 GHz/475 GHz的fT/fmax [25]。 2.3 发展趋势与展望 目前,SiGe BiCMOS 主 要 有 两 个 技 术 发 展 方 向,一是获得更高的频率特性,TARANTO 工程已 实现了470 GHz/610 GHz的fT/fmax 的 HBT 与 130 nm CMOS基线工艺集成[19] ;二是与更先进的 CMOS工 艺 实 现 单 片 集 成。 目 前,欧 盟 资 助 的 RF2THZ SiSoC已实现了55 nm SiGe BiCMOS的 工艺量产。美国资助的 T-MUSIC 计划则基于 45 nm 部分耗尽(PD)SOI BiCMOS平台制造的 HBT 实现了380 GHz/550 GHz的fT/fmax [36,38]。虽然 并非所有的技术应用都能从更先进的 CMOS器件 的集成中受益,但随着 CMOS达到与 HBT 相当的 速度,一些新的电路拓扑结构开始变得更加具有吸 引力,许多应用可以从更密集、更快和更低功耗的数 字集成中受益,如 D-波段(110~170 GHz)通信。

  3 BCD工艺

  BCD工艺技术是 SGS Thomson公司(现意法 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 的一种极具创造性的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在同一芯 片上实现了具有精确模拟功能的双极型(Bipolar)器 件、用于复杂数字电路设计的 CMOS器件和高压大 功率结构的 DMOS器件的集成,因此综合了双极器 件高精度、低噪声、强负载驱动能力和 CMOS高集 成度、低功耗的优点,减少了系统的内部互连,降低 了电磁干扰,同时也降低了系统功耗、体积、重量和 成本,在电源管理、显示驱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 领域必须的功率集成电路中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 2021年5月,意法半导体(ST)凭借该技术的发明, 获得了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颁发的IEEE 里程碑奖。

  3.1 BCD工艺关键技术

  1) 隔离技术 基于 BCD工艺的电源管理技术需要在单片上 集成多种功能模块,这些模块通常具有不同的工作 电压,必须有效地进行器件间以及与衬底的相互隔 离[39]。在 BCD 工艺中,主要由3种关键的隔离:场 区隔离、器件隔离和衬底隔离,按其实现方式可分为 PN 结隔离和介质隔离两类。

  场区隔离是环绕器件的隔离区,并将 LDMOS 栅极 (非多晶硅或多晶硅)与硅(场)区隔离开来,主 要采 用 硅 局 部 氧 化 (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 LOCOS)和浅沟槽隔离(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I)工艺实现。LOCOS是最早采用的隔离工艺, 在0.25 μm 及以上工艺节点广泛采用[40]。但其缺 点是氧化物会嵌入靠近刻蚀氧化窗口的氮化硅层底 部,形成鸟嘴(Bird’s Beak),降低了有源区的有效 尺寸。因此,在0.25 μm 以下工艺节点,普遍采用 STI工艺以优化平坦性并缩短器件间距,从而大幅 提高集成度[41]。

  器件隔离最早采用的是 PN 结隔离技术,通过 离子注入和高温推进在相邻器件之间引入额外的掺 杂区域,从而实现隔离目的[42]。PN 结隔离成本相 对较低,在传统的 CMOS工艺中通过深阱工艺可以 很容易地实现,但反向漏电流较大,并且由于杂质的横向扩散,隔离区域会占用较多的芯片面积。当器 件耐压提高,外延层厚度增加,结隔离需要更长的推 结时间,杂质横向扩散更加明显,从而限制了集成度 的提 升。深 槽 隔 离 技 术 可 以 很 好 地 解 决 上 述 问 题[43]。采用反应离子刻蚀,热氧化、介质填充、多晶 回刻及平坦化等工艺,形成深度在10~20 μm 的深 槽,可以大幅改进隔离效果,提高击穿电压,实现横 向隔离尺寸最小化。

  对于一些特定应用,需要将衬底隔离指特定的 器件区域与衬底之间的隔离。例如,作为功率开关 的 LDMOS器件,通过埋层和深阱扩散工艺模块达 到漏区、体 区 与 衬 底 的 隔 离,形 成 全 隔 离 (FISO) MOSFET结构(如图5所示),在切换过程中最大限 度地减少衬底载流子注入[42,44]。采用 SOI技术的 出现为 LDMOS衬底隔离提供了新的选择,如图6 所示。其与深沟槽隔离(DTI)技术结合形成全介质 隔离结构无需增加额外的 PN 结,彻底消除了器件 间及器件与衬底间的寄生效应,实现锁定效应免疫, 显著降低了芯片的漏电流,非常适合于高压、高温及 极端辐射环境应用。

SOI   LDMOS器件结构示意图

  2) 双极器件集成技术

  双极型晶体管对于 BCD 工艺电源管理电路的 精度、模 拟 和 保 护 功 能 至 关 重 要,如 带 隙 基 准 和 ESD 保护等[45-46]。纵向和横向的 NPN、PNP 晶体 管通常基于可用的 CMOS 和隔离工艺形成。图 7 所示为在 BCD工艺中采用 CMOS工艺形成的纵向 BJT 结构,其集电区通过深 N 阱和 N 型埋层形成, 基区通过阱区扩散形成,发射区通过源/漏扩散形 成。

BCD工艺中纵向 BJT结构示意图

  3) CMOS器件集成技术

  BCD 技术集成的 CMOS模块主要用于完成电 源管理产品的模拟、接口、控制、时序和编程功能。 在同 一 BCD 工 艺 流 程 中,可 以 集 成 单 个 或 多 个 CMOS模块。 4) I/O CMOS I/O CMOS可以实现接口、输入/输出(I/O)、 模拟和电源功能,同时能够支持低密度逻辑和数字 电路,包括标准单元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常见的 I/O 电平为5 V 到1.8 V。I/O CMOS栅氧生长嵌入在 高压 MOSFET 器件模块中,因此I/O CMOS通常 也被认为是 BCD平台的基础部分。

  5) 核心(Core)CMOS

  低压的核心 CMOS可实现高密度的逻辑门电 路和 存 储 功 能,如 数 字 电 源 以 及 集 成 微 控 制 器 (MCU)等,这在许多电源管理产品中至关重要。随 着工艺节点的缩小,核心 CMOS模块的工作电压可 从3 V(0.3 μm 节点)降低至≤1 V(40 nm 节点)。 在大多数 BCD 技术中,核心 CMOS模块设计为可 选择项,即其所有的热扩散过程(如栅氧化,杂质退 火)都包含在基线流程中,因此核心 CMOS模块只 需添加掩模和杂质注入流程即可整合至基线工艺 中[39]。

  6) 高压 DMOS集成技术

  高压 DMOS在 BCD 技术中实现功率变换、调 节、传递以及高压接口、模拟、电平转换和保护功能, 通常占据芯片面积的1/2~2/3,是 BCD 工艺中需 特别关注和专门设计的器件,其关键性能指标包括 特征导通电阻(Rsp=Rdson×Area)、击穿电压、鲁棒 性以及器件面积等。

  Rsp 的降低对于减少传输损耗和缩小芯片尺寸 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电源产品的效率,并降低自 热效应。功率器件的导通电阻主要包括沟道电阻和漂移 区 电 阻。 通 过 采 用 自 对 准 双 扩 散、侧 墙 (Spacer)和大角度倾角注入等工艺,可以显著缩短 沟道长度,从而降低沟道电阻[47-48]。漂移区电阻的 降低可以通过增加掺杂浓度实现,但同时也会导致 BVdss的 下 降。 采 用 RESURF(Reduced Surface Field)原 理 很 好 地 平 衡 了 上 述 矛 盾。 以 N 沟 道 LDMOS为例,通过平衡漂移区及其下侧 P 型外延 层之间的电荷,可使漂移区在相对较低的漏极电压 下即可被完全耗尽,从而保护沟道和栅极免受电场 集中的影响,从而提高击穿电压。在漂移区上部增 加另一个 RESURF 区形成的双 RESURF 结构,可 进一步 强 化 对 漂 移 区 的 耗 尽 作 用[49]。因 此,采 用 RESURF结构的 LDMOS可以进一步增加漂移区 掺杂浓度,最终实现导通电阻和击穿电压的同步优 化。

  为了最大化器件的工作电压范围和可靠性,必 须最大化漏极到源击穿电压(BVdss)和器件安全性 (安全工作区域,SOA)。主要的技术路径包括:优 化 RESURF结构、采用场板减小栅极及其附近的电 场、在多晶硅栅下侧及漂移区上侧设置 LOCOS或 STI将峰值电场转移至氧化层、减少源和体接触之 间的连接电阻,缩小源区面积,降低寄生双极器件的 影响。图8对比了近10年来高压 NLDMOS的Rsp 优值 图。其 中 GlobalFoundries BCD Lite 技 术 的 180 nm,130 nm 和55 nm NLDMOS的Rsp 数据都 处于领先水平[39]。

商用 BCD工艺高压 NLDMOS   的Rsp 优值统计图

  3.2 BCD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BCD工艺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模拟集成电路技 术的革命性变化。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 BCD工艺 技术在特征尺寸缩小、高压器件的结构设计优化、高 低压隔离技术和金属互联改进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 的进步。世界上主流的集成器件制造商和晶圆代工 厂,包括 ST、NXP、TI、X-FAB 等,都针对市场需求 开发了各具特色的 BCD工艺谱系。

  作为 BCD技术的发明者,ST 在 BCD 工艺技术 的开发方面一直保持领先,已完成9代 BCD 工艺的 开发。其当 前 可 用 的 BCD 技 术 主 要 为 其 BCD6、 BCD8和 BCD9系列工艺,并针对目标应用细分为 高 密 度 的 BCD6/6s、BCD8s-AUTO、BCD8s-P、 BCD9s 和 高 压 的 BCD6s-OFFLINE、BCD6s-SOI、 BCD8s-SOI两大类,覆盖了 5 V 至 40 V、40 V 至 200 V、200 V 至1 200 V、1 200 V 至6 000 V 电压 范围,如图9所示。

ST的主要 BCD工艺技术

  BCD6系列为基于0.35 μm CMOS工艺平台开 发的 BCD工艺,集成了相同光刻节点的低寄生电容 高压器件和高密度 Flash存储[50-51]。 CMOS模块是 在 P-/P+衬底上由两个倒置阱(retrograde well) 和高能离子注入形成的三重阱(triple well)构成,不 采用 任 何 外 延 和 pn 结 隔 离 工 艺。 为 了 保 证 与 CMOS工艺兼容,互补的 LDMOS体区通过栅自对 准倾角注入工艺实现。LDMOS和 CMOS 器件全 部采用7 nm 栅氧,为在薄氧条件下保持耐高压特 性,采用 RESURF方案,并通过漏极缓冲层的剂量 调整实现开态和关态击穿电压的平衡。BCD8系列 是基于0.18 μm 标准 CMOS工艺平台开发BCD工 艺,兼容1.8 V 和3.3 V CMOS器件,同时提供互 补 LDMOS、高 压 CMOS 以 及 高 密 度 SRAM/ ROM、EEPROM、反熔丝 OTP、齐纳二极管等器件, 并采用灵活的模块化技术路径,以提供复杂的单片 集成解决方案[52]。BCD8中提供了具有优化Ron 性 能的 PLDMOS。PLDMOS 用作高边功率开关,能 够简化驱动电路模块,避免了电荷泵和外部电容器 的使用,从而为功率桥模块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 BCD8还采用STI以进一步压缩器件面积,但在功率器件中 STI陡峭的侧壁区域加剧了可靠性测试 中的Ron 漂移以及高温反向偏置、热载流子注入效 应等问题,同时STI引入的压应力导致沟道电子迁 移率退化,并增加了电流传输路径长度,进一步限制 了功率器件的性能提升,如图10所示。针对上述问 题ST 推出了改进的 BCD8s-P工艺,对场板氧化层 区域形貌进行重新设计,并通过调整进入漂移区中 的氧 化 层 厚 度,将 导 通 电 阻 较 BCD8 工 艺 降 低 20%,在此基础上通过节距和掺杂条件优化,可以进 一步将导通电阻降低17%左右,如图11所示,并保 证较大的安全工作区(SOA)[53]。BCD8s-P 开发了 多个 N-和 PMOS高压信号晶体管,与功率部分采 用相同的掩模和工艺步骤,以便为驱动和功率级提 供完整的器件选项。同时,BCD8和 BCD6 都提供 了SOI选项,以满足100~200 V 的高压应用需求。

V   NMOS导通电阻优化效果

  ST 的 BCD9 工艺基于 0.13 μm 工艺制程,采 用铜金属互联方案,广泛整合了现有的 BCD 功能模 块,包括互补 LDMOS、MIM、6T-SRAM 和双极器 件等。BCD9s作为 BCD9技术的第二代,采用0.11 μm 工艺制程。该技术目前整合了三种隔离类型: 不同的电路区块间采用深沟槽隔离(DTI);CMOS 逻辑采用浅沟槽隔离(STI);而 LDMOS功率器件 则使用硅局部氧化(LOCOS)隔离。ST 的第十 代 BCD工艺将推进至90 nm 和40 nm 工艺节点[54]。

  飞利浦(现恩智浦,NXP)公司早在1998年之前 就开始开发基于 SOI的 BCD 技术,在低噪声、高可 靠、高频率要求的应用领域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NXP的 BCD工艺系列分为用于中等电压的为 ABCD(Advanced BCD)和 EZ HV 工艺。A-BCD 工 艺目前已迭代至第九代(A-BCD9),电压覆盖60~ 120 V,如表2所示[55-57]。通过采用基于 SOI工艺 的双 RESURF结构和缓变掺杂区设计,实现高压 MOS器件耐压和导通电阻的平衡。同时,基于SOI 全介质隔离结构,A-BCD工艺首次实现了大电流高 压晶闸管和 LIGBT 的完全兼容,为汽车收发器、EL 驱动器和 D类放大器等应用提供极佳的解决方案。 EZ HV 工 艺 从 1997 年 NXP 开 发 出 600 V 薄 膜 SOI LDMOS结构开始,推出了适用于低功耗系统 开关电源(SMPS)的 650 V 和 700 V 系列控制芯 片,以及550 V 高压全桥驱动器件。

NXP公司 BCD工艺代系

  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模拟电路设计和制造公 司,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建立了业界首个 12英寸模拟晶圆厂(RFAB)。其主流的 BCD 工艺 发展 历 经 LBC5、LBC7、LBC8 和 LBC9 等 主 要 代 系,分别基于0.35 μm、0.25 μm、0.18 μm 和0.13 μm 工艺平台,采用的是高压 BiCMOS工艺中集成 功率 LDMOS的方案,其中 LBC7和 LBC8采用铝 互连工艺,LBC9则采用铜互联工艺[58]。

  晶圆代工厂方面,格芯(GlobalFoundries,GF) 依托于成熟的55 nm、130 nm 和180 nm 工艺平台 推出 BCD Lite特色产品线,以提高效率和简化制造 为特点,具有 Auto Grade 1和E-Flash资质,工作电 压覆盖5~65 V,并提供包括 MIM/MOM 电容器、 电阻、磁感应器和变压器在内的全套无源器件以及 霍尔传感器和低噪声器件[59]。

  台积电是第一家采用12英寸晶圆进行 BCD 工 艺电源管理芯片生产的代工厂,其 BCD 工艺覆盖 0.6 μm 至40 nm 的工艺节点[60]。TSMC 的12英寸40 nm BCD将集成20~24 V 的高压器件和阻变 存储,可为智能手机、物联网高速通信接口提供较高 的电源 效 率。基 于 成 熟 的 大 批 量 生 产 工 艺 技 术, TSMC还打造了特色汽车电子技术平台,提供电压 70~100 V,嵌入 NVM 的 BCD工艺解决方案,以满 足高性能电源管理芯片需求。同时,台积电从2022 年开始22 nm BCD工艺研发,以满足移动和工业电 源管理电路等各种快速增长的应用。

  联电(UMC)的 BCD 工艺节点覆盖0.35 μm 到 55 nm,提供 LVMOS、HVDMOS、混合信号和模拟 器件、无源器件以及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等 IP, 包含外延和非外延工艺类型,可提供150 V 工作电 压的功率器件设计,具有多种电源管理功能,如 DCDC 转换器、LED 驱动器、电池管理、电机驱动器等, 涵盖消费、计算、通信、工业和汽车等电子应用。

  X-FAB以 BCD-on-SOI技术为特色,可用工艺 包括 XT06、XT018、XDH10 和 XDM10,全 部 基 于 SOI技术实现[61]。其中 XDH10和 XDM10为采用 介质沟槽隔离的超高压(UHV)技术解决方案,采用 1 μm 工艺制程,最高工作电压分别为600 V和340 V。 XT06是0.6 μm 模块化高压 BCD-on-SOI技术,结 合了SOI与 DTI的优势,具有8~60 V、栅氧耐压 达到18 V 的高压器件以及一系列非易失性存储器 选项,工 作 温 度 范 围 为 -40~125 ℃。XT018 为 180 nm 模块化高压 BCD-on-SOI技术,工作温度范 围达到 -40~175 ℃,具 有 从 10~375 V 的 高 压 CMOS器件选项以及全系列的车规0级非易失性 存储器选项。X-FAB 在2023年6月宣布,其成为 业界首家推出110 nm BCD-on-SOI 解决方案的晶 圆代工厂。

  大陆方面,华虹半导体目前可提供1.8~700 V 电压的 BCD 代工,工艺节点覆盖90 nm 至1 μm。 华虹半导体发挥在 BCD 和 eNVM 特色工艺上的技 术优势,提供二者的集成方案,为智能化电源产品, 打造高端电源管理系统级芯片,持续 8 英寸生产线 的研发 创 新,优 化 升 级 满 足 车 规 要 求 的 180 nm BCD 技术,在相同的击穿电压下,导通电阻平均降 低约 25%,技术性能显著提升,达到业界先进水平, 将180 nm BCD 技术中的 LDMOS 的最高电压由 40 V 扩展至 100 V。中芯国际推出的 BCD 工艺平 台主要集中于面向手机和消费类电子的低电压范 围,实现量产 BCD 工艺有 0.35 μm 20 V 和 0.18 μm 20 V 外延和非外延工艺平台。同时,中芯国际的55 nm BCD工艺已率先进入量产阶段,达到国际领先 水平。华润微电子的 BCD 工艺平台始于 2007 年 推出的 700 V CDMOS 工 艺,2011 年 推 出 700 V HV BCD 工艺,2013 年完成 600 V HVIC 工艺平台 研发,到 2020 年一共完成了五代硅基 700 V HV BCD 工艺的研发和量产。华润微 BCD 工艺平台电 压涵 盖 5~700 V,工 艺 节 点 涵 盖 0.18 μm/0.25 μm/0.8 μm/1.0 μm,可满足高电压、高精度、高密 度不同应用的全方位需求,同步提供 200~600 V SOI 基 BCD 工艺选项。

  3.3 BCD工艺发展趋势

  随着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和消费电子领域对高 性能、高可靠集成电路需求的不断增长,智能功率集 成电路技术的不断进步,BCD 工艺向着更高功率密 度、更广泛的电压范围和更丰富的集成器件等方向 分化发展。各大IDM 厂商与晶圆代工厂在大力推 进 BCD工艺与先进 CMOS工艺的融合,加速开发 55 nm、40 nm 等先进制程BCD工艺的同时,也不断 对现有平台进行器件性能,尤其是功率器件性能的 优化,拓展特色工艺,以满足高压、高功率及射频领 域应用需求[62]。针对多样化市场需求及快速迭代 特点,灵活的模块化设计逐渐成为先进 BCD 工艺的 主要特征,而如何实现功能、性能和成本的平衡成为 关键问题[39]。此外,SiC、GaN 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 体技术的逐渐成熟为 BCD 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 路径,但新材料、新结构与现有工艺的兼容设计还有 待进一步研究。

  4 RF与混合信号

  CMOS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CMOS技术因集成度 高、成本低、性能不断提高而主要用于数字应用。而 模拟和射频应用则以双极和 BiCMOS等技术为主。 得益于 MOS晶体管尺寸的快速发展,其频率已远 远超过 100 GHz [63],CMOS 技术已在射频应用中得 到普及。在1980年代末至 1990年代初,Asad Ali Abidi [64]研制出第一款 RF CMOS 放大器,挑战了 GaAs和双极结型晶体管在高速通信电路中的主导 地位。这一突破将设计范式从分立式双极晶体管转 向可 以 将 射 频、基 频 与 存 储 器 等 组 件 合 而 为 一 CMOS集成 电 路。RF CMOS 技 术 也 通 过 其 低 成本、低功耗和便携的终端,实现了随时随地通信,促 进了无线产业的快速发展[65]。目前在许多先进节 点中,存在许多模拟与数字混合信号电路设计,称为 数模混合信号(Mixed-Signal,MS)电路,其中常用 的模拟模块包含 OSC/PLL、ADC/DAC、射频收发 器等关键模块。混合信号 CMOS技术满足了多种 场合的不同复杂应用,例如高集成/低成本/可移动/ 多接 口 等 要 求,从 而 实 现 混 合 信 号 片 上 系 统 (System On Chip,SoC)。

  4.1 CMOS关键工艺发展

  CMOS的发展主要与 MOS器件的特征尺寸的 发展有关,自90年代以来,Si基 CMOS器件已经从 深亚微米时代到达了如今的2~3 nm 的最小尺寸。 随着栅极尺寸的不断缩小,器件产生了严重的短沟 道效应,载流子迁移率下降,器件fT 的提升比例逐 渐退化,固有电压增益不断降低等问题。在工艺制 造方面,为了适应节点的不断缩小,传统做法依靠提 高器件沟道的掺杂浓度和减小栅氧化层厚度的方 法,减小源漏与衬底之间的耗尽层,提高栅控能力, 从而达到改善短沟道效应的目的。然而当栅极氧化 物从90 nm 减小到约1.2 nm 时,栅极氧化物漏电 呈指数级 增 长,在 芯 片 总 功 耗 中 所 占 比 例 明 显 增 加[66-67],同时氧化层拓展速度变慢。仅靠微缩技术 无法解决漏电流及阈值电压等问题,传统的扩展技 术在提高性能和功耗方面已无能为力。基于以上问 题,CMOS制造技术得到了以下发展:

  1) 应变硅技术(Strained Si)

  随着 CMOS集成电路工艺制程技术特征尺寸 不断缩小到90 nm 及以下,为了弥补栅极氧化物方 面的不足,应变硅技术应运而生。应变硅技术是利 用工艺过程中不同材料晶格常数失配或材料热膨胀 差异产生的应力使硅原子发生应变的技术。应变硅 MOSFET 利用将有源硅区置于晶格常数较大的衬 底层上(如SiGe)产生应变,改变有源硅区域内的带 状结构,降低载流子传输过程中的散射,从而提高电 子迁移率[68-70]。图12为应变硅 MOSFET 的结构 的 TEM 图。通过在松弛的 SiGe合金层上外延生 长薄层Si,Si和 SiGe之间的晶格失配导致 Si层产 生双轴拉伸应变[71]。受应变的硅能带相对于 SiGe 衬底的能带发生偏移,提供了电子约束。利用沟道 应变技术,晶体管的性能得到了改善。图12给出了 在大面积长沟道器件上测量到的迁移率,其中 SS技术 MOSFET 器件的迁移率比传统器件的迁移率 高出约70% [72]。

TEM 图像与有效电子迁 移率

  2) 金属栅极与 High-k电介质层(HKMG)工

  艺技术 在90 nm 和65 nm 这两代节点技术中,应变硅 技术为改善短沟道效应提供了优秀的解决途径。在 45 nm 节点中,高介电系数层/金属栅极结构被引 入,以抑制在90 nm 和65 nm 节点中迅速增加的栅 极漏电。但 High-k材料直接集成在 MOS器件中 面临了许多挑战,如软光学声子导致的迁移率下降 以及可靠性差等问题,为了防止现有多晶硅电极材 料与 High-k栅氧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采用金属 电极代替多晶硅。金属栅极的使用避免了多晶硅存 在的耗尽问题,屏蔽了导致迁移率下降的表面光学 声子,提高了 器 件 驱 动 电 流 和 性 能。英 特 尔 的 45 nm 技术率先引入了如图13所示的 HKMG 晶体管 以提高性能并减少漏电[73]。与90 nm 和65 nm 节 点相比,45 nm 节点的 PMOS 漏电是其 1/1 000, NMOS 漏 电 是 其 1/25,如 图 14 所 示。 借 助 HKMG,High-k薄膜可取代晶体管栅极中现有的 栅氧化层,减小泄漏电流,防止可靠性降低,提高晶 体管的性能,减小晶体管阈值电压的变异,同时获得 更低的电 气 等 效 厚 度 (TOXE )。此 外,通 过 减 小 厚度,可以实现持续微缩,从而显著减少泄漏。引入 High-k材料后,使XE 栅氧层厚度的扩展速度恢复到 0.7倍。

45   nm   HKMG结构与65   nm   SiON/Poly   MOS管漏 电流对比

  3) SOI工艺 体硅(Bulk Si)

  CMOS在源和漏至衬底间存在 寄生二极管,造成种种弊端。SOI技术将薄的有源 器件Si层和衬底Si通过一层埋入的二氧化硅薄膜 (BOX)隔开。因此,可以为衬底选择相对较高的电 阻率,在不降低阈值电压的情况下减少了基底中的 寄生电流和漏电流[74-76]。由于氧化物层的隔离,漏 极/源极寄生电容减小,与 Bulk CMOS 相比,该器 件的延迟和动态功耗更低[77],无闩锁效应,运行速 度更高。SOI技术的使用使得 MOSFET 的栅极长 度可以继续减小至10 nm。根据顶层硅膜的厚度, SOI CMOS 技 术 可 分 为 全 耗 尽 型 器 件 (Fully Depleted SOI,FD-SOI)和 部 分 耗 尽 型 器 件 (Partically Depleted SOI,PD-SOI)。通过对40 nm Bulk CMOS和45 nm RF-SOI CMOS 两种技术的 fmax 和fT 值进行研究与对比[78],在45 nm 的 RFSOI CMOS 技术中,PMOS和 NMOS晶体管两者 之间的频率表现差异要小得多,如图 15 所示。因 此,对于互补 CMOS 电路来说,RF-SOI CMOS 更 具优势。但SOI技术存在自热效应等可靠性问题, 在SOI器件中有源区位于 SiO2 绝缘层上,由有源 区消耗的功率不能容易耗散,导致器件自热效应严 重,对器件的迁移率和电流会产生影响,同时 SOI衬底比起体硅技术成本更高。

RF-SOI的 NMOS与PMOS 频率特性对比

  4) 非平面器件工艺

  平面 CMOS晶体管持续不断地微缩所导致的 短沟道效应会降低器件性能,使器件栅极不适合缩 小到20 nm 以下。为了提高沟道电荷的栅极可控 性,半导体技术逐渐转向非平面 MOSFET,其中主 要 以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与全环绕栅极场 效应晶体管(GAAFET)为主。以 FinFET 器件为 例,通过将栅极放置在沟道两侧,形成双栅极及多栅 极的结构,结构类似于“鳍片”并排排列,对沟道起到 增强控制的作用[79]。1998年,胡正明团队成员成功 制造 出 第 一 个 N 型 FinFET 与 第 一 个 P 型 FinFET,其栅长分别为17 nm 与18 nm,突破了20 nm 的限制。FinFET 器件也根据需求分为体硅工 艺与SOI工艺,其结构对比如图16所示。

SOI   FinFET与 Bulk   FinFET结构对比

  通过将14 nm 节点的 FinFET 器件与平面28 nm 技 术 的 poly/SiON 的 器 件 进 行 对 比,14 nm FinFET 技术在驱动电流和跨导方面比28 nm 平面 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81-82]。14 nm N/P FET 与平 面器件相比,栅长不能进一步缩小的问题得到了解 决,并 表 现 出 优 秀 的 fT (314/285 GHz)和 fmax (180/140 GHz)射频性能,如图17所示。

  4.2 CMOS工艺技术发展

  对于 CMOS器件的技术节点中,先进的技术节 点以 FinFET 与 GAAFET 器件为主,主要的代表 厂商为台积电的3 nm FinFET 器件与宣布的2 nm GAAFET 计划,三星的3 nm 与英特尔推出的18A GAAFET 技术。国产厂商则以中芯国际宣布突破 了7 nm 技术为代表,华虹集团的先进工艺主要集 中在28/40 nm。目前主要应用于混合信号/射频电 路等的Bulk CMOS主流工艺先进节点为0.18 μm~ 12 nm 工艺[83-88],其主要技术掌握在台积电、三星、 联电、高塔、英特尔、格芯与国产厂商中芯国际等厂 商手中。三星推出了8 nm 的 RFeFET TM 专用架构 用于解决 FinFET 器件在模拟/射频方面应用拓展 的难题,减小了寄生现象,为混合信号芯片发展提供 了解决方案。台积电在 MS/RF 组合方面,根据用 户需求提供0.5 μm~6 nm 的工艺技术方案,其中 基于先进节点的代表技术有,16 nm FinFET 紧凑 型射频(16FFC RF)技术,28 nm 高性能移动紧凑型 Plus (28HPC+)技术和22 nm 超低泄漏 (ULL)技 术为 MS/RF组合提供先进的代工技术,目前正在 提供基于6 nm 的 N6RF技术致力于下一代 WLAN 与射频技术的开发。格芯目前用于高性能模拟和射 频功能的最新进展为12 nm FinFET 技术。高塔半 导体提供从0.5 μm 到45 nm 的多种 MS CMOS技 术,适用于各种数字、模拟、混合信号、RF CMOS应 用。德州仪器的12英寸晶圆厂投资主要集中在45~ 130 nm 节 点 上,其 中 生 产 重 点 为 制 造 65 nm 和 45 nm 模拟和嵌入式处理器上,为广泛的模拟和混 合信号/射频组合提供最优成本、性能、功耗、精度和 电压水平。微缩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 CMOS技术 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这一发展对于模拟技术不完 全适用。模拟技术需要更复杂的设计规则,低噪声 与更高的可靠性,先进节点工艺带来的寄生效应,随 机噪声与电路匹配问题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因此目前的 MS/RF CMOS技术在工艺节点的选择 上,并不完全依赖于最先进的节点技术。

  在SOI CMOS技术方面,格芯公司已经率先启 动12英寸晶圆厂的射频 SOI工艺,在 SOI晶圆衬 底技术中,Soitec、格芯、三星电子、意法半导体和中 芯国际 约 占 据 了 全 球 主 要 市 场 份 额。其 中 在 RF SOI技术中,意法半导体、东芝等半导体厂商代表了 目前的全球先进水平,主要使用的工艺节点为180~ 45 nm。

  格芯基 于 其 45 nm RF SOI技 术,可 以 集 成 PA、LNA、开关、移相器,开发面向5G 和毫米波应 用的 RF FEM 解 决 方 案。意 法 半 导 体 的 创 新 型 RF-SOI技术解决方案可用于设计包括5G 技术模 块在内的全系列高级射频前端模块。其目前的两款 核心产品,一是 H9SOIFEM 工艺立足于130 nm 的 技术节点,依托8英寸晶圆加工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提升开关性能和 RF集成度,符合2.4至5 GHz以 及窄带物联网设备的 RF FEM 要求。二是立足于 65 nm 的技术节点的 C65SOIFEM,依托12英寸晶 圆加工制造,可实现大多数5G UHB Rx FEM 的要 求,LNA 与 开 关 的 集 成。 东 芝 公 司 目 前 最 新 的 TaRF11 射 频 工 艺 器 件,基 于 其 子 公 司 Japan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特有的 TarfSOI TM 工艺 技术,针对5G 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中的射频开关和低噪声放大器(LNA)进行了优化。TaRF11工艺 可以将 LNA、射频开关和控制电路集成到单个芯片 上。国内厂商在 SOI技术方 面,中 芯 国 际 在 0.13 μm 的 RF-SOI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华虹主要集中 在0.2 μm 与0.13 μm,也在致力于持续研发55 nm 以下的技术节点。在衬底方面,大部分仍依赖于进 口,国产主要由沪硅集团的新傲公司负责国产200 mm SOI衬底的供应和生产,能够提供8寸的晶圆 供应。2023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魏星团队解决 了 RF SOI晶圆制备过程的界面、应力、晶向等问题 制备出了国内第一片12 英寸 RF-SOI晶圆[89-92],实 现了国内在 RF SOI追赶国际水平的突破。

  在 FD-SOI方面主要由格芯、三星与意法半导 体等厂 家 保 持 了 多 年 的 优 势,以 汽 车 应 用 为 例, CMOS技术已经逐渐开始占领之前由 BiCMOS技 术主导的市场。转向 CMOS可以进一步提高集成 密度,并实现从以模拟为中心的雷达收发器向雷达 片上系统(SoC)的转变,可以将毫米波前端、模拟基 带和数字处理集成在单个芯片上。FD-SOI技术提 高体硅 CMOS器件的性能,且没有 FinFET 器件存 在的3D器件局限性,目前也是各大厂家的射频/混 合信号电路的下一代解决方案。意法半导体、三星 与格 芯 先 后 推 出 了 28 nm (28FDS)与 22 nm (22FDX)的 FD-SOI产品,目前三星与格芯分别宣 布了18 nm 与12 nm FD-SOI的推进计划。多家厂 商报道,基于22 nm 的FDSOI技术在成本与性能上 均优于16 nm FinFET,基于12 nm 的 FDSOI技术 在成本与性能上均优于10 nm FinFET。目前国内 主要有设计公司如芯原、新思等公司针对 FD-SOI 开展设计及配套工作,但工艺技术目前还在发展阶 段。在电路应用中,22FDX 的线性阈值电压灵敏度 约为75 mV/V,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额 外自由度,研究表明,在引入22FDX 技术后设计得 到了5-bit 18.5GS/s的 ADC [93],利用体偏置在比 较器内产生精确的阈值电压失调,改善带宽,减少泄 漏,降低了整体功耗。在 D 波段 LNA 的最新报道 中,英特尔采用 22 nm FD-SOI CMOS 技术展示了 在 CMOS工艺中实现亚太赫兹频段无线应用的可 行性[94]。LNA 的 测 量 峰 值 增 益 为 21 dB,NF 为 5.5~6.5 dB,输出 P1dB为3.8~5 dBm,总功耗为 28~46 mW。性能与最近报道的其他在硅中实现的 D频段 LNA 相比,所提供的 LNA 具有所需最小硅 面积的记录,同时保持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性能参数。

  4.3 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未来的 MS/RF CMOS器件工艺的发展趋 势,仍聚焦在提高其频率特性以及改善其随着尺寸 缩小带来的短沟道效应。目前的各大工艺厂家的主 要的发展路线分为以台积电为首的 FinFET 方向与 以格芯、三星等厂商为首的 FD-SOI方向。在研究 方面,各大高校则主要聚焦于开发新结构新材料,一 是可以挑战尺寸极限的硅纳米线晶体管(SNWT), SNWT 中的一维准弹道传输使得纳米线中载流子 传输更快,拥有更好的瞬态响应,其截止频率可以达 到太赫兹等级[94-95] ;二是通过寻找新型材料制作新 结构新器 件,如 射 频 单 壁 碳 纳 米 管 场 效 应 晶 体 管 (RF CNTFET),在130 nm 技术下,已经实现了优 于硅 CMOS的实验概念验证,并具有巨大的改进潜 力[96-97]。

  5 总结与展望

  综合来看,模拟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发展方向 与数字集成电路有显著区别,虽然其最小工艺线宽 的微缩方向依然遵循摩尔定律,最小工艺线宽的微 缩也带来器件性能提升和新结构的出现,但单纯的 尺寸微缩并不能大幅缩减模拟集成电路的尺寸并提 升其性能,现有工艺水平下诸如高压、大电流特性须 通过较大的晶体管及间距才能得以实现,同时模拟 集成电路的功耗、可靠性等指标提升亦依赖于器件 结构与工艺的深度优化。此外,模拟集成电路的多 样性也直接决定了制造工艺的多样性与复杂程度, 基于特定产品类型的特色模拟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 对于支撑产业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度定制化 的工艺套路已逐渐成为支撑高性能模拟电路研发的 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