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成人教育论文

高校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作为

发布时间:2011-02-26 10:25:21更新时间:2021-03-08 15:52:46 1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引起的,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则成了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毕业生顺理成章成为了当今社会重要的人才资源,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据统计,2000~200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115、145、212、280、338、413、495、559万人,到2009年达611万毕业生。在大学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倍受人们的关注,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但大学生却找不到匹配的工作单位;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这一矛盾的因素颇多,究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宣称,当前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高校等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艰巨而紧迫,而如何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则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望文生义,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为寻找并维持匹配的工作所具备的综合能力。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则把就业能力定义为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需要的能力,包括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转换应具备的最初就业能力,也包括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的胜任力。简而言之,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技能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锻炼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尽管社会各界对就业能力的定义有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工作的一种能力,具体而言,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社会工作通用能力、专业技能和求职技能。

  1、社会工作通用能力主要包括环境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英语和电脑运用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乐观自信、诚实守信等,即古语“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通用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

  2、专业技能是指大学生经过规范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它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

  3、求职技能顾名思义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合理运用技巧和方法以便成功实现求职的能力。求职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智慧和自信。大学生掌握了求职技巧和方法,就会使求职活动更科学有效,就会在竞争中鹤立鸡群。求职能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采集整理分析信息能力、自我职业定位能力、善待机遇的能力等,这是决定大学生成功就业,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理性、成熟、自主和多元,就业能力也不断提高,但由于高校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缺失,提高就业能力还停留在“无师自通”的层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社会工作通用能力较差,竞争优势不明显。就业能力不是单纯的某项技能,而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养的体现。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盲目追求高薪或“央企”,只讲条件不谈奉献,缺乏对求职岗位的理解与热爱,选择工作时拈轻怕重;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还出现了重专业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特长、重实用轻素质等倾向;心理素质也差强人意,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明显缺乏基本工作能力;人文素质不高,用人单位往往将企业文化与人才素质结合起来,不仅要求大学生基础扎实、技能过硬,而且要个性健康、品德高尚、意志坚强、人格独立,然而个别大学生忽略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并重,不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人文精神欠缺,综合素质不过硬,发展不全面,就业效果不理想。

  2、专业技能不足,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一些毕业生由于并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显而易见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也就不足为奇了。就业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主要方式,就业能力的高低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经过社会的检验,得到社会的承认。就业不仅是综合素质的展示,更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部分大学生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意识,竞争优势不突出。

  3、就业技能欠缺,关键时刻错失良机。就业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大学生应该充分准备、准确定位、主动出击、果断决策,然而不具备这些能力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在应聘时缺乏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甚至在用人单位初步认可录用的时候却因自己优柔寡断、不善言辞而将就业机会拱手相让。个别大学生职业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准、自荐材料千篇一律、职业心理准备不足,出现缺乏自信、过于理想化、盲目从众、瞻前顾后、见异思迁、高不成低不就等现象,这也是大学生难“被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1、高校应该细分就业市场,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逐渐到来,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而滞后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相对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外在因素,高校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结构失衡等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更深层的原因。大多数高校都是按照学科、专业划分的学历教育。在质量和数量上不能为社会输送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导致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要不相符。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忽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新的社会背景迫切要求高校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是提高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关键。高校要走开放式的专业建设路子,大力倡导和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制订、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高校积极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合作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高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合作企业双向介入,使学生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

  2、充分利用班级辅导员这一重要资源,让辅导员给自己的学生教授职业生涯课程,帮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培养提高就业能力。

  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长期的交往接触,学生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劣势或不足都在辅导员的掌握之中,让辅导员给自己的学生教授职业生涯课程并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最合理的举措。同时辅导员应该根据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课程,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的相关知识,树立职业理想。绝大多数的大一新生对自己的未来是迷茫的,辅导员就应该因势利导,针对这一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立自己的理想职业,辅导员就应该帮助学生依据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

  第二阶段:修正职业理想,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培养理想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通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大二的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已经有所了解,辅导员就要因材施教,和学生一起进行全面总结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指导大学生有目的的去了解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要求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等,并在大学生活中指导学生有意识的锻炼未来职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质。

  第三阶段: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能力。辅导员设计并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尤其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是以检验和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第四阶段:在就业之前辅导员要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求职技巧和能力,让大学生在求职时能游刃有余地推销自己,成功实现就业。

  3、科学合理地进行“理论+实践”的课程设置,提倡大学生“零距离上岗”。大学生除了必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让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专业实训、实习,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不断提升核心就业能力。

  4、全员动员,广泛采集就业信息。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与社会用人单位经常联系,要把这些用人单位请进来与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给学生推销自己的机会,没有用人单位来,学生有再多的能力和应聘技巧都是徒劳。同时高校还要广泛动员师生员工,积极收集大学生就业信息,高校很多老师都在社会有兼职工作,这些老师利用好这一资源可以解决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次,很多学生家长也有相关的用人信息和需求,学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充分利用团学组织,开展与就业相关的主题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很多,但要实现大学生的成功就业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配合,继续推进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全晓松《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

  (2)罗家豪.王晓珍《浅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09(28)

  (3)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职业教育研究》2009(5)(4)曾琦斐《谈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chengrenjiaoyulw/2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