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工业设计论文

电机及电气控制课程如何改革

发布时间:2018-02-03 12:13:01更新时间:2018-02-03 12:13:58 1

  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并重的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电机论文。

电机与控制学报

  摘要:以《电机及电气控制》课程为例,阐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通过情境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论证以专业课程改革促进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人文素质;课程改革;电机及电气控制;情境教学

  前言

  对专业素质的过分强调,无形中弱化了人文素质的培养,高职教育的过度功利化倾向,使培养的人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加强人文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完善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方法。鉴于高职生在校时间短,专业实训多,人文课程开设受限等,尝试把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中,并以《电机及电气控制》课程为例,来检验实施效果。

  1《电机及电气控制》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课程特点

  《电机及电气控制》由《电机与拖动原理》、《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整合而成,是集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于一体,既是学校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又是支撑《PLC应用技术》、《自动线使用与维护》等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支柱,学好该课程,不进任务艰巨,而且意义重大。

  1.2在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因受多媒体教室和实训室各自独立的硬件条件所限,传统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是分开进行的。然而,《电机及电气控制》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开来。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因为看不到实物,难以建立感性认识,学习效果不好。而上实训室课时所需理论讲解又多有不便,使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脱节,不仅难易掌握所学知识,破坏了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融通性,也降低了学习效率。由于上课地点是学期初就安排好的,如果遇到整周实训、小长假等情况,又会使教学进度与授课计划有出入,出现该讲理论知识时教学地点在实训室,该实操训练时教学地点又在多媒体教室的情况,教学实施难以协调,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3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由于《电机及电气控制》课程的很多知识都是专业岗位所必需的技术,如果能从生产实际中提炼出与课程内容相契合的教学项目,实施情境教学,既能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情境教学注重引导与启发,正是加强创新与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良好契机。因《电机及电气控制》课程授课时间较长(84~90学时),贯穿整个学期,满足了人文素质培养的渐进性和长效性需求。

  2《电机及电气控制》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

  2.1打造专业教改团队

  按照专业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全院专业教师中遴选出了5名具备电气控制专业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组成了《电机及电气控制》教学改革团队。打破“教学周忙乱、假期里闲散”的旧格局,老师们利用寒暑假进修充电、下企业实践,强化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深入理解科技进步对专业岗位提出的新要求,增强致力于教学改革的责任心和紧迫感。通过培训、调研与商讨,教改团队拟定了改变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规范实训教学、增加拓展训练等教改方案,使课程改革向着合理、有序、实用、高效的目标稳步推进。

  2.2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室

  为确保情境教学的顺利实施,认真考察了专业岗位的现场情况,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建起教学硬件设施齐全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可以模拟生产现场的实际工况,随心所欲地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切换,保证了教学环节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时性。

  2.3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室的6S管理

  实践证明,6S管理不进能够保证质量、提高效率、整洁有序、保障安全等目标,也是行之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在开展情景教学时,把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遵从6S管理的习惯放在首位,强调全员参与、自主管理,营造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从陌生到熟悉,从不适应到习惯,从量变到质变,一个学期下来,随着6S管理意识的建立和增强,同学们的人文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3《电机及电气控制》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

  3.1以项目为载体搭建知识体系

  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需要,以及专业岗位对高职生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适当压缩了电机理论,把电力拖动知识揉合到电气控制过程中,加强了线路安装调试实训,增加了电气控制方案设计,扩充了电气控制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例如:删除了交、直流电机定子绕组的具体绕制方法、空载和负载运行时的基本方程式推导过程、变压器运行相量图分析等晦涩的理论知识,把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制动、反转等控制理论和控制实训融合起来,增加了直流无刷电动机、交流电动机的变频启动等新内容。通过企业调研,寻找到许多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的生产案例,从中提炼出7个典型的教学项目,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在课堂学习中完成专业知识与岗位技术的对接,促进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3.2积极实践

  “九步教学法”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理论引导、视频展示、实物观瞻、动手操练等多种方式并举的模式,积极实践集“引、探、讲、析、授、练、评、拓、固”于一体的“九步教学法”。“引”是课前引导,老师提前布置项目任务,给出自学指南;“探”是学生查找学习资料,完成课前自学和讨论;“讲”是课堂上小组代表讲解本小组的自学内容;“析”是老师分析学生的自学情况,针对项目任务给出指导性意见;“授”是老师补充讲授项目任务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练”是学生进行项目任务的实操训练;“评”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评价项目任务完成情况;“拓”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汲取新知识、新技能,拓展视野,激发创新意识;“固”是学生课后利用微课、慕课、网上习题库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巩固学习效果。

  3.3改进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行业标准,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认知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3个方面,并将其细化为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资料整理、合作能力、遵守规程、工具使用、实训操作、故障处理等9个指标。每个指标都有具体的评分依据,先独立核算,再综合评价。每个教学项目都是独立的评价单元,而总评成绩是7个教学项目评分的均值,如果前面的项目没有取得好成绩,学生还可以在后面的项目中争取进步,以得到较为理想的总评成绩。以学生评价为主,老师评价为辅。学生评价包括个人自评、组长评价和小组间互评3部分,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因透明度高,体现了公平、公正等原则,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评价主要针对各小组学习状态的改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起鼓励和督促作用。

  4《电机及电气控制》课程改革效果

  4.1提高了专业教学效果

  《电机及电气控制》是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考取中级维修电工的支撑课程,由表1可以看出,通过分析3个年级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尽管省去了考前集中培训,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14、15级仍然比未实施改革的13级分别高了6.95和9.8个百分点,这表明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4.2增强了毕业生综合素质

  据宜昌长机科技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等用人单位反馈,学校14级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在实习阶段就表现出较强的综合素质,在6S标准意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比前几届毕业生都有所提高,很快就可适应岗位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淑娟.高职高专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3-4.

  [2]姚瑶,张珺.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研究[J].科技创新,2014(8):100.

  阅读期刊:《电机与控制学报

  《电机与控制学报》的前身是《哈尔滨电工学院学报》,1997年更名为《电机与控制学报》,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学术期刊,2005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电机与控制学报》是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旨在反映国内外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最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具有创造性的学术成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ongyeshejilw/65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