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医学影像技术问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论文格式要求是什么?

来源:月期刊咨询网汇总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近十年出版发文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论文格式要求

  投稿要求

  1 总体要求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可读性,力求重点突出,论点明确,资料详实,数据可靠,结构严谨,写作规范,表达准确,文字精炼。专家述评4000字左右,研究论著、综述5000字左右,经验交流一般不超过2500字,个案报道不超过1000字。

  2 题目 中文题目力求高度概括、言简意赅且能反映论文的主题,字数一般不超过25个汉字,尽量不设副标题,题目中尽量不使用阿拉伯数字开头。英文题目应与中文题目内容一致,以不超过15个实词为宜。

  3 作者 作者姓名标注在题目下方,按贡献大小排列,投稿后作者署名及顺序不得随意修改或变更。具备下列条件者可列为作者:①参加选题、研究工作并能解释论文有关问题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通信作者姓名应右上角加“*”,其应对全文内容负责,还应具有对读者提出的质疑进行答辩的能力和义务。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附有本人签字。作者名英文用汉语拼音,姓前名后,姓氏全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双名间不加连字符。例如:王小五,写为:WANG Xiaowu。姓氏“吕”的汉语拼音应为“LYU”。

  4 单位 在作者的下面写出单位的全称(具体到科室或院系)、省市和邮政编码。署名作者分别在多个单位者,应分别写出各单位的全称(具体到科室或院系),并用阿拉伯数字在对应的署名作者右上角标注。单位英文应与中文单位对应,查阅本单位官方网站或咨询相关职能部门,规范单位英文名称。

  5 基金项目 书写格式:××基金(编号)、××基金(编号)。基金论文投稿时应同时将基金项目批文扫描上传,上传文件应包括基金名称和编号、研究课题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起止时间。本刊将优先刊登基金论文。

  6 作者简介 书写格式: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学位,职称。研究方向,E-mail。汉族不必标注,尚未毕业者学位写为“在读××”,如“在读硕士”“在读博士”。本刊不支持共同第一作者。投稿时,系统信息中务必填写第一作者手机号。

  7 通信作者 通常为稿件所涉及研究工作的负责人,通信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单位、邮编和E-mail。本刊不支持共同第一作者。

  8 摘要 研究论著和综述均须附中、英文摘要,英文在前,中文在后;经验交流和个案报道不设摘要。摘要应以第三人称撰写,不宜超过400个汉字,不宜使用“我们”“作者”等词作为主语。研究论著的摘要应按结构式摘要的形式撰写,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四项。综述的摘要应按指示性摘要的形式撰写,简要叙述文章内容,无须按“四项式”编写。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拥有与文章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在有限的字数内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定性或定量信息,充分反映该研究的创新之处。英文摘要在300个实词左右,内容和形式要求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

  9 关键词 关键词以标引能表达全文主题概念的叙词2~5个,尽量少用自由词。中英文关键词须对应,以《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2002年版)》及《Mesh》内所列的主题词为准,英文关键词小写(专有名词除外),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10 正文标题层次 如:1 资料与方法(或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或实验动物),2 仪器与方法,3统计学分析……2 结果,3 讨论,一般不超过三级标题,文内序号使用圈码,如①、②、③……表示。

  11 伦理 人体及动物研究应通过人类和/或动物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或豁免,参照《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和《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批准或豁免应在资料与方法(或材料与方法)中加以说明,写出批准文号,并上传相关文件以备审核。人体研究须写明受试者是否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受试者,须由其监护人签署)。

  12 医学名词 应注意规范、标准、前后统一,原词过长且在文中多次(2次以上)出现者,可于括号内写出全称和缩写,以后用缩写。医学名词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医学名词为准。

  13 计量单位 采用国际单位制并严格执行国家标准GB 3100—3201《量和单位》的规定,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使用业内公认的非国际单位时,请给出换算公式。

  14 统计学符号和方法 以国家标准GB/T 3358.1-1993《统计学名词及符号》为准,样本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斜体;标准差用英文小写斜体s;t检验用英文小写t;F检验用英文大写F;卡方检验用希文斜体χ2;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斜体r;样本数用英文小写斜体n。需注明使用的统计学软件名称和版本,以及所使用的统计学方法;率的计算保留至小数点后2位,年龄需要提供±s或中位年龄,保留至小数点后1位;统计值保留至小数点后3位。

  15 图片 研究论著和个案报道均需附相应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图片分辨率应在300 dpi以上,JPG/JEPG格式,清晰度和对比度良好,请从医院图像工作站直接提取图像。每幅图上面以文本框形式标注序号,图片后应有图题和图说(解释图片内容的文字),文中应有图位。图中箭示或文字应有说明,病理图应注明染色方法及放大倍数。

  16 表格 本刊采用三线表,表格随文,应标有表序号、表题,文中应有表位。

  17 利益冲突 应在文章最后声明作者利益冲突,如不存在需要声明的利益冲突时须写明“利益冲突:全体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18 作者贡献 在利益冲突后列出作者贡献,请按照署名顺序列出,主要包括研究方面(指导、研究设计、研究实施、图像分析、图像处理、数据分析)、文章方面(查阅文献、撰写文章、修改文章、审阅文章)和其他方面(统计分析、经费支持)。

  19 致谢 参考文献之前可根据实际情况以致谢形式列出对研究工作有帮助的其他人。

  20 参考文献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仅限于作者直接阅读的近5年的文献,尽量不用二次文献,无特殊需要不必罗列众所周知的教科书或某些陈旧史料,提倡引用国内外同行新近发表的研究论文为参考文献,引用论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断章取义。除个案报道外,参考文献应至少来源于5种以上的期刊,研究论著参考文献不少于13条,综述参考文献应不少于20条。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按每条文献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逐条列于文后,并在文内引用处用右上角加方括号注明序号。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如下:

  [1] LOPERA J E, TRIMMER C K, LAMBA R, et al. MDCT angiography of mesenteric bypass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J]. AJR Am J Roentgenol, 2009,193(5):1439-1445.

  [2] 王琪,洪楠.外科切除右肺上叶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式选择影响因素[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2,38(9):1327-1330.

  [3] 李婉莹,蔡胜,李建初,等.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1,37(6):949-952.

进入期刊首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已发表格式范文参考


1.二尖瓣环分离的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

作者:刘秋颖,宋敏,窦静,王晓红,王甜甜,柏青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射洪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二尖瓣环分离;超声心动描记术

  [摘 要] 目的 观察二尖瓣环分离(MAD)的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90人经胸超声心动图 检查资料,基于超声测量二尖瓣后叶附着点与左心室后壁距离并判断是否存在 MAD,据以划分 MAD 组 与 非 MAD (NMAD)组,对比组间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参数;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为自变量、有无 MAD 为因变量,采 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临床特征及超声心动图参数与 MAD 的相关性。结果 共检出 186例(186/990, 18.79%)MAD。MAD组患者年龄、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前后径(LVD)、二尖瓣舒张晚期流速(A)及二尖瓣口舒 张早期流速(E)/A 均小于 NMAD组,而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占比高于 NMAD组(P 均年龄及经胸超声心动 图所测 A、E/A 均与 MAD相关(P 均结论 MAD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均有一定特征性。

  二 尖 瓣 环 分 离 (mitralannular disjunction, MAD)指二尖瓣纤维环解剖结构变异,其特征为二尖 瓣铰链点(主要是后叶)与左心室游离壁顶部分离而向 左心房侧移位。MAD 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 相关,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1]。是否存在 MAD 对选 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拟行外科二尖瓣成形术时, 缩短甚至消除 MAD 有助于恢复瓣环正常解剖结构; 拟行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时,MAD 可增加手 术难度;且存在 MAD 更易发生相同区域心外膜血肿 和心包压塞[2]。本研究观察 MAD 临床及经胸超声心 动图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2024年 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因体检、术 前检查、心血 管 疾 病 等 而 接 受 经 胸 超 声 心 动 图 检 查 的990人,男585人、女405人,年龄1~94岁、中位 年龄57岁。990人中,321名无明显异常[可存在轻 微及以 下 心 脏 瓣 叶 病 变、轻 度 及 以 下 二 尖 瓣 反 流 (mitralregurgitation,MR)且 无 其 他 心 脏 疾 病[3]]、 669例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后者包括77例高血压[4]、 278例冠心病、88例先天性心脏病、86例二尖瓣脱垂 (其中13例为巴洛综合征)[3]、40例主动脉疾病、31 例心 肌 疾 病 (包 括 肥 厚 型 心 肌 病 和 心 肌 淀 粉 样 变)[5-6]、17例 心 包 炎、15 例 心 律 失 常 及 37 例 肺 栓 塞。排除心房颤动、心脏瓣叶或瓣环严重钙化,以及 植入人工瓣膜或曾接受二尖瓣成形术者。本研究经 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HZXJY-PJ-2024-20)。

  1.2 仪器与方法 由2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 超声科医师 A、B采用PhilipsIEElite超声诊断仪、频 率2.5~5.5MHz的S5-1探头, PhilipsEPIQ7 型 超 声 仪、频 率 3.5~5.5 MHz的 S5~1 探头, 或 MindrayR7W 型超声仪、频率 3.5~5.5 MHz的 SP5-1U 探头 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左心 室长轴切面观察二尖瓣后叶附着 点 与 左 心 室 后 壁 的 相 对 位 置 关 系,局部放大该区域,以二尖瓣后 叶插入点为上缘、左心房与左心 室后壁心肌交界处为下缘,测量 其间距,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该值≥2mm 时判定 为 MAD [7]。 见 图 1。 同 时 测 量 二 尖 瓣 环 前 后 径 (diameteroftheannularofmitralvalve,AMVD)、左 心房前后径(diameterofleftatrial,LAD)、左心室前 后径(diameterofleftventricle,LVD);采用双平面 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of leftventricle,LVEF),于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二尖瓣 口舒张早期流速(velocityofearlydiastole,E)、舒张 晚期流 速 (velocityoflatediastole,A)并 获 得 E/A 值。间隔3个月后随机抽取40例 MAD,由医师 A、B 再次进行上述测量。

  1.3 统计学分析 采 用 SPSS19.0 统 计 分 析 软 件。 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 示 偏 态 分 布 计 量 资 料, 组间行秩和检验;以x-±s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 间行t检验。采用χ 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以组间差 异有统计 学 意 义 的 临 床 及 超 声 心 动 图 参 数 为 自 变 量、有无 MAD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 归分析观察临床特征及超声心动图参数与 MAD 的 相 关 性。 以 组 内 相 关 系 数 (intra-class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二尖 瓣后叶附着 点 与 左 心 室 后 壁 距 离 结 果 的 一 致 性,以 ICC>0.75为一致性较好。P为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2 结果

  共检出186例(186/990,18.79%)MAD,即 MAD 组186 例、非 MAD(non-MAD,NMAD)组 804 人。 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二尖瓣后叶附着点与左心室 后壁距离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好(ICC=0.817、0.979,P 均见表1及图2~4。

  186例 MAD 中,67 例临床 无明显异常、119 例罹患心血管 疾病,其二尖瓣后叶附着点与左 心室 后 壁 距 离 分 别 为 (5.1± 1.6)mm及(4.9±1.6)mm,差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t=0.643,P= 0.521)。其中14例二尖瓣脱垂 患者二尖瓣后叶附着点与左心室 后壁距离[(5.8±2.2)mm]大于 无 二 尖 瓣 脱 垂 者 [(4.9 ± 1.6)mm,t = 2.077, P = 0.039)]。

  MAD 组 患 者 年 龄、LAD、 LVD、A 及 E/A 均小于 NMAD 组,而出现中度及以上 MR 者占 比 高 于 NMAD 组 (P 均 < 0.05);组间其余临床及超声心动 图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见表2。年龄、A 及 E/A 均 与 MAD 相 关 (P 均 < 0.05),见表3。

MAD检出率及 MAD距离

  3 讨论

  MAD 无 特 异 性 临 床 表 现, 其发病率尚不明确。本研究纳入 的990人中,经胸超声心动图检 出186 例 MAD,提 示 正 常 人 及 心 血 管 疾 病 患 者 中 均 可 见 MAD,尤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 检出率最高,达32.95%,而在心 律 失 常 患 者 中 的 检 出 率 为 26.67%,在主动脉病变患者中的 检 出 率 为 20.00%,与 既 往 研 究[8]基本相似。CHIVULESCU 等[9]纳入168例马方综合征(n= 103)或 洛 伊-迪 茨 综 合 征 (n= 65),其 中 MAD 检 出 率 达 41.07% (69/168),提 示 MAD可能与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存在关联。本研究于 17例心包炎患者中均未检出 MAD,可能与心包粘连 限 制 左 心 室 游 离 壁 及 左 房 室 环 运 动 有 关。 ERIKSSON 等[10]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 修复术后巴洛综合征患者,发现 MAD 为晚期二尖瓣 黏液样变性的常见形态学改变之一,可见于98%晚期 巴洛综合征患者。

  目前普遍认为 MAD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猝死 密切相关。CARMO 等[11]指出,MAD 严重程度与心 律失常相关,MAD 距离>8.5 mm 为非持续性室性 心动过速的预测因素。DEJGAARD 等[12]报道,MAD 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4.48%(40/116),其中 12.07%(14/116)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事件(心搏骤停 和持续性室速)。EZZEDDINE 等[13]的电解剖标测研 究结果显示,室性心律失常的异常双极信号最常见于

990人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

MAD区域。本研究中无明显异常个体与存在 MAD心 血管疾病患者之间二尖瓣后叶附着点与左心室后壁距 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距离在伴 MAD心律失常患者 仅为(3.2±1.3)mm,可能由于本研究纳入心律失常病 例数少、且较严重者更少有关,有待后续进一步分析。

  MAD典型影像学表现为二尖瓣后叶-左心房连接 点与左心室后壁顶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分离;经胸超 声心动图适用于筛查 MAD [8]。心室舒张时左心室后 壁顶部位于二尖瓣后叶附着点正下方,二者呈纵向平 行关系,可能无法清晰显示 MAD;经胸超声心动图收 缩末期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更易于检出 MAD。部 分 MAD伴二尖瓣环收缩期外向卷曲运动者组织多普 勒超声表现为左心室侧壁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加快, 呈“尖顶军盔征”[14]。

  KONDA 等[7]研究发现,MAD 组左心房直径及 容积指数、年龄均小于 NMAD组。本研究中 MAD组 患者年龄、LAD及 LVD 均小于 NMAD 组,与上述研 究相符,提示左心径线较小的年轻人更易出现 MAD, 原因可能在于伴 MAD二尖瓣脱垂的年轻患者一经确 诊后多及时接受手术干预,成年后即不再出现 MAD; 且左心室大小与年龄相关。本研究 MAD 组出现中度 及以上 MR者占比高于 NMAD 组。正常情况下二尖 瓣后环与左心室游离壁同步运动,心室收缩时其向下 向内运动;存在 MAD时,二尖瓣后环在收缩期跟随左 心房壁向外向上运动,整个二尖瓣环反常性扩张及“去 马鞍化”,影响瓣叶闭合而导致或加重 MR。本研究 MAD组 A 及 E/A 均低于 NMAD 组,且回归分析结 果显示二者均与 MAD 相关,推测 MAD 患者二尖瓣 铰链点向心房侧移位导致心房壁有效面积减小,而 A 峰形成机制为舒张晚期左心房主动收缩;存在 MAD 时,左心房 容 积 缩 小、主 动 收 缩 能 力 减 弱 而 致 A 峰 降低。

  综上,MAD 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均有一 定特征性。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样本量分 布不均,有待后续进一步完善。

2.影像组学及人工智能用于肾脏肿瘤研究进展

作者:赵甜甜,吴山,武志峰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医学科学院

关键词:肾肿瘤;人工智能;影像组学

  [摘 要] 肾脏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近年来影像组学及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为精准诊断及鉴别肾脏肿瘤,评 估分级、分期及治疗指导等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就影像组学及 AI技术用于肾脏肿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肾脏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早期诊断及鉴别 诊断良、恶性肿瘤至关重要[1-3]。组织病理学为诊断肾 脏肿瘤的“金标准”,但有创,且存在取样偏差[4];CT 及 MRI等传统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肾脏肿瘤大小及位 置等形态学特征,但用于定量分析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较低[5],且 对 乏 脂 肪 性 血 管 平 滑 肌 脂 肪 瘤 (fat-poor angiomyolipoma,fp-AML) 或 肾 周 脂 肪 浸 润 (perirenalfatinvolvement,PFI)等诊断价值有限[6-7]。 影像组学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的发 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就影像组学及 AI技术用于肾脏肿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诊断肾肿瘤

  1.1 鉴别诊断肾脏良、恶性肿瘤

  1.1.1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 与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RCC) AML是肾 脏最常见良性肿瘤,约5%脂肪含量极低(即fp-AML) 者影像学表现与 RCC 类似,导致鉴别困难[8]。JIAN 等[8]联合 MRT2WI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motion,IVIM)序列所见肾脏肿瘤特征与 尿肌酐指标构建的多模态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鉴别fpAML与 RCC的准确率高达93.1%,有助于突破单一 模态的局限性。DAI等[6]采用 nnU-Net自动对 CT所示肾脏肿瘤进行三维分割,其构建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模 型 鉴 别 直 径 肾 肿 瘤 (包 括 RCC及fp-AML等)的效能与资深放射科医师无显著 差异[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0.80vs. 0.84]。

  1.1.2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oncocytoma,RO)与 RCC RO 属良性肿瘤,但其形态学特征和血流动力 学 行 为 与 RCC 高 度 相 似[9]。FRANCISCHELLO 等[10]提取平扫、增强动脉期及静脉期 CT 所示肿瘤影 像组学特征,发现多期相联合模型鉴别 RO 与肾透明 细胞癌(clearcellRCC,ccRCC)的效能最高,而动脉 期10HU 模型的鉴别能力可与之媲美,证实单期相模 型鉴别二者具有可行性。有学者[9]采用遗传算法提取 肿瘤过渡区 CT 影像组学特征,所获模型可有效鉴别 ccRCC与 RO。YANG 等[11]提取肿瘤三期相(皮髓质 期、实质期及排泄期)CT 影像组学特征以建立模型, 其 中,三 期 相 联 合 模 型 鉴 别 RO 与 嫌 色 RCC (chromophobeRCC,ChRCC)的效能最高,在验证集 的 AUC达0.973。上述研究突破了传统影像学基于 中央星状瘢痕等特征进行鉴别的局限性,可为鉴别诊 断 RO 与 RCC提供更为客观的定量参数。

  1.1.3 肾脏良性囊肿与 RCC 鉴别肾脏良性囊肿与 囊性 RCC(cysticRCC,cRCC)为临床难点。Bosniak 分级为当前应用最广的肾囊性病变分类系统,但区分 良性与潜在恶性病变、尤其ⅡF和Ⅲ类囊肿的能力有 限,其 分 类 诊 断 肾 囊 性 病 变 的 特 异 度 仅 74% [12]。 ZHAO 等[12]基于322例 Bosniak Ⅱ~Ⅳ类肾脏囊肿 平扫 及 皮 质 期 CT 影 像 组 学 特 征 构 建 的 随 机 森 林 (randomforest,RF)、支 持 向 量 机 (supportvector machine,SVM)及逻辑回归(logisticregression,LR) 模型 用 于 鉴 别 复 杂 肾 囊 肿 与 RCC 的 能 力 均 较 佳, AUC均 大 于 0.950;平 扫 RF 模 型 (AUC:0.941± 0.022)与平扫 SVM 模型(AUC:0.897±0.048)对于 ⅡF~Ⅲ类囊肿的鉴别效能均显著优于平扫 LR 模型 (AUC:0.715±0.216)。另有研究[13]基于空间编码时间解码架构的三维 ResNet50构建 CT 影像组学模 型并进行多中心验证,发现皮髓质期与实质期 联 合 CT 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肾脏良、恶性囊性病灶效能甚 佳,其 在 外 部 测 试 集 的 AUC 达 0.998,显 著 优 于 Bosniak分级-2019(AUC=0.869)及其他机器学习模 型(AUC:0.902~0.968)。未来基于 DL 联合临床特 征(如肾功能指标、病理分子标记)构建多模态影像组 学模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辅助临床实现个体 化诊疗。

  1.2 鉴别诊断不同亚型 RCC 影像组学联合 AI技 术为评估 RCC亚型提供了高效、客观的辅助工具,具 有极大 临 床 应 用 潜 力。RCC 主 要 分 为 ccRCC 和 非 ccRCC(non-ccRCC)[14];前 者 占 70% ~80%,恶 性 程 度高、易 转 移,而 后 者 中 的 乳 头 状 RCC(papillary RCC,PRCC)和 ChRCC则预后相对较好[15]。精准评 估 RCC亚型对临床诊疗至关重要。近年已有多种 AI 技术用于鉴别不同亚型 RCC。ZUO 等[16]基于肾脏肿 瘤CT 数据建立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neural network,CNN)模型鉴别 PRCC与 ChRCC的效能较 佳,且模型可训练参数越少、准确率越高,可能与训练 参数过多将致模型欠拟合或过拟合有关。减影技术可 突出肿瘤强化特征,清晰显示强化与非强化区域而提 升诊断精度。刘奇峰等[17]提出减影影像组学方法,主 要通过对增强三期与平扫 CT 图像进行差值处理而构 建模型,所获临床-影像学特征联合皮髓质期减影组学 模 型 鉴 别 ccRCC 与 non-ccRCC 的 AUC 最 高 (0.973)。

  2 评估分级及分期

  2.1 RCC WHO/国 际 泌 尿 病 理 学 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ofUrologicalPathology,ISUP)分级 病理 分 级 是 预 测 ccRCC 预 后 的 重 要 指 标。2016 年, WHO/ISUP提出ccRCC分级系统,即以Ⅰ~Ⅱ级为 低 级 别、Ⅲ ~ Ⅳ 级 为 高 级 别[18]。GAO 等[19] 基 于 ccRCC多期相增强 CT 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用于评估直 径级别的能力较佳,其在训练集和测试 集的 AUC分别为0.940和0.902。ccRCC 在不同增 强期相的 CT 表现与其分级显著相关,以实质期模型 评估其级别的稳定性最佳;可能原因在于实质期对比 剂开始渗透至肾盂和输尿管,此时ccRCC达稳定峰值 增强状态,特征更为显著[20]。此外,利用瘤周微环境 影像组学分析可进一步预测ccRCC 分级。研究[4]发 现,联合应用瘤内与瘤周5mm 范围内脂肪组织 CT 影像组学特征可准确反映高级别ccRCC 侵袭性生物 学行为及其所致组织异质性改变;进一步引入 AI技 术可显著优化传统影像学分析流程:基于 TranUNet 架构自动分割模型分割ccRCCCT 图像、提取肾周脂 肪影像组学特征可减少人工操作误差、提高分割准确 性和 可 重 复 性,用 于 评 估 ccRCC 病 理 分 级 效 能 较佳[21]。

  2.2 RCCTNM 分期 TNM 分期是 RCC 核心分期 系统,其 准 确 性 直 接 影 响 治 疗 方 案 和 预 后。CT 和MRI虽能有效评估 RCC 大小及转移,但对判断肿瘤 是否突破解剖标志物(如肾包膜或 Gerota筋膜)仍存 在明显 局 限,而 后 者 为 判 断 Ⅲ、Ⅳ 期 RCC 的 关 键 指 标[22]。部 分 研 究 尝 试 以 影 像 组 学 自 动 进 行 RCC TNM 分期。YAŞAR 等[23]报道,利用纹理分析可检 出肉眼难以观察到的 RCCCT 特征,且 TNM 低分期 组(Ⅰ~Ⅱ期)“最小值”和“长期低灰度强调”显著升 高,而高分期组(Ⅲ~Ⅳ期)的“能量”和“总能量”更具 预测价值;此外,“灰度不均匀性”和“运行长度不均匀 性”升 高 提 示 RCC 侵 袭 性 强、预 后 不 良。相 比 单 能 CT,双能 CT(dual-energyCT,DECT)采用基于混合 能量图像(mixedenergyimage,MEI)、虚拟非对比增 强图像(virtualnon-contrastedimage,VNC)和碘基 质 分 解 图 像 (iodine-based materialdecomposition image,IMDI)等多模态图像的融合技术,可显著提高 组织分辨率和识别能力;利用 MEI与IMDI融合模型 进行 RCCTNM 分期的 AUC达0.96 [24]。

  PFI指 RCC 肿瘤细胞突破肾纤维囊或直接与肾 周脂肪接触[25],与 其 TNM 分 期 显 著 有 关[26]。增 强 CT 判断 RCC微浸润和脂肪组织异质性的能力不足; 引入影像组学可显著提高诊断 PFI效能。LIU 等[25] 针对 RCC不同区域划分的瘤内及瘤周 ROI而构建的 7种 CT 影像组学模型评估 RCCPFI的效能无明显差 异,其 中 瘤 周 3 mm CT 影 像 组 学 模 型 AUC 最 高 (0.926),提示局部大范围肾周脂肪组织特征可能不利 于判断 PFI状态。此外,利用SHAP可定量表达复杂 且抽象的影像组学特征,进一步强化 PFI预测模型用 于 RCC的价值[27]。目前针对预测 PFI的 RCC 研究 多基于其他机器学习方法,未来可进一步拓展 DL 领 域、探索更多技术。

  3 指导治疗

  3.1 评估手术治疗 RCC 复杂程度 肾周脂肪粘连 (adherentperinephricfat,APF)为 增 加 手 术 治 疗 RCC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28]。影像组学为术前无创 评估 RCC APF 的可靠手段,有助于优化术前风险分 层。传统梅奥粘连概率(Mayoadhesiveprobability, MAP)评 分 虽 能 基 于 CT 或 MRI 量 化 评 估 RCC APF,但受主观因素影响,且观察者间一致性有限[7]。 影像组学技术为无创预测 RCC APF 提供了新的途 径。MÜHLBAUER等[29]联合 RCCCT 影像组学特 征、MAP评分及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构建 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其中,基于单一“小波-LHH(L= low,H =high)变 换 灰 度 共 生 矩 阵 (graylevelcooccurrencematrix,GLCM)相关性”特征的 LR 模型 预测 APF效能最佳,其在测试集的 AUC 为0.90,但 预测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价值有限。LE 等[7]基 于 RCC增强 T1WI特征构建的预测 APF的 SVM 模 型在外部验证集的敏感度(100%)远高于传统 MAP 评分(57.1%),且形态特征(体积/表面积)和纹理特征 (灰度大小非均匀性)对模型贡献度较高。

  3.2 筛选ccRCC靶向治疗获益人群 ccRCC所涉突 变基 因 主 要 包 括 VHL、PBRM1、BAP1 和 SETD2 等,虽然相 对 较 少,但 对 靶 向 治 疗 尤 为 重 要,特 别 是 BAP1。根据有无 BAP1突变可将ccRCC 分为突变 型与野生型,后者对靶向治疗反应更好、预后更佳;据 此筛选治疗获益者可指导临床干预。FENG 等[30]基 于54例ccRCCCT 数据建立的影像组学 RF 模型用 于预测 BAP1突变的 AUC 为0.77。目前用于预测 RCC基因突变的影像组学 AI研究多存在样本量不 足、缺乏外部验证等局限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4 小结与展望

  影像组学及 AI技术为诊断、评估及治疗肾脏肿 瘤提供了重要工具,但仍面临较多挑战:①缺乏标注数 据的统一标准,导致模型可重复性有限;②多为单中 心、小样本研究;③算法可解释性较弱,计算资源消耗 大,对临床转化构成限制。未来应聚焦算法优化与标 准化体系建设,引入自动化技术,依托云计算实现多中 心数据共享及验证;同时加强影像组学与基因组学、病 理学的 多 模 态 融 合,构 建 智 能 系 统,推 动 助 力 精 准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