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国际政治法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马汉“海权论”的新思考

发布时间:2014-04-23 11:26:02更新时间:2014-04-23 11:26:22 1

  摘要: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所著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873)》对美国乃至世界政治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海洋历史观的视角对欧洲和美洲通史进行了实例研究,一定程度上转变了长期存在的“陆本位”史观;揭示了世界政治力量不断在“制约”中实现力量的相对“均衡”,实现各国的政治意图。

  关键词:马汉,制约,均衡,海洋历史观,“陆本位”史观,国际政治论文

  一、海洋历史观

  1.体系与结构:“陆本位”史观。长期以来,在世界历史体系和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陆本位”史观,以“陆地思维”为中心构建起来的。“陆地史观”也一直是大多数中外史学家、学者考察和考究历史的基本立足点与学术框架。正如杨国桢教授所说:“在中国历史体系和教科书中,中国古代社会仍是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二元结构。在这种陆地历史结构和权力话语体系中,中国海洋发展的种种事实,都被诠释为农业文明的海上延伸。”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873)》从题目中就可以了解到他是从海洋史观的视角对1660-1873世界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在书中与正在进行中的陆地战争就行对比,从而突出海上战斗对战争局势的关键作用。海上战争影响着历史的进程甚至是对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由此可见,海洋史学是在致力于提升海洋史观在世界历史体系和结构中的地位。

  2.审视与转变:“陆海互视”。这就要求历史学家和各界学者,甚至是每个热爱海洋的人。首先要重新发掘和考究海洋历史资源,观察海洋系统本身的演变和发展。然后通过“陆海互视”,实现“陆海统筹”发展,给予海洋史观以准确定位。在这个意义上,海洋史学是探讨人类社会整体史的一种方法和途径,与海洋代表西方、现代、先进、开放,大陆代表东方、传统、落后、保守的文化霸权论述有着本质的区别。杨老先生还提出,所谓海洋史学,其内涵在于“克服陆地化的研究思维,从涉海历史向海洋整体史研究转型,视海洋为生存空间,以海洋视野下一切与海洋相关的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为研究对象”。海洋史观并非是在海洋的世纪需要我们从海洋视角重新审视历史的发展或者是从海洋的角度对历史进行系统的分析,挖掘以海洋为主导的历史资源。我们可从71:29的海陆比例中可以获悉,以前以“陆本位”史观的历史体系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可以说,这与人们的“陆”意识是息息相关的,长期禁锢了人们的“海”意识。使得陆地史观长期在世界历史体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海洋史观的地位。

  3.历史与现实:“海洋”史观。从现代人的历史起源来说,海洋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从东海滨海平原到匈奴的西迁再到1840年英国“船坚炮利”的打开中国国门,这一历史脉络和海洋息息相关。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类先后经历了龙的时代、羊的时代、谷的时代以及只有具有500历史的海的时代。龙的时代是由东海海底的龙宫文化构成,成为了亚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历史是起源现在东海的海底,人类的历史篇章也由此而打开。经过了羊和谷的时代,又再次回归到了海的时代。其中羊和谷的时代也并未真正离开海洋的影响,羊的时代更替到谷的时代是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使得高原从水草肥美变得不易于人类生存,而后人类退居气候宜人的中原生活定居,形成了以“谷”为主的时代。这其间气候的变化和海洋对陆地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从这样的时代变迁可以看出,现在的“海洋世纪”是人类回归本源的世纪,因而“西北太”海域中的东海海域成为了21世纪的焦点和热点。这无疑是人类回归本源,“追根溯祖”的本能诉求。由此看出,海洋在历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对海洋的历史地位重新审视和全新定位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873)》成为带动人类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尤其是在海洋史观方面的贡献毋庸置疑。这也只是重新塑造海洋史观在世界历史体系和结构中地位的开端,而并不是最后的终点。

  二、“制约”走向“平衡”

  “制约”与“平衡”成为马汉这一书中欧洲和美洲通史的关键词之一。

  1.利益:“制约”的本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情况下,人们的意识还局限于陆地之上,主要以发展和组建陆军为主以及注重陆地资源的开发。随着15世纪末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人们意识到“海洋”是有利可图的,而且是在经济效益上和社会效益上呈现出利益最大化。不约而同的开始加强对海军的建设,积极投身于海上“贸易”。这样就构成当时的海权三要素,即产品、海运、殖民地。随之而来的就是由于海上利益不均衡带来的持续百余年的所谓的“海权”斗争史。其实“海权”斗争史就是这些海洋“贸易”国家的“利益”摩擦史,实现利益均衡的斗争史。

  2.联盟:“制约”的形式。其中的斗争形式主要是以地区联盟和“利益”联盟为主。典型的地区联盟是以荷兰为主的北部七省联合体,从书中可以看出其海洋竞争力不可小觑,“荷兰这个国家,政治名称为北部七省联合体,其影响和实力当时已经达到了巅峰,除英国之外,他已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典型的“利益”联盟就是在1702-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所形成的英、荷两个海上强国与奥地利皇帝以秘密合约形式达成的联盟。他们组成这一联盟的初衷是“不论出现哪种情况,都需要决定这样继任王位的君主是否应该继承西班牙帝国的全部遗产,还是为了欧洲的力量均势,应对全部遗产进行某种分割。然而这种力量均势不再只是狭义地理解为在大陆上的领地分配,而且人们还进一步密切注视着新的安排对贸易、海运和对控制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影响。两个海洋强国的影响和他们的根本利益已经日趋明显。”本书中的联盟还有英荷瑞典联盟、奥格斯堡联盟战争、1744年西法联盟以及到1778年海战分别以英法为核心的战略同盟。这一系列的同盟关系都是为了维护其海上“利益”资源,达到欧洲势力相对均衡的集中体现。但是这种联盟关系存在趋利性、暂时性、不稳定性、风险性。只要利益关系受到威胁,就会立刻“反目成仇”,从“友”变为“敌”。反之,利益驱动又由“敌”成为“友”。不断在制约中发展,在发展中达到政治格局中的相对平衡,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或者是相对利益的最优化。在这一历史时期英、法、荷等海上强国的“联盟组合”是最频繁的。3.“西北太”:21世纪“制约”走向“平衡”焦点地区。从“制约”中寻求“平衡”也是当今国际格局中的突出特点,21世纪的焦点区域由大西洋海域转向“西北太”海域就是国家利益和格局均衡发生变所导致的。中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的帽子,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我国周边“强势”国家感到隐隐“作痛”。在南海、东海以及陆域上不断挑唆事端来分散中国经济发展的精力,制约中国的发展。美国不断拉拢我国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和东亚国家,形成所谓的战略同盟。以“钓台”二岛牵住中国,以韩日菲为核心的第一岛链困住中国。中国的目前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于“协调关系、平衡利益、整合各方、和谐发展”。坚持“稳定周边、立足亚太、经略两洋、和谐世界。向东防御、向西发展、向北联合、向南出击,即东防、西进、北联、南下”的世纪大战略。在国际的政治舞台上从“制约”中得到发展,在“平衡”中体现优势,既不施压于人,也不从属于人。将世界和平、人类和谐发展作为发展目标的世界文明大国。

  参考文献:

  [1]杨国桢.从涉海历史到海洋整体史的思考[J].南方文物,2005,03:4-7。

  [2]这是按照吴承恩在《西游记》里对东海海底文化的描述来确定的。

  [3]这是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教授、图书馆馆长黄杨的观点。他认为,中华民族是“羊的传人”。

  [4]从地理的角度给予佐证的材料是,在15000年前的东海海面比现在要低140到160米。所以推测如同西游记中对东海龙宫的描述,可能存在龙宫文化。

  [5]这里的贸易是指贩卖黑奴和鸦片、掠夺殖民地的财产和资源以及海上掠夺。

  [6]《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873)》第97页。

  [7]《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873)》第142—143页。

  [8]1674-1678年法国反对欧洲各国联盟的战争。

  [9]1686年7月9日,奥地利和德意志皇帝、西班牙国王、瑞典国王和一些德意志诸邦的君主在奥格斯堡秘密签订了一项协议。起初,它的目的只是防御法国;但是,很快它变成为一种攻势同盟,其名称为“奥格斯堡联盟”,两年之后的大战由此联盟得名,称之为“奥格斯堡联盟战争”。

  [10]奥巴马连任之后首先访问泰国、缅甸和柬埔寨东南亚地区。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在11月19日首度访问缅甸时,宣布对缅方提供一笔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6亿元)的援助,并在访问柬埔寨首都金边期间出席东亚峰会。在东亚与韩国、日本进行军事演戏,对以中国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施加军事压力和政治压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uojizhengzhilw/36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