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高等教育论文

职称论文发表期刊大学跨学科组织发展的动力问题

发布时间:2015-07-14 16:39:32更新时间:2015-07-14 16:45:57 1

  跨学科也被成为交叉学科,指专门学科的综合科学含量,每一门科学,都有它的跨学科性(包含其他的科学范畴)和跨学科发展。本文针对大学跨学科组织发展的动力问题及平衡机制进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投稿的论文范文。
  摘要: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发展既不缺乏外部动力,也不缺乏大学高层重视,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发展速度不快、发展绩效不高、发展活力不足的动力问题。动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发展动力异化、组织动力弱化、目标动力虚化等多动力因素不均衡的综合叠加。构建组织的平衡机制是解决组织动力问题的需要,也是促进组织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大学和谐发展的根本。

  关键词:跨学科组织,动力问题,平衡机制

  跨学科合作解决复杂问题与跨学科研究的原始创新性都受到大学越来越多的重视,跨学科组织已不再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属特征。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跨学科的时代,无论是基础研究、前沿技术,还是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或是重大专项,都需要跨学科的研究与协作。[1]跨学科研究具有无限的创新能量,恰当的动力机制决定创新能量释放的速度与质量。众所周知,“2011计划”已经为我国大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外部动力,而“举全校之力”的建设方式也为跨学科组织确立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组织的内部动力问题。

  一、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动力问题

  衡量组织动力机制的标准主要是速度、效率和活力。[2]考察跨学科组织的内部动力状况,关键是考察它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的合作意愿,能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使组织充满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综观大学内部跨学科组织发展现状,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绩效不高、速度不快、活力不足等内部动力问题。

  (一)绩效不高:科研组织方式退化

  “跨学科研究是人类迄今最具成效、最鼓舞人心的一种探索活动,能够提供生产新知识的一种对话和沟通方式。”[3]跨学科研究意在追求卓越,是对学科研究的形式超越,关键在于组织内部多学科的全程合作与融合,通过研究形式的创新提高研究绩效,需要组织来组织跨学科研究。但由于缺乏合适的跨学科组织带头人和能够积极配合的组织成员,跨学科组织工作形式大多不能按照跨学科研究的规律运行。正如有学者指出,我国跨学科研究“并不缺乏上层的关注或者基层的动力,而是缺乏中间层的一种系统执行力”。组织负责人往往来自某一单一学科,既缺乏跨学科意识和开放性思维,也缺乏管理跨学科组织的经验与能力,为完成跨学科项目,常常采用“小科学”方式,即将任务和经费分解到个人,重新回到“你研究你的,我研究我的”的研究状态,最后提交论文或者报告再整合。由于研究形式发生明显的倒退,跨学科研究的合作、讨论、沟通、互动环节缺失,缺乏对话与沟通的跨学科研究可能是文体分裂的报告和不成系统的论文集,效率低下。

  (二)速度不快:高水平成果产出少

  尽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跨学科研究相比,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有近30年的历史。早在1985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先生就已预言: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科学时代。交叉科学时代的鲜明特征是跨学科研究和学科研究并存并且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4]解决问题,国家创新,追求真理都需要跨学科研究。然而,三十年来,跨学科作为理念探讨的轰轰烈烈,跨学科研究本身却并没有明显起色,真正有原创性的、创新性的研究项目极少,大多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跟踪模仿。[5]近年来,通过 “211 工程”、 “985 工程”等专项工程的实施和 “863”、 “973”、国家重大专项等系列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开展,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仍然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6]在成果产出上,除了一些跨学科研究开创较早的高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武汉大学的科技考古遥感无人机、中科院的纳米生物学、北京大学的生物医学、华中科技大的显微光学切片层析成像系统等充分展示了跨学科研究的创新能量,但很多跨学科组织要么没成果,要么成果显示度不高,甚至有些跨学科研究成果仍然可以用“有的空洞无物、有的浮皮潦草、有的是缺乏依据的轻谈、有的是繁琐数据的堆砌”[7]来描述。难怪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发出这样的感慨:“国内的跨学科研究只见大楼不见成果。”[8]

  (三)活力不足:重形式轻内涵

  与单一学科组织相比,跨学科组织的优势在于形成学科联结、学科链乃至学科森林[9],跨学科可以为学术研究带来活力。美国大学中常见的学术活力与西方思想体系有着基本整一的思想脉络以及注重方法论有关。[10]但我国大学的一些跨学科组织活力不足,即便是实施“2011计划”之后,大学跨学科组织建设的外部动力倍增,少数跨学科组织增强内涵建设、加强与产业市场联系增强活力外,大部分组织依然存在明显的拉郎配、挂牌子等形式主义,缺乏清晰的内部治理方略和积极主动性,筹备积极、建设缓慢、重申报、轻建设。一些跨学科组织内部学科链断裂、制度建设滞后,内涵建设明显不足。由于研究绩效不高、缺乏有显示度的成果,导致组织无法以创新成果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外部动力骤减,组织活力消弭,甚至被淘汰。正如理查德・L・达夫特所说:组织在环境中生存与否和生物的适者生存的规律一样,环境依据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相适应来选择和淘汰一些组织。[11]新的跨学科组织被外部环境淘汰的速度是惊人的,因为还没从根本上形成传统组织的惯性。

  二、大学跨学科组织动力问题产生的根源

  跨学科组织内部动力问题的产生,其主要根源是发展动力异化、组织动力弱化以及目标动力虚化等多动力因素不均衡的综合叠加结果。

  (一)发展动力异化:功利主义取代理想主义

  跨学科研究的动力观直接受科学观影响。不同的科学观蕴藏着对科学研究动力的不同的理解与选择。理想主义的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生产的动力源于科学家求知的内在冲动,而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则认为这种动力源于社会的现实需求。[12]理想主义者偏好求知和求真的超现实性研究,功利主义者偏好研究的现实性和应用性,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由于满足社会需要直接面对的是物质利益,因此社会的承认即物质的奖励成为现代大学跨学科组织的重要动力源,理想主义的动力即科学好奇心与共同体承认也都蜕变为物质利益与社会承认。同时,功利主义也认为促进知识转化的前提首先要有物质推动。在大学内部,跨学科组织往往是资源、项目的集中地,有些大型跨学科研究机构,如国家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甚至“富可敌校”,与大学本身平起平坐,资金充足、设施先进、大师集聚、国际合作、强强联合等等都为其注入强大的物质动力,其目的就在于通过物质推进跨学科研究的创新性。这种物质性的推动是必要且必须的,但从根本上忽略个体科学研究源动力即科研好奇心的重要性也是极具破坏性的。
  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教育界》杂志,定位于教育专业的教育类权威性学术期刊,教育类核心期刊,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出版总署批准的纯教育类权威期刊。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主办单位:广西出版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45-1376/G4,国际刊号:ISSN 1674-9510 ,邮发代号(基础教育版48-195,高教职教版48-19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aodengjiaoyulw/5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