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通报杂志论文格式要求
. 文题
要求简短、醒目、准确反映主题。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30个汉字,英文题名应与中文一致。中文题目中尽量使用中文全称,英文题名仅首单词的首字母大写(专有名词除外)。强烈建议中文题目中不要出现“×××研究”的字样,建议英文题目不要出现“Study on ×××”的字样。
2. 作者
文章署名人应是对文章全部或部分内容做出主要贡献,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名在前,姓在后,名字之间用逗号隔开,如:张小三,李四(ZHANG Xiaosan, LI Si)。
3. 作者单位
工作单位准确到系或学院等,要求写全称。作者工作单位的中英文要完全对应。要素:单位,省份(直辖市除外) 城市 邮编。外国作者单位应注明国名。不同单位的作者应标注清楚。
4. 摘要
每篇论文都应有中、英文摘要。摘要书写时注意语法一定要正确,符合中英文表达方式,特别是英文摘要最好请英文水平较好的专家审定,以免出现错误。有拉丁学名出现时,第一次出现时要写全称,不加命名人,用()将拉丁学名括起来。
研究报告摘要:请严格按照【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Background], [Objective], [Methods], [Results], [Conclusion])的逻辑顺序书写。专论与综述、高校教改纵横不用单列标题书写。背景(Background):不用太详细,简单几句话即可。目的(Objective):主要说明作者写此文章的目的,或说明本文拟解决的问题。方法(Methods):重点说明作者的主要工作过程及使用的方法。结果(Results):本实验最后得出的结果(实验数据部分)。结论(Conclusion):应该展现结果的重要性和参考意义,避免重复结果。
综述摘要:包括论述内容的发展水平、自己的评论及展望,尤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
英文摘要书写要求: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一致,但比中文摘要更详尽。
1) 建议使用第一人称,以此可区分研究结果是引用文献的还是作者的;
2) 建议用主动语态,避免长句和难句,以求简单清晰;
3) 建议使用过去时态,要求语法正确,句子通顺;
4) 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一致,但可比中文摘要更详尽,写完后务必请英文较好、且专业知识强的专家审阅定稿后再返回编辑部;
5) 摘要中不要使用缩写语,除非是人人皆知的,如:DNA、ATP等;
6) 在英文摘要中,不要使用中文字体标点符号;
7) 摘要写完后,请作者使用word工具/拼写和语法检查,并尽量请英文较好的专家审阅定稿后再返回编辑部。
5. 关键词
每篇文章选取3−8个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应明确、具体,一些模糊、笼统的词语最好不用,如基因、表达……。不常见的缩写必须用全称;使用与题目不重复的词;有拉丁学名出现时,第一次出现时要写全称,不加命名人。
6. 中英文脚注
中文 宋体;英文 Times New Roman
资助项目:基金中文名称(基金编号)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基金英文全称 (基金编号,如:81901001)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Received: 20xx-xx-xx; Accepted: 20xx-xx-xx; published online:
7. 正文
引言的内容和写作要求:
1)引言的内容大致有如下几项:
① 研究的理由、目的和背景;② 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③ 预期的成果及其作用和意义,并突出该研究的创新性。
2)引言的写作要求:建议按照“研究意义、前人的研究进展、本文的切入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的逻辑顺序书写。
① 开门见山,不绕圈子;注意一起笔就切题,不能铺垫太远;② 言简意赅,突出重点;③ 尊重科学,不落俗套。
拉丁学名:文章中所有拉丁学名第一次出现时必须全称,不可缩写,本文未涉及命名问题,可以不加命名人,但有命名人的文章更严谨;如文章涉及命名,文中所有拉丁学名第一次出现时必须有命名人。
文章框架结构:“1 材料与方法;2 结果与分析;3 讨论与结论”
各级标题的书写要求:
1)最多保留3级标题:1;1.1;1.1.1;
2)各个章节标题要求清晰准确;
3)各个章节标题连续排列。
1 材料与方法:在材料中明确写出所购买主要材料的公司全称或标准的英文名。
2 结果与分析:内容真实并与摘要、表、图中一致。
3 讨论:论述贵稿的创新性和重要意义。
4 结论:研究结果说明的问题,得出的规律;解决的理论或实际问题。
图和表:文中图、表力求精简,避免图、表内容重复。在文中的位置应是先见文后见图和表,即图号和表号要在正文文字中标引,例如“如图/表1所示”“见图/表1”“(图/表1)”之类,随后呈现图表。
1)图:在正文中图的下方写图题及图注;图题、图注、图文、横纵坐标物理量和单位都要有英文对照;照片要清晰,线图要精绘。图注与图题连排,中文用中文标点,英文图注用英文标点(每个标点后加一个空格);表示项目的数字、文字或代号后面用冒号,每个注释完用分号,最后一个注释后中文不加句号但英文要加句点。
2)表:三线表样式,表序及表题置表上方,表注置于表下。表中所有文字都要有英文对照。中文表注用中文标点,英文表注用英文标点(每个标点后加一个空格),代号后面用冒号,每个注释完用分号,最后一个注释后中文不加句号但英文要加句点。
缩写:缩写在摘要和正文中首次出现时都要补充中英文全称,英文全称(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小写,专有名词和特定大写除外)和缩写放括号内。比如: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若没有规范的中文,可用英文全称,缩写放括号内。之后就可以直接使用缩写了。
致谢:放文末,左顶格。致谢中不要列基金项目。
8. 计量单位
1)单位符号均用英文小写、正体,不允许对单位符号进行修饰。常用的计量单位如下:
①时间:日(天)用d;小时用h;分钟用min;秒用s等。但是“第几天”或“前几天”中用汉字“天”。
②溶液浓度:用mol/L表示,而不用M或N。
③旋转速度:单位符号为r/min或×g (g斜体),而不用rpm。
④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蛋白质用kDa或Da;核酸用bp或kb。
⑤光密度:用OD表示,斜体;表示波长的数字正体且下标。
⑥灭菌压力:用Pa或kPa表示,而不用磅或kg/cm2。
2)图表中数值的量和单位:物理量符号(斜体),单位(正体)用括号括起,如:t (h) (时间,单位是小时)。
3)除长度%不能省略外,短线和顿号前的其他相同单位可省略。例如:20%−30%;20−30 1−3 d;4、5、6 g/L。
9. 数字的使用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
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
2)计数和计量的数字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
3)不是表示科学计量和有统计意义数字的一位数可以用汉字,例如:一本书、两种产品等。
4)4位和4位以上的数字,采用三位分节法,从小数点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一组,每组间加一个空格,如1 000、1.000 1、1 000.000 1。
10. 统计学符号
一般统计学符号用斜体。本刊常用统计学符号如下:t检验用英文小写t;F检验用F;卡方检验用x2;相关系数用r;样本数用n;概率用P。
11. 正体与斜体
1)物种的学名:新的菌物命名法规定所有的分类单元/分类群的拉丁学名全部斜体,属以上首字母大写,种名首字母小写。属名第一次出现时写全,再次出现时使用缩写,属名缩写点和种名之间加一个空格。
2)限制性内切酶:内切酶前3个字母用斜体,后面的字母和编码正体平排,如:BamH Ⅰ、Hind Ⅲ、Msp Ⅰ等。
3)氨基酸和碱基的缩写:氨基酸缩写用3个字母表示时,仅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为小写,全部正体。碱基缩写为大写、正体。
4)基因符号用小写斜体,蛋白质符号首字母大写,用正体;
5)表示吸光值的OD应斜体;
6)拉丁字符如“Taq”、“in vivo”、“de vivo”等应斜体。
12. 作者贡献说明
作者姓名:贡献;作者姓名:贡献;作者姓名:贡献。
13. 作者利益冲突公开声明
作者声明绝无任何可能会影响本文所报告工作的已知经济利益或个人关系。
14. 参考文献
1)要求:
①文献必须是作者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
②未正式发表的文献(包括私人通信、产品说明书等,毕业论文除外)一般不作为文献引用,必要时可在文中相应位置用括号注明。
③文献应以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无论图表放在什么位置,图表中新文献的编号应该以正文中提到图号或表号的地方为准。此处文字描述中提到“表1”或“图1”之前文献编号已到[],所以表中的新文献由上向下从[]开始顺序编号。引用文献数量不限。
2)格式:请严格按照下列格式整理文献。
①参考文献的作者全部列出。
②姓名采用姓前名后的形式,姓写全称,名缩写(不加缩写点)。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不用“和”字或“and”。
③文献题目除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及必要的大写外,其余单词均小写,题目中菌的属名种加词、基因和内切酶等正确使用斜体。
④外国期刊名要规范完整,不可缩写,不用斜体。
⑤请将参考文献的卷期号正确补充完整,卷号后面若有期号用括号括起来,卷号和后面括号之间没有空格,与后面页码之间用冒号(如“2010, 1(1): 1-6”或“2010, 1: 1-6”);只有期号时用括号括起来直接跟在年份后面,中间不要逗号。如“2010(1): 1-6”
⑥图书请注明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商、年份、页码,年份和页码之间用冒号。专著中析出文献格式为:析出文献作者. 题名//专著主要责任者. 专著题名. 版本项.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析出文献的页码.
期刊:[序号] 作者. 文章题目[J]. 刊名, 年, 卷(期): 起止页码
图书:[序号] 作者. 书名[M]. 版次.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页码
[序号] 文章作者. 文章题目[M]//书的作者. 书名. 版次.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页码
译著:[序号] 外国作者的原姓名. 中文书名[M]. 译者的中国人名, 等译. 版次.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页码
专利:[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 专利号. 日期
15. 数据汇交
1)ScienceDB发布论文关联数据的流程:
在ScienceDB上发布一个论文关联数据的流程包括:注册与登录、数据提交、数据审核、数据发布等4个步骤。在论文未被采用前,数据可以“保存草稿”,待论文接受获得DOI号后点击“提交审核”。详细流程及注意事项可详见https://www.scidb.cn/publishing_process
2)NMDC发布论文关联数据的流程:
在NMDC上发布一个论文关联数据的流程包括:注册与登录、数据提交、数据审核、数据发布等4个步骤。在NMDC上提交的数据可以包括核酸及蛋白质序列数据、原始测序数据、蛋白质结构数据、宏基因组测序数据等数据内容。详细流程及注意事项可详见https://nmdc.cn/submit/dashboard
稿件文字的要求:请认真通读全文,消除错别字和不通顺的语句,注意标点符号和国际单位的正确使用,文责自负。
进入期刊首页作者:黄海思,邵元元,欧小云,韦秋路,刘斌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科学院/广西海洋科学院
关键词:盘菌;多样性;拮抗菌;生防潜力
摘 要:盘菌是指子实体呈盘状的一类非地衣型真菌。该类真菌生境广泛、种类多样,并具有多种 生态类型。广西崇左地区是桂西南喀斯特的典型代表区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然而对 该地区的盘菌资源多样性现状缺乏研究。本研究选取桂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弄 岗保护区和青龙山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以下简称“区内”),对区内盘菌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 盘菌标本 523 份,基于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盘菌 34 种,隶属于 8 科 15 属。3 个保护区盘 菌的香农多样性指数与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弄岗保护区>白头叶猴保护区>青龙山保护区; 而白头叶猴保护区的均匀度指数为最高,Margalef 丰富度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弄岗保护区>青龙山 保护区>白头叶猴保护区。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与发酵液粗提物筛选具有生防潜力菌株。结果表 明,以 6 种病原真菌为对象,从已获得的盘菌菌株中筛选出 3 株拮抗菌,其中,黄小布洛克萨盘菌 Bloxamia discedens 菌株 S0161 对新暗色柱节孢菌 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 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 率为 88.8%;而佩鲁尼软盘菌 Mollisia peruni 菌株 QLD011 和 QLD012 对凸出枝葡霉 Cladobotryum protrusum 的抑制效果明显。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菌特性检测结果发现,S0161 抑菌效果显 著,QLD012 次之,而 QLD011 抑菌效果不明显。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盘菌物种资源库,并为盘 菌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生防菌筛选提供理论基础。
盘菌是指一类子实体似盘状的非地衣型真 菌,隶属于子囊菌门中的地舌菌纲、锤舌菌纲(不 包括白粉菌目)、无丝盘菌纲、圆盘菌纲、盘菌 纲以及座囊菌纲中具有肉质盘状子实体的 2 个 属(庄文颖等 2018)。该类群真菌中的大多数种 类营腐生生活,分解植物残体,在生态系统的物 质和能量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些种类营寄 生生活,是经济作物的病原真菌,少数种类则与 植物形成共生关系(魏玉莲和戴玉成 2004;Grelet et al. 2010;Fehrer et al. 2019)。盘菌在自然界分 布广泛,种类繁多,特别是在森林生态系统,如 各类自然保护区中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有待于挖掘和深入研究。
我国对盘菌的分类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70 年代,邓叔群(1963)和戴芳澜(1979)两位菌物 学家出版专著《中国的真菌》和《中国真菌总 汇》,共记载我国盘菌 300 多种。80 年代后,学 者们对盘菌的研究关注于专科、专属分类学,刘 波、曹晋忠、徐阿生等先后报道马鞍菌属 Helvella 新种与新记录种(刘波等 1985;刘波和曹晋忠 1988;曹晋忠等 1990;徐阿生 2002);同时, Cao et al. (1990, 1992)和 Zhuang (2006)对侧盘菌 属 Otidea、羊肚菌 Morchella esculenta 进行了研 究;庄文颖等学者对我国盘菌作了系统研究,特 别是火丝菌科 Pyronemataceae (Zhuang 2009, 2010, 2013)、肉杯菌科 Sarcoscyphaceae (Zhuang 1992;Wang & Zhuang 1995;Wang 1997;Wang 2001)以及肉盘菌科 Sarcosomataceae (Zhuang & Wang 1998),并对一些属和种的分类地位进行修 订(庄文颖 2004);近年来,许多盘菌物种被相 继发现,丰富了我国盘菌物种资源库(Lu et al. 2023;Wang et al. 2023;Chen & Bau 2025)。
研究证实,盘菌虽然个体较小,但是不少盘 菌在抗菌、抗癌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潜质,最 为典型的是粒毛盘菌属 Lachnum 部分种的多糖 具有优质抗氧化、抗炎以及抑制丙二醛生成等生 理活性功能,在药物、食品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 前景(宋世玉等 2012;Ye et al. 2012),并能在深 层培养条件下产生具有杀线虫和抗微生物活性 的物质(庄文颖等 2018)。
广西崇左地区属于北热带喀斯特区域范畴, 是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较为典型地区之一。 崇左被定为国家森林城市,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 源 调 查 结 果 统 计 , 崇 左 的 森 林 覆 盖 率 高 达 54.9%,远超全国 22.7%的森林覆盖率,如此良 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真菌资源。以往 针对广西地区大型真菌调查研究较多,但有关广 西地区盘菌资源多样性调查研究尚欠缺,目前广 西已报道的盘菌有 13 科 48 属 99 种,高于其他 地区(庄文颖等 2018),但目前还未见针对广西 崇左地区盘菌多样性的研究报道。因此,开展该 地区盘菌资源的物种多样性研究至关重要;同 时,挖掘已鉴定盘菌菌株对病原真菌的拮抗活 性,为筛选生防菌株以及研究盘菌资源的开发利 用提供研究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本研究所用材料分别来自白头叶猴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107°16′53″E–107°59′46″E、22°10′43″N– 22°36′55″N)、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6°42′28″E– 107°04′54″E,22°13′56″N–22°39′09″N)、青龙山 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06°33′25″E–106°52′29″E、 22°22′37″N–22°36′26″N),以下简称“白头叶猴 保护区”“弄岗保护区”“青龙山保护区”。共采 集标本 523 份。将采集的盘菌子实体进行组织分 离,所有标本带回实验室后进行冷冻杀虫、烘干 并保存至广西大学真菌标本室。
1.2 标本采集、菌株分离
采用踏查法分别在 3 个自然保护区内采集 盘菌子实体,采集基物主要为地上或悬挂枯枝、 树叶、腐木以及土表,记录时间、地理位置、生 长基物、子囊盘大小以及颜色等,借助数码相机 拍摄生境图片和新鲜标本照片,并进行标本编 号;将新鲜子囊盘采用“孢子弹射法”获取菌株 (Zhang et al. 2016)。
1.3 形态学鉴定
分别利用 Nikon SMZ745T体视显微镜[尼康 精机(上海)有限公司]与 Nikon ECLIPSE 80i 显微 镜(尼康公司)对子囊盘的宏观和微观结构进行 观察并记录。主要观察子囊孢子、子囊、侧丝等 结构特征,并采用 spot 32 程序 v4.0.8 随机测量 以上结构大小,每个结构观测 20 个重复。
1.4 分子生物学鉴定
采用 OMEGA HP Fungal DNA 试剂盒提取子 实体或无性型菌株DNA,分别使用引物ITS1/ITS4 或 LR0R/LR5 (Vilgalys & Hester 1990;White et al. 1990;Rehner & Buckley 2005),扩增 ITS 或 LSU 基因,将阳性 PCR 产物经过 1%琼脂糖凝 胶电泳检验后,选择单一条带且亮度足够的产 物,将其送至北京六合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进 行测序。获得的序列经过 CExpress 软件进行剪切,在 NCBI 中通过 BLAST 进行序列比对,并 结合标本宏观与微观结构特征进行物种鉴定。
1.5 α 多样性指数分析
通过计算 α 多样性指数(朱艳等 2024)分析 3 个自然保护区盘菌物种多样性,包括以下 4 个 指数:
公式中,S 表示种 i 所在保护区的物种总数, N 表示保护区内盘菌的总个数,Pi 表示种 i 的个 体数与总个体数之比。
1.6 盘菌拮抗病原真菌作用研究
1.6.1 菌株筛选及抑菌效果测定
采用“十字交叉法”在 6 种病原菌的菌饼周 围接种培养好的盘菌菌株,以不接种盘菌为对照 组,将培养皿置于 28 ℃暗培养,观察是否有抑 菌圈,并在对照组长满培养皿后测定抑菌率,每 组试验设置 3 个重复。
抑菌率(%)=(对照组菌落直径–处理组菌落直径)/对 照组菌落直径×100%
1.6.2 抑菌效果观测
采用“插片法”培养生防菌与病原菌菌株, 待病原菌不再生长或刚好接近生防菌时,制作玻 片标本观察病原菌菌丝变化情况,以正常生长的 病原菌菌丝为对照组。
1.6.3 生防菌发酵液粗提物抑菌特性测定
将筛选的已活化菌株接种至 PDB 培养基 中,在 25 ℃下通气振荡培养 21 d 后用乙酸乙酯 (1:1 体积比)萃取 3 次,旋转蒸发仪浓缩至油状, 甲醇溶解后用 0.22 μm 过滤器过滤,保存于 4 ℃ 待用。取原液稀释成 2、5、10、20 倍的溶液, 吸取 100 μL 各梯度溶液涂布于 PDA 平板,对照 组吸取 100 μL 甲醇,将 6 mm 的活化病原真菌 菌饼接种于培养平板中央,于 28 ℃暗培养,每 个处理重复 3 次。当对照组的病原真菌长满平板 后,使用十字交叉法测量病原真菌菌落直径,拍 照记录,并计算抑菌率。
抑菌率(%)=(对照病原真菌菌落直径–处理病原真菌 菌落直径)/对照病原真菌菌落直径×100%。
1.6.4 数据处理
采用 GraphPad Prism 10 对实验数据进行作 图,采用 Excel 和 SPSS 20 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 统计分析,LSD 法检验差异显著性,显著水平 设置为 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桂西南地区盘菌物种多样性及组成
本研究共采集盘菌标本 523 份,对其中部 分标本进行子囊盘宏观与微观结构研究,采用 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 34 个种, 隶属于 3 纲 8 科 15 属(表 1),包括布洛克萨盘 菌科 Bloxamiaceae 1 种,柔膜菌科 Helotiaceae 3 种,粒毛盘菌科 Lachnaceae 3 种,软盘菌科 Mollisiaceae 1 种,圆盘菌科 Orbiliaceae 17 种, Pezizellaceae 科 1 种,火丝菌科 6 种,肉杯盘 菌科 2 种(表 2)。按照自然保护区统计,白头 叶猴保护区 10 种,隶属 5 科 6 属;弄岗保护区 24 种,隶属 7 科 12 属;青龙山保护区 17 种,隶 属 8 科 9 属(图 1)。按科统计,圆盘菌科物种数最 多为 17 种,火丝菌科和粒毛盘菌科次之,分别 有 6 种、3 种,软盘菌科最少,仅有 1 种(图 1)。
2.2 盘菌 α 多样性指数分析
3 个保护区的盘菌群落香农多样性指数 H′ 从高到低顺序为:弄岗保护区>白头叶猴保护 区>青龙山保护区(图 2A)。弄岗保护区洼地以近 熟林和成熟林为主,林内环境稳定,有利于各类 盘菌生长,H′指数高;青龙山保护区分布于农林 交错区,洼地以灌木林和乔木林幼林为主,边缘 效应明显,物种丰富度较高,但分布不均匀,H′指数低;白头叶猴保护区洼地林分以中龄林和幼 林为主,虽然物种丰富度低,但分布更为均匀, H′
指数较高。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D 衡量物种多 样性,3 个保护区的 D 指数从高到低顺序为:弄岗 保护区>白头叶猴保护区>青龙山保护区(图 2B), 表明弄岗保护区的盘菌物种多样性高,而青龙山 保护区的盘菌物种多样性较低;E 指数表示物种 的分布均匀度,其数值越高则说明群落内物种分 布越均匀,在 3 个保护区中,白头叶猴保护区的 盘菌物种分布最均匀,表明白头叶猴保护区内盘 菌物种较单一(图 2C);R 指数可评估群落的丰富 程度,其数值越高表明物种越丰富,3 个保护区 的物种丰富度从高到低排序为:弄岗保护区>青 龙山保护区>白头叶猴保护区(图2D),由此可见, 弄岗保护区盘菌物种多样性最丰富。
2.3 拮抗病原真菌活性菌株筛选
从已分离菌株中选取 21 株与哈茨木霉 Trichoderma harzianum 进行平板对峙培养,初步 筛选出 3 株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分别为 Bloxamia discedens S0161、Mollisia peruni QLD011 和 QLD012;将 3 株菌株分别再与哈茨木霉进行 对峙培养,计算 B. discedens S0161、M. peruni QLD012 和 QLD011 对哈茨木霉抑制率分别为 73.81%、53.64%和 3.91% (图 3)。
2.4 盘菌对 6 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比较
B. discedens S0161 与病原真菌对峙培养 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性能均受到抑制,形成明显的抑菌圈,其中对新暗色柱节孢菌 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 的抑制作用最为显 著,抑制率高达 88.8%,对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的抑制率达 67.02%;B. discedens S0161 对 3 种木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糙皮侧 耳木霉 Trichoderma pleuroticola 的抑制作用最 强,为 83.48% (图 4)。
M. peruni QLD011 与病原菌对峙培养时, M. peruni QLD011 对凸出枝葡霉 Cladobotryum protrusum、新暗色柱节孢菌和立枯丝核菌有较 好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凸出枝葡霉的抑制效果最 好,抑制率达到 84.9%,对新暗色柱节孢菌的抑 制率为 77.83%,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为 57.53%,但对 3 种木霉的抑制效果不显著(图 5)。
M. peruni QLD012 对 6 种病原真菌均有较 好的抑制效果(图 6),完全抑制凸出枝葡霉和立 枯丝核菌生长,即抑制率为 100%,对新暗色柱 节孢菌的抑制率为 62.32%,对 3 种食用菌病原 木霉的抑制率也均达到 50%以上。综上所述, B. discedens S0161 和 M. peruni QLD012 对供试 的 6 种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超 50%,有较好的 生防作用,具较好的生防广谱性。
2.5 菌株发酵液对 6 个病原菌拮抗活性比较
为进一步比较分析3个菌株对6种供试病原 菌的生防潜力,取培养 3 个菌株的发酵液,并稀 释至不同倍数(2、5、10、20 倍),吸取 100 μL 稀释液进行平板涂布,接种病原真菌,以甲醇为 对照,待对照组长满平板后测定菌落直径。
结果表明,Bloxamia discedens S0161 的发酵 液粗提物对 6 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 抑制效果,且粗提物的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 当粗提物稀释 2 倍时,6 种病原真菌均未生长, 抑菌率均为 100%;当粗提物稀释 5 倍时,只有 绿木霉的抑菌率下调,其他均为 100%;当粗提 物稀释到 10 倍时,哈茨木霉、绿木霉的抑制率 已低于 50%,对其他病原真菌的抑制率仍大于 50%;当粗提物稀释至 20 倍时,所有病原真菌 的抑制率均低于 50%,尤其是对糙皮侧耳木霉 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图 7)。
Mollisia peruni QLD011 的发酵液粗提物对 6 种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图 8)。 当粗提物的浓度为1/2时,病原真菌菌丝仍生长良好。
总的来看,粗提物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 用表现为粗提物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 且 M. peruni QLD011 对凸出枝葡霉和新暗色柱 节孢菌抑制效果较强,而对其他病原真菌的抑 制作用微弱,这与菌株拮抗病原真菌能力的测 定结果一致。
M. peruni QLD012 的发酵液粗提物对 6 种 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图 9)。 当粗提物稀释到 1/20 时,对立枯丝核菌、凸出 枝葡霉的抑制率仍高于 50%,说明 M. peruni QLD012 对立枯丝核菌、凸出枝葡霉的生防效果 较好。
3 讨论
3.1 桂西南地区盘菌物种多样性
本研究对桂西南地区盘菌资源进行系统调 查,摸清该区域盘菌资源的多样性现状,通过比 较 3 个自然保护区盘菌资源多样性,发现圆盘菌 科为这 3 个保护区的优势科。目前,广西已发现 圆盘菌科真菌共 60 种(欧小云 2023),而本研究 仅鉴定圆盘菌科真菌 17 种,其中荆豆晶圆盘菌 Hyalorbilia ulicicola和 Orbilia nemaspora此前未 在广西发现报道。Ou et al. (2022)在广西发现并 报道了南宁圆盘菌 Orbilia nanningensis,作者在 对弄岗自然保护区进行资源调查中亦发现了该 种,对该种的分布区域进行了补充。在本研究中, 已鉴定来自白头叶猴保护区的物种仅有 10 个, 但该保护区中仍有较多标本待鉴定至种,下一步 研究应加大对白头叶猴保护区盘菌资源物种的 鉴定力度。
广西崇左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 的典型区域之一,具有稳定且多样的生态环境。该地区雨量充沛、热量较高,孕育了丰富的真菌 资源(牟光福和图力古尔 2023)。此前在该区域开 展的真菌资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真菌上(Yuan & Dai 2012;胡永强等 2024;黄海思等 2024; Qin et al. 2024;Zhao et al. 2024;Li et al. 2025), 缺乏对盘菌资源多样性的系统研究。本研究针对 桂西南地区的 3 个代表性自然保护区,初步了解 该区域盘菌的物种多样性现状。通过分析物种多 样性指数,发现其多样性与保护区的生态修复程 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弄岗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 最高,显示其生态修复程度较高,这得益于其长 期封山育林和综合治理的生态修复举措,为盘菌 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该区域盘菌物种组成 更加复杂,多样性最丰富;相比之下,青龙山由 于进行生态修复时间较短,主要以低幼林为主, 因此,盘菌物种多样性最低。从物种的均匀度指 数来看,白头叶猴保护区为最高,表明该区域物 种分布较均匀。
3.2 盘菌对病原真菌拮抗活性
本研究选取 4 株食用菌常见病原菌(糙皮侧耳 木霉 Trichoderma pleuroticola、绿木霉 Trichoderma virens、哈茨木霉 Trichoderma harzianum 和凸 出枝葡霉 Cladobotryum protrusum)及 2 株植物 病原真菌(新暗色柱节孢菌和立枯丝核菌)作为 研究对象,从 21 株盘菌菌株中筛选出 3 株对 上述病原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结果显示, B. discedens S0161 对 6 种病原真菌显示出强烈 的抑菌效果,其中对新暗色柱节孢菌的效果最为 显著,达到 88.79%。尽管 M. peruni QLD011 与 M. peruni QLD012 属于同一种,但它们对病原 真菌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在广谱性拮抗性测 定试验中,两菌株均对凸出枝葡霉有显著的抑 制效果,抑菌率分别为 84.90%和 100%;对绿 木霉和立枯丝核菌的抑菌效果则差别较大, M. peruni QLD011 对绿木霉的抑菌率仅有 1.06%, 而 M. peruni QLD012 为 53.64%;M. peruni QLD011 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为 57.53%,而 M. peruni QLD012 则高达 100%,表明同一物种不同菌株 的生防效果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二者的生 长速度差异,或者产生抑制物质的时间有差异, 导致即使在同一条件下进行试验,抑制效果也存 在差异。B. discedens S0161 的萃取物浓度越高, 对病原真菌抑制效果越显著,尤其是对新暗色柱 节孢菌和凸出枝葡霉的抑制效果最强。M. peruni QLD011 和 M. peruni QLD012 的萃取物对凸出 枝葡霉的抑制效果最强,但对其他 5 种真菌抑制 效果较差;试验证实,6 种化学药剂(代森锰锌、 甲基代森锌、代森锌、头孢菌素、百菌清和咪鲜 胺锰)对哈茨木霉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平均抑菌 率分别为 19.40%、39.29%、43.93%、49.44%、 76.87%和 93.40% (Altaf et al. 2022)。本研究中, B. discedens S0161 和 M. peruni QLD012 对哈茨 木霉菌丝生长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 73.81%和 53.64%,比代森锰锌、甲基代森锌、代森锌和 头孢菌素的抑制效果更好。
3.3 盘菌物种多样性及资源开发利用
盘菌作为一类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其物种多 样性研究是资源利用开发的基础。已有大量研究 证实,粒毛盘菌属的物种能够产生具有抗氧化和 微生物抑制活性的色素和多糖(Hosoya 2021);此 外,圆盘菌科真菌中部分物种具有捕食线虫的能 力,表现出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Scholler et al. 1999)。然而,目前针对盘菌的研究仍主要集中 于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方面,而关于其拮抗病原 菌活性方面报道较少。本研究发现 Mollisia peruni 对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同时,该家族 的菌株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生物防治潜 力,如 Mollisia 产生的软木素 Mollisin 不仅具有 抗真菌活性,还能有效抑制针叶类树木的腐朽真 菌,并且对成鼠成纤维细胞和人白血病细胞展现 出较强的抗增殖活性(Winter & Wiebe 2015)。本 研究表明,菌株 M. peruni QLD012 也对病原真 菌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这可能是因为该菌株也 能产生软木素。因此,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探索这一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