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CAJSTCSCD
英文名称: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
国内刊号:11-3342/S
国际刊号:1674-7968
出版周期:月刊
复合影响因子:1.308
综合影响因子:0.958
期刊主编:赵要风
发行地:北京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杂志介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创刊于199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共同主办,是一份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提供服务的科学期刊。现任主编赵要风教授。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主要刊登与农业科学有关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林业、海洋等学科在组织、器官、细胞、染色体、蛋白质、基因、酶、发酵工程等不同水平上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刊登与农业有关的遗传与育种、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环境与生态、医学、病理学等与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成果。

  1993年,在农业部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正式创刊。《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定性为由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和农业部科技司共同主办,中国农业大学承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创刊伊始,成立了第一届学报编委会,在主编闫隆飞院士的领导下,《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定义为刊登以农业生物(植物、微生物、动物)为研究对象,在形态、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各个层面开展生物技术研究和创新的原始论文为重点,努力把刊物办成为科学家服务的学术交流平台。

  2002年10月第二届《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委会成立。在主编李季伦院士的领导下,由56位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本着“立足国内,跻身主流,面向国际”的目标,努力把《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办成一份为农业生物技术展示学术成果的科学期刊。2003年,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建立了700多人的专家审稿网络,实行严格的双审制度,缩短了发表周期,载文量增加到了近200页,所刊登论文93%是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资助。

  2009年12月第三届《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委会成立,武维华院士为学报第三任主编,农业生物技术各个领域知名专家组成新的编委会。在新一届编委会的领导下,编辑部内部成员进行了全面调整。聘用、引进了相关领域的博、硕士人才,高学历、高层次人员补充进了编辑队伍,为学报更快、更好、更高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其次,完善了编辑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了编辑部管理系统,出版了内容详尽的《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辑手册,为日常编辑工作提供了准则。

  2012年,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增加了载文量,并开辟了“推广与应用专栏”,同时积极组织热点研究领域的专刊与专题。期刊的来稿数量、论文刊登质量、影响因子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论文发表周期也大大缩短。

  2023年12月,《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第四届编委会成立,赵要风教授担任学报第四任主编。为了提高期刊的多元化、创新性和高效性,第四届编委会增设“青年委员会”。赵要风主编寄语学报:“乘势奋进,将学报建设成为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推进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现今,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把其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也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把《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作为其了解相关科研动态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国内《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已经成为农业生物技术及相关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发表和交流的最重要学术平台,在国际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也具有一定影响力。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杂志编委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辑委员会

主任委员/主编
赵要风 中国农业大学

主任委员/副主编
陈化兰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陈松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储成才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郭 岩 中国农业大学
胡炜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赖锦盛 中国农业大学
李 奎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李新海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林 敏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王军军 中国农业大学
吴 森 中国农业大学
叶 健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张春义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赵建国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郑海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编委会委员
陈其军 中国农业大学
陈茹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代方银 西南大学
董 娜 东北农业大学
葛良鹏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葛晓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郝东云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华跃进 浙江大学
李 海 西安交通大学
李 明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李成华 宁波大学
李付广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李光鹏 内蒙古大学
李占军 吉林大学
林拥军 华中农业大学
刘自强 华南农业大学
罗大极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苗义良 华中农业大学
邱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沙珍霞 青岛大学
沈 伟 青岛农业大学
沈前华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孙传清 中国农业大学
王春国 南开大学
王宁宁 南开大学
王彦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王州飞 华南农业大学
肖永贵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杨 宁 中国农业大学
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
杨永华 南京大学
杨永青 中国农业大学
叶恭银 浙江大学
于 波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于舒洋 中国农业大学
张 慧 东北农业大学
赵阿勇 浙江农林大学
赵德刚 贵州大学
赵茹茜 南京农业大学
周继勇 浙江大学
周雪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左二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编委会青年委员
包 菲 北京林业大学
曹祖兵 安徽农业大学
陈捷胤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陈 倩 中国农业大学
陈 云 浙江大学
窦秀静 东北农业大学
杜旭光 中国农业大学
葛 伟 青岛农业大学
顾金燕 浙江大学
韩丹丹 中国农业大学
何俊娜 中国农业大学
胡乔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兰道亮 西南民族大学
李 丹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李慧慧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李 磊 南开大学
李 磊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李 岩 军事医学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
李永春 浙江农林大学
梁秋菊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梁祥修 华南农业大学
刘晨旭 中国农业大学
刘金栋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刘 鑫 华中农业大学
刘 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卢 坤 西南大学
孟 冬 北京林业大学
苗义龙 南京农业大学
欧长波 广西大学
潘 青 青岛农业大学
斯大勇 中国农业大学
宋江波 西南大学
宿振起 中国农业大学
孙洁洁 大连海洋大学
孙艳梅 西北大学
孙 亿 山东农业大学
陶彬彬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陶 聪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陶诗煜 华中农业大学
田 里 中国农业大学
汪文毅 华南农业大学
王家俊 东北农业大学
王世伟 西北大学
王维民 兰州大学
王晓帆 华南农业大学
魏鹏程 安徽农业大学
魏育蕾 中国农业大学
吴 梦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吴松青 福建农林大学
吴晓蒙 中国农业大学
杨 磊 内蒙古大学
杨 萌 中国农业大学
杨松柏 浙江农林大学
张国庆 北京农学院
张灵玲 福建农林大学
张 滕 内蒙古大学
张永宁 中国农业大学
赵 航 曲阜师范大学
赵平芝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赵懿琛 贵州大学
周吉隆 华中农业大学
朱紫祥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邹云龙 西南大学

研究方向
动物免疫遗传学

研究方向
预防兽医学与病毒学
鱼类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
水稻功能基因组和生物技术改良
植物感受和应答盐碱胁迫的遗传和分子生物学
鱼类基因工程与生态风险评价
玉米功能基因组学与玉米分子育种
猪基因组与育种;实验用小型猪及医学模型
玉米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
环境微生物
猪营养与饲料科学
动物遗传工程及干细胞
病毒生态学功能的机制解析
作物微量营养素代谢调控;玉米功能基因组学
大动物生殖与发育
动物免疫学

研究方向
植物生物技术
作物代谢调控;营养强化育种
资源昆虫生物学;蚕遗传育种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动物生物技术
棉花干细胞活性调控及优异种质创制
植物细胞工程与植物功能基因组学
耐辐射细菌的基因结构和功能
致病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噬菌体编辑与菌群编辑
水产动物免疫学和病原学
棉花转基因;体细胞胚胎再生机理
动物胚胎生物技术;生物育种
基因编辑;生物育种;遗传育种
水稻分子育种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鱼类基因工程;RNA生物学;遗传育种
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大豆品种资源与分子育种
水产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植物抗病的分子机理
水稻分子育种与功能基因组学
园艺园林植物农艺性状解析及分子育种
植物衰老与植物激素
动物基因功能;基因工程;种质创新
种子科学与技术
小麦遗传育种
动物遗传育种与基因组学
预防兽医学;动物分子病毒学;兽医免疫学
植物-微生物互作;分子多样性与生物技术
植物耐盐碱机制研究
昆虫生理生化
微生物合成生物技术
发育生物学;免疫学
家禽遗传育种
动物遗传与分子育种
分子生物学与农药学
分子神经内分泌学
预防兽医学与动物病毒学
双生病毒与番茄互作研究
基因编辑

研究方向
观赏植物重要性状分子生物学
动物繁殖生物技术
经济作物真菌病害防控理论与技术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畜禽基因编辑与胚胎工程
猪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病毒学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观赏植物发育生理与高效栽培
水产动物生物技术
高原重要畜种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疫苗与分子免疫学
作物数量遗传学;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
植物能量高效利用
蔬菜病害生物防治和细菌分子生物学
CRISPR/Cas系统介导的大动物基因组编辑
微生物生态学;根际生态与植物健康
作物营养品质调控机理与遗传改良
植物-微生物互作
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
小麦新品种选育;复杂农艺性状遗传机制解析
猪胚胎发育机制研究和胚胎工程技术开发
玉米株型发育生物学
油菜基因组设计育种;作物智慧育种;基因组大数据平台开发
经济林木糖代谢与抗逆
动物繁殖学
预防兽医学与动物病毒学
家禽病毒病综合防控
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微生态营养;饲料生物技术
家蚕生理学及实验动物化
小麦分子育种
水产无脊椎动物免疫学
环境微生物
动物免疫遗传学
鱼类生殖发育调控与遗传育种
哺乳动物功能基因的挖掘、鉴定和机制解析
微生物与仔猪肠道健康
传粉昆虫适应性进化; 种群基因组学;进化发育生物学
水稻/甘薯分子育种
肽类饲料添加剂研发及动物肠道稳态调控
微生物资源与利用
绵羊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育种
猪肠道微生物
作物生物育种
大动物干细胞;家畜育种
人源化抗体动物培育及抗体工程
微生物学;森林保护学;生物防治;分子改造;基因编辑
食品加工与食品包装
胚胎工程与生物育种
植物病毒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
动物遗传育种
食药用菌生物学;农林废弃物生物利用;环境微生物学
微生物防治
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生物信息学
猪病诊断及重要猪病毒病致病机制与免疫逃逸机理
棉花早熟育种
分子病毒学和植物生物技术
植物生物技术;植物分子生物学
干细胞生物学;干细胞育种
预防兽医学
家蚕分子遗传与种质创制

 

农业科学期刊推荐
R&J
服务流程
服务流程
近期更新
Q&A
很多研究生在校期间也会发表一些论文,论文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评奖学金的时候,论文也是考核
关于水文水利方向的论文发表也是不在少数,其期刊的选择是尤为重要的,不少的作者也是更倾向于国际sci收录的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是SCI2区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期刊涉及的研究方向为医学领域。 关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SCI期刊分区分为中科院分区和JCR分区,以下是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期刊涉及到的学科分区详情。 中科
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
Multiple Sclerosis and Related DisordersSCI期刊分区分为中科院分区和JCR分区,以下是Multiple Sclerosis and Related Disorders期刊涉及到的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杂志相关文章部分汇总
S&E
农村畜牧养殖新技术如何推广
  畜牧养殖本身是个综合性比较强的事业,想要养殖业有成功的经济效益,不但要选择好优良的品种,还要有具备完善的饲养管理技术,还要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结合,避免造成养殖的头数增长过大,草量负荷过大,反而不利于长远的发
国家级论文发表微课应用于中学生物实验的探讨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本文是一篇国家级论文发表范文,主要论述了微课应
生物教师晋职称论文范文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方式,获得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这是
畜牧兽医专业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摘  要】畜牧兽医专业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实验是本专业学习的重要一步。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当前畜牧兽医专业的实验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当前畜牧兽医
当代畜牧农业论文
  《当代畜牧》杂志是中国农业核心期刊、畜牧兽医类科技期刊,由北京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的国家重点刊物,于1983年创刊,月刊,大16开。主要展示我国畜牧行业的新动态,报道畜牧业科研成果,以及畜牧养殖、生产实践、临床案例、遗
共和县畜牧业发展怎么样
  共和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辖4镇7乡100村347个农牧生产合作社,17 871户85 167人。有天然草场128.2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场120.9万hm2。2008年存栏各类牲畜174.63万头(只),其中:绵山羊124.99万(只)(藏系绵羊116.99万只、改良羊8万只),占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