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初等教育论文

构建开放自主的语文课堂教学——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2011-03-16 11:19:02更新时间:2011-03-16 11:19:02 1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让课堂教学彰显生命的活力我尝试构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四步教学法:引领导读,整体感知;自读自悟,激起生疑;研读探究,促其释疑;巩固延伸,拓展提高。实现了学生与课本、学生与生活、课本与生活的对话,使语文阅读教学充满生活和生命的气息。
  关键词:课堂教学彰显生命活力四步教学法自主学习
  伴随着新世纪激越的旋律,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像一股春风扑面而来,全新的理念充盈着头脑,如何让这些新的课堂理念渗透进自己的课堂?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后,在认真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收集、整理、加工、提升以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互动为基础,共同参与经历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尝试着把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四步运行结构:即“引领导读,整体感知——自读自悟,激起生疑——研读探究,促其释疑——巩固延伸,拓展提高”的教学模式。
  一、引领导读,整体感知
  这是初读课文阶段,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上进行,在读之前应做必要的发动,用以激发学习动机,引起阅读兴趣。如提出预习要求,介绍课文背景或作者,创设相应情景,动手进行某些操作等。如在教学《小露珠》一文时,我以自编的谜语导入新课:“晶莹闪亮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树叶做摇篮,那是自然一奇观。”当学生说出谜底后,我又顺势激发读书热情“你想进一步了解小露珠吗?”请读课文吧。教学中也可揭题引思,如在教学《江南春》时,直接板书课题问:看到这首诗,你一定被诗中的景色所陶醉,让我们随着画面去领略一下江南美丽的风光吧!然后借助课件步入诗境,再现青山怀抱、莺歌燕舞的美丽风光。这样就很快把学生引入读书的殿堂,开始了阅读实践的第一步。在此提出初读要求:不认识的新字生词,通过查字典或请教别人,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正确每个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在初读课文阶段,要让学生充分的读,确实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二、自读自悟,激起生疑
  我国古代就有“学贵自得”“学贵自化”的说法。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求学生学会阅读方法:(1)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2)复习回忆有关旧知识,并与新知识相联系;(3)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4)做自学笔记,可适当做批注,勾划出关键词语;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作阅读感悟。
  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欣赏感悟都必然带有浓重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学生阅读时,我绝不以自己的思想、喜好、阅读方式、思维模式来束缚限制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特别是现在的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式段式。如《北大荒的秋天》《东方之珠》《桂林山水》《迷人的张家界》等等,这些课文完全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要学生自由的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了,挖掘也就深入了,对文章的理解相应的也就更到位了。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感悟。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当儿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变得热爱学习。《九寨沟》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旅游胜地九寨沟的自然景观、珍禽异兽。文辞清新,尤其是描绘湖泊的那一段让人如身临其境,久久迷醉其中。我以前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1)、自读后,问:你最喜欢湖泊的什么特点?学生圈画有关语句,讨论。
  (2)、指名汇报学习情况,结合解词析句。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景物的美,读出对湖泊的喜爱之情。
  当时对这个语段的教学,我自己认为也注重了“悟”的过程和语言智能的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语言积累等方面有了发展,但总是在感觉学生是在我设计的框框里学,被动地学,热情是在老师的启发、激励下的热情,感悟和体验都不深。后来再教学这一课时,注入新的理念,我是这样处理的:
  (1)、教师:同学们,我们准备参观九寨沟的湖泊,现在你就是导游,你要用最拿手的方法向大家介绍这个景点,看谁赢得的游客多。于是学生分组学习,或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谈谈、读读、议议;或用绘画的形式,画一画湖泊美景;或收集资料,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湖泊图片、资料等。
  (2)组织交流汇报。
  一些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画的湖泊,例如:我画了一个清澈透明的湖泊,湖底画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因为课文里写着“湖底石块色彩斑斓”。又如:我把青山、白云等各种倒影花在水面,因为课文中讲“雪峰、森林、蓝天、白云倒映在湖水里,湖水五彩缤纷,被称为‘五花海’、‘五彩池’”。一部分学生用朗读的方法,教师配上课件,视觉听觉相融,意境悠然美妙。几个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照片、资料,这样就走出课文,开拓了学生视野。还有一位学生说他曾经去过九寨沟,向大家介绍了他亲眼目睹的湖泊……
  (3)读出自己的感情。
  有了以上两方面的学习基础,学生最终还要回到课文中来,否则教学中只重视让学生自读自悟,有时就会停留在对文章的表面理解上,为了使学生对课文有深层次的理解体会,把课内外知识相融合,使学生边读边思,真切体会语言魅力。
  三、研读探究、促其释疑。
  解疑的过程,是一个讨论、研究、探索的过程,它彻底改变教师
  讲,学生听的习惯做法,课堂上是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这种讨论,有时是个人发言,有时是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跟据问题深浅和难度大小分别让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另外解疑的过程又是个调控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控制,根据教材要求,把问题分类处理;涉及本节课重点教授的内容,要重点突破;涉及下节课的内容,可鼓励学生课下思考;涉及以后学习的内容,可鼓励学有余力者进行课外研究。总之,灵活自然、巧妙、恰当的方式进行诱导、点拨、启发示范。从而引导学生再读书。
  (1)、深奥句段有疑惑的问题、引导正确理解和感悟体验。
  对于实在难以理解的深奥句段,我就大胆的讲。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谈碰壁”一事中,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由于学生不了解鲁迅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以至于出现这样的回答:“那天停电了”,“那天没有月亮。”让人啼笑皆非。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畅讲”,老师不讲,学生怎么悟也悟不出几十年前的事来。这时候老师的讲,实际上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体验。
  (2)、重点片段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词句与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感兴趣的重点片段指导朗读,有些句子或段落,就先让学生读,读后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给予评价指导。有些句子或段落,老师先范读,再让学生练习读,体会语感,加深理解,读出感情。对某些字面意思并不难懂而感情真挚,语言优美的句段,学生想读而读不出感情时,我就运用激情的语言渲染气氛,再现情景,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让学生读得情真意切。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文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描述老天鹅一次次用自己的身躯扑打冰面的场景。学生读不出老天鹅舍己为群、无私奉献的品质,我就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进行感情铺垫:“老天鹅一次次腾空而起,而后让自己的身躯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冰面上沾着老天鹅的片片羽毛,映照着老天鹅的斑斑血迹,如果你就是其中一只天鹅,目睹着这一切,你的心情会怎样?”再让学生通过练习,进而读出老天鹅的无私奉献的品质、读出对老天鹅的敬佩之情。
  四、 巩固延伸、拓展提高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
  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要求下:
  1、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作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没有终结。每一人阅读,每一次阅读,都是文本内涵的再次挖掘。每次新课后,我总是对学生说:“想做点什么作业吗?”学生则是畅谈“老师,我想对文中的人说说心里话”;“我想画一幅画,来表达我的心情”;“我想把文中的精彩语段背下来。”从学生嘴里说出来的作业内容,远比老师权威性的命令发布有创新精神。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学习能动性的体现。
  2、基础知识不可丢。在布置自主性、合作性作业的时候,我认为,对基础性的、工具性的知识不能放弃,根据课文的特点,课后的适当巩固与强化也是必要的。我们不能丢掉双基搞课改。基础不牢,何来创新呢?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文字材料或相关的语文活动,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外语文学习与课堂语文教学有机衔接,拓展语文学习时空。如学完《少年闰土》后给学生推荐鲁迅的《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学完《一路花香》、《李时珍夜宿山寺》、《三袋麦子》等课文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将是我永远追求的,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实,我将不断地实践,实践再实践。
  
  参考文献及资料: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
  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chudengjioayulw/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