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杂志论文格式要求
(1)来稿请注明作者联系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2)本刊对刊发的文章拥有版权,不得擅自转载、改编。凡转载、改编务经我刊同意,违者必究。
(3)论文题目宜简炼、准确,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主副标题要各有侧重,主标题尽量传递核心论点、学术创新点,副标题应限定研究范围、学科范围,廓清研究对象,标识文章性质。题目用华文中宋小二号字,居中。
(4)参考文献要求不少于5篇,一般只列入近几年的最主要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按期刊通用标准格式要求提供参考文献完整信息:参考文献序号应按文中引用顺序排列。
(5)按学术研究规范和编辑部的有关规定,认真核对引文、注释和文中使用的其他资料,确保引文、注释和相关资料准确无误。如使用转引资料,应实事求是注明转引出处。
进入期刊首页作者:黄镕敏;黄铁球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关键词:硬石⁃软土混合地形;可移动硬石;不规则形状;刚轮;牵引性能
摘要:为探究含可移动不规则形状硬石的石-壤混合表面对星球车牵引力特性的影响,提出了 一种适用于星球车在硬石-软土混合地形行驶的轮-石-壤动力学模型。 通过简化硬石轮廓形 状、提取关键形状参数,计算其长短轴比和表面曲率,将其形状拟合为多边形或椭圆。 针对形 状拟合后的硬石,基于 Bekker 压力沉陷模型和朗肯土压力模型,将硬石的长短轴比和移动方 向上的推土面曲率作为硬石的形状参数,构建硬石与软土之间的动力学模型。 使用 C 语言编 写 Adams 子程序,计算硬石和刚轮的位移、受力曲线。 3D 打印出拟合后的硬石模型,检测分 析刚轮碾压通过实际硬石和硬石模型的牵引力曲线,结果表明,两者的相对误差小于 10%,验 证了形状拟合方法的有效性;将硬石模型实验测量的力、位移及刚轮的牵引力数据与仿真结果 比较,最大值处的相对误差小于 15%,证明该轮⁃石⁃壤动力学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刚轮的牵引力 特性。
1 引言
人类对地外星球的探测持续升温,美国将重 启载人登月计划,中国计划于 2030 年前实现载人 登月,并进一步探索火星。 星球车作为移动巡视 探测的重要工具使用将更加频繁。 火星和月球地 表不仅仅只有地势平缓的土壤,还有岩石和土壤 混合的复杂地形,以及陨石坑、河道这类极端地 形[1] ,星球车行走环境恶劣。 多数星球车采用的 是轮式结构,轮地接触模型的好坏直接影响星球 车的移动性能,因此准确的轮地接触理论一直是 该领域的研究重点[2] 。
轮壤接触力学研究领域中,Reece [3] , Wong 等[4]和 Bekker [5⁃6] 的轮壤力学模型最为经典,构 建了与土壤参数有关的轮下压力与车轮沉陷量之 间的关系。 国内研究人员也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 发展出多种适用于不同环境下车轮行驶状态的力 学模型。 丁亮等[7⁃9] 以 Bekker 模型为基础,研究 了滑转和轮刺对车轮的沉陷和力学特性的影响, 并且推导了车轮的滑移前进模型、转向模型、侧偏 模型和前进耦合模型,预测了土壤作用于车轮的 空间力与力矩;丁昊[10] 研究星球车在星壤松散、 具有易滑落特性斜坡上的行驶性能和重复行驶通 过星壤时的受力变化,基于 Wong⁃Reece 模型发展 出单轮爬坡动力学模型和多通过下的轮壤动力学 模型;杜江山[11] 修正了 Wong⁃Reece 模型的积分 区域,得到星球车在含可移动硬石地形上行驶的 牵引力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和试验验证。
为了预测火星土壤中岩石的形状,Xiao 等[12] 结合封闭模拟滤波( Closed Simulation Filtering, CSF)和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算法,直接从由内插连 通分量标记(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TIN) 模型生成的密集点云中检测出 3D 岩石,得到岩 石的长、宽、高、表面积和体积等三维形态特征,试 验表明该方法的准确率达 90%以上;Di 等[13] 将 火星探测器图像和 3D 点云数据结合,利用均值 漂移算法将图像分割为大目标、小目标和岩石阴 影,之后对大小岩石进行组合和拟合处理,计算出 圆度、角度、宽高比等形状特征;Bonneau 等[14] 回 顾了岩石三维尺寸的计算方法,分别有最小二乘 椭球拟合、最小立方体拟合和球面拟合,发现不同 的尺寸计算方法对于岩石的形状分类具有重要影 响,提出了 2 种考虑 3 个正交轴的计算方法,其中 立方体分割法以及圆柱法解决了岩石的紧凑性和 棱角问题给计算带来的困难;刘兴杰等[15] 基于模 拟月壤力学参数模型,提出了疏松细粒类、适中块 状类、密实硬质类 3 种模拟火星土壤类型的力学 参数模型,为火星车牵引性能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上述研究表明,目前已有多种有效方法能够识别 火星土壤中岩石形状,并可以提取计算其重要的 形状特征参数。
由于与星球车有关的试验在地外行星执行难 度大,且大部分轮壤接触动力学模型都以刚轮的 运动学参数作为变量,不宜直接进行数值计算,所 以在理论研究阶段大多会采用一些仿真手段来初 步验证力学模型的正确性。 翟广龙等[16] 和杜江 山等[11,17]分别建立了刚轮在混合地形行驶和刚 轮与可移动硬石的接触模型,并设计试验测试刚 轮运动数据,使用 MSC. Adams 软件对火星车在软 土地形和混合地形中的运动状态进行动力学仿 真,对比分析仿真和试验结果,并验证了模型的 正确性。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低滑转率星球车在 石-壤混合地形下行驶的轮-石-壤动力学模型,旨 在研究星球车通过石-壤混合地形所需的最小牵引 力。 该石-壤混合地形中的硬石横截面为不规则形 状的可移动硬石,使用 Matlab 对硬石轮廓进行拟 合处理,得到长轴、短轴以及表面曲率等形状参数, 使用 C 语言编写 MSC. Adams 子程序,计算刚轮在 不同形状硬石上行驶时刚轮和硬石的受力和位移 曲线。 利用单轮土槽试验平台和装有压力传感器 和六轴加速度传感器的 3D 打印硬石模型,测量刚 轮通过实际硬石和硬石模型过程中的牵引力,以验 证硬石形状处理方法的有效性;测量刚轮碾压硬石 模型过程中的受力和位移,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以验证轮-石-壤模型的正确性。
2 刚轮-硬石-软土模型
2. 1 硬石-软土模型
当刚轮在含有硬石的石-壤混合地形上行驶 时,刚轮与硬石和软土接触,同时硬石和软土之间 也存在相互作用力。 刚轮通过石-壤混合地形的牵 引力主要来自两部分:一个是车轮与软土之间水平 方向的相互作用力;另一个是车轮与石块之间水平 方向的相互作用力。 本文将整个动力学系统分为 轮-石模型、轮-壤模型和石-壤模型进行研究。
将 Matlab 识别的硬石图片转存为硬石轮廓 的像素坐标,为了简化硬石模型的轮廓信息,便于 构建力学模型和仿真模型,针对不规则硬石的二 维横截面,将硬石的长轴、短轴和表面曲率作为其 形状特征参数。 长轴和短轴指框住硬石轮廓的最 小矩形所对应的长和宽,曲率指硬石质心上每 5° 间隔内对应的轮廓曲率大小。 图 1 为硬石形状特 征提取程序流程图。 使用 Matlab 将硬石图片转 化为二值图像,识别轮廓坐标并计算其形状参数。 然后,对硬石轮廓进行椭圆拟合和多边形拟合。 椭圆拟合使用最小二乘拟合法[18] ;多边形拟合计 算硬石轮廓的曲率并排序,从大到小依次选择曲 率对应的轮廓点作为多边形拟合的顶点。
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拟合误差,多边形拟合 误差随顶点数的增加会有所减小,但是顶点数增加到一定值时,误差就不会有明显改变,将其对应 的拟合误差与椭圆拟合误差比较,选择误差较小 的拟合方式,输出拟合结果。
图 2 是硬石横截面 图片和拟合结果,椭圆拟合输出椭圆方程,多边形 拟合输出多边形顶点。
硬石在软土中的初始位姿如图 3 所示,由于 硬石自身具有重力 G,在土壤中有垂直作用于硬 石轮廓的均布力以维持自身的平衡。 图 3 中 θ1 和 θ2 表示硬石与软土表面的接触点到硬石质心 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假设土壤的表面为平 面,质心初始沉陷量为 z0 ,长轴倾角为 ɑ。
根据 Bekker 沉陷模型,可以计算出初始支持 力,如式(1)所示。
式中,p0 为压力沉陷函数,β 为是硬石轮廓切 线角,与 θ 有关,θ 为轮廓点相对于质心和水平线 的夹角。
硬石被刚轮碾压的过程中会受到软土的阻 力,将阻力分解为水平和垂直方向 2 个分力分别 建模。 Bekker [19] 土壤压力沉陷试验和剪切试验
研究发现,任何一个在土壤中运动的物体都同时 受到软土的正应力和剪切应力的作用,以此来构 建硬石-软土模型。
对于硬石在水平方向的软土阻力,使用朗肯 土压力理论[20]计算硬石推土面受到的正应力,考 虑到硬石轮廓为不规则形状,通过增加形状修正 系数来修正硬石推土面形状对正应力大小的影 响,如式(2)所示。
式中, Fx0 为硬石在静止时受到的主动土压 力, Sσ 为土壤正应力作用面积, px 为土单元在临 界破坏状态下的应力,cs 为土壤内聚力, Kp 为被 动土压力系数, τx 为土壤剪应力, Sτ 为土壤剪应 力作用面积, Fcx 为刚轮和硬石接触力的水平分 量。 修正系数 A 是与硬石形状和位姿有关的函 数,如式(3)所示。
式中, a 为比例系数,S 为硬石短轴,L 为硬石 长轴, ρA 为硬石水平方向上推土面的曲率平 均值。
软土对硬石的支持力由形状修正系数修正后 的 Bekker 模型计算,如式(4)所示。
式中, keq 为软土的等效刚度, Fcz 为刚轮和硬 石接触力的垂直分量, Sσ 和 Sτ 分别表示硬石在 受刚轮碾压下沉过程中的竖直方向投影面积和水 平方向投影面积,e 为土壤变形指数,z 为硬石质 心沉陷量。 修正系数 B 是与硬石形状和位姿有 关的函数,见式(5)。
式中,b 为比例系数, ρB 为硬石垂直方向上 的推土面曲率平均值。
硬石在 x-z 平面内的阻力矩由含形状修正系 数的弹簧阻尼模型计算,如式(6)所示,形状修正 系数 C 与硬石形状和位姿的关系式见式(7)。
式(6)中, θ 为硬石移动过程中的角位移, cm 为旋转方向的阻尼系数。 式(7) 中, c 为比例系 数, ρ - C 为硬石轮廓的平均曲率。
2. 2 刚轮-软土模型
刚轮与软土接触受力分析如图 4 所示,图中 W 为刚轮载荷, FDP 为挂钩牵引力, Mw 为转动阻 力矩, θ1 、θ2 、θm 分别为进入角、离去角和最大应 力角, z1 为刚轮沉陷量, z2 为软土反弹量。
刚轮与软土的相互作用力由 Wong⁃Reece 模 型计算,如式(8)所示。
式中,b 为刚轮宽度,r 为刚轮半径, σ(θ) 为 土壤正应力, τ(θ) 为土壤剪应力,土壤正应力和 剪应力计算式见式(9)和(10)。
式中, σ1 和 σ2 分别表示进入角 θ1 和离去角 θ2 区域对应的正应力,N 为土壤变形指数, kc 为 土壤内聚变形模量, kφ 为土壤剪切变形模量,j 为 剪切位移,K 为剪切变形模量。
2. 3 刚轮-硬石模型
图 5 所示为刚轮在硬石-软土混合地形下的 接触受力分析。
刚轮与硬石之间的接触为碰撞接触,使用 Adams 自带的 IMPACT 碰撞接触模型计算[21] ,如 式(11)、(12)所示。
式中, Fn 为碰撞物体之间的法向力,K 为刚 度系数, δ 为接触点的法向切入深度,e 为碰撞力 指数,step()为三次多项式逼近海维赛阶梯函数, C 为阻尼系数,Dmax 为设定最大切入深度。
3 仿真及试验验证
为验证轮-石-壤模型的正确性,在 Adams 软 件中搭建单轮仿真平台,模拟车轮在石-壤混合地 形上行驶的动力学特性,在土槽测试系统中,检测 车轮的实际动力学参数变化,对比分析刚轮和硬石 动力学参数的模型计算结果和试验检测结果。
3. 1 单轮仿真平台
使用 C 语言对 Adams 的六向力/ 力矩进行二 次开发,其框架如图 6 所示。 使用窗口函数 GFosub 获得仿真过程中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 状态参数,并且将模型计算结果反馈给 Adams 的 六向力/ 力矩单位,从而实现仿真过程的连续性。
根据 Matlab 计算得到的硬石轮廓拟合结果, 在 Adams 中建立刚轮和硬石的三维模型,如图 7 所示。 红色为刚轮,黄色为硬石,通过 Motion 单元控制刚轮以固定滑转率移动,在硬石和刚轮质 心上分别添加六向力单元,将硬石和刚轮的 ID 号 输入子程序中,用于获取其运动学参数和辨别计 算结果的输出对象,再通过 txt 文件输入硬石和软 土参数,分别计算轮-壤作用力和石-壤作用力, 将模型力的大小分别输出至硬石或刚轮的六向力 单元,直到设定的结束时间停止仿真,总程序流程 图见图 8。
轮壤接触模型分为 3 个子系统:轮-石子系 统、轮-壤子系统和石-壤子系统。 其中,轮-石子 系统的接触模型用 Adams 自带的 Impact 函数进 行计算,该函数可以根据刚轮和硬石的相对位置 自动计算出接触点力与力矩的大小,因此只需要 调整该模块的参数,使碰撞接触力保持连续和稳 定即可。 在刚轮和硬石之间添加碰撞接触单元, 调整参数使刚轮能够稳定通过固定硬石,具体参 数设置见表 1。
对于轮-壤子系统和石-壤子系统的仿真需要 编程求解。 求解轮-壤作用力,首先要计算轮石轮 廓交点,若有交点则轮石接触,否则轮石不接触;然 后对轮壤接触区域进行积分,如图 9(a)所示。
计算石-壤作用力,首先要判断石块的拟合 方式;然后读取硬石的椭圆方程系数或多边形顶 点,根据 Adams 反馈的硬石移动和转动位移更新 硬石的轮廓位置;最后求解形状修正系数,并计算 模型力,如图 9(b)所示。
3. 2 试验设备
单轮土槽测试平台包括刚轮、牵引装置、载荷 调节装置和刚轮驱动装置等(图 10)。 牵引装置 控制刚轮以恒定的方向和速度前进;载荷调节装 置用于调整作用于刚轮上的载荷;刚轮驱动装置 控制刚轮的转向和转速。 通过设定刚轮的前进速 度和转动速度可实现刚轮以一定滑转率在软土上 行驶。 该试验平台通过测量牵引电机的功率和转速,
利用功率扭矩公式计算出牵引电机扭矩后,除 以牵引齿形轮半径,即可得到牵引力大小,如式 (13)所示。
式中,P1 为电机功率,n1 为电机转速,r 为带 轮半径。
为验证硬石在刚轮作用下的力和位移关系, 需测量在刚轮运行过程中硬石的受力和对应的位 移大小,因此制作了一个表面贴有 8 个薄膜压力 传感器,内部装有六轴(加) 速度传感器模块的 3D 打印硬石模型,通过拟合实际硬石横截面轮廓 得到该硬石模型的横截面形状。 表 2 和表 3 为 FSR402 薄膜压力传感器和六轴(加)速度传感器 的相关参数。 如图 11 所示,硬石模型横截面为椭 圆形,长轴为 9. 2 cm,短轴为 7. 9 cm,薄膜压力传 感器均布在模型表面,六轴(加)速度传感器安装 在模型中心轴上。 使用 Arduino 作为开发板处理 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在试验过程中将开发板连 接到电脑记录数据。
试验 条 件 如 下: 刚 轮 直 径 为 30 cm, 宽 度 为 14 cm,刚轮速度为 0. 01 m / s,滑转率为 0. 2,试 验土壤参数如表 4 所示。 其中,n 为土壤变形指 数。 分别将实际硬石和硬石模型无初速度静置 于离刚轮起始位置至少 50 cm 远的软土表面。 刚轮行驶一定距离后运动状态趋于稳定,压过 硬石模型时各运动参数开始改变,从刚轮开始 运动到结束期间,记录刚轮的运行时间、牵引电 机功率、硬石模型的位移和受力数据,每组试验 均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 3 仿真及试验结果分析
3. 3. 1 硬石形状拟合方法验证分析
为了验证硬石形状拟合方法的有效性,在刚轮载荷分别为 12 kg、14. 5 kg 和 17 kg 的条 件下,对比分析刚轮通过实际硬石和拟合后的 硬石模型过程中的牵引力。 图 12 为刚轮在 3 种载荷作用下,分别行驶过软土地形、含硬石 地形和含硬石模型地形时牵引力的变化曲线。 分析发现,刚轮通过硬石模型与通过实际硬石 过程中的牵引力变化基本一致,除了刚轮和硬 石接触前后牵引力曲线的抖动外,3 种载荷下 刚轮通过硬石和模型期间最大的误差分别为 7. 69%、9. 37%和 8. 12%。 即本文中使用的硬 石形状拟合方法不会对轮-石-壤之间的相互 作用产生过大的影响,拟合后的硬石模型能够 复现出实际硬石的运动状态。
3. 3. 2 石-壤模型验证分析
由于刚轮在碾压硬石之前和碾压过硬石之后 只与软土接触,因此只截取刚轮碾压通过硬石过 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图 13、图 14 为 3 种载荷 下硬石的仿真和试验测试的受力和位移曲线。 六 轴传感器位移计算精度为 16 384 LSB / g,即 3 ms 内可检测到的最小位移为 0. 06 cm,分析误差时 忽略过大毛刺。 受硬石减速运动状态的影响,压 力传感器与土壤之间没有充分接触,因此检测到 的压力会减小,在受力曲线上表现为部分时段压力减小,对应时段内也没有产生新的位移,如图 13(b)中的 210 ~ 215 s,图 13(c)中的 60 ~ 65 s 会 导致较大的测量误差。
刚轮载荷为 12 kg 时,试验和仿真的最大位 移 分 别 为 2. 64 cm 和 2. 33 cm, 相 对 误 差 为 11. 74%;最大阻力分别为 19. 3 N 和 17. 2 N,相对 误差为 10. 88%。 刚轮载荷 14. 5 kg、17 kg 时,硬 石的力与位移的变化曲线,最大位移相对误差分 别为 12. 79%和 8. 53%,最大阻力值误差分别为 7. 24%和 8. 33%。
由于硬石的位移和受力曲线模型计算结果 与试验 数 据 在 最 大 值 处 的 相 对 误 差 均 小 于 15%,吻合度较高,可以认为该石-壤模型能够 准确地模拟计算出可移动硬石水平方向的力 与位移。
轮石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化最终影响到刚 轮牵引力的变化,图 15 为刚轮在 3 种载荷下仿真 与试验测得的牵引力曲线对比。 仿真计算的最大 牵引力分别为 67. 24 N、101 N、132. 3 N,试验测得 的最大牵引力分别为 69. 86 N、103. 2 N、135. 3 N, 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 3. 9%,2. 18%和 4. 34%。 模 型计算的牵引力曲线基本能够和实际曲线吻合, 验证了轮-石-壤模型的正确性。
4 结论
1) 本文提出了一种不规则硬石形状的处理 方法,对硬石进行椭圆拟合和多边形拟合,将拟合 误差较小的拟合方式作为硬石形状的处理方式, 并计算硬石的表面曲率和长短轴比值,用于构建 动力学模型。 对比刚轮通过实际硬石和拟合后的 硬石模型的牵引力曲线,最大误差均小于 10%, 证明该形状处理方法是有效的。
2) 基于 Bekker 压力沉陷模型和朗肯土压力 理论,构建了考虑硬石曲率和长短轴比值影响的 硬石-软土模型,使用 Wong⁃Reece 刚轮-软土模 型和 IMPACK 碰撞接触模型,构建出适用于星球 车在含不规则形状可移动硬石地形下行驶的轮- 石-壤接触模型。 编写 Adams 子程序实现单轮仿 真,可计算出刚轮和硬石的动力学状态。
3) 在硬石模型上安装薄膜压力传感器和 (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硬石模型在刚轮作用下的 受力和位移以及刚轮的牵引力,与动力学模型仿 真计算结果对比,相对误差均小于 15%,证明了 轮-石-壤模型的正确性。
本文构建了适用于星球车车轮在含不规则形 状硬石地形上行驶的牵引力模型,但还存在需要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考虑星球车车轮本身的结 构变化对轮-石-壤模型的影响。 本文中的硬石 只考虑了二维上的形状,为适应实际的应用场景, 今后还需要将研究扩展到三维形状上,并考虑硬 石的硬度、成分与车轮间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