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农业经济与管理农业经济与管理问答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论文投稿须知?

来源:月期刊咨询网汇总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近十年出版发文量: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投稿须知

  为方便作者投稿,现将相关事项敬告如下:

  一、征稿范围:农业与农村发展、畜牧经济、土地问题、农产品营销与贸易、粮食问题、现代农业、农业保险、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村金融等。

  二、来稿要求内容新颖,主题明确,论证严密,逻辑清晰,史料真实,数据客观,文字通顺,文责自负。文章正文字数8000~10000字。投稿前,请按照本刊“论文模版”排版。

  三、全部文稿请用计算机录入,网上投稿,登陆我刊采编平台“作者工作区”,注册后完成投稿流程。详细操作请见“采编平台系统使用说明”。

  四、只刊登首发稿,请勿一稿多投。2个月内未收到本刊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文稿。来稿一般不退,请自留底稿。稿件处理流程请见“稿件处理流程说明”。

  五、本刊编辑部对拟刊用稿件有修改权,作者如有异议,请在来稿中声明。

  六、投稿时请作者仔细阅读“版权转让协议”,点击“同意”确认后立即生效。

  七、文后参考文献(指所引用的论文或著作)的著录项目要求齐全,具体格式请见本刊“参考文献及注释著录规则”。

进入期刊首页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已发表格式范文参考


1.某学校图书馆曲面大跨空间钢结构分析与设计

作者:朱博浩

作者单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图书馆;曲面空间钢结构;整体分析;稳定性分析;抗连续倒塌分析;舒适度;节点设计

  摘 要: 某学校图书馆是一座地上两层、平面呈正方形的曲面空间钢结构建筑。主体结构为双向正交的 8 榀主桁 架钢结构,主桁架两层通高,与建筑曲面一体化布置。介绍了主体钢结构的方案布置以及结构的特点和设计难点。 通过对结构整体分析,得到大跨钢结构的动力特性和控制工况,结构的水平位移、竖向变形和构件强度满足相关规 范要求。对主体钢结构进行了屈曲分析,得到了全过程荷载-位移曲线,结果表明其稳定安全系数较高,有足够的 稳定承载能力。采用拆除构件法对主体钢结构进行了抗连续倒塌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连续倒塌能力, 不会因局部杆件失效导致连续倒塌。本结构悬挑及跨度均较大,通过合理设置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减振措施, 可明显减小楼面加速度峰值,满足了舒适度指标。最后介绍了钢结构的典型节点设计,并采用有限元进行分析,验 证了节点设计是安全可靠的。  

  1 工程概况

  某学校图书馆为新建标志性建筑,地上两层, 平 面 呈 正 方 形 ,边 长 为 144 m,总 建 筑 面 积 为 2. 59 万 m2 。建筑首层架空,仅 4 个圆形区域为室内 房间,其余均为室外景观广场;二层为图书阅览区 和报告厅;屋面为自由起伏的曲面,最高点标高为 23. 800 m。 首 层 层 高 为 8. 7 m,二 层 层 高 为 5. 4~ 14. 5 m。建筑效果及典型建筑剖面见图 1、2。

建筑剖面

  本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50 a,安全等级一级, 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 15g。主体结构采用钢 结构,基础形式采用桩筏基础。

  2 结构方案与特点

  2. 1 结构方案

  根据建筑方案特点,在首层楼梯间、电梯间布 置混凝土剪力墙形成 4 个核心筒;在二层设置整层 高的桁架,与首层落地的柱和斜杆形成沿建筑通高 的钢桁架结构。钢桁架的首层柱和斜杆均在建筑 4 个圆形室内轮廓内,其余室外广场均无结构构件, 满足建筑架空漂浮的效果需求。主体钢结构为纵、 横双向正交布置的 8 榀主桁架,平面间距 36 m,X 向 和 Y 向各 4 榀。在建筑二层四周设置整层高边桁 架,与主桁架形成整体稳定的空间钢结构体系。4 个混凝土核心筒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承担水平地 震作用;主桁架钢结构作为主要竖向承重构件,承担楼面和屋面竖向荷载 ;主桁架下弦支承二层楼 面,上弦沿屋顶曲面布置,支承屋面结构。结构体 系与布置见图 3、4。

结构典型剖面

  主桁架长度 144 m,高度为建筑两层通高,中间 跨度 27~36 m,两端最大悬挑长度 13. 5 m;在悬挑端 即建筑四边设置边桁架,保证主桁架的稳定性。主 桁架典型剖面布置见图 5。主桁架杆件采用焊接矩 形 钢 管 ,杆 件 截 面 尺 寸 :弦 杆 □ 950×600,腹 杆 □ 500×500、□400×400,下部柱及斜杆采用钢管混凝 土□750×750(内灌 C50 混凝土);主桁架钢材均采用 Q355GJC。主桁架柱脚采用外包式刚接柱脚,见图 6。对应斜杆处设置水平地梁,以平衡斜杆传递的 水平力,地梁采用型钢混凝土梁,内置 H 型钢。主 桁架与核心筒混凝土墙相交处,下弦杆贯通,外包 型钢混凝土,钢管内灌 C50 混凝土,形成型钢混凝土 构件,见图 7。核心筒墙两端边缘构件内设置构造 型钢,与主桁架下弦杆连接。

  二层楼面采用双向布置的 H 型钢梁+混凝土组 合楼板;首层曲面空间较大的区域采用 H 型钢桁架,桁架上弦为楼面板,下弦沿建筑曲面外皮布置, 可利用曲面空间增大桁架结构高度,同时桁架下弦 可以作为建筑曲面造型的生根点,便于幕墙连接。

主桁架典型剖面

  屋面结构采用双向布置的圆管桁架,管桁架高 度根据建筑空间变化,四周 18 m 大跨区管桁架的高 度为 0. 9~1. 1 m,中间 36 m 大跨区管桁架的高度为 2. 0~2. 2 m,此高度能满足建筑净高需求。管桁架 上弦与主桁架上弦平齐,通过上弦杆及腹杆与其连 接,管桁架下弦杆在主桁架上弦杆下方通过。屋面 桁架布置见图 8、9。在主桁架两侧及四周边桁架设 置屋面水平支撑,保证屋盖结构的整体稳定,水平 支撑采用圆钢管单斜杆。

结构特点与设计难点

  2. 2 结构特点与设计难点

  1)建筑结构一体化。 本建筑首层为 4 个圆形筒体,与二层板下曲面

屋面管桁架典型剖面

幕墙一起形成首层曲面空间,结构构件均需要布置 在此曲面空间里。屋面为自由起伏的曲面,屋面结 构布置须沿曲面变化。为满足建筑曲面造型需求, 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曲面空间,加大结构高度,结 构构件布置时须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以建筑曲面 完成面为基准,预留装饰幕墙作法厚度,以内为结 构布置面;此结构面可以作为装饰幕墙的生根点, 便于后期幕墙找形布置。设计时,通过采用 Rhino+ Grasshopper 软件进行参数化建模,精准定位,以实 现建筑结构及装饰幕墙的一体化设计。

  2)悬挑及跨度大,竖向变形大。 为满足建筑首层架空及二层开敞阅览区大空 间的需求,主桁架仅布置在 36 m 间距的隔墙处,中 间 区 域 和 四 周 悬 挑 区 分 别 形 成 了 36 m×36 m 和 18 m×36 m 的大跨结构;且四周悬挑区受荷面积大, 约占本层总面积的 43%,结构竖向变形较大。

  3)楼面结构刚度小,须进行舒适度设计。 建筑二层楼面为图书阅览区,人员荷载较大, 且由于首层建筑曲面造型净高的要求,二层楼面结 构高度受限,楼面结构刚度小,结构自振频率较小, 不满足 JGJ/T 441—2019《建筑楼盖振动舒适度技术 标准》[1] 的限值要求。因此,需要对人行荷载激励下 的舒适度进行验算,采取措施控制楼面峰值加速 度,满足建筑使用要求。

  4)杆件类型多,连接节点复杂。 由于建筑的曲面造型,造成了结构整体的复杂 性。结构构件采用了矩形管、H 型钢和圆钢管 3 种 截面。杆件间的连接多为焊接,节点类型多,部分 杆件为弯扭构件,连接节点设计及加工、安装复杂。 对于主桁架和屋面管桁架,由于相交杆件较多,节 点受力较大,导致节点设计难度大。

  5)杆件空间关系复杂,加工安装难度大。 本建筑为曲面建筑,结构杆件须严格沿建筑曲 面变化布置,由于钢结构杆件截面类型、高度不一 致,杆件非中心线相交,空间关系复杂,杆件定位难 度较大。由于结构计算模型一般采用一维杆系单 元,需要单元共节点,因此结构计算模型与实际构 件模型会稍有偏差。设计时须建立两套模型,一是 忽略杆件真实截面大小,按杆件中心线相交的原 则,建立杆系单元共节点的模型,用于结构计算分 析;二是图纸表达时,按真实的杆件截面大小和空 间关系,建立与建筑曲面完全匹配的构件布置模 型,设计图纸采用空间坐标定位的方式,按截面类 型分别表示杆件定位。钢结构深化时,按设计图纸 杆件坐标可复原建立真实的构件模型,用于钢结构 的加工制作与安装。

  3 结构整体分析

  3. 1 荷载作用

  荷载作用主要包括恒荷载、活荷载、雪荷载、风 荷载、地震作用、温度作用,取值如下:

  1)恒 荷 载 。 二 层 楼 面 100 mm 厚 建 筑 面 层 2. 0 kN/m2 ,板下(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RC 曲面装饰 1. 0 kN/m2 。屋盖桁架上弦不锈钢直立锁边屋面(含 檩条)1. 5 kN/m2 ,桁架下弦室内吊顶 0. 5 kN/m2 ,下 弦悬吊设备管线 0. 5 kN/m2 。

  2)活荷载。二层楼面阅览室 3. 0 kN/m2 ;屋面活 荷载 0. 5 kN/m2 ,屋面马道检修荷载 1. 0 kN/m2 。

  3)雪荷载。100 a 一遇基本雪压取 0. 45 kN/m2 , 屋面平面尺寸 144 m×144 m,参考 GB 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 中大跨屋面(L>100 m)的积 雪分布系数取 1. 2。雪荷载和屋面活荷载取较大值 进行计算。

  4)风荷载。50 a 一遇基本风压取 0. 45 kN/m2 ; 楼层风荷载按层作用方式输入,风荷载体型系数取 1. 3;屋面风荷载参考 GB 50009-2012 中封闭式拱 形 屋 面 取 值 ,按 风 吸 力 作 用 ,迎 风 面 体 型 系 数 为 -0. 8,背风面体型系数为-0. 5。

  5)地震作用。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 7 度,设计 地震基本加速度 0. 15g,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 别为Ⅲ类,特征周期为 0. 55 s。计算考虑双向水平 地震作用及竖向地震作用。

  6)温 度 作 用 。 考 虑 本 建 筑 有 保 温 及 采 暖 、空 调 ,温 度 作 用 取 值 按 整 体 升 温 +28 ℃ ,整 体 降 温 -20 ℃。

  3. 2 结构静力分析

  本 结 构 为 大 跨 空 间 钢 结 构 ,悬 挑 及 跨 度 均 较 大,竖向变形为其重要的计算控制指标,在恒、活标 准组合工况下,二层楼面及屋盖结构的竖向变形见 图 10、11。二层楼面变形较大处位于四周悬挑区及 中庭板洞边,最大变形 67. 58 mm;屋盖结构最大变 形位于悬挑角部及边部,最大变形 63. 06 mm;均满 足 GB 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3]中限值 1/250 的要求。

屋盖竖向变形云

  3. 3 结构整体抗震分析

  采用 YJK 和 MIDAS/Gen 两款软件对结构整体 进行多遇地震计算分析,并进行结果对比,见表 1。 结构模态分析采用 Ritz 向量法,阻尼比取 0. 04,周 期 折 减 系 数 取 0. 9,考 虑 偶 然 偏 心 和 双 向 地 震 作用[4] 。

多遇地震计算结果

  由表 1 可以看出,YJK 与 MIDAS/Gen 二者计算 结果基本一致,最大偏差约 5. 77%。结构前 3 阶振 型模态见图 12~14。结果表明:结构第 1 阶振型为屋 盖局部振动,第 2、3 阶振型为悬挑边部及角部区域 振动,说明结构四周悬挑区域竖向刚度较弱。

第 3 阶振型

  主桁架钢结构杆件强度由水平地震工况控制, 杆件综合验算应力比分布结果见图 15。主桁架杆 件计算强度应力比绝大部分为 0. 5~0. 6,个别杆件 应力比在 0. 7 左右,最大杆件应力比为 0. 88。杆件 应力比较低的原因是结构整体竖向刚度需要,如杆 件截面优化减小会影响结构竖向变形和楼面舒适 度指标。

主桁架钢结构杆件计算应力比

  4 主体钢结构稳定性分析

  本工程 8 榀主桁架和四周边桁架作为主体竖向 承重结构,承担建筑绝大部分荷载,由于主体钢结 构为平面桁架,且跨度、悬挑较大,为了确保其稳定 承载力,依据 JGJ 7—2010《空间网格技术规程》[5], 采 用 MIDAS/Gen 对 主 体 钢 结 构 进 行 整 体 稳 定 性 分析。

  4. 1 弹性屈曲分析

  考虑 1. 0 恒荷载+1. 0 活荷载组合工况,在荷载 标准值作用下,主体钢结构的弹性屈曲因子见表 2。 主体钢结构最小弹性屈曲因子为 10. 58,满足规范[5] 大于 4. 2 的要求,结构整体稳定性较好,弹性屈曲均 为桁架的面外失稳,见图 16。

主体钢结构弹性屈曲因子

  4. 2 非线性稳定性分析

  本建筑主体钢结构较复杂,根据弹性屈曲分析 结果,失稳模态均为桁架平面外失稳,现考虑几何 非线性和材料弹塑性对其进行荷载-位移全过程分 析。结构初始几何缺陷按最大跨度的 1/300 取值[5] , 有限元分析时,根据弹性屈曲分析的模态结果,考 虑初始缺陷更新模型后再进行非线性屈曲分析;同 时定义钢材为弹塑性,在程序中定义 1. 0 恒载+1. 0 活载组合生成非线性工况,通过控制最大位移节点 的 Z 向位移,按照位移法进行非线性稳定分析,得到 非线性加载过程的荷载-位移曲线,见图 17。计算 结果显示,考虑几何、材料双非线性的稳定安全系 数为 5. 48,能满足规范[5] 中限值 2. 0 的要求。

非线性荷载系数‒位移曲线

  5 抗连续倒塌分析

  考虑主体钢结构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抗连续倒 塌分析,参照 JGJ 99—2015《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 术规程》[6] ,采用弹性静力法分别对一榀主桁架的边 部斜杆和中部立柱失效后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 明:拆除构件后,其余杆件应力比仍小于规范[3] 限值 1. 0,验算结果满足要求,见表 3。

杆件应力比

  拆 除 边 部 斜 杆 后 ,悬 挑 长 度 由 13. 5 m 变 为 22. 5 m,主桁架上弦杆件受力加大,荷载通过斜腹 杆和主桁架下弦杆传至立柱,见图 18。上弦杆应力 比 由 原 来 的 0. 66 加 大 为 0. 85,斜 腹 杆 由 原 来 的 0. 79 加大为 0. 92。拆除中部立柱后,荷载通过斜腹 杆传至相邻立柱和斜杆,见图 19。虽然跨度有所增 加,但由于主桁架有足够高度,杆件受力并无显著 加大,除影响较大的相关斜腹杆由原来的 0. 76 加大 为 0. 79 外,其余杆件应力比无较大变化。综上,本 工程主体钢结构具有较强的抗连续倒塌能力,不会 因局部杆件失效导致连续倒塌。

拆除边部斜杆后传力路径

  6 长悬挑楼面舒适度分析

  本结构悬挑及跨度均较大,通过对二层楼面进 行 模 态 分 析 ,得 出 前 6 阶 自 振 频 率 为 2. 036~ 2. 521 Hz。由于自振频率较小 ,容易引起共振[7]。 根据 JGJ/T 441—2019 [1] ,需进行人行荷载下的加速 度峰值计算[8] ,可采用时程分析法。人行荷载按单 人行走激励,楼板混凝土弹性模量按 GB/T 50010— 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9]的规定值放大 1. 35 倍,阻尼比取 0. 02,有效均布活荷载取 0. 5 kN/m2 ,恒 荷载按实际考虑。通过对楼面悬挑角部和悬挑边 部进行人行荷载下的加速度计算,得到加速度峰值 分 别 为 0. 088、0. 069 m/s 2 ,大 于 JGJ/T 441—2019 [1] 的限值 0. 05 m/s 2 ,故须采取措施进行减振控制。

  由于建筑方案效果需求,四周悬挑要求轻薄, 不能通过增加结构高度来提高楼面刚度。本工程 采用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进行减振控制,将 TMD 设置在楼面薄弱位置,TMD 平面布置见图 20,性能 参数见表 4。

TMD 性能参数

  分别对原结构和设置 TMD 后的结构进行峰值 加速度计算,结果见图 21、22。计算结果对比可见, 悬挑角部的峰值加速度由原来的 0. 088 m/s 2 减小为 0. 031 m/s 2 ,悬 挑 边 部 由 原 来 的 0. 072 m/s 2 减 小 为 0. 028 m/s 2 ,均小于规范[1] 限值 0. 05 m/s 2 的要求。可 见,采取 TMD 减振措施后,长悬挑钢结构的楼面竖 向振动加速度峰值得到了明显减小,即 TMD 减振措 施可有效改善长悬挑钢结构的舒适度性能。

设置 TMD 后加速度时程曲线(悬挑边部)

  7 典型节点设计

  本工程钢结构构件连接节点复杂,主桁架杆件 为矩形钢管,节点区采用焊接、全熔透焊缝;对应弦 杆上、下翼缘处,采用横隔板贯通,横隔板加宽且壁 厚加厚;对应斜腹杆处,通过圆弧板过渡,且在弦杆 和桁架柱内对应斜腹杆翼缘位置设置内隔板。主 桁架典型连接节点见图 23。

主桁架节点

  屋面管桁架杆件均为圆钢管,节点采用钢管直 接相贯的焊接节点;与主桁架上弦杆(矩形钢管)连 接也采用焊接,在矩形管内设置竖向内隔板和水平 内 隔 板 。 屋 面 管 桁 架 与 主 桁 架 连 接 典 型 节 点 见 图 24。

屋面管桁架节点应力云图

  为了研究节点的受力性能,对最不利荷载组合 作用下的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von Mises 应力云图 见图 25、26。分析结果表明:主桁架节点应力普遍不超过 243 MPa,斜腹杆的边角点及连接点处局部 出现应力集中,最大值为 291 MPa。屋面桁架节点 应力普遍不超过 96 MPa,内隔板局部点出现应力集 中,最大值为 241 MPa。节点应力均小于钢材的屈 服强度 345 MPa,满足承载力要求,说明连接节点是 安全可靠的。钢结构节点实际加工制作时,以有限 元模拟分析为参考依据,对应力集中的位置,通过 加大节点区钢板厚和设置圆弧导角的方式解决局 部应力过大的现象[10] 。

  8 结束语

  1)主体结构采用空间钢结构,与建筑曲面一体 化布置;核心筒作为主要抗侧力结构,钢结构作为 主要竖向承重结构,结构体系及受力模式合理,较 好实现了建筑方案的需求。

  2)对结构整体进行了静力计算和抗震分析,得 出大跨钢结构的水平位移、竖向变形值和动力特 性。钢结构构件强度由地震工况控制,验算了钢结 构杆件强度应力比满足 GB 50017-2017 要求。

  3)由于本工程主体钢结构形式复杂、悬挑及跨 度较大,对其进行了屈曲分析,得到了全过程荷载位移曲线,结果表明其稳定安全系数较高,有足够 的稳定承载能力。采用拆除构件法对主体钢结构 进行了抗连续倒塌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 连 续 倒 塌 能 力 ,不 会 因 局 部 杆 件 失 效 导 致 连 续 倒塌。

  4)本 结 构 悬 挑 及 跨 度 均 较 大 ,结 构 竖 向 刚 度 小,二层楼面自振频率和峰值加速度不满足 JGJ/T 441—2019 要求,通过合理设置 TMD 减振措施,可减 小 加 速 度 峰 值 ,改 善 舒 适 度 指 标 ,满 足 建 筑 使 用 需求。

  5)主桁架矩形管节点采用全熔透焊接,圆钢管 桁架采用相贯焊。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节点在最 不利荷载组合作用下的最大应力均小于钢材的屈 服强度,说明焊接节点是安全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