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经济研究杂志投稿须知
一、论文作者应另页提供:(1)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区)、城市名,邮政编码;(2)姓名、职称、研究方向、联系方式(邮箱及电话号码);(3)将文章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区)和城市名,文章题目、摘要、关键词分别中英文两种方式提供;(4)获得基金资助的文章应署“基金项目”标识,并注明项目名称,项目编号。
二、文章内容编排请按以下顺序:中文题目、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英文题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字及JEL分类号;如有附录,请以附件形式上传;如需展示,作者的详细介绍、研究方向及以往研究成果等内容亦可上传至附件。
三、文中出现图表请遵循“图(表)随文走、文(表)先图后”的原则并标明图(表)题、图例和各边坐标名称。
四、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采用国标GB/T7714—2005。按顺序编码制,在引文处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参考文献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普通图书,N—报纸,J—期刊,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G—汇编,C—会议录,DB—数据库,EB—电子公告;电子文献须标明其载体类型OL—联机网络([EB/OL])。具体格式可参考:
(一)专著的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章题名[文献类型].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获取和访问路径。示例:
[1]海曼•P•明斯基.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M]. 石宝峰, 张慧卉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 Kalecki, M.Selected Essays on the Dynamics of the Capitalistic Econom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二)报纸文章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获取和访问的路径。示例:
[1]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三)期刊文章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期刊名称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获取和访问的路径.示例:
[1] 杨毅. 多重上市股票间的价格引导与风险关联——来自中国 A, H 股市场的证据[J]. 统计与决策, 2009(18): 129-131.
(四)学位论文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示例:
[1]何伟.汉字识别方式的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8.
(五)科技报告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示例:
[1]白永秀.金融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1998.
(六)电子文献著录格式:(凡属电子图书、电子图书中的析出文献、电子报纸、电子期刊的著录格式按上面的(一)、(二)、(三)、(四)项有关规则处理,此外按本规则处理)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文献载体].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示例: [1]周家发.世界战争年表[EB/OL]. http://home.pacific.net.hk/~kfzhou/Chron/Wars.html,2010b.
五、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置于当页页脚,前面用“①、②……”标识顺序。
六、编辑部有权对来稿做适当文字删改或请有关专家修改(如不同意,请在来稿中声明)。
七、请勿一稿多投。本刊实行稿件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审稿周期3个月到半年。本刊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八、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网络版,凡向本刊发表的论著将自然转载其中,如作者有异议,请来稿时声明,否则本刊将视为作者同意。
进入期刊首页作者:任泽,程晓
作者单位:绵阳市中心医院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摘 要】新质生产力包括技术生产力、要素生产力、融合生产力、协作生产力和开放生产力,五大核心生产力 共同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提供系统性支撑。新质生产力赋能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路 径是:构建数据集市和智能审计大模型,实时监控与预警风险;以业务流程再造为核心,搭建内部审计全生命周期管 理系统;通过内部审计人员能力重塑,形成“数据+技术+人才”三方协同,使内部审计实现从“合规检查者”向“价值 创造者”的数字化转型。
作为宏观角度下国家审计的补充和延伸,公立医院 内部审计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公立医院综合 改革的重要抓手。2023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 于印发卫生健康行业内部审计基本指引(试行)等7个工 作指引的通知》(国卫办财务函〔2023〕416号)指出,依据 项目特点和审计目标综合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使用现 代信息技术,发现审计线索,获取审计证据。公立医院医 疗业务量大、管理流程复杂,在运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 数据,如医疗收费数据、药品耗材出入库数据、资产管理 数据、经济合同数据等,覆盖了医院业务开展的全过程, 传统的审计工作模式越来越难应对海量数据分析,必须 积极探索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 能够引导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进行生产力要素的重组调 整,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审计机制、工作模式,推动审计 工具和方法革新,实现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
1 新质生产力赋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 的理论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新常态出现的生产力新质态,由 “高素质”劳动者、“新质料”生产资料构成,以科技创新 为内核,以高质量发展为目的,为高品质生活服务[1] 。传 统以土地、劳动者、资本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模式已不适 应经济新常态下生产力发展趋势,人工智能、云计算、区 块链等数智化科技革命将催生新的物质生产力。
首先是“高素质”劳动者。科技创新只有通过成果转 化,才能从理论落地到真实的物质生产力,这一转化过 程必须通过劳动者得以实现。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需要精 通信息技术和内部审计业务的综合型人才,加速大数据 等信息化技术与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融合,重塑医院内 部审计工作模式,践行“向数据要资源、向信息化要效率”理念,实现医院内部审计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新质料”生产资料。当前,智慧医院建设进程 不断推进,公立医院内部经济管理数据爆炸式增长,内部 审计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发生了本质的变革。数据成为 内部审计的核心要素[2] ,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数据技术助 力内审人员通过多种数据源实现审计场景的复现、审计对 象的延伸,由传统的监督性审计向增值型审计转变。 最后是高质量和高品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新质 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与审计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高效能、 高效率生产力,能够改善风险管理、优化治理结构,为公 立医院提质增效提供新的源动力和支撑力,同时也提升 了公立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的能力。
2 新质生产力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提
供系统性支撑 新质生产力包括技术生产力、要素生产力、融合生 产力、协作生产力和开放生产力[3] ,五大核心生产力共 同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提供系统性支撑。
技术生产力是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的引擎。比如人 工智能技术,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计工具或方法,更 为审计工作的全面信息化转型、审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大数据技术可以将运营过程和管 理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数据进行自动提取、智能分析和批 量处理,引领内部审计从局部抽样走向全面审计[5] 。自 然语音处理、文字识别等技术可以自动解析和处理报 告、纪要等文字性资料,减少内部审计人员核对和整理 资料的时间,降低错误率,提高审计效率[6] 。
要素生产力以数据为核心要素,突破时间和空间限 制,为内部审计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
数据要素通过跨区域流动与深度融合,大幅提升资源 配置效率和创新驱动能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的重要内生动力[7] 。全面、系统的数据支撑,使内部审计人 员能够便捷、实时获取经济运营数据,结合市场、上下游供 应链、政策环境等外部信息,能够准确把握医院当前的发 展阶段和面临的风险变化。此外,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对 比分析,能够帮助内部审计人员识别出关键业务领域和高 风险环节,提高内部审计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融合生产力通过打破内部审计职能壁垒,联通医院 各个信息系统数据,实现各类数据实时对接、共享;根据 数据呈现结果,内部审计人员与各个业务科室加强沟 通,厘清医院组织运营的价值链,将内部审计的边界向 业务前端延伸,实现内部审计与医疗、财务、采购等业务 的深度融合,消除信息差。
协作生产力以技术生产力和要素生产力为手段,协 同各方面资源,加强各部门合作,为内部审计数字化转 型提供协同、开放的环境,使各部门能够更加直观地理 解审计的目的和审计内容,提高各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 的信任度,获得各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开放生产力是指内部审计要以开放姿态融合到医院 内外部各种生产要素中,为医院发展提供增值型服务。比 如通过数据挖掘、知识图谱、大模型等技术,结合医院战 略发展、预算执行等数据,内部审计可以提供战略实施与 效果评价等增值型服务,推动医院持续创新。此外,开放 性抓取上下游企业链、市场环境、监督部门等外部生产要 素,结合内部审计数据,提供风险识别与动态管控、市场 潜在需求评估等增值型服务,拓宽内部审计的业务广度。
3 新质生产力赋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 的具体路径
新质生产力赋能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 的具体路径是:构建数据集市和智能审计大模型,实时监 控与预警风险;以业务流程再造为核心,搭建内部审计全 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通过内部审计人员能力重塑,形成 “数据+技术+人才”三方协同,使内部审计实现从“合规 检查者”向“价值创造者”的数字化转型(见图1)。
3.1 构建数据集市和智能审计大模型,实时监控与 预警风险
构建内部审计数据集市,并与医院信息系统(HIS)、 财务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等接口连接,利用ETL(数据抽 取、转换、加载)技术对异构数据进行清洗与归一化处 理,形成涵盖诊疗行为、财务收支、耗材流转等全流程的 标准数据仓库。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 技术,构建智能审计大模型,自动识别异常数据,并进行 智能化审计评估。例如,构建符合医院发展定位的综合 风险预测大模型,通过分类、回归等算法,不断训练和调 整模型参数,对医院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及其 影响进行量化预测,实时监控与预警风险,并按照紧急 程度分级展示给内部审计人员,当相关事项的风险情况 超过医院所能容忍的范围,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及时分配 审计资源进行监督,降低医院的潜在损失。
3.2 搭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使内部审计实现从 “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型
当前,审计工作正处于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发展阶 段,传统以人工抽样和现场核查为主的审计方式开始向 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8]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必须以 技术工具创新、内部审计流程再造为契机,联合医院信 息部门,搭建符合医院内部审计需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系统,涵盖审计计划、项目立项、审计程序实施、审计报 告、整改跟踪等全流程,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嵌入智能分 析工具、构建闭环管理机制,使内部审计实现从“经验驱 动”向“数据驱动”的跨越式转型。
在审计计划阶段,基于历史审计数据和实时业务数据,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形成医院整体风险画像。通 过关联规则挖掘技术,自动识别关键核心业务场景和高 风险工作,结合医院年度重点工作,综合考量风险、效益 和可行性后,自动生成专项审计建议,智能匹配审计资 源,形成优先级排序的年度审计计划建议清单,避免人 工经验偏差和资源浪费。
在审计实施阶段,自动抓取HIS中的门诊量、住院病 历、物资库存等数据,针对跨系统数据关联分析需求,内 置Python脚本库实现自动化处理。例如,通过“药品处方 量—库存消耗量—财务入账量”三表联动分析,快速定位 药品管理漏洞。对非结构化数据(如电子病历文本、影像 报告),系统应用OCR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提 取超适应症用药、重复检查、违规收费等违规关键词,并 生成可视化热力图,辅助人工复核。通过线上、线下获取 的审计证据相互印证和核查,形成审计问题清单数据库。
在审计后续阶段,基于模板引擎,对审计报告中的 文字信息进行分析,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自动生成报 告[9] 。同时,通过部署机器学习模型、自然语言处理算 法、规则引擎等核心组件支持,生成审计建议,预测整改 效果。审计报告完成后,系统自动将问题清单与整改建 议推送至责任科室,并关联医院OA系统生成整改任务 工单。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对物资盘 点、流程改造等线下整改动作进行数字化核验。整改到 期前,系统自动向责任人发送催办提醒;超期未完成则 触发升级预警机制,同步通报分管院领导。整改数据回 流至知识库后,系统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问题—原 因—建议—案例”关联网络,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预防问题”的完整知识链。
3.3 医院内部审计人员能力重塑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 的能力结构正经历根本性变革。传统以财务审计为核心 的技能体系已无法满足数据驱动审计的需求,急需培养 审计人员的“医疗+数字+审计”复合型能力。一是医疗 业务理解能力,掌握DRG/DIP支付规则、高值耗材供应 链管理、医保结算流程等医疗行业特有的业务知识,理 解诊疗行为与资源配置的内在逻辑。二是数字化工具应 用能力,掌握SQL、Python等数据分析工具,熟练操作 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OCR(光学字符识别)等技 术,能够运用随机森林、聚类算法等方法,构建风险预警 模型,并熟悉HIS、LIS等数据接口规范。三是系统规划和 设计能力,具备主导开发医疗行业特色审计模型的能 力,能够参与审计数据中台架构设计,制定医疗数据治 理标准,对接国家医保飞行检查、国家审计等外部检查 要求,将监管规则转化为可执行的审计规则库。
同时,建立实践导向的能力培养机制。比如组建“审计 +信息科+临床科室”联合小组,针对重点场景(如DRG盈 亏分析)开展数据建模,组织“医疗数据治理工作坊”,模拟 HIS数据提取、药品库存差异分析等典型场景。以沙盘模拟 训练的方式,搭建虚拟医院运营数据集(含财务、诊疗、供 应链数据),设置“医保欺诈监测“”科研经费审计”等模拟 任务,通过角色扮演,提升内部审计人员处理复杂问题的 能力。与本地相关院校或实力较强的软件公司开展合作, 共同开发内部审计智慧审计平台、大数据审计系统等,或 者开发轻量化分析工具,降低技术使用门槛。

3.3 由“增量扩容”转向“结构优化”,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规模效率是制约样本医院 临床科室运营效率的主要瓶颈,且临床科室均处于规模 报酬递减或不变状态,表明医院整体对增加投入的需求 较弱。因此,医院管理应从“增量扩容”转向“结构优化”。
(1)对规模报酬递减科室实施“三限一优”策略:“限 投入”,审慎对待科室的床位、设备增量审批“;限成本”, 将冗余资源节省的资金定向用于技术升级;“限病种”, 立足医院功能定位,聚焦高CMI值病种,逐步淘汰低效 常规诊疗;“优流程”,推广日间手术,进行流程优化,减 少资源浪费,聚焦增值服务。
(2)对规模报酬不变科室实施“精准扩容”策略。对 手术科室,如骨创伤外科,新增床位需与病例复杂度提 升挂钩,要求新增床位优先用于收治高CMI值病种(如 创伤重症、骨肿瘤),并制定阶段性CMI提升目标,同时 配套增加相关人力资源。对非手术科室,推广多学科联 合诊疗,着力打破学科壁垒,减少重复检查和治疗,降低 医疗成本,提高诊疗效率。
3.4 实行DEA动态监测与跨科室对标协作,持续优 化运营管理
(1)构建DEA运营效率动态监测体系。本研究运用 了DEA-BCC和DEA-Malmquist 两种模型,前者用于识 别运营效率较低、投入资源冗余比例较高的科室,后者 对运营效率进行分解,明确改善运营效率的着力点。两 者结合,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效率评价和资源 配置工具。医院可运用该监测体系,定期发布“临床科室 运营效率白皮书”,包含综合效率排名、冗余指标预警 等。同时,完善反馈机制,对连续2期排名后10%的科室, 启动院长约谈,并与年度资源分配预算挂钩。
(2)“结对子寻对标”,实行跨科室管理经验标准化 输出,建立对标协作机制。例如,建立“P6科室—P10科 室”对标协作联盟,设定对标目标,如P6科室在3年内每 床医疗收入提升至200万元(对标P10科室的232万元); 制定行动路径,如每季度开展联合病例讨论,最终将对 标经验整理为操作手册,进行标准化输出,形成可复制 的运营管理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