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环境法论文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开发模式

发布时间:2011-02-26 10:09:57更新时间:2021-02-27 11:38:43 1

  摘要: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要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总体规划,从全局考虑,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融合意境创造、自然景观、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总体环境,精心设计,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的有限资源,将居住与建筑、社会生活品质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一个方便、舒适、优美的居住场所,让居民区与城市自然地融为一体。使住宅区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点”。本文通过对郊区化、新城市主义、新都市主义的开发模式比较,提出了现代居住区景观规划开发理念“可持续发展”。并从不同景观构成要素作具体阐述。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规划,开发模式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的主体部分,是城市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而居住区的环境则是人们生活展开的空间介质。要想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的住宅环境,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设计模式和策略。

  一、整体规划

  1配套设施要经济实用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居住区应配备一套完整的公共基础设施且比重为18%~22%,实际上,小区是一个缩小的城市,几乎涵盖了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配套设施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和低效率利用,而对于居民来说,实际上承担了一份额外的经济成本。其实,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尽量有效利用附近的资源,避免浪费社会资源。

  2空间布置要以人为本

  长期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人们尤其渴望能拥有一片接近自然的天地,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的要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因此,居住区环境的塑造必须考虑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新观念和传统文化继承弘扬等多方面深化“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观念,深化“规划”、“景观”、“建筑”相结合的环境整体设计,在空间布置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

  3景观设计要融洽和谐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适当修整,没有必要大动土方工程,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景观规划设计是一种多维的立体空间艺术设计,注重自然美,把植物、建筑物、小品设施、水景等综合在一起的造型艺术。同时,又可以把自然美、建筑美、生活美、文化美综合为一体。本着最大限度提高各种要素在居住区环境中的作用,做到恰到好处。

  4绿化规划要简单自然

  当前,很多城市居住区的开发都忽略景观环境的生态效益,使得住宅区内缺乏足够的公共绿地和绿化景观,而且,绿化质量不高,不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在居住区的绿化配置中,很多住宅区的绿化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树种,只是一味追求观赏性、稀缺性的名贵品种,耐受性差,抗性弱的经济性品种,因此,必须持续不断地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维护后期的正常生长,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在居住区的绿化规划中,应尽量利用乡土树种,做到经济合理,也突出地方特色,简单且又自然。

  二、居住区景观开发模式的比较和启示

  1郊区化

  郊区化也称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郊区化包括人口外迁、工业外迁、零售业外迁。因为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而且,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人口和工业外迁后,市中心商业面对来自郊区商业激烈竞争也被迫外迁。郊区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只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建成区在扩张,城市人口在增长。郊区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时形成的产物,由于人口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郊区也变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称为郊区城市。

  2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用步行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有效复合功,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3新都市主义

  随着国内许多大城市郊区化居住模式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趋势,“新都市主义”近年作为都市地区居住开发理念应运而生并被广泛推崇。由于语意的相同,人们往往将目前颇为流行“新都市主义”视作北美“新城市主义”的中国版。但事实上,目前国内推出的“新都市主义”的居住概念,既不同于追求宁静自然的生活风格的郊区化模式,也与国外“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小城镇式的社区模式有所不同,它具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独特的内涵。

  4三种开发模式的比较

  “新城市主义”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创造场所的新语言,它创造的紧凑型社区取代了无序蔓延的郊区模式,减少了对土地的浪费和小汽车的使用,既减少了交通拥挤又节省了能源。它吸纳了传统的城市设计理念,且肯定定现代科技手段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新城市主义”似乎预示着一种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即多中心的居住社区网络和各具特色的多元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新都市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与郊区化向城市外围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同,它重视都市已有社区的再设计和填补性的开发,强调再造城市中心的活力并限制城市的蔓延式扩张,这一点对于中国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不是旧城改造,而是反对开发单一化郊区,主张整合构建平衡健全的城市社区。“新都市主义”的居住模式能够满足人们对城市资源的高度利用,充分顾及个人与社会、自然、城市的关系,能够发挥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迅速引发人们新的居住思潮。“新城市主义”能让人产生更多的认知感,与社会的较近接触也使人保持更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新都市主义”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对各个生活层面质量的高标准追求,使得都市具备了自然与城市共同融合的特征,使人们可能同时实现社会和自然的回归。

  三、居住区景观开发模式探讨

  1景观环境构成要素

  1.1绿化

  居住区的绿化包括组团绿化、宅旁绿化、隔离绿化、架空空间绿化、平台绿化、屋顶绿化、停车场绿化等。

  绿化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满足人们视觉感官要求,局限于改善空气,而是应贴近人的需要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创造高品质的环境。在绿化设计中,选择的植物品种适应绿化的功能要求,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要在统一的基调上力求丰富多样;要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

  1.2道路

  道路包括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宅间小路、园路等,路宽要根据其各自功能的不同而进行设计。

  要注重道路的景观功能,道路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可以形成重要的视线走廊,道路两侧的景观应符合导向要求,路边的绿化种植及路面铺地的色彩选择应具有特色。园路边的绿化,应尽可能为创造休闲空间增强环境景观的层次性作努力。

  1.3小品设施

  居住环境的设施具有实用性的功能性,同时又具有观赏性。这些设施种类多样,造型各异,反映不同空间的属性,是居住环境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居住区的小品设施包括游乐设施、服务设施、休息设施以及其他的标识、指引设施。

  1.4水景

  城市中的水体象征着文明与灵性,渲染着城市的生机与艺术的魅力,而居住区内的水景以其活跃性和穿透力成为景观组织中最富有生气的元素,更能满足人们亲水的要求。“水为万物之源”,作为地球生命的命脉,不仅承载着水质涵养、供养植物生长的功能,而且能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吸尘降噪、有效调节居住生态环境。

  2景观设计开发模式

  2.1总体规划

  无论是对于城市外围的相对分散的居住开发,还是紧凑型社区的建设,抑或位于都市中心地带的开发,崇尚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和“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人类居住社区的共同追求。因此,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上,应本着以下原则:首先,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明确的社区边界是创造领域感和归属感所必不可少的,其次,要有适度的社区规模和具有明显特征的社区中心;第三,居住、就业和商业的多功能混合和提供多种类型的住宅,以创造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第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以行人为基本尺度的道路系统应构成社区基本的网络结构;最后,注重公众参与,这样才能保证居住区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家园。

  2.2开发理念

  现代社会提倡可持续发展,在居住区的景观规划开发中,也相应地渗透了这一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社会、经济与环境的问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要求人类具有更高的思维方式。简言之,需要一种文化特性与多元文化对话的价值能迅速作出反应的理论价值体系。这种体系具体到住宅产业即要求住宅建筑能体现出舒适性、健康性、节能性、经济性以及乡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结合。

  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运用“环境、空间、文化、效率”四个要素来营造、开发住宅产业,在历史上也有其传统,例如北方的四合院、江南园林。作为当前,新世纪的开始,运用现代化工业手段开发大批量住宅小区时,无疑也应当遵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人类住居领域内最具有恒久价值而且永远不会过时的东西不是住宅本身而是由它和环境构成的大社区。只有包函着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卓越因素的社区才是居住的天堂。而这样的社区对于历史和未来它都是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是建筑师和发展商经过良性互动和人民一起建造的。

  参考文献:

  [1]居住区设计导则

  [2]设计规范

  [3]徐国亮,王元利.新都市主义与居住区开发结合的探索[J].2009,4

  [4]魏毓洁.关于居住区开发中环境建设的几点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2005,1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huanjingfalw/2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