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心理科学心理科学问答

心理科学杂志论文格式要求是什么?

来源:月期刊咨询网汇总

心理科学杂志近十年出版发文量:

心理科学杂志论文格式要求

来稿应能反映该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水平。题文相符,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条理清晰,文字简明,符合科技论文写作规范投稿前,请精心阅读、对照本撰稿须知所列要点,不符合规范和要求的论文将不予送审、直接退稿具体如下:

3.1文题 限40字以内(包括副标题)。能够准确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文题一般由关键词组成,避免赘语。

3.2摘要 研究报告与论文请附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全英文稿件请附500-1,000字的长中文摘要),内容应包括科学问题(研究目的、研究背景)、方法(研究设计)、结果、结论。注意,不要把结果与结论混为一谈,研究方法(变量、材料、流程、被试的任务)在字数限制之内尽可能详细。请充分利用300字限制,让摘要独立成文。为扩大本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每篇论文或研究报告均需撰写600-1,000个单词的长英文摘要。

3.3关键词 摘要后列出3-7个关键词。

3.4 引言(以实证性论文为例) 阐明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些)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前人有什么研究,这些研究有什么缺陷、矛盾之处或可延伸之处,本研究如何针对这些缺陷、矛盾或可延伸之处设计自己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操纵这几个变量,实验预期(假设)是什么,为什么这样预期。总之,必须以明晰的语言说明当前的研究问题与理论框架和前人相关研究、当前实验设计和假设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和脉络。注意,对核心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义或描述,对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量应举例说明

3.5 方法 以明晰的语言说明被试如何选取,实验操纵的变量是什么,材料选取的标准和材料的性质(以及针对材料性质所做的预测及其原始数据),每个条件下的试次数,每个试次下刺激呈现的方式和时间参数,实验序列的安排,对被试的任务要求等。总之,应尽可能细致地描述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做到让读者能够毫无困难地重复该实验。
  3.6 结果报告 必须首先说明数据如何进行了预处理,按照什么标准删除数据或被试,删除多少数据点。按APA最新要求报告统计分析过程与结果;报告结果时,要清晰说明所使用的统计方法、效应量大小、置信区间等相关信息,并对统计结果有简短的文字说明。问卷类研究需要报告共同方法偏差。

  3.7 讨论 如实验得到数据较多,需首先总结实验发现,并指出核心结论。讨论应紧扣实验假设、实验发现,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引言中论述的理论框架、前人研究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与分析。讨论的内容应与引言中的综述、问题提出应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对超出实验发现、不能直接逻辑推论的推测、猜想,应尽量不予纳入讨论之中;如果纳入,也应有明确说明。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或可进一步探讨的地方也可有明确的论述。

  3.8 结论 结论可以单独成节,也可作为讨论的最后一段。结论所包含的内容应是从实验设计与数据中直接推断的论点,不能包含进一步拓展的讨论与推测。

  3.9 字母符号 请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符号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名词、术语。常用的统计学符号规定如下:样本总数用N,样本数为n,平均数为M,标准差为SD,t检验为t,F检验为F,卡方检验为χ,相关系数为r,显著性为p。以上符号均为斜体。

  3.10标题层次 一级用“1”,二级用“1.1”,三级用“1.1.1”,余类推。标题仅限三级。

  3.11 表和图 凡是用文字已经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表和图。如已用表或图,则文中不必重复其数据,只需摘其要点即可。表和图不要重复表达同一内容。图表的标题和文字说明应尽量做得自明

  3.11.1表格 要求设计科学,简洁明了。一般使用三线表,不用竖线。一般应把自变量作为列,因变量作为行。

  3.11.2图 需清晰可读。如复制或使用其他来源的图时,需随图附上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的书面同意书。请注意将图中的坐标名称、字符、数码标示清楚,并在图下方标出图号及名称。图线名称用汉字。因本刊主要为黑白印刷、PDF版本彩色;如使用彩图,请确保在黑白印刷的情况下不影响内容的表达

  3.12 参考文献  本刊投稿稿件参考文献采用APA写作手册第7版(2019)。建议使用EndNote或NoteExpress等软件来管理参考文献。

  3.12.1正文中的文献引用 正文中的文献引用使用著者-出版年引用法(英文文献著者只写英文姓氏,中文文献著者需写全姓名)。作者可以根据行文需要灵活安排位置,既可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也可放在引用句尾或其他适当位置的括号中。一个或两个著者的文献引用,著者姓(名)都要给出。三个及以上著者, 只写第一著者的姓(名), 后面用“等”或“et al.”, 但需保证只指向文献列表中的特定文献,不能有歧义。

3.12.2正文后的文献列表 先列中文文献,后列英文文献。文献按著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著者相同,按出版年排列;著者和出版年都相同,按文题的首字母顺序排列,出版年后加a、b、c…。请参考美国心理学会(APA)出版手册第7版。

  3.13 字体要求

     文章正文请采用宋体,五号,1.5倍行距。

 

  3.14 编排顺序

    最终录用稿按以下顺序编排:(1)中文题目;(2)作者姓名;(3)作者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4)中文摘要;(5)中文关键词;(6)分类号;(7)正文;(8)参考文献;(9)附录;(10)英文题目;(11)汉语拼音的作者姓名;(12)作者单位英文名称;(13)英文摘要;(14)英文关键词。

 

3.15 字数要求

    研究报告与论文以及综述一般不超过12,000字(包括中英文摘要及参考文献)。

进入期刊首页

心理科学杂志已发表格式范文参考


1.大学新生生命意义与入学适应的交叉滞后分析

作者:罗杰,金童林,贾彦茹,陈维,乌云特娜,七十三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

关键词:大学新生;生命意义;入学适应;交叉滞后分析

  摘 要:基于生命意义理论和适应性理论,研究采用中文版生命意义问卷和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 ( 简化版 ) 对 456 名大学新生 进行为期 9 个月的追踪调查,以考察大学新生生命意义与入学适应的关系机制。结果发现:大学新生的生命意义与其入学适 应之间关系密切,大学新生早期的生命意义体验和寻求对其后期的入学适应表现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可见,大学新生的生 命意义对其入学适应具有积极功能。 

  1 引言

  适应(适应性)作为个体心理素质的主要内 涵(张大均等 , 2000; Zhang et al., 2011),是个体 与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能够保持和谐发展的重要 品质,其主要体现了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积极改 变自己或环境,并使两者之间达成和谐发展的积极 心理品质(张大均 , 江琦 , 2006)。大学新生作为 适应的主体,在升入大学后面临着学业、人际、 生活等方面的新适应(曹亦薇 , 毛成美 , 2008; 方晓 义等 , 2005; Baker & Siryk, 1984; Credé & Niehorster, 2012)。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表现是大学新生健康 成长发展的关键,对大学新生在随后的大学生活、 个性成长以及职业规划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高峰 强等 , 2017; 张晓州 , 罗杰 , 2021; Credé & Niehorster,2012; Hertel, 2002; Sevinç & Gizir, 2014)。因此,大 学新生的入学适应历来都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者所 关注的重要话题。

  生命意义作为个体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指 个体理解、领会或看到生活的意义以及随之认识到 的自己生命的目标和使命(Steger et al., 2006)。 Steger 等(2006)认为,个体的生命意义主要包括 生命意义体验(认知维度)和生命意义寻求(动机 维度)两个方面。一般而言,前者是指个体当前所 体验和知觉到自己人生有意义的程度;而后者则是 指个体积极地去寻求自己生命意义或目标的程度 (Steger, 2009; Steger et al., 2006)。当前,生命意 义体验和寻求之间主要存在生命肯定观(正相关) 和缺失恢复观(负相关)之争(Steger, 2013)。其 中,前者认为寻求意义是人灵性的一种表达(Frankl, 1963),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Wong, 2015),一 个人越是体验到意义,其越具有更强的寻求意义动 机(Steger, 2013);后者则认为个体具有独特且稳 定的生命意义体验水平,当个体的意义体验水平很 低时,其意义寻求水平最高,随着体验水平的提高, 其寻求努力便会逐渐减弱(Steger, 2013; Steger et al., 2009)。此外,除上述观点外,亦存在第三种即生 命意义体验和寻求之间彼此独立(刘思斯 , 甘怡群 , 2010; Steger et al., 2008),互不影响(张姝玥 , 许燕 , 2012)。

  可见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寻求之间关系尚未完全 统一,则两者与其他变量的关系也可能存在着不一 致,如个体的生命意义与其心理健康间的关系。国 内外研究均显示,个体的生命意义不仅对其生存至 关重要,而且也是保护个体身心健康和谋取幸福的 重要因素(李虹 , 2006; 靳宇倡等 , 2016; Heintzelman & King, 2014; Steger et al., 2009; van Tongeren & Green, 2010)。其中,个体生命意义体验与生活中的积极 及健康指标呈正相关,与消极及非健康指标呈负相 关(李占宏等 , 2018; Schulenberg et al., 2014; Steger et al., 2009);而生命意义寻求与个体身心健康的 关系存在两种结论:生命意义寻求和心理健康呈正 相关(靳宇倡等 , 2016; Frankl, 1963),这与生命肯 定观基本一致,即个体越是体验到意义,其寻求意 义动机越强,则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生命意义寻求 和心理健康呈负相关(Baumeister, 1992; Steger et al., 2006, 2009),则支持了缺失恢复观,即个体的意义 体验较低时,就会去寻求,随着体验水平的上升而 出现寻求水平的逐渐下降,此时意义寻求和心理健 康呈负相关。

  根据现代健康观可知,个体的适应性表现是其 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Petersen et al., 2009), 显然个体的生命意义与其适应性行为也存在着紧密 关联。但目前针对两者的关系机制还存在一定的争 议。一种观点认为,生命意义对个体的适应性行 为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谭蔓等 , 2018; Cho et al., 2014)。一项针对韩国高中生的调查研究发现,高 中生的生命意义对其学校适应存在显著影响,并且 生命意义还能够分别通过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与自 我接纳的中介效应间接地预测高中生的学校适应 (Cho et al., 2014);同时,针对中国大学生的横 向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生命意义对其社会适应存 在预测作用(谭蔓等 , 2018),即具有充分生命意 义的个体,其学校适应(Cho et al., 2014)和社会 适应(谭蔓等 , 2018)亦更好,个体的生命意义是 其适应性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种观点则主 张,个体的适应性对其生命意义(生命意义的追求 与肯定)存在影响作用(龚玲等 , 2013; 胡天强等 , 2014),即大学生的适应性越好,越倾向于在生命 过程中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人生目的就越 明确和有意义,越能自由地做出生命抉择并为个人 的生命负责,同时还更能正确地面对生活的考验, 承担生命所赋予的苦难,拥有的生命意义感水平也 越高。

生命意义与新生适应的交叉滞后模型

  综上可知,尽管学者们对生命意义与个体适应 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两者间关系还未完全明确。究其原因主要有, 在生命意义影响适应性的研究中,将生命意义的体 验和寻求进行了合并,并未单独考察体验和寻求各 自与适应性的关系;其次,在适应性影响生命意义 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探讨了适应性与生命意义寻 求之间的关系,并未探讨适应性与生命意义体验之 间的关系;最后,上述研究工作均采取横向设计, 而横向研究在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存在一定的不 足。鉴于此,为进一步厘清个体生命意义与其适应 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拟以大学新生为研究 对象,采取纵向设计,采用路径分析来建构生命意 义与新生适应的交叉滞后模型(见图 1),以考察 两者之间的关系机制,为完善生命意义的研究以及 为顺利开展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 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次研究所用的调查数据选自一项针对大学新 生心理健康发展进行的追踪调查。此次调查数据主 要涉及贵阳市和安顺市两所普通本科院校的 2018 级 大学新生,前后进行了为期 9 个月的追踪调查,第 1 次调查是在大学新生入学后 1 个月左右进行,具 体时间为 2018 年 10 月,共发放调查问卷 530 份, 回收有效问卷 505 份,有效率为 95.3%。其中,男 生 107 人,女生 398 人;文史类专业的学生 359 人, 理工类专业的学生 146 人;汉族学生 216 人,少数 民族学生 283 人,6 人缺失;调查对象的年龄介于 16~23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19.02±1.00 岁。第 2 次 问卷调查在大学 1 年级的第 2 学期期末进行,具体 时间为 2019 年 6 月,共发放调查问卷 505 份,回收 到有效问卷 456 份,有效率为 90.3%。其中,男生 98 人,女生 358 人;文史类专业的学生 325 人,理 工类专业的学生 131 人;汉族学生 197 人,少数民 族学生 254 人,5 人缺失。

  2.2 研究工具

  2.2.1 中文版生命意义问卷

  采用王孟成和戴晓阳(2008)修订的版本,该 版问卷包括两个分量表:生命意义体验(5 个题目) 和生命意义寻求(5 个题目),共 10 个题目,采用 李克特 7 点记分(1= 完全不同意,7= 完全同意), 被试得分越高,生命意义的体验与寻求就越好。本 次研究中各个分量表在第 1 次调查中的α 系数分别 为 .85 和 .80,在第 2 次调查中的α 系数分别是 .85 和 .82。

  2.2.2 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简化版)

  采用罗杰(2020)修订的大学新生适应性量 表(简化版),共 24 个题目,包括学习(4 个题 目)、专业(4 个题目)、想家(4 个题目)、人 际(4 个题目)、情绪(4 个题目)和经济适应(4 个题目)。采取 6 点记分(1= 完全不符合,6= 完 全符合),分值越高表明新生适应表现越好。本次 研究中各个分量表在第 1 次调查中的α 系数分别 是 .79、.84、.75、.74、.76 和 .72,在第 2 次调查中 α 系数分别为 .75、.85、.75、.71、.75 和 .73。

  2.3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 22.0 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α 系数、 独立样本t 检验和积差相关分析;共同方法偏差检 验与交叉滞后分析则借助于 Mplus 7.0 进行。

  3 研究结果

  3.1 前后两次调查中流失被试对调查结果的影响分 析

  鉴于在前后两次调查数据中存在一定数量的被 试流失,流失的原因诸如学生上课缺席,生病请假等。 则对流失被试与追踪被试在第 1 次调查中的得分进 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流失被试和追踪被 试在生命意义总分(t(503) = 1.367, p > .05)、生命意 义体验(t(503) = 1.861, p > .05)、生命意义寻求(t(503) = .114, p > .05)以及在新生适应总分(t(503) = .533, p > .05)、学习适应(t(503) = 1.689, p > .05)、专业适 应(t(503) = 1.791, p > .05)、想家适应(t(503) = .415, p > .05)、人际适应(t(503) = .591, p > .05)、情绪适 应(t(503) = .575, p > .05)、经济适应(t(503) = .107, p > .05)得分上均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知,在此次追 踪调查中所流失的被试基本属于随机流失,且流失 被试对最后的调查结果不存在影响。

  3.2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因本次调查中生命意义和入学适应得分均来自 大学新生的自我评定,因而在正式对调查数据分析之前,采用双因子模型引入潜在方法因子(汤 丹丹 , 温忠麟 , 2020)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 结果显示,在第 1 次调查结果中,八因子模型的 拟合结果基本达标(CFI=.90, TLI=.89, RMSEA=.05, SRMR=.06),在八因子基础上加入共同方法因子 后,双因子模型的拟合有所提高(CFI=.92, TLI=.91, RMSEA=.05, SRMR=.04)。同样地,在第 2 次调查 结果中,八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标基本接受(CFI=.90, TLI=.90, RMSEA=.05, SRMR=.06),在八因子基础 上加入共同方法因子后,双因子模型的拟合有所提 升(CFI=.91, TLI=.91, RMSEA=.04, SRMR=.04), 前后两次调查中的 ΔCFI,ΔTLI 和 ΔRMSEA 的变

 生命意义和新生适应的相关分析

化幅度均不超过 .02,这说明本研究中前后两次所得 的调查数据结果均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温忠麟等 , 2018)。

  3.3 生命意义和新生适应得分的描述统计

  借鉴以往大学新生的研究结果(蒋海飞等 , 2015; 魏谨等 , 2016),生命意义中的体验和寻求两 个维度之间相对独立,故本研究分别把生命意义的 两个维度(意义体验和意义寻求)与新生适应的关 系进行分析(见表 1)。结果显示,2 次测查中大学 新生的生命意义体验与其入学适应之间均呈显著正 相关(ps < .01),而生命意义寻求与入学适应均不 存在显著相关(ps > .05)。

  3.4 生命意义与入学适应的交叉滞后分析

  运用 Mplus 7.0 建构交叉滞后模型,以分别检 验大学新生的生命意义体验和寻求与其入学适应表 现的关系机制(见图 2 和图 3)。结果显示,大学 新生刚入学时的生命意义体验得分(T1)能够显著 地正向预测其在第 1 学年末的适应性表现(T2) (β=.163, p < .001);而刚入学的适应性表现(T1) 对其第 1 学年末的生命意义体验得分(T2)不存在 显著预测作用(β=.074, p > .05)。同样地,大学 新生刚入学时的生命意义寻求(T1)能够显著预

 生命意义体验与新生适应的交叉滞后模型

测其在第 1 学年末的适应性表现(T2)(β=.082, p=.010);而刚入学的适应性表现(T1)对其第 1 学年末的生命意义寻求(T2)不具有显著影响 (β=.018, p > .05)。

  4 讨论

  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追踪调 查,采用路径分析建立生命意义与大学新生入学适 应关系的交叉滞后模型。这对于进一步明确生命意 义与个体适应性表现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 时对开展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教育以及入学适应辅导 具有一定参考与借鉴。

  交叉滞后分析显示,大学新生刚入学时的生命 意义体验和寻求得分(T1)均对其在第 1 学年末的 适应性表现(T2)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然而 大学新生刚入学的适应性表现(T1)对其在第 1 学 年末的生命意义体验与寻求(T2)的预测作用均 不显著,所建构的交叉滞后模型初步佐证了大学新 生的生命意义对其入学适应性表现存在显著影响。 尽管大学新生入学后在学业、人际和生活等方面会 面临新的挑战与适应(罗杰 , 2020; Baker & Siryk, 1984; Credé & Niehorster, 2012),但生命意义作为 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对个体心理功能和身心健 康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张晓州 , 罗杰 , 2021; Steger, 2012)。在本研究中,大学新生的生命意义 体验对其入学后的适应性表现存在积极影响,这与 以往研究发现(蒋海飞等 , 2015)基本一致,生命 意义体验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蒋海飞 等 , 2015),它不仅能够为个体提供目标感和自我 价 值 感(Brassai et al., 2011; Steger, Kawabata, et al., 2008),还可以帮助个体在面对刺激事件时获得 更多的控制感与更多的积极情绪(张姝玥等 , 2010; King et al., 2006)。这就意味着生命意义体验较高的 大学新生,对其人生的目标与意义有了清晰的感知 与积极的认识,拥有更多的自我价值观和生活目标 感,相应地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控制感,以获 取更好的入学适应。同时,本研究亦发现,大学新 生的生命意义寻求对其入学适应也存在积极影响, 每个人都存在着理解世界与超越自身的动机(Frankl, 1963),都具有积极寻求与实现自己生命意义或目 标程度的动力(Steger, Kashdan, et al., 2008),这也 意味着生命意义寻求水平较高的大学新生,在面对 全新的大学学业与生活时,倾向于采取积极的态度 和行动去寻求与实现其人生意义与目标,能够积极 面对并努力克服入学后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与挑战, 以提高其适应能力,并最终促进与提升其心理健康 水平。这表明拥有生命意义的大学新生,其适应性 表现也更好,而寻求生命意义的大学新生,其适 应性表现亦越好(蒋海飞等 , 2015; 张荣伟 , 李丹 , 2018; Cho et al., 2014)。

  另外,适应性理论认为,个体的适应性表现主 要受到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儿童青 少年而言,上大学意味着个体正式迈入青年期(成 年早期)(Arnett, 2014; Tanner, 2006),个体因素 (内在因素)的功能较环境因素(外在因素)更加 重要与关键(Lerner & Busch-Rossnagel, 1981)。 相应地,生命意义作为重要的内在品质,对个体 具有强大的积极心理功能(Heintzelman & King, 2014)。其中,生命意义体验体现了个体对自己 存在的目的和价值的感知(Steger et al., 2006), 能够给个人提供其生活的目标与方向,提高个人 对生活事件的掌控与自我价值等(Das, 1998); 生命意义寻求则突出了个体在确立或增加其对生 命的含义、重要性和目的性的理解时所表现出来 的愿望与努力的强度与活动性(Steger, Kashdan, et al., 2008),能够帮助个体在新环境中主动找寻自 己的人生意义或目标并克服所遭遇的挑战和困难。 反之,如果个体缺乏生命意义,则容易降低对人生 的积极态度,也不愿努力去寻求或增加对人生的含 义和目标的理解,进而导致出现较多的不健康问题 与行为(Steger et al., 2009),同时缺乏人生意义 的个体,也越容易体验焦虑(Batthyany & RussoNetzer, 2014)、抑郁(Bamonti et al., 2016)以及 孤独感(Wong, 2015)等消极情绪情感,且容易产 生消极的态度与行为(如自杀意念与行为)(Heisel & Flett, 2004; Kleiman & Beaver, 2013)。由此可见, 大学新生的生命意义体验和寻求对其入学适应具 有强大的积极心理功能。

  最后,本研究发现大学新生早期的适应性表现 不能预测后期的生命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生命意义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机制,以往探讨生 命意义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总是以生命意义 为前因变量,将心理健康作为结果变量(蒋海飞等 , 2015),且发现个体的生命意义无论对其生活幸 福还是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预测作用(Heintzelman & King, 2014; Ryff & Singer, 1998; Steger et al., 2009),显然作为个体心理健康核心要素的适应, 也必然会受到生命意义的影响。则如果将两者的 前后位置关系调换,其因果关系可能不会得到支 持。同时生命意义体验和寻求之间的关系尚未完 全一致(李占宏等 , 2018; 张姝玥 , 许燕 , 2012; Steger, 2013; Steger et al., 2008),这可能影响两 者与其他变量的关系(蒋海飞等 , 2015)。在皮亚 杰看来,个体反应不管是指向外部的具体动作, 还是其内化的思维动作,都属于适应(林崇德 , 2018),适应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环境)的动作, 这种动作既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 但多数情况下都被视为结果(效果)变量;而生 命意义更多体现了个体对自身及其存在的本质和 对那些自认为比较重要事物的感知与觉察(Steger et al., 2006),相应的将个体感知和觉察作为结 果变量可能并不那么稳定。此外,需要说明的是 以往支持个体的适应性影响其生命意义的研究成 果主要基于横向研究(龚玲等 , 2013; 胡天强等 , 2014),而横向研究在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机制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最后,本研究的调查对 象为大学新生,相对于大学其他年级的学生而言, 大学新生正处在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业的关键期, 其主要目标是先适应再发展(罗杰 , 2020),则在 这个过程中大学新生的首要任务和发展目标便是 适应。基于这个思路,首先想到的是将适应作为 结果因素。综上,本研究采取纵向调查,采用交 叉滞后分析初步揭示并支持了生命意义对入学适 应的影响作用。因而,教育管理部门或教学单位 在开展大学新生入学适应辅导时,应重视对大学 新生生命意义的教育与辅导,提升大学新生对其 生命意义的感知与体验,鼓励大学新生积极探寻 其生命意义的目标与价值,帮助大学新生建立或 增加对生命的含义和目标的理解,以促进大学新 生入学适应及其心理健康与个性完善。

  5 结论

  大学新生的生命意义与其入学适应关系密切, 大学新生早期的生命意义体验和寻求对其入学适应 存在积极的预测作用,但大学新生早期的适应性表 现不能预测后期的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