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城市规划论文

从自下而上角度去思考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6-25 09:21:40更新时间:2023-07-06 11:21:26 1

从自下而上角度去思考城市规划
王勃 孙丹

摘要: 城市规划是自上而下的,但如果我们按照自下而上的角度去从新反思我们的规划工作,就会发现存在的很多问题。
关键词: 自下而上、生活方式、限制因素

成功的规划师必然掌握着某些准则,正是由于在设计过程中,他们或有意或无意的遵循着这些准则,才能保证一个方案在技术、艺术和商业上的成功。
可是,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一下,设计方案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就方案本身而言,面向的群体不同,“成功”的标准也会不同,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和坏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着。
金字塔结构
上图的金字塔结构,表示规划所面向最直接的四个群体,在这四个对象中,每一个追求的目标都是不同的,规划的过程是从这个金字塔的顶端到底端,也就我们常说的自上而下的规划。但是,当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规划必然要从自上而下的模式向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变,最终达到两者的平衡。
政 府——关注宏观上的问题,崇尚大的尺度感和政绩工程,巴黎的轴线,天安门广场的气势,悉尼歌剧院的标志性……
开发商——利益的最大化,品牌(继续为了更大的利益服务)……
设计师——自己的方案能够建成,迎合各方的要求,协调各方矛盾……
使用者——方便、舒适、生态、经济……
作为设计师,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起到一个协调的作用,在技术上合理的构想在实践中往往不一定行得通,很多看似合理的东西在使用中 却问题百出。五合国际“一栋洋房”的设计和策划营销模式虽然值得学习,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规划师,要做的不仅仅是从市场考虑,我们不光要“向权利述说真理”,还要以更专业和前瞻的眼光,替使用者想到并力求解决更多的问题。
抛开市场的要求,单从技术上和艺术上,自下而上的思考,为何不能从其它角度开始我们的规划。
一、生活方式
每年,中国城市建设量最大项目的是住宅,提起住宅,每个规划师的脑海里都会在瞬间浮现出精彩的构图,醒目的轴线,高低错落的点式、板式,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完美,可如果我们换种角度去思考,不禁要问,一个好的规划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可以根据周边的山水环境,设计出出一条条的景观轴线;我们可以凭着经验,规划出错落有致的空间;我们可以按照规划局的任务书和开发商的要求,画出一张张漂亮的效果图和平面,但是,当你问一个身在其中的居民,他可能说不出这个方案的优点。
站在一个使用者的角度,他不会以上帝的视角看你的小区平面,评价其中的构图和轴线;他也无法从一个专业的试点,品味点式、板式、多层、高层搭配出的空间。他更关心的是,如果在这里生活,生活方式会有什么样的转变。
王澍在“钱江时代”这个居住小区规划的项目中,把15m深、21m长、6m高的空间作为“基本构造单位”,无论住在哪一层、哪一高度,住户都会有2层院落建筑的场所限定感,重新确立住宅和土地的关联。这个项目的建筑用地极不规则,狭长而扭曲,通过扭曲的院落,设计有效化解了15m大进深住宅通常会产生的诸多问题,充分利用了基地的不规则,并实现了超过5的容积率和城市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密度。每一户,无论住在什么高度,都有前院和后院,每个院子都可以种植植物, 并为一半住户设计了配有滴灌系统的种植池。可自由选择的园艺活动不仅是在提倡一种正在消逝的生活方式,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住户可以凭借植物重建场所的归属感。这已经不是普通的住宅设计,而是在知道不能回避规定性的同时,实验一种能容纳自发性的城市居住方式,显示一种对土地的眷恋,在设计城市住宅的同时思考对城市的超越。
 


图1 钱江时代局部效果图


(图1 钱江时代局部效果图)
山本理显规划并设计的“SOHO现代城”全部采用基底平面为27.3m×27.3m的塔楼,并与南侧河岸边的干道呈30°偏南布置。 由南至北大至分三个高度:南部最低,为12~16层,中间为20~28层,北部为30~33层。纵向高中低3栋组成一个组团。30°偏角和由低至高的组合,是为了解决高层塔楼的日照间距,更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用地效率。高层塔楼分别设有1至4层不同高度的裙房。裙房之间以小区道路、架空廓桥相连,并有下沉庭院和屋顶平台穿插其中。裙房作为小区的各种商业服务设施、不同高度的交通系统,也使小区真正实现人车分流。SOHO在当时更多的是来自于意识形态上而不是它的产品,SOHO为当时那些由于价格原因无法租用写字楼却需要占据一个意识形态制高点的客户群体,提供了一个心理和形象的平衡点,也提供了一种生活和工作融合的生活方式。
 


图2 SOHO现代城平面图
(图2 SOHO现代城平面图)
奥托在“北京印象”项目中,把17万平方米的住宅设计在一栋楼里,用类似集合住宅的设计方式把用于公建的设计方法用到住宅设计中。一条中轴线,长城式的板楼,5个合院,高低错落的建筑,让居住建筑在空间与环境上内外一体,相互融合。
 
图3 北京印象平面图

(图3 北京印象平面图)
我们总是习惯的认为,住宅无非就是点式和板式的排列组合,但如果我们换种思路,住宅的形式绝不只是那么简单,因为住宅不仅仅是居住的建筑,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是息息相关的。在我们面对一个方案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换种角度,抛弃传统的设计模式,将住宅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统一去考虑,从人们的生活方式出发,将存在的问题完整的解决。
二、限制因素
如果从人们的生活方式出发是一种主动的设计,那么,在一开始把一些限制因素考虑进去并有重点的留意,从“什么是不能做的”这点出发,这种方法就是一种被动的设计方式,一个方案可以平凡、普通,但如果这个方案能避免很多不利的问题,它仍不失为一个优秀的方案。比如,以下一些限制因素我们的设计中就经常被忽略:
1、声环境
声环境的问题,在实际的规划中,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在规划中我们会尽可能的利用所有可利用的空间,但是,干道的交通性引起的噪声必然会对沿线的建筑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仅仅依靠二、三十米的沿路绿化带来衰减噪声,能起到的作用并不理想。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来看,沿干道两侧即使遵守4类噪声环境标准,白天和夜晚也会达到70分贝和55分贝。而《健康住宅室内噪声标准》规定,卧室、起居室白天和夜晚最低的三级标准分别是50分贝和40分贝,在关窗的情况下,室内外声级差10分贝,这就是要求就是算常年不开窗,住宅至少也要退后道路缘石线50米以上。由于噪声属于一定区域内的复合多频噪声,所以受到半径的影响,住宅在6-11层受噪声影响最大。沿路的高层的建筑4层以上对绿化带阻挡的噪音效果并不明显,靠隔声窗和声障屏来衰减噪声既增加成本,也会影响城市的景观,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从最开始的住宅规划和交通规划上入手去解决。
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路网密度无法降低,我们不能单纯为了减少居住区的噪声而忽略城市的整体交通,于是,设想出下面的并不复杂的解决方式:
1) 在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居住区的选址是十分重要的,理想的城市分区和路网要把一个城市严格的划分为工业、混合和住宅区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做居住区规划前要调查一下所在地一下有关交通噪声方面的问题,并作为一个主要因素来考虑,决定选址是否合适。
2)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中,地块沿主干路的一侧尽可能的规划成对噪声不敏感的用地,如商业用地,它们可以形成良好的噪声屏障。
3) 如果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沿干道地块的规划定位就是居住用地,在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中,尽可能不要把建筑平行于干道布置,而尽量与干道错开一定角度,并要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其它的衰减噪声的方式。
4) 居住小区的封闭式管理虽然可以减少外来车辆带来的噪声,但存在更多的弊端,而且如果打通这些封闭的道路,会比不断加宽一条或几条主要道路更有利于解决交通问题,毕竟,这些道路的交通量产生的噪声要比主干路小得多。
2、户型
中国住宅的户型普遍设计深度不够,这是大家公认的。其实户型的问题是最好解决的,但也是最难解决的。说它好解决,是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只要在已经设计好的优秀的户型里,寻找你所需要的,安插组合在居住小区里就可以了;说它不好解决,是因为人们普遍对户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开发商由于利益的驱使,最终将一个个优秀的户型改动得面目全非。
1) 一个90平米的两室两厅,如果单纯为了追求更大的建筑面积,只需沿进深方向拉长2米,户型面积就可以达到近105平,可仍然是两室两厅,多出的交通面积利用率并不高。如果同样的90平米两室两厅,沿开间方向扩大2米,在达到105平后可做成三室一厅,利用率高,可如果这样做,小区的容积率必然要降低。
2) 一直以来,没有一个规范、法规或标准能够正确评判一个户型的好与不好,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出一个标注,它可以量化的给出一个户型的品质,这样对设计才会有约束,市场才会更加规范。
3) 对使用者而言,户型和生活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对开发商而言,好的户型和差的户型开发成本差别并不大(不包括刚才说的单纯为了提高容积率而降低户型质量的恶劣行为),如果你是个有心计的设计师,完全可以在户型上多下一番功夫,同区位、周边配套和绿化景观相比,这绝对是用低成本获得高回报的一个亮点。
4) 如果可能的话,未来可以采用过这样一种设计和建设模式,在住宅的建设过程中只做承重的柱和剪力墙,设计者可以提供几种推荐的隔墙搭建模式供使用者参考,在根据使用者的建议最后灵活搭建隔墙,这种方式可以使大家都少走不少弯路,在整个流程效率提高的前提下,还可以大大节省成本和不必要的开销,并能有效且有针对性的提高居住质量。

对于一个方案,其中真正的存在问题,只有使用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得到,在实际的工作中,可能我们要顾及更多其它的问题,无法自由的开展我们的思路,而且,我们也无法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因为,解决矛盾的同时又会带来新的矛盾。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只在表面上下功夫。愿本文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规划从业人员,在闲暇的时候,不妨换种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事业,思考一下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该做什么,我们必须做什么,并在设计的过程中尽力去发现、去处理这些问题,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么,做和不做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画的短短的一条线,也会关系到很多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澍 垂直院宅杭州钱江时代 世界建筑 2006.03
2、张雷 建筑之外的SOHO和SOHO之外的建筑 时代建筑 2004.05
3、马森,陈劲松 “北京印象”的启示 2003.02
4、孙秀敏,徐忆红,颜淼,郭宇红 居住区交通噪声污染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的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7.0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chengshiguihualw/13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