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城市规划论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昆山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1-02-26 13:51:25更新时间:2023-10-25 14:32:55 1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昆山遇到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外部交通的主动对接、对接虹桥枢纽、资源约束下发展路径的破解等三个方面来探讨昆山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新机遇和新挑战发展策略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产业调整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区域间合作与竞争出现了新机遇、新挑战,从外部交通的主动对接,资源瓶颈的破解和统筹发展再思考等来探讨昆山的应对之策,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1外部交通的主动对接
  1.1虹桥枢纽对昆山影响
  虹桥枢纽连接沪宁、沪杭和沪苏浙,处于长三角大都市圈的结构中心,汇集航空、公路和铁路三大运输体系。(航空:2条飞机跑道、24个候机坪;铁路:京沪高铁5小时,沪宁城铁1.5小时,沪杭城铁38分钟,5条铁路汇集于此,与上海地铁体系衔接)。空中、地面和地下复合式交通集运体系的虹桥枢纽,带来巨大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快速流动,对昆山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1.1.1.对二产的影响——生产要素输入、输出更加便捷
  昆山的优势在于IT制造业,IT制造业的优势在于交通。交通优势是考量IT制造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主要标准。虹桥枢纽的建设拉近昆山与世界的距离,更加方便来自世界的客商和货物输入、输出。如何应对枢纽带来生产要素流动加快这个命题,是昆山制定IT产业对策重要方向。
  1.1.2.对三产的影响——高密度流量促成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核心特征是高密度的流量,从而产生高效率;让人的工作和生活需求目标在最便捷条件下达成,是服务业集聚区的首要条件,也是形成集聚优势的重要原因。虹桥枢纽带来的巨大人流、物流、信息流将对昆山地区尤其是将与上海地铁11号线相连的花桥国际商务城的服务业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如何利用这些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形成服务业集聚区是昆山又一制定对策的方向。
  1.2.昆山对接虹桥枢纽举措
  1.2.1.交通上的无缝对接——高铁、城铁、轨道、高速、航道
  实现与虹桥枢纽多种交通利用方式的“无缝”对接,包括:高铁、城铁的对接;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延伸;高速公路的对接;提升苏申外港线等内河航道等级,强化昆山与洋山港的联系。
  1.2.2.生产要素专用通道建设——IT要素流动绿色通道
  虹桥枢纽带来长三角1.5小时的经济圈,各个城市的交通优势都普遍得到提升。生产要素流动加快的优势,对于每个城市都将显得不是很明显。
  昆山将如何利用虹桥枢纽的便捷?彻底地、完全的把仅有交通的优势发挥出来,昆山与这些城市最后拼得最有可能的就是“生产要素流动通道”的便利。全力进行主要生产要素流动通道建设,如“IT要素流动绿色通道”。
  通道建设内容包括:开设IT要素流动绿色通道,免除过境的运输费用,大型IT企业的IT产品运输费用由政府承担等等,努力构建“世界的IT看昆山,昆山的IT靠通道”。通道建设将使得投资者认为“不在上海,就是上海”,将IT产业的交通成本降到最低,把昆山IT产业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1.2.3.转承节点建设——充分利用高密度流量,强化服务业集聚区
  虹桥枢纽承载着国家发展战略,加速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经济的发展将从沿海向沿江纵深推进。更多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驻,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企业总部将落户于此。
  昆山相比上海服务业的优势在于:相对低廉的房价、地价,更好的政府服务,更优越的环境等。转承节点建设就是要强化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将高密度流量的跨国公司、企业总部吸引来昆山,吸引来花桥国际商贸城。
  虹桥枢纽的建设,昆山正因为独具优势的地理位置成为首当其冲的受益,可共享枢纽,成为昆山新一轮发展的“催化剂”。
  2资源约束下发展路径的破解
  2.1.瓶颈的现状
  以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局部生态环境牺牲为代价,已不足继续支撑昆山持续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土地瓶颈、环境瓶颈等。
  2.1.1.土地瓶颈——仅够维持5-6年的发展
  昆山市域总面积为927.68平方公里,目前基本农田的保护指标约42万亩(280平方公里),河湖面积约176平方公里,已建用地342.77平方公里,扣除以上用地,昆山可用建设用地面积为128.9平方公里,2000-2008年昆山城乡建设用地年均增加约22平方公里,按照此速度,仅够维持5-6年。
  2.1.2.环境瓶颈——各种污染与江南水乡相悖
  昆山目前已属于水质型缺水城市;空气中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全年最大日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水环境质量较差;水污染问题严峻等等。
  各种资源的瓶颈已成制约城市发展,如何化解这些瓶颈,保持城市可持续高效发展,未来发展的道路指向何方?是对策探索的出发点。
  2.2.破解资源约束的对策探索
  2.2.1.对策之一: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率
  2008年昆山市的总用地地均GDP1.62亿元/平方公里。各镇(区)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产出差异很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玉山镇的城镇建设用地地均高效产出(开发区、玉山镇地均产出分别为14.44亿元/平方公里和6.94亿元/平方公里),表明中心城区的集聚发展有利于发展效益的提升和发展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加强集聚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率是有效的对策。
  2.2.2.对策之二:经济战略转变、产业转型与落实空间、企业提升构成“三位一体”
  (1)经济发展战略:三轮驱动
  经济发展战略逐步从“投资拉动”驱动向“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三轮驱动转变。昆山当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8:65.3:33.9,现状经济的发展是由二产尤其是外资驱动的IT制造业拉动,因外资企业与本地经济、社会联系相对较少,二产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小、层次低,不利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造成三产比重偏低(深圳GDP1500亿时,三产比重为1:48.4:50.6),昆山产业结构出现二产独大的现象,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不符合“大城市”的要求。
  在迈向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在资源约束趋紧的条件下,一套复杂丰富、完整多样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大城市”抵御各种危机的强力保障。
  昆山当前制定“大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就是由以前单一的“外资拉动”战略转变到“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三轮驱动,提高“大城市”经济战略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体体现在“创造制造业的辉煌,引导消费拉动内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三轮驱动。
  经济战略落实到产业上就是二产向三产逐步转变,加强二产和三产的融合,增强产业内生活力,推动二三产业的中间连接,引导产业内部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要继续全力发挥IT制造业的优势,更加注重加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紧紧抓住生产性服务业这个重心。
  (2)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强化IT、壮大新兴、淘汰传统,搭建“大城市”脊梁
  昆山当前制造业的整体特点表现为以外资为主(外资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接近90%);类型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企业以大中规模为主(大、中型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接近四分之三);类别以重型产业为主(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四分之三)。
  表12001年和2008年昆山市工业产值前十的行业比较表
  2001年 2008年
  行业门类 工业产值(亿元) 行业门类 工业产值(亿元)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93.47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2545.2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36.66 通用设备制造业 264.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5.9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12.0
  造纸及纸制品业 29.17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211.9
  普通机械制造业 26.0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61.1
  金属制品业 24.73 专用设备制造业 148.4
  纺织业 19.62 塑料制品业 122.2
  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 19.24 仪器仪表及办公制造业 107.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7.06 造纸及纸制品业 93.5
  皮革、毛皮、羽绒加工业 16.52 金属制品业 87.7
  数据来源:昆山市统计年鉴
  如上表所示,2008年昆山已经形成了千亿级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9%。未来的发展还是应继续强化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构建国内外著名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研发创新、技术服务和产业发展的引领中心。加大IT产业的纵深,增强产业链深度和韧度,实现IT产品的多样化,将昆山的IT产业发挥到极致。
  昆山当前交通设备制造业已经名列工业产值产出的第五,高达161.1亿元,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必须及时进行引导,利用先进制造业基础,做大做强新装备制造业,如轨道交通设备、航空航天设备、港口作业设备制造业等。提前抢夺轨道交通设备、航空航天设备、港口作业设备的国内外市场。同时积极培育在国内外市场上处于需求上升发展阶段的产业,如个性化电子产品、环保能源和新材料等。
  淘汰、转移、改造传统产业,设置产业发展门槛,对于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量多、污染重的产业,逐步改造或迁出;对于转移无望,企业难以维持生存的产业或产品则主动淘汰;对于具有潜在优势的传统企业,积极利用现代技术与先进管理水平进行改造。
  按照地区特性,基于产业轴带分布现状,积极营造形成8大产业空间:阳澄湖休闲度假区、北部先进制造业集中区、玉山生活服务集聚区、昆山开发区综合发展区、吴淞江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花桥商务区、现代都市农业区、水乡古镇旅游区。
  将IT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向相应的产业空间集中。形成特色鲜明、具有活力的产业空间体系,搭建起昆山“大城市”的脊梁,组织好昆山城市的空间体系,达到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相互促进。
  (3)企业发展路径:提升应对、引导转型、避免转移
  企业应对危机的对策无非是转业、转型、转移。东莞低端的传统工业,在金融危机中一败涂地,倒闭或停产的企业数以千计。这种事实表明层次低的加工贸易型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经不起冲击;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不仅能独善其身,还能抓住契机,乘势而进。
  积极引导企业转型,拉长产业链。要壮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移,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自主品牌发展,促使企业逐步转型升级。
  昆山经历金融危机洗礼,危机后快速回暖的企业,如IT企业中(微星)将产品转向价格低廉、核心功能齐备的“小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实现“薄利多销”,IT企业实行了产品多样化。抗住了危机,积累了抵抗危机的经验。
  3统筹发展的再思考
  昆山片区到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的趋势,城市的形态与产业结构相关性提高,与地均产出的效率相关性也高,昆山的城乡统筹发展也在遵循城市化集聚发展的一般规律。“大城市”给昆山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顺势而为。
  3.1.引导要素集聚
  以规划调控城乡资源配置,与交通引导集聚和设施引导集聚有效结合,强化产业发展必须向园区集中,鼓励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向城镇社区转移,以政府规划与市场配置共同引导和促进要素流动,提高城乡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做大做强产业基地,提高集中度,形成拳头产品。
  3.2.突出特色
  昆山的城乡一体化注重规划一体化、产业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就业社保的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以社会管理一体化等八个方面的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不应用城市的规划建设模式对待乡村发展。昆山新时期的城乡统筹应当高度重视城市和乡村的差异性,从内在机制联系探索城乡和谐发展的创新模式,寻求从被动相关走向主动互补协作的新型城乡关系,突出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产业格局、空间结构和景观特色。
  3.3.合理利用文化资源
  以南部水乡古镇片区、北部阳澄湖休闲度假片区和中心城区之间的特色交通联系为导向,结合客运枢纽布局,构筑市域旅游休闲廊道。全市域形成“两区三带多点”的景观风貌结构。两区:指西北部湖荡景观区和南部传统水乡景观区。三带:中部的吴淞江景观带、南部水乡景观区内部的东西向景观带、西侧联系南北向两个景观区的纵向景观带。多点:乡村聚落景观节点、古镇风貌景观节点和新镇风貌景观节点。
  4总结
  昆山的“大城市”建设,将在虹桥枢纽推动下,按照三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丰富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科学的产业空间布局来达到单位土地GDP的提高,破解昆山当前突出的金融危机、资源约束等不利的因素。
  参考文献:
  [1]王伶俐.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服务外包:驱动力、趋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9,(03).
  [2]王赛芝.金融危机下温州民营企业的挑战与机遇[J].特区经济,2009,(05).
  [3]于光军.“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形势[J].实践(党的教育版),2009,(01).
  [4]弘扬.“昆山之路”建设“小康苏州”[J].求是,2006,(11).
  [5]关秀丽.全球金融危机对印度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09,(01).
  [6]张胜,黄岩.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设计[J].上海建设科技,2007,(05).
  [7]赵海波,顾承东,林晨,刘武君.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研究与策划[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11).
  [8]张安峰.虹桥枢纽综合交通规划[J].上海建设科技,2007,(02).
  [9]毕湘利,毕艳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方案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1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chengshiguihualw/5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