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城市管理论文

城市发展论文创新型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4-05-28 14:12:42更新时间:2014-05-28 14:13:10 1

  唐山市在省内率先实现了以传统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发展现代化以后,已开始进入到以产业科技化、信息化为重要标志的第二次产业发展现代化进程。在新的发展阶段,最大的产业发展挑战来自于:要从依靠低成本的资源化竞争转变到依靠独特技术价值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上来;从单纯依靠引进技术、依赖政府投资作用转变到引进和自主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上来。

  摘要:唐山市在促进创新型产业发展中,致力于构建合理有效的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将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创新型产业发展能力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课题。在长期的借鉴、探索和实践中,唐山市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创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规范,囊括了产业指导政策、产业创新扶持政策、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与保护政策等。唐山市在宏观、中观、微观等面上形成了建设创新型城市所需要的政策体系保障。

  关键词: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措施

  作为省域中心城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唐山需要在产业结构中对自主式发展创新进行探索与实践,从创新型产业发展中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的渠道和路径;从创新中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竞争力引擎和突破口,这些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启动科技创新的进一步深化推进。

  1唐山市创新型产业发展的现状

  1.1创新型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现状

  唐山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特别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河北省域中心城市、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领头羊的建设目标提出后,唐山市更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创新型产业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通过积极探索并惊醒结构创新,着力消除产业发展中科技创新即使体制的障碍,有效的促进了城市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政策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深化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好政府在实现创新型产业优质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1.2唐山市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从R&D经费来源结构看,唐山创新型产业结构中,企业资金的比例不断增加。从所占比例来看,唐山市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基本上来自于企业自身融资及政府项目注资,缺少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之间的有效资金流动。

  从研发活动的类型上看,目前唐山市创新型产业整体产品及技术研发活动的集中在实验或验证阶段,且主要集中在新产品初级研发领域,而对影响中长期竞争力提升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型研究重视不足,且在这两个领域占全体基础创新内容的比例存在下降的趋势。

  从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技术交易量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这三项指标来衡量唐山市创新型产业发展活动的产出效果,唐山市基础创新活动仍存在着不足。

  2唐山市创新型产业发展中融资现状

  在唐山市创新产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各个主题上,具体为政府投资总量不足、税收政策存在薄弱环节、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①政府科技投入实际水平。2001年以来,唐山市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逐年增加,并一直呈上升趋势。从省内比较来看,唐山市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总量但仍落后于省内的石家庄市,并远落后于同等城市发展规模的东部青岛、苏州等城市。2011年唐山市大型科技企业的生产性科研经费来源中,政府部门的资金占其所筹集科技经费的比例中国有企业最高,达到32.06%,“三资企业”位于其他类型企业之外的最低位置,只有不到1%,全部大中型企业科研经费资金来源中,政府部门提供的资金比重只有不到3%,与国内主要沿海开放城市相比差距明显。

  ②科技创新经费资助来源。目前唐山市中小企业科技经费的外在来源过分依赖项目资助。省市各级出台了较多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项目,这些专项基金包括以下方面:科技创新、市场开拓、产业发展、人才创业、就业促进、专利及知识产权资助、现代农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等。目前绝大部分企业在科技经费投入上,由于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能力偏弱,所以外在经费主要依赖项目投资。

  ③科研机构市场筹资能力。目前,唐山市科研机构科技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投入,技术性收入在其经费来源中的比例很少,这给产业创新管理中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带来较大的压力。实际上,科研院所偏向于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而不是基础性研究,因此更加应当面向市场提升筹资能力,提高通过技术产权市场、风险投资的筹资能力。

  3唐山市创新型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政府职能不清导致创新型产业发展效率不高。唐山市创新型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期,如何发挥政府的有效作用已在探索之中,且由于全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相对缓慢,其职能常在行政职能的行使中出现错位、缺位或越位的情况。唐山市创新型产业建设发展中,政府作用效能的发挥也存在一些问题。

  ②多种因素制约创新型产业内的企业创新活动。以企业的R&D经费和从事技术活动的人数总体投入规模来比较,“十一五”时期,企业的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且上升趋势明显,但同时,从事科技活动人数规模与全市各行业就业规模相比成下降趋势目前比较而言唐山市发展差距确实很大。创新能力也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③整体产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在创新的能力不强。消化吸收本质上是对先进技术的学习过程,是后发地区追赶先进地区实践中积累和形成自身技术能力的一条便捷途径。但是,在产业实际发展中,产业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长期缺乏足够重视,只引进而不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已经成为产业创新和金属进步的惯性问题。唐山产业发展也在提问题上表现突出,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和再创新经费投入偏少,是导致企业二次创新能力和自主产品的开发能力不强的原因之一。唐山的新型工业化通过技术引进,使产业规模和制造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并未有效形成产业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协调提升。目前,产业体系中大部分企业依然陷于“引进——引进——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大部分产品仍然停留在初级加工、组装的初级阶段。4唐山市创新型产业发展的原则及思路

  ①优先确立创新型产业发展的战略重心。产业发展创新不是单纯的产业内部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问题,也并非割裂的企业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问题,而是技术、教育、经济、社会和创新发展有机结合的系统性问题,是全方位多层次促进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观念、体制、和机制协同创新的系统性工程。在优质发展创新型产业的要求下,针对唐山市产业发展创新中存在的差距和障碍。应首先确立创新型产业发展的战略重内内容,即从局部、分裂的创新向全面、一体化的创新深化;从以物为本、有形的创新想以人为本、无形的创新转移,特别是要强化文化层面上、组织层面上的创新架构;既要充分借鉴其他沿海发达城市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企业建设和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现阶段唐山城市发展的事情特点与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

  ②以提升技术吸收能力为重要目标。世界主要发达区域的创新型产业发展经验表明,产业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企业,而不是政府。企业在创新型产业发展中建设的核心内容即在于创新潜力的积累与发挥能量。只有行业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同时又具备产业发展中创新所需要的物质、资金、人才、信息、政策条件等必备要素,创新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并迅速推广;只有进行意识、主动的创新工作才会在产业发展中具有内在的连续性。而在其中,政府的责任是非歧视性地向产业内部各种所有制、各种规模企业提供必要的环境识别、条件创造和支持与保障性服务,以推动创新型产业中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培育。

  ③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落实基础。鼓励引进有助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相关优势企业,以吸引技术利用型研发直接投资为切入口,注重提高对本地企业的技术扩散,进而向吸引技术增长型研发机构的目标过渡。集中科技和人力资源,在某些创新型产业规制重的细分市场或某一专业技术应用领域内,大力承接外域产业研发的外包业务,培育具有强产业竞争力的区域性研发基地。

  ④完善技术**和支撑系统。政府强力投入并介于产业创新活动的局面亟待调整,为此,偏重于产业项目引进的传统利用外来资源战略亟需拓宽。从全省范围来看,唐山外部资源利用中应积极关注吸引外国风险投资公司的进入,积极扩展政府先导基金的运作范围向中小科技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投融资保障;着力提高创新型产业科技园区和孵化器的管理机制,不断增强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创新型产业中科技企业成长的摇篮;开放技术与产权交易中心功能,加快发展多层次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建立开放的技术交易网络;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机构,形成**服务的网络系统,更好得为创新型产业企业提供支持性服务。

  ⑤集聚优质产业创新型人才。人才是产业技术依附的重要载体,国际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外语资源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进行自主创新是技术扩散和技术升级的重要解体,是利用外部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唐山以往利用外部资源偏重于资金流、生产流,而忽视技术流、人才流,对此,应有效作出结构性调整,积极吸引外域人才资源特别是海外人才资源,不仅使其成为扩大引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且可以极大丰富产业创新型产业发展中的智力来源。

  5结语

  唐山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产业发展领导和管理机构,建立多部门联合各班公机制,或成立专门的产业技术创新管理咨询机构,该机构应直接对主管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管领导负责,将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的相关部分职能进行剥离,并赋予到新的产业创新管理咨询机构。唐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就应到既考虑到城市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领头羊的发展特色,依据唐山城市目前的发展阶段,构建具有唐山特点的现代创新型产业体系。同时,充分考虑唐山的区域范围内的企业特点和产业布局特征,真正建立起一企业主体的创新型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刘阳,李艳红.创新型城市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2,(1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chengshiguanlilw/38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