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问答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杂志论文投稿须知?

来源:月期刊咨询网汇总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杂志近十年出版发文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杂志投稿须知

  投稿注意事项

  1.文稿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讨论有据并紧密结合结果,文字精练,层次清楚,数据准确,统计方法正确。稿件录用后需签署提供“版权转让协议”。有关版权安排请参考本网站“版权政策”和“开放获取声明”。 投稿字数尽量控制在6000-12000字(包括图表)。来稿格式请参见《论文写作模板》内容(可在本部网站下载),格式不符者本部要求将退请作者按要求修改好后再予送审。

  2.本刊实行网上在线投稿,网址:https://xuebaoyx.sysu.edu.cn/,请作者保证稿件没有一稿多投,以及保证稿件内容的真实性和可公开性。所有来稿将首先经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查重系统检测有无抄袭。在任何情况下,本刊出版社及编辑部杜绝“一稿多投”,“一图多用”,“代写代投”等学术不端行为,一经发现或知悉任何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指控,本刊将3年内不接收该稿件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任何文章。情节严重者,将通告第一作者单位和通信作者单位。本刊将严守学术诚信的底线,杜绝此类不当行为发生。

  3.文稿投稿时作者贡献的排序已定,不能改动,也不能增减作者和单位。来稿的伦理学要求请参见本网站“伦理学声明”。

  4.本刊对刊发稿件有修改权,重大内容修改与作者商量后决定。不同意修改者请事先声明。

  4.本刊已入编全文数据库(详见“期刊简介”),来稿一经录用,将同时被数据库收录。本刊将给作者发放稿酬,一次性付清。投稿后即视为认同。

  6.《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章采用CC BY-NC 4.0协议进行开放获取,详情请参照“开放获取声明”页面。

  二、评审制度

  1.评审制度及收费。本刊实行双盲评审。评审流程是:首先进行编辑初审;评价非良好以上或不宜录用的稿件将可能被通知作者退稿。至少两位同行专家外审,编辑根据专家的意见筛选拟录用的稿件,并返回作者修改。作者修改后进行统计学审核和英文审核。编辑复审合格后提交主编终审。目前本刊的稿件录用率在20%左右。本刊在决定录用后收取稿件处理费(包括审稿费、排版费、制图费、彩图费,等,标准为300元/页)。作者注册投稿后可随时在线查询稿件处理情况。

  2.评审时间。本刊一般要求审稿人在一个月之内返回审稿一件,超过一个月没有审回会换审稿专家审理。对作者修回时间要求一般为15天,若有特殊情况请及时沟通。

  3.编辑人员投稿。编委、编辑投稿必须同样遵守期刊的所有评审和编辑程序。编委、编辑不得参与本人及其家属、同事撰写论文的评审工作、编辑工作及录用决定。同行评审必须独立于相关作者、编辑及其研究小组进行。

  4.编辑部退稿流程。(1)稿件录用后,编辑部若发现稿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编辑部将坚决予以退稿,并将相关材料提交至编委会,做出退稿决定。(2)情节严重并给本刊带来经济损失的,还将追究作者相应责任,包括通报其所在单位、3年内不发表其署名论文、通报其他相关期刊、经济赔偿等。

  5.拒稿申诉:作者对编辑审稿意见持有异议的,可以进行申诉。作者需要撰写“申诉意见书”,注明稿号,发送至邮箱XBmed@mail.sysu.edu.cn。意见书须陈述详细的申诉理由,包含对审稿意见全面合理的解释,并由作者所在单位盖章后生效。编辑部将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接收申诉。

  6.作者主动撤稿流程。(1)作者通过在线投稿系统成功投稿后,由于自身原因提出撤稿,需向编辑部书面说明情况,并签署文章所有署名作者姓名,提交所有署名作者身份证复印件,由此带来的一切损失由作者自行承担;如果是作者单位申请撤稿,则必须加盖单位公章和附所有作者的亲笔签名。编辑部将视撤稿的理由是否客观、已经对文章的处理程度,收取一定的费用。(2)由于作者原因撤稿累计2次者,编辑部将在3年内拒收有其署名的稿件。

  7.撤稿制度和流程。存在重大科学错误或发现有学术不端的稿件将会被撤稿。(1)若稿件未正式公开发表,则由编辑部退稿并通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如作者有异议可向编辑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2)若稿件已正式公开发表,编辑部将在本刊官网及最新一期杂志上刊登“撤稿声明”,并向相关数据库收录机构发送“撤稿声明”,撤回其稿件的所有数据信息。

  8.论文勘误。稿件已正式公开发表后,如作者发现论文主要结果中存在明显错误,影响读者理解稿件,本刊编辑部鼓励论文勘误。要求论文所有作者联合声明,签署文章所有署名作者姓名。编辑部将在本刊官网及最新一期杂志上刊登“勘误声明”和“道歉声明”。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刊出论文不能勘误,只能撤文。

进入期刊首页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杂志已发表格式范文参考


1.虚拟现实技术在脊髓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贝贝,任亚锋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脊髓损伤;虚拟现实;评估;治疗;应用

  摘 要:脊髓损伤(SCI)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导致运动、感觉、认知、平衡、步行等功能障碍,甚至 会引起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常规治疗方法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导致患者的依从性差, 治疗积极性和配合度不高,且主要在医院进行;而虚拟现实(VR)技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通过模拟的 虚拟环境让患者沉浸其中,进行特定环境和任务的功能训练,获得真实体验感,以达到评估、治疗的效果。VR技术 具有趣味性和交互性,显著提高了患者治疗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为居家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为患者提供 了新的治疗选择。本综述系统介绍了VR技术在SCI患者治疗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其在评估患者功能障碍、改善 运动功能、提高平衡和步行功能、缓解疼痛、促进认知和精神障碍恢复方面的作用,以及对其他功能障碍的影响和 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同时,本文深入探讨了VR技术目前的优势和不足,旨在深化医生和治疗师对VR技术的 认识、推动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新 的思路和参考。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主要与交通 事故、坠落、跌倒等暴力因素有关,可分为完全性损 伤和不完全性损伤,常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 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疼痛等症状,给患者 造成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也对家庭及社会造成 巨大的经济负担[1-2] 。从 1990 年至 2019 年,全球 SCI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患病率增加了81.5%,发病 率增加了 52.7%,2019 年,全球 SCI 患者人数达到 20.6万,新发病例为0.9万,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 增加[3] ;而近 5年,我国创伤性 SCI患者的平均年龄 为32.09~53.92岁,且高龄患者所占比重最大,男性 患者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86~4.73)∶1,这表 明中年男性是创伤性SCI患者的主要人群[4] 。目前 常用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有物理因子疗法、运动疗 法、作业疗法、中医疗法等。近年来,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VR)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替代疗 法,可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它是一种 基于计算机的新型技术,可模拟真实环境,使患者 在虚拟环境中获得沉浸感、真实感[5] 。因此,VR技 术在 SCI 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在运动、认 知、情绪、治疗态度等方面对患者进行调节,还提高 了患者治疗的配合度,为患者提供连续的真实体 验,这同时促进了神经的再生和可塑性[6] 。

  1 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

  VR 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交互技术,最初 主要是为游戏者提供多样化的虚拟环境体验。然 而,随着 VR 技术的发展,逐渐为疾病治疗提供安 全、有效的训练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务 工作者的负担,也为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可 能性。VR 技术通过控制器、手套和外骨骼等设备 为患者提供多种感官刺激和反馈,并模拟虚拟的交 互环境,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7] 。根据沉浸程度, VR可分为沉浸式、半沉浸式和非沉浸式[8] ,其中沉 浸 式 VR 借 助 头 戴 式 显 示 器(head-mounted display, HMD)阻挡外界环境的视线,使患者获得 高度沉浸感;半沉浸式 VR 可显示真实图像以提供 更多信息;而非沉浸式 VR 可在屏幕或墙壁上显示 虚拟图像[9] 。VR干预不仅能提高当前训练任务所 涉及的能力,还可完成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任务,因 此VR技术被视为有效、激励性的干预工具,可将治 疗期间获得的技能和能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并发 挥作用[10]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VR 技术通过创 造激励性、趣味性的模拟环境,为患者提供真实体 验,并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掌握一系列技能和任务导 向的方法技巧,从而提高患者的兴趣、发挥积极主 动性[11] 。此外,VR 技术不仅能强化认知功能和促 进大脑健康,还能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可控的环 境,用于日常活动训练,使患者重新学习技能并逐 渐获得功能独立性[12] 。常规治疗通常在医院进行, 但 SCI患者出院后仍需继续训练以确保治疗效果, 而 VR 技术突破了场地限制,居家训练也能达到有 效的治疗效果。例如,基于家庭的 VR 健身训练为 患者提供了便捷的康复治疗方法,患者可在医生的 远程监测和指导下居家锻炼,制定适合自己的训练 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任务量,以促进恢复、增 强体质,满足必要的身体活动需求[13] 。

  2 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机制

  VR 技术创建了高度交互性的虚拟环境,患者 在执行虚拟任务时会强烈激活视觉、前庭觉和本体 感觉系统[14] ,其交互特性能让患者主动参与训练过 程。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为响应学习、经验和适应 而形成新的结构和功能的能力,VR 技术可能通过 控制大脑接收的感觉输入,诱导神经变化并产生适 应性反应,其沉浸式特性允许进行交互式训练和模拟,以此激活大脑相关区域的神经、促进突触可塑 性,从而提高患者参与度并改善治疗效果[12] 。研究 者探究了基于VR技术的手部锻炼对初级和次级运 动区域诱导神经激活的影响,发现患者在复杂的 VR 环境中体验虚拟任务时,可激活与相关体验有 关的大脑区域,如感觉运动区域(背侧运动前区、辅 助运动区、前扣带回皮层、前顶叶内皮层以及颞上 回)[15] 。此外,沉浸式VR通过多感官输入能有效分 散患者的注意力,并直接阻断现实环境的感觉输 入,从而减少了感知疼痛的注意力,导致疼痛感减 弱,但其镇痛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将注意力 从诱发痛觉的有害刺激上转移开有关[16] 。另一项 试验研究了虚拟行走改善 SCI 后神经性疼痛的机 制,发现虚拟行走实现的正常步态行走体验对皮质 丘脑回路产生积极影响,其可能以适应性的方式激 活感觉运动皮层以及与感觉运动执行和控制相关 的皮层区域,从而调节与疼痛有关的神经递质失 调,进而减轻 SCI 患者疼痛感[17] 。大脑、脊髓或者 神经受损会影响患者的身体所有权,即对整个身体 和各部位的归属感,且这种归属感区别于外界事 物,VR技术可以改变患者对身体所有权的感知,学 者认为这种感知的改变可能降低了 SCI 患者的疼 痛水平[18] 。

  3 虚拟现实技术在评定脊髓损伤患 者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也是 制定康复治疗方案的前提与依据[19] ,同时也可预测 治疗后的效果和恢复程度。目前评定 SCI 患者功 能障碍主要采用临床评定量表,对感觉和运动功 能、认知、平衡、步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进 行检查。但临床评定量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微 小功能变化的评估效率和准确性较低,且易产生主 观倾向[20]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VR 技术逐渐应 用于 SCI患者的诊断评估,现已有用于评定功能障 碍的VR系统,以监测患者的治疗进展、记录患者执 行任务期间标准化的运动学数据,旨在为临床医生 提供更加客观、准确、量化的结果[21] ,在一定程度上 减少了主观偏移。如借助 VR 系统 Toyra 记录上肢 关节运动时在每个自由度上的运动学变量,以此评 估患者的功能障碍,并使用数学软件工具MATLAB 分析肩关节、肘关节和手腕的活动范围,并与功能 检查的临床评估量表同时使用,结果发现,临床量 表和运动学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临床 医生可根据这些信息补充评分量表,并制定治疗方 案,还可以预测患者治疗后的临床量表评分[21] 。此 外,与标准化认知测试相比,VR技术在评估认知功 能障碍方面有巨大潜力,准确度更高,灵敏度和特 异性超过85%,可作为推荐的筛查方法[22] 。头戴式 VR技术为患者提供了经济高效的动态姿势评估系 统,研发的 VR 综合平衡评估和训练系统(VRComBAT)创建了安全、实用的 VR 环境,用于评估 与姿势控制有关的感觉系统,未来可与认知评估相 结合,以评估双重任务对姿势控制权重的影响[23] 。

  4 虚拟现实技术在恢复脊髓损伤患 者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4.1 改善运动功能

  SCI 患者通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 碍,包括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肌肉萎缩、反射异 常等。与下肢相比,上肢许多关节的运动可以执行 精细的活动,这要归因于复杂的神经肌肉控制[24] 。 在日常生活中,上肢的活动减少或功能障碍会影响 肩部的使用[25] ,最终出现肩无力、肌肉萎缩、活动困 难等症状。我国创伤性 SCI 患者的损伤部位主要 是颈椎和胸椎,其中颈椎损伤率为 55%,胸椎损伤 率为21%[4] 。颈段和胸段SCI患者可能会丧失手臂 和手部的功能,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26] 。在传统 的康复治疗中,重要的就是进行早期干预,但长时 间的重复性动作会使患者感到无聊、失去动力,导 致配合度和积极性不高[19] 。相比之下,VR 技术和 机器人辅助训练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激励性的环境, 辅助患者执行重复性动作,以促进上肢运动学习, 并在患者能力范围内增加训练量[27] 。据报道[28] , VR训练改善了上肢运动功能、肌肉力量、协调控制 能力及活动范围,这证明了 VR 技术促进了 SCI 患 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在一项临床试验中,一名颈部 不完全性 SCI 患者接受了手部功能和握力的半沉 浸式 VR 训练,用 Sollerman 测试评估恢复效果,治 疗7 d后,患者右手得分为52,左手得分为60;治疗70 d后右手得分提高到 73,左手得分提高到 75,此 结果显示,VR技术增加了关节运动范围、促进了手 部功能恢复[29] 。VR技术与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干预 可以更明显地改善手臂、手部的功能,握力和韩国 版脊髓独立性测量评分显著提高;且与单独进行常 规康复训练相比,联合干预显著增强了握力、肘伸 肌力量、腕伸肌力量、外侧捏力和手掌捏力,此外, 患者可通过显示的分数得到积极反馈,这不仅激发 了患者的兴趣,还触发了运动学习过程[30] 。

  下肢运动范围是步态功能的关键决定因素之 一,且下肢肌肉力量可能是运动能力的重要决定因 素[31] ,直接影响患者的平衡和步行能力以及生活质 量水平等。试验表明,SCI 患者在经过 VR 增强下 肢训练后,与改善运动功能相关的特定大脑结构发 生了变化,而中枢神经系统内不同区域的结构变化 与慢性 SCI 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密切相关[32] 。VR 技术可增强神经康复,促进 SCI 患者的功能恢复。 VR 中的视觉反馈可能会激活自上而下的观察、运 动想象和感觉运动网络的执行,从而支持功能恢 复,而高强度的运动对大脑运动区域的强刺激可能 诱发皮质的可塑性变化,在为期一个月的 VR 增强 训练中,患者进行了超过5 000次的踝关节运动,同 时保持了高度的积极性、高水平的享受和高度集中 的注意力,训练后步态模式、速度、肌肉力量和平衡 能力都有了显著改善[33] 。VR训练可居家或在无人 监督的环境下进行,如一名不完全性 SCI 患者在 4 周内使用 YouKicker 系统进行无人监督式 VR 增强 训练,该系统提供了5个VR场景,以此训练坐姿和 站姿的足部和腿部运动,包括踝关节背屈、膝关节 伸展、腿部伸展或外展,共训练16~20次,每次持续 30~45 min,每条腿的重复性训练动作增加了大脑 高级运动区域的内部刺激,这可能诱导了可塑性变 化,从而增强了患者的下肢肌肉力量和功能性活 动,且整体功能评分有所提高,此外,也改善了64% 的参与者的踝关节背屈功能,这些变化也许提高了 患者的步行速度、稳定性和移动性[34] 。

  4.2 提高平衡和步行功能

  SCI后常表现肌力减弱甚至消失、肌张力异常、 腱反射异常等,这些导致患者躯干平衡稳定性变 差、协调控制能力降低。立位和坐位保持平衡对维 持躯干稳定性和步行能力至关重要,而恢复正常的 步行能力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不同的损 伤部位对 SCI 患者平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有所不 同,如高位胸椎 SCI 患者相较于低位胸椎 SCI 患者 的动态坐姿稳定性更差[35] 。VR技术通过视觉反馈 在视觉、躯体感觉和前庭信息之间产生冲突,以此 训练不同的感觉系统,除此之外,VR系统的反馈可 以升级,不断调整难度和任务量,在感觉运动训练 过程中挑战患者的静态和动态姿势控制,从而重新 训练姿势控制和平衡,这也使其成为老年人群预防 跌倒的有效工具[36] 。站立平衡不佳是导致步行能 力受损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半沉浸式VR训 练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平衡信心,显著提高稳定性极 限(limit of stability, LOS)测试和 Berg 平衡量表评 分,有效改善慢性不完全性 SCI患者的平衡和直立 活动以及姿势控制能力[37] 。此外,Lee 等[38] 研究表 明,VR 训练与常规康复疗法结合有助于提高 SCI 患者的坐姿平衡能力,并可能成为促进 SCI患者恢 复的重要方法之一。VR 干预对静、动态平衡以及 踢脚速度有积极影响,与干预前相比,参与虚拟足 球游戏的不完全性 SCI 患者在椅子站立测试、“起 立—行走”计时测试、10 m步行测试、踢速测试中的 表现更优,有效改善了股四头肌功能,这证明了VR 在改善不完全性 SCI患者平衡、步态功能和踢速方 面的有效性[39] 。踝关节的稳定性对维持平衡和步 行能力至关重要,而走在不光滑地面、上下楼梯或 运动时,踝关节扭伤的风险增加,导致稳定性变差。 而 VR 技术的应用能改善患者踝关节静、动态平衡 的不稳定性,增强患者的平衡感,若在物理治疗师 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训练,将更高效地发挥 VR 技 术的治疗效果[40] 。

  4.3 缓解疼痛

  SCI患者损伤平面以下不仅有感觉和运动功能 的缺失,还会出现疼痛的症状。SCI后疼痛人口统 计学调查显示,慢性疼痛在 SCI患者中几乎普遍存 在,其中神经性疼痛是 SCI 后的主要疼痛类型,约 有 86% 的疼痛患者患有神经性疼痛[41] 。临床上对 SCI后疼痛的治疗常采用物理因子治疗、行为干预 等方法[1] 。而VR技术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也显著 有效,其通过感官输入把注意力从疼痛中转移到虚 拟环境中,从而降低疼痛感[42-43] 。患者戴上 VR 眼 镜后产生一种虚拟腿部错觉,即将计算机图像中的 虚拟腿叠加在患者的真实腿上,同时反复触摸虚拟 腿和患者的腿,使患者将虚拟腿误认为是自己的腿[18] ;在另一项实验中,受试者佩戴 HMD 和耳机, 坐在椅子上,观察到虚拟腿与真实腿叠加在一起, 与此同时,研究者同时触摸受试者的背部及虚拟腿 部分,结果受试者感觉到背部和虚拟腿同时被触 摸;另外,给予全身错觉试验,用木棍对背部进行刺 激,并结合HMD反馈的视频记录,受试者感觉到后 背及虚拟身体同时被触摸,随后用 9 项问卷和 7 项 问卷分别对虚拟腿部错觉和全身错觉进行评估,发 现同步视觉和触觉刺激增强了虚幻所有权、触摸觉 和牵涉触摸,且当下背部与虚拟腿同步被刺激时,疼 痛显著减轻,这可能激活了代表下肢的皮质区域,表 明疼痛和多感觉虚拟腿部错觉的潜在中心共同表 征[44] 。与镜像疗法类似,VR技术主要通过视觉捕捉 减轻疼痛,恢复身体运动输出和感觉反馈的部分连 贯性,并通过提高参与度调节注意力,以达到长期 或短期的镇痛作用,副作用最小,且疗程次数增加 可增强疼痛缓解效果,因此,VR 技术是一种可行 的、非药物、非侵入性的缓解 SCI 后疼痛的替代方 案[45] 。此外,与2D屏幕设备相比,在相同的虚拟环 境下,3D头戴式VR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感[46] 。

  4.4 促进认知和精神障碍恢复

  SCI患者会存在认知和精神障碍,表现为记忆 力、注意力减退及空间失认等,这些功能障碍导致 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出现焦虑、抑郁、失眠、情 绪不振等精神症状。约有 29% 的 SCI 患者的认知 能力下降,SCI后患有认知障碍的风险几乎是正常 人的 13倍[47] ,而认知功能障碍会影响恢复效果[48] 。 传统的认知康复训练耗时长,且患者在短时间内无 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计算机认知训练缺 乏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模拟和交互性,从而导致训 练所获的技能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日常生活,而 VR 技术能有效处理这些问题[49] 。传统的运动训练和 VR 训练都能有效促进老年人认知和身体机能恢 复,但不同的是运动训练对额叶、颞叶和顶叶区有 积极影响,而 VR 训练对顶叶区有积极作用[50]。 Maresca 等[51] 对一名不完全性颈椎 SCI 患者进行两 个阶段的治疗,第一个阶段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心 理咨询、认知训练(standard cognitive training, SCT) 和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PT),分别进行 72 次 SCT和72次PT,结果显示,该患者除姿势控制改善 以外,仅轻微改善了定向力和情绪,减少了消极想 法;第二个阶段,分别进行 36次 SCT、36次 PT及 36 次 VR 训练,结果显示患者的执行能力、注意力、记 忆力和空间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焦虑和抑郁 症状减轻,且整体运动和平衡功能提高了。同样, VR 增强训练后,其中 7 名患者表示在超过一半的 训练后情绪有所提升[33] 。治疗焦虑症常用的暴露 疗法要求患者直面想象中的特定刺激,相比之下, VR 技术可创建与患者害怕或恐惧结构有关的环 境,这种恐惧环境为患者提供了真实体验的机会, 以达到激活或修改结构的目的[52] 。研究表明,VR 辅助设备通过吸引患者注意力以缓解紧张情绪,而 情绪的改善可能会延长耐力,从而利于患者的心理 健康并鼓励患者继续接受治疗[53] 。

  4.5 增强其他功能 高位

  SCI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肺通气量 下降、咳嗽咳痰、咯痰等肺功能的问题。而VR技术 可作为一种切实可靠的肺康复方法,增强肺功能的 康复效果,提高呼吸意识和放松技能,也可与生物 反馈结合,为不同患者提供特定的呼吸训练以促进 身体健康[54] 。杜宇鹏等[55] 探究了VR呼吸训练技术 对颈椎 SCI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所有患者均进行 常规呼吸功能训练,而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 VR 呼吸训练,6 周后,患者膈肌增厚率及移动度均得 到明显提高,其中试验组膈肌增厚率、移动度升高 及膈肌动作电位波幅均高于对照组,这表明与传统 呼吸训练相比,VR 呼吸训练可明显改善颈椎 SCI 患者膈肌运动功能。对于具有一定活动能力的SCI 患者而言,恢复或获得驾驶能力成为满足生活需要 的目标,而驾驶对身体状况有一定要求。VR 技术 可模拟城市和乡村道路、弯路、高速公路、隧道等驾 驶环境,提供高效、安全的驾驶技能培训,让患者获 得接近现实的驾驶体验,有益于提高驾驶技能、 减少对驾驶的恐惧[56] 。谢君杰等[57] 应用情景模 拟与现实互动康复系统(SilverFit)研究 VR 技术对 SCI截瘫患者功能独立性的影响,通过可视化虚拟 场景对胸腰段SCI患者进行轮椅基础训练,结果发 现,实验组比对照组训练的疗效更好,提示 VR 训 练能显著提高患者操纵轮椅的能力及功能独立 性。综上所述,VR 技术在 SCI 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日 益 广泛且多元化,为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 择(表1)。

虚拟现实技术在脊髓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4.6 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

  与单独使用 VR 技术相比,和其他技术联合干 预的治疗效果可能会更好。研究发现,相较于单独 使用 VR 技术,联合 VR 技术与经皮神经电刺激干 预表现出更好的镇痛效果,更大程度地降低了诱导 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反 应幅度,同时表明镇痛效果可能与转移更多的注意 力或调节情绪有关,例如,通过创造更自然和逼真 的环境、提供更身临其境的体验,可以增强镇痛效 果[58] 。目前已有将VR技术与生物反馈相结合的系 统,如基于VR技术的生物反馈呼吸康复训练系统, 该系统通过VR设备和呼吸数据传感器以生物反馈 的形式创建交互式虚拟场景,患者通过完成 VR 场 景中的训练任务改善呼吸功能,结果表明,与传统 呼吸训练相比,该系统提供了更好的训练效果和体 验,使康复训练更加积极[59] ;此外,VR 生物反馈干 预可作为增强传统2D生物反馈治疗焦虑症效果的 有效措施[60] 。交互式控制的虚拟步行系统能提供 与运动相关的实时视觉反馈,有研究利用该系统评 估了交互式虚拟反馈对 SCI 患者虚拟步行期间运 动想象疗法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纯的虚拟场景 静态演示相比,运动想象的生动性和速度显著提 高,因此,交互式虚拟反馈可能会增强 SCI 后运动 想象疗法干预的效果[61] ,且在结合VR系统的视觉、 听觉、触觉和热反馈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期间,患者 表现出高度的舒适体验感[62] 。对于下肢活动受限、 坐轮椅的 SCI 患者来说,联合 VR 技术和脑机接口 可加强残余的上肢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其自 主能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从而独立完成日常活 动[63] 。因此,VR 作为一种新兴且有效的辅助治疗 手段,可单独应用,亦可与其他技术联合干预,医生 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案。

  5 结语与展望

  本文主要论述了 VR 技术在 SCI 中的应用,研 究表明其对患者的评估和治疗有积极影响,其通过 虚拟环境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缓解疼痛,提高患者 的自理能力和恢复的自信心,使患者重新获得功能 独立性,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VR 技术解放了治 疗师的双手,减轻了医疗负担,也为居家康复提供 了可能性,且危险性较小。与常规治疗相比,VR环 境充满趣味,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专注度, 保证了治疗的效果和依从性。患者训练时可通过 实时反馈纠正错误动作,且与其他疗法联合干预的 效果更显著。VR 技术整合了运动学习原则,通过 提供实时多感官反馈、任务多样化、目标进展及以 任务为导向的重复训练,诱导神经结构的重组,促 进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64] 。此外,VR 技术 扩展了任务范围,部分自动化和量化了治疗程序, 并通过实时任务评估和奖励机制,激发患者的积极 性[24] 。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设定个性化的VR 训练任务,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当前,国外在神经康复、疼痛康复、心理康复、 呼吸康复等领域广泛应用 VR 技术,且多与其他技 术联合使用,在 SCI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运 动功能、缓解疼痛、促进认知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 及临床应用,而对 SCI 后其他功能障碍的研究较 少;与国外相比,国内VR技术在康复领域的应用范 围近年来不断扩大,主要涉及脑卒中康复、儿童康 复、认知康复及心理康复等,但整体普及度较低,且 在 SCI 患者康复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就目前的 VR 设备来说,成本高,价格昂贵,且部分 患者认为VR设备过于沉重,难以达到舒适的效果, 因此,导致其使用人群范围缩小。VR 技术在临床 应用中受医生经验和知识的影响,缺乏使用经验会 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不信任[65] 。此外,VR 训练侧 重于改善特定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效果 有限,且部分 SCI 患者质疑其治疗效果[7] 。同时, VR 干预可能会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 应。即使VR技术在改善功能障碍和疼痛管理等方 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当前研究多聚焦在短期效果 上,长期效果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且对整体功能影 响的研究较少[66] 。

  VR 技术在 SCI 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前景, 但目前尚未报道VR技术对SCI后其他功能障碍恢 复的影响,如膀胱功能障碍、直肠功能障碍等,这值 得深入探索。未来研究还应关注VR技术的最佳使 用时间和频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接受度、降低成 本、减少不良反应及探究长期疗效等。而与 VR 技 术相比,常规治疗方法注重整体康复,通过多种手 段促进患者功能障碍的全面恢复,并预防其进一步 加重;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心理压力、促 进心理健康;此外,常规治疗的成本相对较低,且多 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治 疗。因此,VR技术尚不能取代常规治疗方法,但相 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VR 技术将更好地应用于 疾病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