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高等教育论文

新时期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误区探析

发布时间:2018-10-20 11:00:32更新时间:2018-10-20 11:00:32 1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已进入新时代。然而,高等教育大转型期,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却出现了一些误区,高等教育本体价值被歪曲、践踏,科学理性凌驾于人文关怀之上,工具价值席卷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新时期高等教育要有所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转变,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任务,充分认识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演变的基本规律、特点及其趋势,以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为抓手,正确分析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误区及影响因素,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更好地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服务。

  [关键词]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误区;影响因素;发展观

  所谓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指的是高等教育主体根据其需求,对高等教育作出价值判断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教育价值选择倾向。高校承担着为新时代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同时肩负着推动科技和促进国家建设的使命。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的操纵,相伴而生的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价值取向多元、复杂的倾向。纵观现实情况,我们发现多元化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并不是均衡协调发展的,更不是步调全然一致的,而是呈现自然分布、充满矛盾、良莠不齐的,尤其是在对科学技术需求日益显著、依托高度文明继续前行的当今社会,这样的矛盾运动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误区,背离了高等教育本体价值和功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当前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出现的误区

  当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必然呈现出自身的矛盾运动,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必然在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中凸显出来,其存在的误区表现有:

  (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尚未形成,出现了两难境地趋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丰富,其核心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来配置教育资源。每一所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都程度不同地通过市场来进行配置,每个学校根据计划和市场在各种办学模式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也就不同程度地进入市场。但是,当前高等学校办学经费捉襟见肘,远远满足不了高校自身的发展,国家计划内拨给的经费只能满足学校的日常工作和教学需要。首先,高校在外部资源配置上,因为政府与高校、社会与高校之间关系处理不够合理,资金的投入不能释放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都打开市场寻找资金投入、寻求社会资源。但各高校还没有形成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通过竞争来达到最佳配置,基本上停留在学校内部低水平的计划调控,学校的自主权发挥得不够充分,从而严重地降低了办学经济效益和内在动力。其次,高校在内部资源的配置上,出现高层次人才引进受人事编制限制或者人才资源配置不公、不均匀等现象。此外,还有在财力资源配置上,在加强预算管理制度之后,出现资金使用不流畅或资金效用低的现象;在物力资源配置上,资源配置不当、管理不善、利用率低,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实现共享,浪费现象严重。①其结果是没有真正落实教育主体性,使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陷入一种两难境地。

  (二)社会需求与教育产出、经济发展协同作用差,出现了功利化趋向

  目前,高等教育功利化价值取向对教育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不仅使得教育的本体价值产生异化,而且受教育者学生的人格发展也被扭曲。教育更多地成了外在功利目的的手段和工具。②主要更多地体现在教育主管机构、高等学校本身及学生等层面上。高校在教育市场上行使自主权远远不够,在培养目标、招生计划、录取分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受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支配和管辖,比如教育部出台文件,学生就业率连续2年不满60%的专业将减少招生计划或停招;又如将所有大学放在一起排名的做法,不科学、不公平,更是一种对高等教育不负责任的、急功近利的表现。高等教育市场化,迫使有些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市场的调节自发性很强,有的高校降低分数,不管学校办学条件,盲目扩大招生数,扩大自费生、代培生,造成了学校教育质量下降和结构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有的高校盲目扩建,增开热门专业,将学校变为文凭加工厂;有的高校不择手段,“掐尖”争夺生源,教师学术造假,科研经费滥用,学生追名逐利,功利化思想和行为十分严重。③

  (三)高校服务功能偏差,注重眼前利益,出现了商业化趋向

  近几年,各高校为了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把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看作获取经费的主要渠道。急剧膨胀的办学规模、政府财力支持力度不理想及内部管理的低效率等使办学经费更加匮乏,迫使高校眼光向外,寻找发展之路。其中一些高校往往过于看重经济利益,丧失了体现高校完美价值的大学精神,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和功利化,使得高校的社会化功能出现了商业化的趋势。高校作为与社会政治、经济机构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当要用自己所拥有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力量来教育学生,输送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绝不能“附庸化”“工具化”“商业化”。有些高校不重视教学工作和基础科研工作,尤其是有些学科带头人和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不愿意为本科教学第一线服务,把精力放在科研和研究生或博士生教学上。相当一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在个人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之间发生矛盾时,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注重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看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在科技迅速发展、知识和人才流动更为广泛、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变革中,教育主体应主动进行自身的改革,增强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这是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产出过程,也是一种服务过程。

  (四)高校培养人才目标产生偏离,忽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出现了职业化趋向

  高校为了吸引生源,迎合社会的聘用和委培需求,对专业的设置与调整逐渐倾向于职业化。高校增强了竞争意识,采取了如拓宽专业口径、大类招生、按需分流,灵活调节专业方向、强化实用技能训练、实行主辅修制等措施。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上越来越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的结合,忽略了学生的情操、美感、人格、个性等方面的人文关怀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结果不能给学生创造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自由发展空间。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高等学校应当通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进社会关怀,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培养和塑造更多的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心的专业人才。高等教育具有文化功能,它对文化的选择、传递、保存、批判、创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上不仅要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变化与需求,还应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强化其本身的文化教育的价值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更多的社会、学校的人文终极关怀,培养和塑造他们未来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格和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影响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几个因素

  高等教育发展中之所以出现这些误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市场经济使教育需求层次产生复杂性

  众所周知,教育是人类最普遍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中的个体成员与人类社会的存续与发展都需要教育,它与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构成复杂的教育需求。主要表现为国家科技、高新技术、高级管理领域对教育的需求,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个人对教育的需求。这种不同的高等教育需求的主体之间既有一致的利益关系,又有彼此的矛盾,产生个人教育需求与社会接纳能力之间的冲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反复性,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不同个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即便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甚至同一个体,对教育的需求也有不同层次,有的希望通过教育促使社会和谐发展,有的希望通过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等。教育主体对教育需求层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也必然出现一种分化演变的过程,而市场由于其主体的局限,难免表现出狭隘的短期行为。

  (二)教育价值实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经济体制对教育体制具有主导性,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要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但高等教育市场活动特征的充分显现和市场活动法则的正常作用,有赖于市场本身的发育程度,教育虽划归第三产业,但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又是多功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产出性质是由它的专业性、生产性、能源消耗性和不经营性所决定的。比较而言,在教育价值的判断和衡量标准上,可以归纳出以下特征:首先,教育工作塑造的是人格与品行、传授的是知识与技能,不是简单的物品生产和流水线作业,所以在判断教育价值的时候,只有在受教育者离校后,充分参与社会实践时才能判断教育成果,这就使得对教育价值的评价需要在教育环节以外。其次,教育教学活动通常具有较长周期,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要看到教育的效果必须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等待,它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一战告捷,而是水滴石穿、水到渠成的系统工程。客观上,这给教育价值的评价与判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再次,教育工作系统繁琐,涉及面广,其复杂程度与变化运动难以被全面把握,它几乎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系统都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一特点决定了教育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教育系统本身的优劣,而且取决于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的关系是否协调(如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学非所用等,都会直接影响教育价值的实现、降低教育的效益),甚至取决于对教育系统起着制约作用的其他系统的优劣,如人才管理使用政策、政治潮流、社会舆论等。还存在跨行业、超部门的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要是从本企业、本部门和个人利益出发的。最后,教育评价中许多因素都具有模糊性,不能作比较精确的定量统计,教育投入的人财物不是作用于物质产品上,而是作用于人身上,受教育者不仅有差别性,而且有能动性,接受同样的教育,在不同的学生中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成效,有些学科人才培养的比较效益远远低于其他学科,如石油、煤炭、农业等行业。

  (三)社会变迁带来的教育主体价值取向的复杂性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丰富,中国社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文化生活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由时间的增多、社会保障的逐步建立及趋向高学历化的发展背景,促使人们的需求向多样化、个性化和高水平化发展。现代社会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日益频繁,在穿着打扮、民俗习惯、自然科学、艺术文学等领域呈现互通互流的局面。人们所寻求的生活丰富的内容正在由物质的丰富向精神的丰富、由量的丰富向质的丰富、由单一物质向多样化和扩大选择的自由方向发展。产业经济方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存在,市场的功能在更宽、更广的范围内发挥作用,经济的信息化、服务化、地区化倾向急速发展,人口迁移、转轨期新旧矛盾的碰撞十分激烈,人们的劳动意识价值观倾向多样化,理想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日益淡薄,自我选择的职业观深入人心,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日见盛行,价值实现手段的多元化等,这些变化是中国社会改革深化的必然反映,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其消极因素,它尤如一把双刃剑影响着教育主体的社会选择。

  三、确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改革服务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各个领域都受到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一些高校也伺机而动,不断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目的就是为了瞄准市场,适应经济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但是,过分地追求市场价值和从经济进行考量,会导致高等教育呈现功利性与工具性特点,盲目地适应导致教育流于形式或者无法实现教育唤醒人、引导人、塑造人的真正意义,会造成受教育者产生焦躁的心态、浮躁的作风。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推进过程中,要摆脱价值取向的误区,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确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与中心思想,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凸显了教育的主体地位,关注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促进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进而提升其生命价值,使之被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高等教育,首先必须坚持办学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广泛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上要突出强调转变观念,实现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国际化培养,重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断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其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将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宽松的环境,有效地提高人才素质,促使形成各种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要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师与生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高等教育应该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规划教育发展目标、培养模式与管理模式。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管理资源,建立起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机制、重视人性化管理,在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成长成才环境等方面,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强调个性化教育,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创造一种真正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的和谐、宽松的“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环境,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确立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不可思议的惊人进步。但也应该看到,在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规模与社会现实需要尚不能完全适应,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美好向往,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对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仍处在探索和起步阶段。

  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把握好高等教育发展的节奏与速度,强度与力度,争取见规模、见效益;优结构、优内容。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引,进一步处理好质变与量变的关系、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把社会效益与长效发展放在首位,坚持稳中求进、不慌乱、不折腾、不懈怠、不自满。总之,教育发展应该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首先,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发展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在其发展过程中无疑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育人为本,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需要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科技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必须大力发挥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全面促进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国际化潮流,跻身国际教育竞争的舞台,充分利用协作、合作的平台,促进交流和学习,构筑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来拓宽办学和融资渠道,既能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又能提升综合办学的能力,为高等教育外延的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优化高等教育办学资源配置,合理调配内外资源。在外部资源配置上,打开国际市场,利用社会资源。在内部资源配置上,高校应对内部教育资源在可能的配置和利用方式之间作出选择,深化高校内部体制改革,调整管理方式,科学决策,健全内部核算,引入人才竞争机制,提高设备利用率,持续优化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高校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再次,缩小高等教育在地区与城乡上的距离。着力解决区域、学校的差距加大问题,应该是高等教育的着力点、关注点和突破点。应该有效配置教育资源,向偏远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倾斜,实现梯度分配、合理调配,最终达到均衡发展、良性循环、区域互动。但是也应该看到,今天的地区与城乡差距不是一天形成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也受到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应该放平心态,有条不紊,分步实施。各地区要立足本地优势,发展特色学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挖掘本地优势,找准突破口,形成优势和影响力,才能引来人才、项目、技术、资金,才能以点带面,冲出重围,实现国家倾斜输血与自力更生造血互补共进。最后,优化高等教育在结构上的科学合理布局。高等教育结构的分类由于思考角度不同,有诸多分法,从知识层面可以分为:全日制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从社会需求层面可以分为: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从受教育者层面可以分为:初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从举办者层面可以分为:公办教育、民办教育等。从多个角度思考教育结构问题,可以从整体宏观的角度了解我国教育结构全貌,也可以反映出我国各行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发展程度。因此,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科学、合理,是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

  (三)确立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高等教育要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中,要做到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经济和可持续生态发展的有机统一。可持续发展观强调: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人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要实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要实现社会服务功能与自身本体功能的有机统一。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实现教育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具体包括教育方针、制度、机构、设施、教材等,这些都必须符合教育可持续发展。那么这样的教育环境,就要求教育主管机构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进行决策、布局、设置、立项、投资与建设。在教育质量评价和判断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搞一言堂。既要看到当前又要注重长远,既要眼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要放眼我国高等教育长远发展和人类世代永续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依靠自身的内部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是在教学中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因素优化结合中创造出来的。因此,要坚持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这不仅要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延伸到教学的其他环节,而且还要从教学的主要因素延伸到相关因素,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质量不仅包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包括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人应具备的各种素质的合格程度,尤其是工作态度、责任意识、合作竞争意识、敬业精神、道德修养、心理品质、环境适应能力等的提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追求教育质量为目标,强调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教育的生命力、社会地位最终由高等教育的内涵决定。当今高等教育的竞争,既是发展速度的竞争,也是发展水平的较量。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创新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推进教育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实现教育与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

  综上所述,发展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两难境地趋向、功利化趋向、商业化趋向、职业化趋向等误区,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使教育需求层次产生复杂性、教育价值实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社会变迁带来的教育主体价值取向的复杂性等诸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在新时代,要走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误区,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十九大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确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谋划战略、规划未来,正确认识和着力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办学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其次,要确立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办学资源配置,缩小高等教育在地区与城乡上的距离,优化高等教育在结构上的科学合理布局;最后,要确立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教育环境、高等教育内涵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和谐美丽社会建设,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并最终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aodengjiaoyulw/67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