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数学物理学报
英文名称: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国内刊号:42-1226/O
国际刊号:1003-3998
出版周期:双月
复合影响因子:0.403
综合影响因子:0.346
期刊主编:EDITORS-IN-CHIEF
发行地:湖北省武汉市
地址:湖北武汉武昌小洪山西30号
数学物理学报杂志介绍

  《数学物理学报》是我国数学物理学界委托原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老一辈的著名数学家李国平教授于1981年4月创办的,旨在以刊登数学与物理科学的边缘学科中具有创造性的代表学科水平的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主办。本刊现分A、B两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A辑(中文版)为中文版双月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B辑(英文版)为英文版双月刊,由科学出版社和Elsevier Limited 出版,每年共出版十二期。A、B辑内容不重复。Elsevier负责全球范围内本刊B辑的电子版的推销、出版和发行。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专家、科技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师生。

  本刊的第一任主编为李国平院士。编委会由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院士、原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关肇直院士、吴文俊院士等著名学者组成。现任编委会由57位科学家组成,其中包括荣誉主编吴文俊院士、丁夏畦院士,主编李邦河院士、陈贵强教授、朱熹平教授。

  《数学物理学报》自创刊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各级组织与编委会的指导下,坚持办刊宗旨,在刊登我国数理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传播国内外本学科科技信息、促进学术交流、提携和培养学科新秀、推动数理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向生产力转化,以促进学科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等方面作了持续的努力,使刊物办出了特色,在国内外的数理学界建立了一定影响,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社会效益。

  《数学物理学报》作为一个国际性数学期刊,以其论文的高质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其发表的文章都是我国在本学科领域的各个时期的主要科研成果。从1983年至今B辑一直是《SCI》检索刊物。同时《数学物理学报》还被美国《数学评论》、《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引文索引》、德国《数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数学文摘》等刊物所收录。A辑于2001年被确定为我国所办的100个杰出学术期刊中数学类的三个杰出期刊之一。 B辑于200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6、2010年获湖北省优秀期刊奖;2011年被中信所评定为“第2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2年获湖北省第八届优秀精品期刊奖;201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选为中国“百强科技期刊”;2014年获湖北省第九届优秀期刊奖和“中国最美期刊”称号;2016年获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资助。

  为了适应学术发展国际化的趋势,我们正不断努力扩大本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力争把本刊办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学术期刊。

数学物理学报杂志编委会

  主编 EDITORS-IN-CHIEF

  Banghe LI 李邦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Gui-Qiang CHEN 陈贵强 (Mathematical Institute,University of Oxford,UK)

  Xiping ZHU 朱熹平 (中山大学)

  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S-IN-CHIEF

  Caiheng OUYANG 欧阳才衡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Daomin CAO 曹道民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Huijiang ZHAO 赵会江 (武汉大学)

  Zhen WANG 王振 (武汉理工大学)

  **Yuping ZHANG 张玉平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编委 EDITORS

  Gerard BESSON (Universite de Grenoble, France) G.Besson@ujf-grenoble.fr

  *Daomin CAO 曹道民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dmcao@amt.ac.cn

  Huai-Dong CAO 曹怀东 (Lehigh University, USA) huc2@lehigh.edu

  *Binglong Chen 陈兵龙 (中山大学)mcscbl@mail.sysu.edu.cn

  Gui-Qiang CHEN 陈贵强 (Mathematical Institute,University of Oxford,UK)chengq@maths.ox.ac.uk

  Hua CHEN 陈化 (武汉大学)chenhua@whu.edu.cn

  Shuxing CHEN 陈恕行 (复旦大学) sxchen@fudan.edu.cn

  C. DAFERMOS (Brown University, USA) dafermos@cfm.brown.edu

  *Yinbin DENG 邓引斌 (华中师范大学)ybdeng@mail.ccnu.edu.cn

  *Yiming DING 丁义明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ding@wipm.ac.cn

  *Shaoji FENG 冯绍继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fsj@amss.ac.cn

  J. GLIMM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USA) glimm@ams.sunysb.edu

  Boling GUO 郭柏灵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gbl@iapcm.ac.cn

  Lei GUO 郭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Lguo@amss.ac.cn

  Yaozhong HU 胡耀忠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USA) hu@math.ku.edu

  Jiaxing HONG 洪家兴 (复旦大学)jxhong@fudan.edu.cn

  *Feimin HUANG 黄飞敏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fhuang@amt.ac.cn

  P.D. LAX (Courant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New York University, USA) lax@cims.nyu.edu

  *Banghe LI 李邦河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libh@amss.ac.cn

  Congming LI 李从明 (University of Colorado, USA) cli@colorado.edu

  Gongbao LI 李工宝 (华中师范大学)ligb@mail.ccnu.edu.cn

  Hailiang LI 李海梁 (首都师范大学) hailiang_li@mail.cnu.edu.cn

  Yanyan LI 李岩岩 (Rutgers State University, USA) yyli@math.rutgers.edu

  Maili LIU 刘买利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ml.liu@wipm.ac.cn

  Peide LIU 刘培德 (武汉大学) pdliu@whu.edu.cn

  Tai-Ping LIU 刘太平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liu@math.stanford.edu

  Yiming LONG 龙以明 (南开大学) longym@nankai.edu.cn

  Yunguang LU 陆云光 (杭州师范大学)yglu_2000@yahoo.com

  Zhiming MA 马志明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mazm@amt.ac.cn

  Jean L. MAWHIN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Belgium) jean.mawhin@uclouvain.be

  *Caiheng OUYANG 欧阳才衡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ouyang@wipm.ac.cn

  *Shuangjie PENG 彭双阶 (华中师范大学) sjpeng@mail.ccnu.edu.cn

  Alexis F.VASSEUR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SA) vasseur@math.utexas.edu

  Dehua WANG 王德华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dwang@math.pitt.edu

  *Xianjia WANG 王先甲 (武汉大学) wangxj@whu.edu.cn

  Yuefei WANG 王跃飞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wangyf@math.ac.cn

  *Zhen WANG 王振 (武汉理工大学) zhwang@whut.edu.cn

  *Ziqing XIE 谢资清 (湖南师范大学) ziqingxie@hunnu.edu.cn

  Chao-Jiang XU 徐超江 (Université de Rouen,France) Chao-Jiang.Xu@univ-rouen.fr

  *Quanhua XU 许全华 (Université deFranche Comte,France) qxu@univ-fcomte.fr

  *Lixin YAN 颜立新 (中山大学) mcxylx@mail.sysu.edu.cn

  *Jianfu YANG 杨健夫 (江西师范大学)jfyang_2000@yahoo.com

  Xiaozhou YANG 杨小舟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xzyang@wipm.ac.cn

  Yisong YANG 杨亦松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 USA) yyang@math.poly.edu

  Chaohui YE 叶朝辉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ye@wipm.ac.cn

  Yaxiang YUAN 袁亚湘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yyx@lsec.cc.ac.cn

  Chengjian ZHANG 张诚坚 (华中科技大学) cjzhang@mail.hust.edu.cn

  Pingwen ZHANG 张平文 (北京大学) pzhang@pku.edu.cn

  Weiping ZHANG 张伟平 (南开大学) weiping@nankai.edu.cn

  *Yuping ZHANG 张玉平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ypzhang@wipm.ac.cn

  *Huijiang ZHAO 赵会江 (武汉大学) hhjjzhao@hotmail.com

  Ruhan ZHAO 赵如汉 (SUNY-Brockport, USA) rzhao@brockport.edu

  Xiao ZHONG 钟晓 (University of Helsinki, Finland) xiao.x.zhong@helsinki.fi

  Aihui ZHOU 周爱辉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azhou@lsec.cc.ac.cn

  *Huansong ZHOU 周焕松 (武汉理工大学)hszhou@whut.edu.cn

  *Xiangyu ZHOU 周向宇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xyzhou@math.ac.cn

  Changjiang ZHU 朱长江 (华南理工大学)machjzhu@scut.edu.cn

  *Xiping ZHU 朱熹平 (中山大学) stszxp@mail.sysu.edu.cn

  -------------------

  *常务编委

  **执行副主编

学术服务
数理科学和化学期刊推荐
R&J
服务流程
服务流程
近期更新
Q&A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METABOLISMSCI期刊分区分为中科院分区和JCR分区,以下是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METABOLISM期刊涉及到的学科
审稿是论文发表sci期刊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初审、同行评审和终审,其中同行评审周期较长。那么, sci论文审稿
通常我们向期刊投稿sci论文后,最为关注的就是其是否被接受,毕竟被拒稿的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也是很多作者问, 有
说起sci大家也都知道,想要发表sci论文难度是非常大的,除了是全英文的写作之外,对于论文的质量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
生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物信息学,它是随着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由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形成的
当然需要对SCI论文润色,专业润色不仅是建议大家,而是几乎投稿前所必备的环节。SCI论文润色不仅仅是修改语法错误,
数学物理学报杂志相关文章部分汇总
S&E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范文免费
  摘要: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生物、医学和工程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仪器设备,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高中物理实验资源如何开发
  物理知识很多都是来源于生活,因此物理实验资源也是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到的。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认为购置专业的物理实验器材就是达到了新课程的要求,其实不然。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物理教改
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安全知识的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为了进一步规范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扎实掌握相关实验安全知识,切实提高学生对实验室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尝试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助理辅助教学,采用类似于翻转课堂的线下讨论,并结
中学物理教师论文范文
  课堂教学承载和体现素质教育的理想与新课程改革的希望。如果课堂没有变化,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没有调整,素质教育就很难实现,新课程改革就无法落实。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外部条件逐渐具备的情况下,将关注点转向课堂
高等教育论文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课程改革初探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省内外近三十所民办本科、新建本科院校及示范高职类院校的大学物理课程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总结,对《大学物理》教学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高
初中物理新课改应用技巧
  物理教学是一部分学生不太想学的,但是对于物理知识在日常中的应用有很多,如物体摩擦、惯性使用等等,在这里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有了新的给个建设要点。   摘要:课堂的教学是有限的,物理知识学习其实就是通过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