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犯罪学论文

犯罪学专业博士小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3-11-20 15:20:38更新时间:2013-11-20 15:21:09 1

  21世纪是个社会结构急剧变动的时代,传统道德正受到新时期各种因素的冲击,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青少年的世界观中的暴力倾向愈 来愈严重,行为中的暴力成分也愈来愈多。随着青少年暴力犯罪数量增大且呈低龄化趋势,研究文化中的暴力因子对青少年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体对暴力文化的 反应,有利于我们理解文化和犯罪之间的联系,从而预防犯罪,降低犯罪率。
  摘要:当今社会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数量居高不下且呈现出新趋势。对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暴力文化为青少年进行暴力犯罪提供了诱发氛围,价值取向、技术支持和模仿范本。探讨研究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文化的相关性,有利于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遏制暴力文化的泛滥,以达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青少年,暴力文化,暴力犯罪

  文化与犯罪问题是息息相关的。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严景耀先生就提出“为了了解犯罪,我们必须了解发生犯罪的文化;反过来,犯罪的研究又帮助我们了解文化及其问题”,“犯罪不是别的,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且因文化的变化而发生异变”。文化具有影响犯罪的功能,诱发犯罪的发生,且促进犯罪手段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和渗透直接影响了犯罪人的思想观念,传播了犯罪信息,提供了犯罪手段。畸形的文化消费以及文化冲突都是导致犯罪的原因。加强预防犯罪就必须优化文化环境。

  一、暴力文化和暴力犯罪的概念界定

  暴力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属于暴力的观念形态,是明显激化行为冲突、激发暴力犯罪的不良文化积淀。暴力文化内容充满了仇恨、残忍、争斗和血腥气,有助于暴力行为的发生。

  暴力犯罪是指运用暴力威胁的手段或暴力手段,给他人造成损害或危害的行为。它包括行为人利用自身暴力方式或利用暴力工具对他人实施暴力或者胁迫。

  二、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特征

  (一)低龄化趋势

  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14周岁至18周岁的青少年暴力犯罪在青少年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并且占到全国刑事案件总数的30%以上,其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青少年暴力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并且因为不满14周岁和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青少年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青少年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团伙性暴力犯罪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力量单薄,情绪波动大,易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他们往往会在同学、同乡、同龄人之间形成小的团伙,再加上电视书籍中大肆宣扬的黑社会性质团体,称老大,斗武力,使得青少年觉得新奇并通过暴力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三)暴力程度加大,呈现疯狂性

  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逐步由过去单纯的盗窃犯罪向暴力抢劫、故意杀人、强奸等暴力性犯罪转化,作案手段愈加野蛮、凶残,不计后果。青少年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特殊群体,他们情绪不稳定往往容易冲动,通过暴力方式逞“英雄”,“讲义气”,作出不计后果的重大犯罪。

  三、暴力文化和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相关性分析

  (一)暴力文化中的暴力因子对青少年个体行为的影响

  1.暴力文化是暴力犯罪的诱因,提供了诱发氛围

  暴力文化氛围之所以能引发暴力犯罪是因为它能严重地麻痹人们的心灵中枢。暴力文化有其刺激的一面,也有恐怖的一面。当青少年初接触暴力文化的时候,他们对于那种血腥的场面,残忍的手段感到畏惧,但是随着暴力文化的影响,他们对这些也就习以为常,直至沉迷其中,享受暴力文化带给他们的刺激感和快感,直到麻木。即使现实面对这些残暴的场景时,他们也觉得无所谓,他们的理性已经在暴力文化的氛围中消失殆尽。

  2.暴力文化引发暴力犯罪的价值取向,形成暴力价值观

  美国学者Bandura认为:“电影、电视常常生动地描绘暴力的画面,并且剧中的暴力被说成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它甚至反映了一种英雄气概,那些娴于暴力的英雄从未因此而受到法律或社会的制裁。由此,人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暴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于处理日常事务或人际关系。”媒体上大量地渲染暴力使之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他们耳濡目染,逐渐将暴力的思想植入自己的脑中,并形成暴力的价值观,认为暴力是解决矛盾和争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从而很容易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同时,青少年处于求知和学习的人生阶段,其主要的行为方式就是模仿。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接受这些扭曲的文化影响,他们开始崇尚暴力,认为只有暴力是解决一切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他们漠视法律,不信奉正义,不尊重生命。他们将暴力与勇敢、力量、豪爽等品质联系在一起,甚至等同。一个常用暴力处理问题的人不但不会被谴责,反而会被称为“老大”。在他们的价值观中,暴力文化所“引导”的是:为了一己恩怨,为了个人得失,为了个人报复,可以毁掉一切,可以不计后果不择手段去达到目的。暴力文化的泛滥导致正确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迷茫,一部分青少年在精神上愈加感到空虚,酿成青少年犯罪行为上的盲目性和突发性。

  3.暴力文化的示范效应,为暴力犯罪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模仿范本

  暴力文化对暴力犯罪行为的详细披露会带来很强的示范效应。媒体对犯罪过程和细节,行凶现场的大肆炒作,悬疑小说中犯罪技巧的传播,网络游戏中逼真的杀人模式,凄惨的哭叫,让青少年觉得特别刺激,从而通过模仿达到身临其境的刺激感。

  青少年既热情活泼,又易急躁,激动,具有极大的冲动性,好感情用事。当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青少年则有可能为自己的不满而不计后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实施攻击行为,进行报复。此时,暴力文化提供的范本就在青少年的脑海中显现。他们通过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犯罪手段用于现实,怎样实施犯罪,怎样避侦查,怎样实现目的等等。暴力文化为他们暴力犯罪提供着最直接的技术支持和模仿范本。

  (二)个体对暴力文化的反应

  暴力文化是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客观因素,青少年个体对暴力文化的接受程度是主观因素。通过对暴力文化的吸收,青少年在大脑中形成暴力意识,并将暴力手段组合,形成新的暴力犯罪方式。

  在被毒害的青少年中,如何通过暴力更能体现自己的成就感,如何通过暴力犯罪体现他们的聪明才智成为他们的追求。对暴力文化不仅不排斥,更愿意去接触学习和体验。他们对暴力崇拜并且有很大的兴趣,主动去学习暴力内容,并对暴力犯罪产生了认同感,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

  四、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预防

  由于暴力文化与青少年暴力犯罪密不可分,因此,要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就必须从遏制暴力文化蔓延,优化文化环境这一源头着手。

  (一)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

  暴力文化不应该成为主流文化,但是,目前宣扬暴力和暴力文化的产品随处可见。暴力游戏软件、书刊、光碟充斥市场。因此,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大文化市场管理的力度就显得尤其重要。

  政府要运用宏观调控政策、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强对不良暴力文化的控制力度。控制暴力书刊、影碟、游戏软件、歌舞在广大青少年中的销售和流通,对宣扬损害青少年身心的暴力文化的影视、书刊等进行查处,对于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场所实行重点监督与管理。同时应落实《音像制品审查方法》和《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过滤暴力文化因子,努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对暴力文化的抵抗力

  当今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暴力文化作为等级观念和权力崇拜的基本法则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是文明的社会,弘扬平等、法制和博爱。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消除暴力文化影响的渠道,是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重要手段。

  要教育青少年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生命,要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观念,帮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也能指导青少年的行为,能够化解诸多不必要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从而也降低暴力犯罪率。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升青少年对不良文化的抵抗力,乃是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根本。

  当今的社会结构急剧变动,传统的道德理念受到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并且呈现新的特征,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不再如从前那般的单一。在这样的时代,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无不影射着这个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件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大事。从文化方面着手,给予他们积极昂扬的文化滋养,取其精华,弃其糟泊,让他们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和发展。这无疑是全社会的期望,同时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fanzuixuelw/2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