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国际政治法论文

国际政治法论文美国智库“旋转门”机制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10-27 09:24:18更新时间:2013-10-27 09:28:08 1

  国际政治是指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本文是一篇国际政治法论文,选自期刊《现代国际关系》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是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中央级综合性学术月刊,每月20日出版。
  摘要:“旋转门”机制,是美国智库的一大特色。本文试通过对美国“旋转门”机制的作用和环境分析,思考中国借鉴这一机制的可能性。

  关键词:智库,美国智库,“旋转门”,机制

  智库,又称思想库,是以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为导向,以影响公共政策和社会舆论为目的的智囊机构,智库在西方往往被称为立法、行政、司法和媒体以外的“第五权力中心”。

  目前在世界各国智库中,美国智库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影响力最大,代表了当今世界智库的最高水平。美国智库的成功,既是其政治环境的产物,也是其运行机制成功的结果。“旋转门”机制,就是美国智库成功运行的一大法宝。

  一、美国智库“旋转门”机制及其作用

  (一)“旋转门”机制

  1.何谓“旋转门”机制

  “旋转门”机制是美国思想界、政界和商界之间一种通畅的人员转换机制,治理美国的精英人士在智库、政府、企业之间有规律的流动,研究人员、政界名流、商界大佬的角色可以不断转换,就好比走旋转门一样。具体到美国智库而言,往往是指学界和政界人士的身份转换。

  2.典型案例

  最为中国人熟知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进入政界前任职于著名智库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离开政界后又成立了基辛格国际咨询公司并任董事长;美国鹰派的代表人物、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担任过美国最负盛名的智库兰德公司的主席。

  (二)“旋转门”机制的作用

  1.对智库——近水楼台先得月

  (1)提高智库的质量和研究的可行性。智库不同于普通学术机构,智库中的战略及政策研究不同于纯学术研究,智库中的研究人员也不能只是满腹经纶但远离现实生活,纸上谈兵是大忌。在政府部门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的政界人士对政策制定过程有亲身体验,他们对政策制定的理解和感悟是单纯的学者研究所无法取代的,他们进入智库,可以提高智库的质量和声望,提高智库研究的可行性和针对性,避免智库落入纯理论研究的窠臼。

  (2)方便智库项目获取和成果推广。另一方面,进入智库的这些离任高级官员具有人脉关系网络较广的优势,既可以为智库争取更多的项目,又可以使智库的研究成果有着更加通畅、更加高端的推销渠道,及时地将智库成果提供给决策者及相关人士,对政策制定发挥更大的影响。

  2.对政府——人才蓄水池

  (1)培养未来精英。美国政府的人才任用机制相对灵活,许多年轻、雄心勃勃的学者和政治才俊会选择先在智库中积累知识、经验与人脉关系,等待“出将入相”、一鸣惊人的时机,所以美国智库又有未来政治明星“摇篮”之称。

  (2)吸纳离任官员。美国智库往往成为离任政府高级官员的去向选择。一方面,离任官员能够在智库中继续施展自己的才华,不至于荒废了自己,产生脑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将在智库的这段时间作为积累期和蛰伏期,通过随时跟踪专业领域内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可以迅速把握时机,重新回到政策制定者的位置上。

  所以,“旋转门”机制,既能保证智库人才的高端性,又能避免智库陷入纯理论研究的窠臼,并使智库能够离决策者最近、走到决策者身边施加影响。

  二、关于美国智库“旋转门”机制的思考

  (一)美国“旋转门”机制的土壤

  1.政治环境——三权分立和选举政治

  美国政治体制的最大特色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在这种相互制衡的三角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代表立法权的国会与代表行政权的政府之间的制衡关系。国会和政府之间互不从属,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为了达到决策的专业化、科学化,为了赢得政策主导权和公众支持,政府和国会都需要专门的机构与独立的政策来源渠道作为决策依据。有国会和政府对决策信息和政策人才的强大需求和竞争意识,有决策的相对公开化和开放性,才有“旋转门”机制运作的土壤。

  美国政党之间竞争激烈,通过总统选举,民主党和共和党实现轮流执政。美国是典型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每次换届选举后都有4000多名高级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到任,相当比例的人员来自于各种类型的智库;每次换届选举后又有上千名高级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离任,相当比例的人员又可能流向智库。

  2.用人机制

  美国的选举政治决定了美国政府人才选拔的特色——美国政府的高级领导职务往往是通过选举获胜的总统任命,具有开放性和公开性。

  美国智库在用人机制上,往往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吸收研究人员,管理方式松散,人员流动性较强。智库在录用新员工时,唯才是举,一般不以党派、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特征来决定人员取舍,具有包容性。

  美国政府和美国智库灵活的用人机制,使“旋转门”机制的运作有了可能性。

  (二)中国引进“旋转门”机制可能存在的障碍和问题

  在中国,智库与政府之间的人才流动也时有发生,但严格说来,中国智库与政府之间目前尚未形成美国式的“旋转门”机制。

  1.政治环境决定了中国智库的官方半官方性质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智库数量和种类繁多,但绝大部分是民间智库,政府智库占少数;但在中国,一元化领导体制导致了各种类型的智库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官方智库和大学附属型智库发展比较成熟,民间智库基本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从数量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大约2500家智库中,官方智库和大学附属型智库占到95%左右,民间智库仅占5%。

  从影响力上,在2007年举办的中国首届智库论坛上,根据为国家决策提供的政策和咨询的数量多寡及影响力大小,曾评选出中国的十大智库,入选的“十大智库”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十大智库均为官方智库,隶属政府不同部门,和政府有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

  在大学附属型智库中,在中国,对政府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一般是党政部门委托的课题,课题承担者一般是有较高社会和学术地位、与党政部门关系密切的知名学者,但是这类课题数量有限,大学附属型智库的研究成果对党政部门决策的影响力目前还非常有限。

  中国智库的官方性质和官方身份,决定了它们很难以敢于超越现有智慧、敢于挑战现有权威的智囊机构的面貌出现,定位不同,运作不同,即便“旋转”,意义和作用也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

  2.用人机制决定了智库与政府之间人员流动的困难

  就中国政府官员的选拔机制而言,中国政府官员更多依靠政府体制内部人才输送和培养,体制外的组织几乎没有参与渠道。

  就中国智库的用人机制而言,鉴于中国智库目前多属于官方或半官方机构,没有走向市场,资金来源比较单一,智库经费由政府划拨,人员由财政供养,这类人员往往具有政府批准的正式编制,身份相当于国家机关从事调研工作的人员,背景、经历单一,有着难以规避的一致立场和倾向,政治包容性相对较差。

  中国政府和中国智库的选拔和用人机制,决定了它们即便都在“体制内”,“旋转”起来还是要大费周章的,大学学者晋身官场,都会成为媒体热炒的新闻,更遑论“体制外”的民间智库人员“旋转”到政府高级管理岗位上。

  3.监督机制缺失,可能导致“旋转门”机制反而成为腐败温床

  在美国“旋转门”机制背后,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和选举政治制度,在三权分立和选举政治制度背后,是权力制衡、有限政府精神,权力行使必须受到严格而周密的监督。即便如此,也还是能爆出种种“旋转门”现象下的经济腐败和利益集团丑闻。如果我们在缺乏权力监督的环境下、在缺乏配套监督措施的情况下,匆匆引进“旋转门”机制,会不会反而成为学界、政界、商界互相勾连的腐败温床,也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旋转门”机制是美国智库成功运行的一大法宝,但在现行政治体制下,“旋转门”机制在中国难以普遍推广。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uojizhengzhilw/22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