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投稿须知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系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主办的口腔医学专科杂志,双月刊,逢单月末出版。其主要内容为介绍国内、外最新的口腔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和经验,注重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突出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适合各级口腔科医生及教学、科研人员参阅。欢迎广大口腔医学工作者踊跃投稿,内容包括口腔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临床经验介绍,技术革新,病案报告,述评,讲座等。
一、稿件要求
1. 来稿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文稿要求论据可靠,论点明确,文字精练,通顺易懂,用词规范,数据准确,逻辑性强。论著、述评等文字(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不超过4 000字,短篇报告、技术革新等栏目不超过1 500字。
2. 文题力求简明、恰当地反映文章的中心内容。中文文题内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词,以不超过20个汉字为宜;英文文题应与中文文题含义一致,以不超过10个实词为宜。并请附作者汉语拼音姓名及英文工作单位。
3. 作者应限于参加本文工作并对本文负责者,作者姓名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变更。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该刊发表的函件。外籍作者的姓名、单位均用原文字书写。
4. 每篇论著需标引3~8个关键词,尽量以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并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标注论文分类号,可选1~2个。
5. 论著请附中、英文摘要。摘要请在目的、方法、结果(请写出主要数据)、结论4 个标题下用第三人称书写。作者、单位、关键词(Key words)中、英文应完全一致。英文文题和关键词的实词部分,首写字母须大写。作者姓名应全部列出,不能用et al等省略。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方式如下:赵丽华 ZHAO Lihua,欧阳为民 ?OUYANG? Weimin。作者间以“,”相隔。关键词间以“;”相隔。英文摘要建议为300词左右,结构为: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要以第三人称过去式叙述,首次出现的英文缩写应标注相应的英文全称。英文摘要应该具有较好的可读性,无单词拼写错误以及英文语法错误,所有中文摘要内容和相关数据应在英文摘要有所体现,在此前提下,鼓励尽可能多介绍文章的相关内容。英文摘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非中文的专业人士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建议由具有良好英文背景的专业人员完成。
6. 图片和表格的英文说明应尽量使中英文图解保持一致,必要时可增加英文的描述内容。在一幅图表中,应避免中英文混杂,英文只应在以下情况时使用:某些特殊单位、已经普遍使用的无合适中文表述的英文缩写或名称、正文中已经有明确解释的的英文缩写等。
7. 来稿如系各类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课题请注明并写出资助项目编号。
8. 医学名词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英汉医学词汇》为准。药物名称以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
9. 文中照片、插图的图题及表格的要求。照片要求层次清楚,组织照片应附放大倍数,图解文字尽量精练。表格请按《GB7713-87》要求列表,表内不用纵线或斜线,数字准确无误,小数点后的位数应统一,在不影响精确度下,以保留两位为宜。表内文字不宜过多。图应线条清晰流畅,粗细均匀,关系准确,画面整洁。
10. 计量单位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GB 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 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 3102.1~13-93有关固体物理学的量和单位》执行。统计学符号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执行。数字请按《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执行。
11. 参考文献请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著录。
参考文献限于作者参阅的近年最主要的、公开发表的文章,文献按正文中引用先后顺序列于文后,且应核对无误。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书籍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必备,其他文献任选)].其他责任者(任选).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联机文献必备,其他电子文献任选).获取和访问路径(联机文献必备).
专著著录格式示例:
[1] 赵铱民.口腔修复学[M]. 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1-204.
[1] Welbury RR, Duggal MS, Hosey MT. Paediatric Dentistry[M]. 3r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5: 211-212.
专著中的析出文献著录格式示例:?
[1] 冯海兰. 牙列缺失的全口义齿修复[M]//赵铱民. 口腔修复学. 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86-347. 期刊 [序号] 作者(3位作者以内者全列出,中间加逗号;3位以上作者,写出前3位作者,后加“,等”或外文与之相应之词,西文作者姓名写法应姓前名缩写于后).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杂志名称(外文者可按Dental medicus所列略语书写),年份,卷(期):起、止页码
期刊著录格式示例:
[1]赵晋龙,何黎升,刘彦普,等.牵引成骨术治疗腭裂术后严重上颌骨后缩畸形[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23(6):759-761.
[1]Mizuno N, Ozeki Y, Shiba H, et al. Humoral factors released from 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 influence calcification and proliferation in human bond marrow mesen chymal stem cells[J]. J Periodontol, 2008,79(12):2361-2370. 专利文献 [序号] 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专利文献著录格式示例:?
[1]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剂制备方案:中国,88102607.3[P].1989-07-26. 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 题名[D]. 保存地: 保存者,年份.
[1]董蕊. 口腔黏膜下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及参与创修复的实验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2006.
二、投稿要求
1. 投稿请一并上传作者单位(学术委员会或业务部门)的推荐信。
2. 文责自负,编辑部可对文稿作文字修改、删减或退请作者修改。来稿刊登后其版权归《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
3. 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网络版。凡在本刊发表的论著将自然转载其中,如作者有异议,请来稿时声明,否则本刊将视为作者同意。
4. 本刊已启用网上在线投稿及稿件查询系统,网址:http://sykqyxzz.fmmu.edu.cn/。敬请使用。
5. 编辑部地址如下:
地址:西安市长乐西路145号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
邮编:710032
电话/传真:(029)84776213。请勿寄给个人。
进入期刊首页作者:张春淼,叶泽林,游梦
作者单位:
关键词:正中多生牙;特发性吸收;牙冠内吸收;CBCT
【摘要】 目的:通过收集统计上颌正中多生牙临床资料及 CBCT影像,分析其发生特发性牙吸收的流行病学相关概率及其 CBCT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上颌正中多生牙患者的性别、年龄及 CBCT资料,分析并记录多生牙数目、位置、是否存在特 发性牙吸收以及吸收类型。结果:509例患者共 617颗上颌正中多生牙中有 89颗(14.4%)发生特发性吸收。男(342例), 女(167例)患者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特发性吸收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0岁以下年龄 组发生率最低,为 0.6%,41~50岁年龄组发生率最高,为 71.4%;在三维方向上,冠状位和矢状位上不同位置的多生牙吸收 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位上,A2型(19.4%)和 C型(18.7%)的发生率较高;矢状位上,Ⅴ型(34.8%)和 Ⅳ型(29.9%)发生率较高。在发生特发性吸收的多生牙中,牙冠内吸收最多,为 50颗(56.2%),其次为冠根内吸收 22颗 (24.7%),牙根外吸收 9颗(10.1%),内外混合型吸收 4颗(4.5%),牙冠外吸收 3颗(3.4%)和牙根内吸收 1颗(1.1%)。 结论:上颌正中多生牙的特发性牙吸收与年龄以及多生牙在冠状位和矢状位上所处位置相关,其发生部 位多位于牙冠内。
多生牙是指正常牙以外的额外牙或类牙组织。 出现在上颌切牙间的多生牙又称上颌正中多生牙 (mesiodens)[1] ,是最常见的多生牙类型[2] ,可有一个 或多个,其患病率为 0.3%~3%,男性高于女性[3-5] , 在颅骨锁骨综合征、Gardner综合征、颅颌面畸形患 者中正中多生牙的患病率显著增高[6] 。上颌正中多 生牙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牙板的过度活动、遗传 因素等相关[7] 。
上颌正中多生牙可能会导致恒切牙萌出异常、鼻 腔内出血、邻牙吸收、囊肿形成等并发症[8] 。由于长 期埋伏在骨内,上颌正中多生牙还可发生特发性牙吸 收,这种特发性吸收是一种非感染性的吸收。Mensal 等[9] 曾报道上颌正中多生牙特发性牙吸收在曲面体 层片上的表现,但由于二维影像存在结构的叠加干 扰,因此难以对病损范围和形态进行详细准确的分 析。本文采用锥形束 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回顾性的收集上颌正中多生牙病例, 并分析其中特发性牙吸收病例的流行病学和影像学特征,探究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和影像学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 2022年 1月~2022年 12月在四川大学华 西口腔医院就诊并拍摄 CBCT的上颌正中多生牙。 纳入标准:(1)上颌前牙区存在至少 1颗多生牙; (2)成像效果清晰,无金属伪影、运动伪影等干扰; (3)上颌前牙区无炎症、肿瘤、外伤史;(4)非综合征 及全身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口腔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回顾 性收集,识别和诊断多生牙及其特发性吸收现象,如 遇到两者诊断不一致,则由第 3名高年资口腔影像诊 断医师再次诊断。表格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多生 牙数目、位置、是否存在特发性牙吸收及其吸收类型。 本研究经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 批(批准号:WCHSIRB-D-2024-310)。 多生牙特发性牙吸收诊断标准:(1)CBCT冠状 位、矢状位、横断位切面上可见牙体组织存在低密度 影;(2)排除邻牙炎症、外伤导致的吸收。
1.2.1 多生牙位置分类 以 Goksel[10]分类法为基 础进行改良,在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分别进行分类 (图 1)。冠状位分类:牙长轴垂直,位于两中切牙间, 冠向■方为 A1,倒置者为 A2;牙长轴水平,牙冠朝向 近中,牙根朝向远中为 B;牙长轴水平,牙冠朝向远 中,牙根朝向近中为 C。矢状位分类:牙完全萌出为 Ⅰ;牙部分萌出未到达■平面为Ⅱ;牙长超 1/2低于 中切牙根尖为Ⅲ;牙长超 1/2高于中切牙根尖为Ⅳ; 突破鼻腔者为Ⅴ。横断位分类:位于牙弓唇侧为 a; 位于牙弓内为 b;位于中切牙腭侧与切牙孔间为 c;位 于切牙孔腭侧附近为 d;远离切牙孔腭侧为 e。
1.2.2 吸收类型分类 根据吸收部位分为内吸收和 外吸收以及内外混合型吸收,其中内吸收又分为牙冠 内吸收、牙根内吸收、冠根内吸收。外吸收分为牙冠 外吸收、牙根外吸收(图 2)。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组 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多组间 比较采用 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P<0.05认为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多生牙吸收的性别分布 509例患者共 617颗上颌正中多生牙纳入研究, 包括男性 342人(1颗 263人,2颗 77人,3颗 2 人),女性 167人(1颗 140人,2颗 27人),其中发 生特发性吸收 89颗(14.4%)。男性多生牙患者中发 生吸收 55颗(13%),女性发生吸收 34颗(17.5%), 上颌正中多生牙特发性吸收的发生率差异在不同性 别间无统计学意义(χ2=2.205,P=0.141)(表 1)。
2.2 多生牙吸收的年龄分布
多生牙的特发性吸收发生率在 1~10岁组最低 (0.6%),41~50岁最高(71.4%),不同年龄组间的 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89,P=0.000) (表 2)。
2.3 多生牙各位置吸收分布
冠状位上,A2型多生牙发生吸收的概率最高, 为 19.4%,其次为 C型,为 18.7%;矢状位上,Ⅴ型发 生吸 收 的 概 率 最 高,为 34.8%,其 次 是 Ⅳ 型,为 29.9%。不同位置的多生牙在冠状位和矢状位上发 生吸收的概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0)。横断位 上,不同位置的数据虽然无统计学差异,但可见越靠 近腭侧,吸收的概率越高(表 3)。
2.4 吸收分型
最常 见 吸 收 类 型 为 牙 冠 内 吸 收,共 50颗 (56.2%),其次为冠根内吸收 22颗(24.7%)(表 4)。 发生各类吸收的年龄分布无显著差异(P=0.087) (图 3)。
3 讨 论
上颌正中多生牙的特发性牙吸收现象在多生牙 中较为常见,但相关研究较少。较小的纳入年龄以及 二维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使得部分报道中上颌正中多 生牙的吸收率较低[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正中 多生牙多见于儿童,但此时发生特发性吸收的概率并 不高,随着牙发育完成以及埋伏时间增加,正中多生 牙发生特发性吸收的概率明显升高,高峰出现在 41~ 50岁年龄段,发生率高达 71.4%。Mensah等[9] 利用
曲面体层片得到 18岁以上人群中上颌正中多生牙发 生吸收的发生率为 41%,这与本研究得出的结果较 一致。
不同位置的正中多生牙周围环境存在差异,使得 其发生吸收的概率不同。在矢状位方向上,Ⅰ、Ⅱ 型即萌出的正中多生牙均未发生吸收,说明骨内环 境对牙硬组织吸收的发生存在较大影响。在冠状位 上,A1型即垂直向下生长者发生特发性吸收的概率 较低,这可能与其萌出概率较高从而导致吸收率低 有关。Itaya等[13] 发现,上颌正中多生牙会随年龄 增长向腭侧移动,因此本研究结果中多生牙位置越 高、越深,发生吸收的概率越高可能与年龄等因素 有关。
过去的研究由于二维成像限制,很少有对多生牙 吸收类型进行描述,本研究利用 CBCT,发现上颌正 中多生牙的特发性牙吸收类型主要是牙冠内吸收。 牙吸收在临床上通常被分为牙外吸收 和 牙 内 吸 收[14] ,其中牙内吸收通常指代发生在根管内壁的吸 收类型,而牙冠内吸收的现象并未纳入常规的牙吸收 类型。多生牙牙冠内吸收与恒牙牙萌出前的牙冠内 吸收现象相似。牙萌出前牙冠内吸收(pre-eruptive intracoronalresorption,PEIR)是指在未萌出牙齿冠方 的牙本质中出现的牙体吸收[15] ,吸收病损靠近釉牙 本质界,常位于牙冠的中央或近中部分。过去的相关 研究主要以正常恒牙的萌出前牙冠内吸收为研究对 象[16-17] 。PEI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公认 的假说[18] 认为,来源于牙囊或周围骨的未分化细胞 的破骨细胞通过破损的釉质层(常为釉牙骨质交界 处)进入牙本质,从而导致吸收。有报道[12]表明,牙 萌出前牙冠内吸收的发生与牙齿异位有关,目前已有 针对第三磨牙[18] 、埋伏尖牙[19] 的相关研究。相较于 上述研究中的异位恒牙,本研究中上颌正中多生牙发 生特发性吸收的比例更高,这可能与多生牙的发育过 程、无机物含量、矿化程度、所处位置以及埋伏时间有 关[20] 。除了内吸收外,本研究中还有部分多生牙发 生外吸收。非感染性的外吸收通常被认为是牙体组 织或牙周膜受到压力所致[21] ,如正畸力、周围阻生牙 产生的压力等[22-23] ,然而位于骨内的多生牙受到压 力来源尚未明晰,有待进一步探究。有研究表明[8] , 多生牙可导致周围邻牙的牙根吸收,邻牙的萌出运动 也可能导致多生牙的牙根吸收。由于本研究为横断 面研究,故不排除多生牙曾受周围邻牙萌出的压迫而 导致牙根外吸收可能。
上颌正中多生牙在临床上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拔 除或者观察,这主要取决于其临床症状或是否影响相 关治疗[10,24] 。多数出现临床症状或影响临床诊疗的 多生牙在早期已经进行拔除,故留存者多为无症状或 患者认为不影响日常生活的牙。随着埋伏时间增加, 多生牙可能会发生特发性吸收。有研究[12]表明,发 生特发性吸收的多生牙的牙周间隙减小,甚至会伴随 邻近骨质增生而牙周间隙消失,导致牙骨粘连[19] 。 此外,吸收后薄弱的牙体结构可能导致拔除过程中牙 体碎裂,这些都预示着拔除难度的增加。本研究结果 显示,20岁以上组多生牙发生吸收的概率显著增 加,提示对于需要拔除的多生牙应在此前拔除。除了 特发性吸收外,多生牙还可能发生囊肿、邻牙吸收等 并发症[25-26] ,定期检查可以监测多生牙的情况,以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利用 CBCT在三维方向上对上颌正中多生 牙的特发性吸收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发生性 别、年龄、位置、类型等有了进一步认识。埋伏在骨内 的多生牙与正常萌出的牙在生存环境上有所不同,导 致其吸收方式也较正常牙不同。上颌正中多生牙的 特发性牙吸收现象为非感染性牙吸收的机制研究提 供了新的方向。然而本文仅限于上颌正中多生牙特 发性吸收的影像学表现,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组织 病理学研究仍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