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
英文名称:Journal of Northwestern Ethnic Studies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国内刊号:62-1035/D
国际刊号:1001-5558
出版周期:双月
复合影响因子:3.384
综合影响因子:2.558
期刊主编:马忠才
发行地:甘肃省兰州市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研究杂志介绍

  《西北民族研究》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西北民族大学主办的大型专业学术刊物。1984年试刊,1986年作为半年刊正式创刊。鉴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步步推进、西北民族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学刊自身影响力的扩大,从2001年起改为季刊。学刊是新中国诞生后大西北首份区域性学术刊物,《西北民族研究》是在祖国千载难逢的改革开放之际遇里的产物,她既紧跟前贤足迹,且起点更高;又开阔学术视野,追随时代使命。创刊伊始,即亮出开放、外向型、学术创新的高姿态,以西北民族地区开发、建设、全面发展为坐标。不忘中国西北边疆学、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传统立意而必须守望,又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为“西北之学”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哲学、社科、人文工作者设置平台,以便于中外学术的沟通与交流。她是昔时“西北之学”的跟进者,更是新西北学的开拓者、创新者。

  学刊是西北各族学人承继近百年来国家面临民族危亡之际而问世的旨在救亡图存的“边政之学”与“西北之学”的不断开拓,及迎接“开发大西北”,推动中国西北地区大发展、固边疆,适应新形势而拓展的学术园地。

  《西北民族研究》定位准,在多元一体视野下,三十多年来,三代学人一代接一代不懈努力:在老一代学人费孝通、杨堃、雷洁琼、季羡林、包尔汉、钟敬文、马学良、宋蜀华、赵俪生、牙含章、方龄贵、杨志玖、蔡美彪、秋浦、谷苞、清格尔泰、确精扎布、苏北海、王辅仁、谢再善、却太尔、王沂暖、李国香等大家亲自笔耕培育下,始终坚持“民族宗教无小事”原则,严格遵循政策,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向,以刊发中华民族历史、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主;出于担当与责任,主动面向西北史地与人文社会研究、敦煌学等等专学,刊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大作;关照各族群尤其是甘青新人口较少民族的实地调查报告/民族志与口头传统的书写与文献译释,逐渐形成了区域性、地方性和中华文化认同的跨学科办刊特点。

  《西北民族研究》专家办刊,参与学科建设。学刊恪守“学术人办学术期刊”的基本准则,在老中两代学人的呵护、坚守中,在较短时期内从一份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刊物,成长为著名学者广泛认可的较高质量、较高水平的学刊,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领域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被学术界称为西北区域学术期刊中“一点(《敦煌研究》)、一线(《丝绸之路》)、一面(《西北民族研究》)”中的“一面”之刊。费孝通先生在学刊创办十周年时说:“(刊物)能办成《西北民族研究》那样就不错,那是专家办刊,学术水准很高。”这既是费老对本刊的肯定评价,又是费老对本刊的要求和希望。

  《西北民族研究》传承经典,培育学术新人。既有学界名家高手的鸿篇巨制,如季羡林与耿世民等的“绝学”大作,又有青年学人的成果名篇;既有宏观纵深研究,又有微观剖析细描。老一辈学者传薪,中年骨干带头示范,青年学子勇于创新担当,本刊撰稿队伍代代相续。

  新世纪以来,尤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北民族研究》团队积极调整办刊思路,坚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导办刊思想,坚持“三严三实”学风,先后在国内率先开辟“‘一带一路’•文明互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民俗学与文化遗产研究”“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研究”等栏目,组织专家撰稿争鸣,试办刊物的微信版;体现大型学刊的社会责任担当与守正创新理念。不断推介国内外学科前沿性和权威性学术成果。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西北地区正在迎来开放发展的新阶段。《西北民族研究》仍将立足西部民族社会,面向全国,与国际学界对话。刊载史地学、文献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民俗学以及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研究的成果,形成西北民族研究标志性特征。学刊将一如既往,在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等方面探索创新,奋力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有新的作为,打开新的局面。

西北民族研究杂志网友点评
J&R
投稿两周,毫无动静。
2024-06-13 16:45
博士在读,导师一作,挂了国家基金,以及有一定的内部关系,文章录用相对难度不大。 期间经历了一次大修,审稿人提出了比较多的质疑,通过修改说明一一进行回应。 后期进行了多轮校对,精简了不少参考文献。这个过程中,编辑部老师非常认真,值得点赞! 总体而言,选题比较重要,是不是编辑部偏爱的。
2023-07-25 10:34
导师一作本人硕士二作,挂一个国家社科基金,写的西北民族旅游社区方面的研究,3月25日投稿,5天就退稿了,速度很快。
2022-04-20 09:24
本人博士在读,20年6月初向该刊投稿,本人一作,导师通讯,带省级课题,网上投稿一直显示初审未处理,大约2个月左右收到退稿邮件,理由是主题与刊物不符,后期得知,该刊不再收录单一民族的研究报告论文,由于本人所投论文是针对单一民族的访谈研究,因此不在该刊的收录范围内,,从投稿到退稿用了两个月时间,还算比较快的了,,建议想投该刊的小伙伴要准确把握该刊收录主题
2021-08-15 13:42
投过好多次,都是石沉大海,还让其他老师帮忙问过,但是都没有下文。感觉这个杂志主要是发表特定学者的论文,没有太多自由投稿的机会。
2021-06-11 15:09
投过三次,第一次两个月准时退稿,第二次过了初审,外审迟迟不出结果,电话也打不通,五个月后终于打通,几个小时候退稿。第三次投,两周退稿。总体感觉是不尊重作者,主要发西北地区高校和一些特定圈子的文章。投一下试试可以,千万不能当真。
2020-10-17 00:25
更多西北民族研究杂志点评
西北民族研究杂志编委会

  В.А.季什科夫(В.А.Тишков)

  巴莫曲布嫫

  朝戈金

  陈岗龙

  陈志明(Tan Chee-Beng)

  才 让

  德·策德布(д.цэдэв)

  丁 宏

  董晓萍

  范 可

  郝时远

  郝苏民

  何 明

  金光亿(Kwang Ok Kim)

  刘迎胜

  麻国庆

  马库斯(George E. Marcus)

  马 戎

  马忠才

  米寿江

  纳日碧力戈

  彭兆荣

  齐木德道尔吉

  色 音

  田 敏

  王明珂

  王铭铭

  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

  王延中

  杨圣敏

  袁同凯

  赵旭东

  赵宗福

  中牧弘允(Nakamaki Hirochika)

  周大鸣

学术服务
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R&J
服务流程
服务流程
近期更新
Q&A
在SCI所收录的医学领域中的病毒学方向,其期刊也是不在少数的,尤其是较为优秀的刊物,是备受相关医学人员青睐的,
审稿人对于ssci论文的审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能会决定你论文是否接受和拒稿的几率,因此大家在推进审稿人时,一
对于在医学领域发表文章所选sci期刊,要说分值在多少的好?这个并没有一个具体地规定。一般来说,分值在5分以上的就
发表一篇SCI论文已经成为广大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而对于在SCI论文中的翻译和润色则就成为撰写人员要了解的一些技巧
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了,作为sci的姊妹篇,其也是国际上的一个知名检索工具,主要收录人文社科类
关于核医学方向的sci杂志有很多,而根据不同的分区其发表难度也不同,所以这里以不同分区给大家分别介绍几本 核医学
西北民族研究杂志相关文章部分汇总
S&E
城建档案的文化价值与功能
摘 要:伴随着21世纪的脚步,城建档案馆正逐步成为重要的城建信息中心及公众文化中心,城建档案工作性质和服务内容也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城建档案的社会文化功能在进一步扩展,社会文化价值也在
社科论文范文山东利津方言词汇的基本特征及文化归因分析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本文是一篇社科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山东利津方言词汇的基本特征及文化归因分析。   摘 要:方言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文发表金批《水浒》中的接受美学初探
  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现在所用的纸张,笔墨纸砚都源于古代,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现如今必不可少的技术。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阅读的图书及其他文化。中国典籍与文化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全
汉语的表意特征与汉民族“得意忘言”的文化心理
  摘 要: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下,汉字的表意特征与汉语语法的“意合性”存在同为汉语部件的内在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可探究汉语古代典籍和现代用语中汉民族“得意忘言”的文化心理,揭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深刻联系
糕团民俗文化有何内涵
  苏州糕团以糯米粉和粳米粉为主,糕团属于苏州的特产,这个特色小吃很受苏州老少的欢迎和喜爱,属于苏州的传统的食物很受人们的喜欢,围绕着糕团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制作食用、人生礼仪民俗,下面小编简单介绍苏州历史文化
美术作品中茶文化的应用及美学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日益重视,茶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内容。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本文通过分析茶文化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和表现,进而提出了二者的融合特点及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