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环境法论文

发表职称论文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

发布时间:2014-11-05 17:33:20更新时间:2014-11-05 17:34:09 1

  摘要:当前我国建材与装饰装修市场还有待规范,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装饰装修材料,加上老百姓一般缺乏辨别装修材料质量的能力,而质量认证标志及环境保护标志也尚未被普通民众熟悉,这就导致大量超标劣质材料、有毒有害物质涌入室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由此必须引起对室内环境监测的认识和治理。本文首先归纳了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然后分析了目前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室内环境监测的要点和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发表职称论文,室内环境,监测,治理,环保,监测技术

  前言

  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因室内空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32亿美元。另据国际有关组织调查统计,世界上30%的建筑物中存在有害于健康的室内空气。这些有害气体已经引起全球性的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的增加。室内环境污染已经列入对公众健 康危害最大的五种环境因素之一。人们在经历了“煤烟型污染” 和“光化学污染”后,正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在城市,工业“三废”还未彻底根除,由于家装使用大量的非环保材料以及家具、日化、建筑物本身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 问题亦日趋严重。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室内环境污染而引起的人口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引起全球各国的广泛关注。

  一、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

  (一)甲醛

  甲醛是一种无色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甲醛易溶于水,能够对人的表皮肌肤和眼睛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因此甲醛通过接触人类的皮肤产生阻碍人类细胞正常机能进行的作用。长期接触甲醛可导致恶心、胸闷气短以及水肿等现象,严重时甚至能够导致死亡。因此甲醛已经被国际卫生组织认定为室内环境污染致癌物。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甲醛多来自于室内装修物,比如胶合板、纤维板、墙纸、油漆和涂料等等。

  (二)苯

  苯是一种无色的气体,具有芳香气味,人体呼入苯之后呼吸道会有较为强烈的刺激反应。苯的呼入能够导致人体中毒,轻者会有瞌睡、头晕头痛和恶心呕吐等现象,重者更是会产生意识模糊、视野不清晰、心律不齐肾实质抽搐昏迷。长期呼吸苯气体会对人体的造血功能和循环系统产生致命性的影响。能够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苯多来源于装修使用含有苯物质的材料、油漆涂料以及家具中的粘合剂等。

  (三)氨

  氨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呼入氨气体会损害人类的呼吸道系统,对人的抵抗力产生不可逆的伤害。氨气体的呼入会引起鼻炎、咽喉炎、气管炎等呼吸道系统疾病,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中毒性肺水肿和呼吸停止现象。室内环境污染源之一的氨气体主要来源在于住宅冬季装修时所使用的防冻剂或者是混凝土散发的混合气体,家具装修使用的一些添加剂和增白剂有时候也含有一部分氨气体。

  (四)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指的是空气中会发的有机化合物的统称。人类如果长期处在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的空气环境当中,就会产生免疫水平降低的结果,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某些内脏的中毒,出现发热、流泪、咽喉疼痛、呼吸急促、头晕头疼等现象。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家居装饰物等。

  (五)氡

  氡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惰性气体,人类呼入氡气体后会在体内产生放射性伤害,诱发癌症等疾病。长期暴露在含有氡气体的室内环境中会对人体的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产生不可逆的严重影响。氡物质主要存在于一些装修使用的大理石、花岗岩等物质中。

  二、目前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室内环境监测的认识不够

  首先,很多环保主管部门在对室内环境质量的监管中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对相关法律条文理解比较肤浅,未能将室内环境质量检测纳入环境监测中,甚至将其归入装饰行业市场化行为里。其次,相关已颁发的法律法规依据存在政出多门的现象,执法主体不明晰、法规职责与定位模糊、权力与责任脱节等问题造成多个主管部门争抢或垄断等不良现象,使室内环境监测出现严重缺位。

  (二)室内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落后

  由于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环境监测队伍的监测技术设备比较落后,自动化程度极低,除了一些大中城市环境监测技术设备水平较高以外,全国绝大多数监测站的监测设备和手段都比较落后。因此,许多地方仍然是以人工现场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为主要手段进行室内环境污染检测,这样使得检测的效率太低,成本也较高,不容易推广普及,一般居民享受不了这样的高成本服务。

  (三)室内环境治理市场监督不严

  室内环境污染的三大污染源分别是:来自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污染与氨污染、室内电磁辐射污染、化学性污染。化学性污染主要是墙壁、地面及家具的甲醛、苯和挥发性有机物造成的污染。随着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很多家庭在装修时都会选购符合环境安全标准的环保材料,然而当前我国虽然对装饰材料的有害物质有相关的控制规范,但市场上充斥的各类良莠不齐的绿色装饰材料仍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市场上有很多空气净化产品,但以专业的角度分析,这些产品可能无法彻底清除室内有机化学物的污染,甚至还会引发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室内环境监测要点

  (一)选择监测因子

  针对不同建筑结构与服务功能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确定室内环境主要污染原因,选择适当的监测因子。当客户仅要求一些单项污染因子的监测时,例如房屋装修与家具制作中产生的甲醛及油漆中的苯系物等,可按客户的要求来监测。在客户没有具体的监测要求时,要向客户提供咨询服务,通过与客户协商的方式确定监测因子。

  (二)选择监测点位

  居室内一般将监测点位设在卧室、客厅、书房等人们活动频繁的地方,要避开门窗等通风口,在每个房间设1~2 个点位;办公室则需根据面积大小进行点位设置,50m2 以内设1~3 个点位,50m2 到100m2 则设3~5 个点位,超过100m2 则至少应设5个点位;布点采用对角式或梅花式,采样高度控制在0.5m 到1.5m 之间,并离开墙壁0.5m 以上。

  (三)监测方法的选择

  目前,市场上进行室内环境监测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标准法,另一类是便携式仪器检测法。

  1、国家标准法

  国家标准法的主要步骤是采用采样仪器到现场采集空气样品,然后送到实验室专用的分析监测仪器进行分析。国家标准法是国家认可的监测方法,具有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监测数据具有法律效力等优点。但操作繁琐、监测周期长、费用高、难以适应大规模的现场调查需要。

  2、便携式仪器检测法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便携式检测仪器,可在现场采集空气后直接分析出数据,具有操作简便、检测快速、费用较低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大规模的调查。但其干扰因素多、检测准确度、灵敏度、精密度较差。

  在应用于室内环境监测前,应在测试条件下将便携式检测仪器与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比较试验,用数理统计检验法验证可靠性后,方可用于现场检测。如果采用便携式检测仪器检测的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有差异,应以国家标准方法为准。

  (四)采样的方法

  采样要在门窗关闭12h以后进行,并且监测时如客户无特别要求则不可打开门窗,采样时间为45min以上。

  四、加强室内环境监测治理的措施

  (一)规范市场认证

  进行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是为了分析室内环境质量,对其做出科学权威的评价。这就要求从事监测工作的相关机构具有合格的监测与评价人员,并具有规范的试验室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监测机构的监测数据不应受到外界干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公正性。可通过公布具有资格认可且具备监测能力的监测机构名单的方式,让需要服务的单位及个人自主进行选择。目前进行室内环境监测的

  相关机构所使用的监测仪器种类太杂,应建立监测仪器准入制,对这些仪器也进行专业认证,杜绝不合要求的仪器进入市场。

  (二)培训室内环境监测治理人员

  室内环境监测治理的效果与开展室内环境监测治理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联系极为密切。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对于室内环境监测治理企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保证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室内环境监测治理的知识和技术,合理开展日常工作。另外一方面,还应当出台和完善规范室内环境监测治理从业人员的准入和资格认定标准,保证从业人员在认知国家相关技术规定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

  (三)加强国民的环保宣传

  我们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对于室内环境保护的宣传,加强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宣传范围,从思想上提高国民对于环境保护和室内环境健康维护的思想意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加强对室内环境污染物的宣传,让居民们在认识室内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对人体的危害的前提下,合理教导居民自行治理和控制室内环境的污染气体。另外一方面,我们的室内环境保护宣传还不能够仅仅局限于遇上几点,还应该加强对于国民的室内环境定期监测和相关法律法规、消费者权益的宣传,让居民重视对于室内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首先,要加强对室内环境监测及治理技术的研究,切实提高室内环境的监测治理水平。其次,通过科学研究寻找有利于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的环保建筑装饰材料,以达到从源头对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进行控制的目标。

  结语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以及国家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日益重视,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产业,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对解决我国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建筑、建材、装饰装修等相关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是一种投资较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朝阳性产业。可以预见,今后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行业将迅速发展,并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消费者室内环境健康意识的增强,该行业将逐步走向规范化。

  参考文献

  [1]余晓琼.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探讨及改善[J].山西建筑,2009.35.

  [2]刘琼玉.计我国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有关问题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huanjingfalw/45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