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化学教学论文

讨论式课堂教学如何设计

发布时间:2017-08-01 14:29:50更新时间:2017-08-01 14:35:08 1

  讨论式教学法在国内外都相当盛行,在教学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方法在驾校中进行过演练,教练员作为“导演”对学员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课堂教学论文。

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文章在对讨论式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讨论式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即注重问题讨论式参与对象的层次性,注意问题内容本身的宽广性,注重问题设计角度的动态特点,注重问题解答途径的探索性,鼓励问题解答方案的多样化。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问题设计;设计原则

  讨论在思维改变和深化过程中具有独特作用。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提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为目的,预先设计与组织问题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以获取真知。这就要求在实施课堂教学讨论模式中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在教师或主持人引导下的讨论和协作,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其民主精神、群体意识和宽广胸怀。

  一、讨论式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一)问题设计的启发性、思维性原则

  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海纳特认为,设计的问题具有激发性,才有价值。设计具有激发性的问题能够获得不同的答案。通常,具有激发性、启发性的问题都是评价性问题。一方面,评价性的问题包含许多疑点和悬念,既能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另一方面,评价性的问题能够将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上,促使学生不得不经过思索才能将结论整理出来,给出答案。同时,评价性的问题答案不唯一,更加灵活。“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疑”就是问题,它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和学生的深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识“庐山真面目”。因而,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应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目标设计启发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启发性问题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价值观等,为达到教学目的做好铺垫。除此之外,问题设计还应该把握思维性原则。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具有思维性的问题有利于唤起学科知识的纵横方向之间、新旧知识的联系之间的联系,且有利于学生将知识从记忆的水平上升到理解运用的层次。同时,设计具有思维性的问题,能够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理论、观点分析事物、人物、探究规律,养成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思维习惯。因此,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计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的问题,这对于培养或发展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极为有利。

  (二)问题设计的新颖性、综合性原则

  讨论的问题要新颖生动、富于情趣,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新颖巧妙生动的论题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学生,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高中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初中生思维水平界于两者之间的不同特点,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适合各个不同阶段学习心理特征的论题,以其新颖性或刺激学生视觉感官、听觉感官,或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或激发起思维的链接。带有综合性特点的讨论题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设计具有综合性的问题,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讨论的问题能够关联或覆盖许多基础知识;第二,讨论的问题能延伸至现实生活中;第三,讨论的问题能联系文史、文理等各个学科。根据上述方法设置讨论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问题设计的实效性、量力性原则

  在设计拟定讨论问题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所设计的讨论问题需要考虑学生当前的学习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同时,在设计拟定讨论问题时,至少要有难、易两个层次,顾及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这样既能为学生的探索留有用武之地,又能扩大参与面,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如此,既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客观实际,设计问题要遵循量力性原则,但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水平。简而言之,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根据相应的指导,提升在知识、理论、技能诸方面解决问题的水平。只有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出现新的需要,并构成思维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运动,才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一教学最终目标,体现问题设计的实效性。

  (四)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拓展性原则

  在讨论教学模式下,问题设计艺术还具有开放性、发散性、拓展性的特征。开放性的问题需要教师创设呈现问题的最佳情境和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而言,开放性问题,即只给出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自行探索以获得各种结论;或者只给出问题的结论,让学生自行研究,找出该结论成立的各种条件;或者增加或删减已知的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原先得到的结论的相应变化。由于开放性问题变化无穷,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可以一改学生生搬硬套的问题解决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展现更多灵活性的解题方法。这样便能逐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为培养开放型、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讨论式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

  霍姆斯认为,“个体思维的陈述形成于分析现有信念与用新观点综合这些信念之间轮换交错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促成新的综合而达成思想的改变。在课堂讨论中,对立的观点得以揭示、探讨、争论,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形成新的整合。”[1]因此,课堂讨论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体现在问题的条件、问题的答案、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上,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问题讨论式参与对象的层次性。问题不是仅指向少数“优生”的难题、怪题,其解决方法和结果往往具有多样性。设计讨论的问题时必须考虑其中有些方法或结论是一般同学都能得出的,而有些方法或结论则需要大家集思广益才能解决。也就是说应考虑参与对象的层次性,它的低起点可以照顾“差生”的解答水平,使其动手动脑;它的多层次又能激励“优生”寻求更好的办法。确保每个个体有效加入讨论,使全体学生都有收获,最重要的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就感,保护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信心。

  第二,注意问题本身的宽广性。讨论的问题涉及的事件不仅要为学生所熟悉,而且涵盖的知识面要宽广,甚至可以涉及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内容。例如,“家里要安装排水管,如何帮父母计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一些确定的因素:比例尺,图上距离。不确定因素:用什么材料的水管,工人工钱。确定因素学生可以计算,不确定因素可以进行讨论。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开放量较大。学生不仅要应用数学知识,还要考虑材料、环保、人力资源等因素,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第三,注重问题设计角度的动态性。就是说同一知识点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设计成问题。在许多成功的课堂讨论教学案例中,正是问题设计角度新颖、方式丰富多彩,学生易于产生好奇心理,激发其创造力。第四,注重问题解答途径的探索性。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2],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对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要落在“最近发展区”,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表征,即对问题的字面理解和深层理解、设计解题的策略和计划,逐步深入,积极探索,寻求有意义有效果的解答方案,逐步培养学生坚韧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五,鼓励问题解答方案的多样化。讨论教学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法,学生在思考、倾听、讨论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因此,问题解答方案的多样化体现了讨论问题的开放性。同时,在具体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和比较各种方案孰优孰劣,探讨总结相对较优或最优的问题解答方案。

  三、结语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讨论式教学具有更强的互动性,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进行讨论式教学时,要注重问题设计,依照问题设计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阅读期刊:课程教学研究

  针对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的实际,刊发观点新、质量优、指导性强的文章。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huaxuelw/63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