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广告论文

浅述东莞大道延长线(西段)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1-02-26 10:38:44更新时间:2021-03-11 14:03:21 1

  摘要:本段起点位于西起西部干道北海河大桥,东至东莞大道延长线东莞水道大桥(不包括东莞水道大桥),全长为2.3km,包括主线桥2座、跨线桥2座、人行天桥4座、匝道桥6座,其余为路基段。

  关键字:东莞大道,工程地质,气候,水文地质

  一、工程概述

  1、工作概况

  (1)勘察方法

  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以钻探为主,原位测试(标贯、静探、十字板)为辅,并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

  (2)勘探孔布置

  在满足规范基本要求的原则下,结合工程和沿线实际地形、地物进行勘探点布置。

  布孔原则:在充分利用初勘孔资料的基础上,桥梁按墩每桥墩、桥台布孔,间距为10~16米,均为机钻孔;路基孔按纵向50~70m,横向20~30米的间距布孔,以静探孔与机钻孔取土样相结合。勘探孔按要求统一编号,如Z2(J2)-××,含义如下:Z2代表钻孔详勘(J2代表静探详勘),××代表孔号,Z2(J2)-LJ-××中的LJ代表路基孔(Z1、J1为初勘孔,其中机钻孔中Z1-45以前编号为桥梁孔,Z1-46以后编号为路基孔)。

  终孔原则:静探孔孔深以揭穿软土至硬实土层终孔。路基孔深度以揭至强风化岩中终孔,最大孔深不超过30m。桥孔以钻入基岩微风化层8~10m终孔,最大深度按55m控制。

  2、勘察目的

  本次详细勘察的目的: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场地地层分布特征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为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地质资料,具体要求如下:

  (1)查明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分布及各工程地质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提供设计所需的各岩土层参数及桩基持力层参数。

  (2)对可液化土层进行液化判别,查明液化层分布范围。

  (3)查明桥位场地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如有,查明其分布范围、深度及厚度。

  (4)查明地表径流、地下水埋藏及分布,并进行评价、判断对砼结构的侵蚀性。

  (5)对沿线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及适宜性进行评价,论证分析地基基础方案、岩土工程治理措施,对基础设计和施工应注意的岩土工程问题和提出建议。

  3、使用的坐标及高程系统

  本次勘察采用的坐标系统为珠区坐标系,高程系统为国家85高程系。

  二、地形地貌气象及地质岩层

  1、地形地貌

  路线穿行于东江下游一级阶地平原内,地面标高一般1.0~5.8m。地表水网纵横,鱼塘众多,部分为菜地、厂房、道路。段内有乡村公路相通,交通较便利。

  2、气象

  本区以季风为主,冬季多北风和西北风,风力2~4级,最大6~7级,阵风8级。夏季为东南风,风力1~2级,灾害性强热带风暴和强台风多集中发生在6~9月份,风力6~9级,最大可达12级,最大风速大于33.7m/s,为本区自然灾害。

  本区处于东江接近汇入珠江处,属珠江三角洲平原的前缘,水系发达,河网密布。珠江水江面宽阔,局部水深达9.0m以上,水位变化受洪水和潮汐影响明显,据黄埔水文站资料,珠江平均高潮水位高程6.9m(广州城建坐标系,下同),平均低潮水位高程3.07m,最大涨落潮差3.00m。但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会引起风暴潮,最高风暴潮位达8.40m。近珠江河网水位均受洪水和潮汐影响。

  雨季低洼地带易遭水浸,出现短暂洪涝现象。

  3、地层岩性

  沿线覆盖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主要由粘性土组成;第四系冲积层(Qal):由亚粘土、淤泥、淤泥质土、中细砂、中粗砂组成;第四系残积层(Qel):由亚粘土组成;下伏基岩为白垩系泥岩(K):按风化程度划分为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弱风化带、微风化带。

  三、地质构造及地震基本烈度

  1、地质构造

  东莞市位于华南褶皱系(一级单元),粤北、粤东北-粤中拗陷带(二级单元),粤中拗陷(三级单元)的中部,为晚古生代至中三迭世的拗陷。印支运动使晚古生代地层发生过渡型褶皱,并发育了走向断裂。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为主,还有东西向,两者常常联合在一起,形成“S”形弯曲。中、新生代以断陷盆地发育为特征,并追循深、大断裂带分布。中生代的岩浆活动频繁,以多次侵入和喷溢为特征,新生代则表现为基性偏碱性岩浆的喷溢。以广从断裂和瘦狗岭断裂为界线分成几个构造区。

  本场地在区域构造上处于上述分区中的瘦狗岭断裂以南的东莞断陷构造区,东莞断陷区呈北东向展布,基底为震旦系变质岩与燕北晚期花岗岩体,其北侧受近东西向广州~罗浮山断裂控制,其东侧受北东向东莞~厚街断裂带和北西向南岗~长安断裂带控制。断陷在燕山初具雏形,控制白垩系沉积;喜山期断裂呈拉张复活控制断陷进一步沉陷,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1000m以上。

  上述断裂未通过本勘察区。

  2、地震

  区域内历史上地震运动以微震为主,一般震级1-3级,东莞于1372-1621年间发生过7次有感地震,深圳从1567-1770年间发生过2.5级地震。1970-1975年在深圳、南头、九龙、沙头角、大鹏湾及东莞长安等地发生过11次地震,震级1-2.4级。

  按东莞市建设局东建[2004]32号文,场地位于地震烈度为VII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0.45s。

  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中相关规定之划分标准,本场地地表以下20m范围内的土层综合评定为IV类场地土。

  四、水文地质特征

  1、 地表水

  本段位于东江下游河段,平原区地势低平,沟渠交错。河水受海潮顶托,潮水具有一日两涨两落,潮差、潮时不等现象,一般以高高潮-低低潮-低高潮-高低潮的形式出现。勘探期间最大潮差1.40~1.80m,平均潮差1.26m。水塘星罗棋布,地表水非常发育。

  2、地下水

  段内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0~4.9m,地下水发育。根据地层的富水程度及储水介质,本区段地下水分以下两种类型。

  (1)第四系孔隙水:本段第四系中细砂、中粗砂层为主要储水和透水层;淤泥、淤泥质土、亚粘土透水性甚差,组成隔水层,含水量少。第四系孔隙水对工程有直接影响。

  (2)基岩裂隙水:受含水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条件所影响,基岩被覆盖于厚层土下,因此基岩裂隙水埋藏较深。裂隙水对工程无影响。

  3、水力联系

  段内地表水、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相互间变化关系极为密切,相互补给,它们同时受大气降雨和蒸发的影响。通常降雨丰沛的丰水期,一般是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相反在降雨稀少的枯水期则是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同时本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还受潮涨潮落的影响,潮涨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潮落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五、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路线

  本勘察段上覆第四系淤泥、淤泥质土及砂层,覆土总厚一般大于12m,成分复杂,均一性较差;软土层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高压缩性和强度低的特点,易引起路基和桥涵工程的不均匀沉降。下伏基岩为泥岩,基岩面起伏较大,为易软化岩石。地表水、地下水对砼具弱酸型腐蚀,局部具中等酸型腐蚀和中等碳酸型腐蚀等腐蚀,总体上属软土地基。

  2、 大、中桥梁

  桥址内覆土表层为0~5m的松散素填土层;其下为冲积的2-1层亚粘土(局部分布);局部河床底部为<2-2>层中细砂;<2-3>层淤泥、淤泥质土广泛分布,厚度8~11.8m;夹透镜状中<2-T1>层细砂和<2-T2>层亚粘土层;<2-4>层亚粘土局部分布;<2-5>层中粗砂分布较广泛;局部分布有<3>层亚粘土。土层力学性质差,不宜直接作桥基持力层。下伏基岩埋深13.0~31.3m,岩性为泥岩,属软质岩。基岩全、强风化带厚0~10.5m,岩石风化破碎,强度低;弱风化层顶面埋深15.8~32.3m,岩石较破碎,有一定强度;微风化层顶面埋深22.3~36.6m,岩石较完整,强度较高,为本桥理想桩基础持力层。地下水较发育,水位埋深浅,水质对砼具弱酸型腐蚀,局部中等酸型腐蚀和中等碳酸型腐蚀。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3、路基

  本标段路基为填方,不良地质现象有液化砂土,特殊性岩土为软土。软土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对路基、桥台基础的稳定性影响较大。软土力学强度较低,须处理后才能置基。上部液化砂性土需与软土一道同时治理。可采用堆载预压或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等方法处理;桥台高填土段软土处理,可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等措施加固处理。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4)《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6)《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

  (7)《静力触探技术规则》(TBJ37—93);

  (8)《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9)《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10)《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uanggaolw/3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