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婚姻家庭法论文

再论胡适的婚姻家庭思想

发布时间:2018-10-16 11:39:48更新时间:2018-10-16 11:39:48 1

  摘要:学界已有成果对胡适婚姻家庭思想的研究侧重其对中国传统的批判,对妇女解放起到的促进作用。通过广泛搜集胡适文献中有关婚姻家庭的论述可见,以全盘西化和自由主义者形象著称的胡适婚姻家庭思想呈现出新旧纠葛的完整特点,除了趋新、批判传统的一面,其思想中亦有受传统影响的一面。这种纠葛是近代中国人思想行为的真实反映,说明婚姻家庭制度和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具有变迁性,而且具有延续性。

  关键词:胡适;婚姻;家庭;批判;依恋

  通过一定的婚姻形式组建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恩格斯指出,“家庭,即以生产为目的的社会结合的最简单和最初的形式。”[1]438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摩尔根在《人类家族的血亲与姻亲制度》一书中认为,人类是从杂交状态经群婚的各个阶段和不同形式,又通过对偶婚才达到阶级社会的一夫一妻制。自古及今,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和具体形式虽在不断演变,但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没有改变,发挥着必要的影响和作用,以至于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诗意地指出,“家庭是大自然创造的杰作之一”[2]64。中国的婚姻家庭观念和制度历史悠久,历经演变,尤其在近代中国天崩地解的变迁中,传统家庭观念和制度受到极大冲击和挑战。本文希望以胡适的婚姻家庭思想特点为个案以更加全面地透视近现代中国婚姻家庭观念和制度的演变。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对其婚姻家庭思想学界已有涉及,主要侧重研究其对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和观念的激烈批判,对妇女解放起到的促进作用及由此展现的全盘西化和个人主义特征[3],这当然是其思想非常重要的面相。但胡适思想还有另一面相,即受中国文化影响所呈现的延续传统的一面。本文通过广泛搜集胡适文献中有关婚姻家庭的论述,再论以“全盘西化”形象著称的胡适婚姻家庭思想的完整特点,展现其思想的真实面貌。

  一、对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的批判

  胡适对中国传统婚姻家庭思想和制度弊端的批判,是五四时期提倡妇女解放,反对旧礼教思潮的一部分。早在1908年,他就批判了包办婚姻制度,认为决定中国男女的婚姻误于父母初心、媒妁之言、算命先生等。包办婚姻易造成父母喜好与子女意愿的冲突,产生家庭矛盾。媒婆和算命先生“全靠这张嘴几餐酒肉,赚几个孽钱来度日。”男女婚姻“为什么倒要去问那冥顽不灵的烂泥菩萨呢?”由于父母之命和迷信的存在,把中国人合成了许多怨偶,造成“无数不和睦的家族”,影响了社会和谐[4]。

  传统夫妻关系方面,胡适认为妻子就是奴隶、丈夫的“玩意儿”,责任在使“丈夫欢喜”,“自己不用有思想”,“对丈夫,什么都可以牺牲,丈夫对妻子,是不犯着牺牲什么的”[5]。男尊女卑传统,使“历史上,只有孝女,贤女,烈女,贞女,节妇,慈母,却没有一个‘女人’”[6],女子没有独立人格。古代“承嗣”和“娶妾”的弊病,女儿不算后人,失去财产继承权,年老无子应该另娶,“他的夫人,也要劝他,不如此,人家便要说她不贤慧”。他认为女子同样是人,“何以不能承受财产,不能为后?”[6]在此观念下,女子没有经济地位,“只能低首下心的压扶在男子威权之下”[7]。传统社会主张“责任阃内说”,希望女子做“良妻贤母”,这也是“捆女子的一根铁索”,女子的精力淹没在洗衣煮饭等琐事上,不能与男性扮演同样的社会角色[6]。传统贞操观不允许寡妇、未嫁丧夫的女子再嫁,“褒扬烈妇烈女杀身殉夫”,胡适认为这种“褒扬贞操的法律”是“野蛮残忍的法律”。他从平等思想的角度认为贞操是男女“双方交互的道德”,丈夫对妻子“也应有贞操的态度”。而中国古代的实际情况却是,“中国的男子要他们的妻子替他们守贞守节”,而他们自己却公然嫖妓、纳妾。他强调平等的贞操应以“有无可以永久不变的爱情”、“做丈夫的配不配受他妻子的贞操”为基础,而不应是对女性的单纯强制[8]。他还鼓励人们打破“处女迷信”[9]99。

  传统的家庭伦理确实与现代社会多有抵触。德先生、赛先生是五四时期的口号,胡适认为传统家庭与现代民主是对立的,“因为我们拥护德先生,我们必须反对儒教——反对旧家庭传统、旧的贞操观念、旧的道德和旧的政治”[10]194。旧式家庭“束缚驰骤”[11],“社会最爱专制,往往用强力摧折个人的个性,压制个人自由独立的精神”,“家庭是如此,社会、国家也是如此。”[5]在《李超传》一文中,他指出“旧家庭的黑暗,历历都可想见”,哥哥“用恫吓手段来压制他妹子,简直是高压的家族制度之一篇绝妙口供。”“他的一生遭遇可以用做无数中国女子的写照,可以用做中国家庭制度的研究资料。”还能看到中国古代家庭制度的如下问题:“家长族长的专制”、“女子教育问题”、“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等[12]。他总结传统家庭有四大恶德:自私自利、依赖性与奴隶性、假道德、懦怯[5]。故此传统的三纲五常道德现在已经“变成废语了”[13]。

  正因对传统婚制对女性造成的伤害痛彻心扉,他大声疾呼“中国所以糟到这步田地,都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太对不住了我们的妇女”[14]。胡适一生非常重视女性的解放问题。

  二、中国传统婚姻家庭文化对胡适的影响

  除了批判,胡适对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也怀有温情与敬意,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剪不断的文化情结,体现出了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

  第一,传统家庭文化土壤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对其人格和思想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他剪不断甚至对家乡文化引以为豪的重要原因。胡适对家乡怀有特别的情感,曾自豪地称自己是“安徽徽州人”[11]1,告诫儿子祖望“你是徽州人,要记得徽州朝奉”[15]296。徽州有独特的人文背景,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有很深积淀,他父亲胡传就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笃信宋儒,尤其崇奉程颢、程颐和朱熹”[11]15-16。他认为父亲留给他两方面:一是“遗传,因为我是我父亲的儿子”,二是“留下了一点程朱理学的遗风”[16]34,所以他一生孜孜不倦,深受传统士人精神影响。母亲冯氏对其教育甚严,并不断强化其父在其身上的影响,告诫他“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16]27。由于父亲去世时他尚年幼,所以母亲在他的人生教育中发挥了重大影响,这亦是他对传统家庭文化怀有温情的关键。他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16]30-31可见,以礼为基础的传统家庭教育并非完全是专制,它对人宽厚、和顺、包容性格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这种特点沁入胡适的思想中,他用之教育儿子祖望,“无论你志气怎样高,对人切不可骄傲。无论你成绩怎么好,待人总要谦虚和气”[15]296。这种谦虚的品德正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优秀特点。

  胡适3岁始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熏陶,先后熟读过《诗经》《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经史典籍[17]225-227。直至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接受新学教育为止,所受传统教育在其思想中形成了重要影响,他的家庭思想也不例外。

  第二,从胡适后来对人物的评价中亦可看出他十分珍视部分传统家庭美德,这充分体现在他对母亲的评价中。他认为自己的母亲“秉其家教,皆温厚有礼,通大义。先母性尤醇粹,最得父母钟爱。”父亲去世时他母亲仅23岁,在困难的境遇中抚养孩子,年轻的寡妇在与家族成员的相处中,总是“处之以至诚至公,子妇间有过失,皆容忍曲喻之。”自奉极菲薄,而待人接物必求丰厚,“先母一生行实,虽纤细琐屑不出于家庭闾里之间,而其至性至诚,有宜永存而不朽者”[18]599-602。正是母亲影响,胡适一生非常孝敬母亲,他的婚姻是一个体现。他与江冬秀的结合,是不折不扣的旧式婚姻,尽管他充分认识到传统婚姻的弊端,也曾遇到心爱女子如韦莲司等,但接受母亲安排,与江冬秀维持了婚姻。对他的婚姻毁誉皆有,然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他母亲和传统家庭教育在其婚姻中扮演了重要作用。从母亲身上所彰显的传统家庭美德胡适有深刻领悟,“她别无所有,只凭自己人品的力量。正如胡适后来所记忆的,那种力量之中包括中国传统中所有的妇德,如谦逊、贞节、坚忍、负责”[19]6。对这些美德,胡适从来没有笼统批判和完全否定,他用之评价母亲,也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温情。

  第三,从亲身经历出发,他对旧婚制虽有切肤之痛,但并未主张去家废婚。比如他曾在美国演说“中国的婚姻制度”,讲到中国夫妻婚前无爱情,但婚后“同艰苦的生活也未尝不可发生一种浓厚的爱情”[20]。这说明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并非全是糟粕。家庭制度在中国文明的延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有很多值得传承的内容。

  透过家庭思想这个侧面,我们也能看到胡适思想并不是一个纯粹西化的产物,在“全盘西化”的外表下深藏着挥之不去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

  三、接纳西方现代家庭文化与依恋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之纠葛

  胡适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追求自由、民主和独立,对中国传统婚制有猛烈批判,然而他本身也是传统孕育的产物,对其亦怀有温情和一种剪不断的情感。这种成长环境、思想根基,使他并未如废婚派之走向极端,亦未如反废婚派不识传统家庭病因,更多时候表现出一面接纳西方现代家庭文化、批判中国传统,一面又有大量对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依恋。

  胡适对西方家庭文化的接纳,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主张解除传统对个人的束缚,“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维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11]193。认为健全的家庭环境应该允许个人能够“充分发达自己的天性”、“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5],使每个个体具有独立精神和人格。

  胡适强调个人和家庭的良性互动关系。一面希望打破传统家庭对个人的束缚,使得“个人有自由意志”[5]。但他并未据此主张完全否定甚至抛弃家庭。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指出“社会与生活是交互影响的:个人造成社会,社会造成个人;社会的生活全靠个人分工合作的生活,但个人的生活,无论如何不同,都脱不了社会的影响”[21]。个人离不开家庭等社会组织,这与无政府主义者完全否定家庭不同。正是因为对个人与家庭紧密关系的认识,所以另一面他明确批评“独善的个人主义”,“要想跳出现社会去发展自己个性”,“否认那些切近的伦谊,——或是家族,或是社会,或是国家”,他指出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22]。他理想的个人主义是能够“担负家庭的责任”[5]。

  其次,主张男女平等,尤其应该重视女性的独立。他指出“古来相传的家庭制度,把许多极繁琐的事看作妇人的天职……家庭的负担有碍于他们才性的自由发展”[23]。而这正是中国传统家庭的弊端所在。他比较了中美妇女人生观上的根本差别,中国妇女是一种“良妻贤母”的人生观,而美国妇女是一种自立的观念,“只是要发展个人的才性,可以不倚赖别人,自己能独立生活,自己能替社会作事”。这种观念恰恰是“中国妇女所最缺乏的观念”[20],因此中国妇女应学习美国妇女的自立意识。为了“不断地谋中国妇女的解放,谋中国家庭生活的改善”[10],他主张“大开女学堂”[24],大学开女禁[25],无论中学大学,实现男女同校[26],改善“离婚妇女与再嫁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27],最终实现“女子社交的解放、生计的解放、婚姻的解放”[26],让女子“享受应有的权利,和男子共同担任社会的担子;使男子成一个健全的人,女子也成一个健全的人!于是社会便成了一个健全的社会”[6]!

  正是由于受到西方观念影响,胡适认为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已“不能成立”[14]。但他对西方的接纳是有限度的,希望用中国传统文化来防范西方家庭文化的缺陷。例如他反对西方完全的自由恋爱结婚,认为年轻人在情感选择上容易受冲动左右、缺乏经验最后酿成婚姻不幸福,所以父母的参考作用十分重要,因此他主张“参酌中外的婚姻制度,执乎其中,才可用得。第一是,要父母主婚;第二是,要子女有权干预”[4]。希望通过中西结合,既纠正中国传统婚姻的不足,又能弥补自由恋爱的缺陷。由于自身婚姻经历的原因,他虽主张“没有爱情的夫妇关系,都不是正当的夫妇关系,只可说是异性的强迫同居”[28]。但同时他又认同中国传统夫妻婚后才产生爱情的道路。

  这其实进一步反映了胡适思想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一面在理论上猛烈批判传统家庭文化,另一面又对自己父母作为传统家庭道德榜样对自己的影响有深切感受,并给予积极肯定。一面否定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一面又对孝文化的意义有深切认识,同意“旧时代学说把一切善行都归纳在‘孝’字里面,诚然流弊百出”,但认为做一个孝子与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并不冲突,“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决不致于做打爹骂娘的事,决不致于对他的父母毫无感情”[12]。他一生坚守传统婚姻与对母亲的孝顺有很大的关系①。一面反对传统的包办婚姻,一面又对包办婚姻的好处有真实感受,希望将包办婚姻中的父母干预与西方自由恋爱结合起来。这都反映了胡适婚姻家庭思想中新旧中西的矛盾,他既向往西方式的家庭文化,而又对中国的家庭文化有不少依恋。这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晚清民国时期大量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呈现出新旧思想的交错,是时代环境和知识塑造的结果。

  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这桩婚姻能维系有多种说法和解释,如出于对母亲的孝心,对江冬秀照顾母亲的感激,江冬秀的泼辣跋扈及碍于面子,对自己完美形象的维护等。在婚姻之外,胡适还曾与美国女画家韦莲司、表妹曹诚英有过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对于胡适现实中的婚姻,赞誉、辩护有之,否定者亦有之②。其实,抛开现代人对婚姻爱情的评判,从历史角度看,现实中胡适的婚姻爱情正是思想上新旧纠葛的反映,体现他在传统婚姻道德、责任与现代理想爱情之间的新旧冲撞,既希望维系这桩传统婚姻,又曾追求现代自由恋爱产生的新式婚姻。思想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冲撞,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缩影,在梁启超、蔡元培、鲁迅、徐志摩等近代人物身上都有反映,仅仅是冲撞的激烈程度、每个人最后的选择不同。胡适的特点是曾追求现代爱情婚姻,但终究维系了传统婚姻。冯契指出在近代中国剧烈变迁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29]4。对此我们应从历史环境出发,有同情之理解,而不能用当代价值苛责前人。

  结语

  1920年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开辟“废除婚姻制度”专栏,掀起了大论战。废婚派认为废除婚姻制度后,“无父子,无夫妇,无家庭,无名分的种种无谓的束缚,所谓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岂不是一个很太平的世界,大同的社会吗?”[30]认为婚制的存在违背“自由人格”。而反对派阐述了婚制存在的必要性。双方围绕婚姻制度的存废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使人们对婚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胡适的婚姻家庭思想也属于近代中国滚滚思潮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思想受到个人经历、中国传统文化、实验主义、自由主义的影响而形成,他的婚姻家庭思想和实践具有代表性,既看到了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对个人的束缚,主张吸收西方文化予以改造,又并未极端到主张废除家庭,他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某些现代价值。这启示我们,婚姻家庭制度和观念虽随着时代发展具有变迁性,但同样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任何时代的家庭文化都是变迁和延续的结合。

  胡适的婚姻家庭思想,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但开风气不为师”,寄希望于对传统制度的修补来实现家庭理想,还没有认识到决定婚姻家庭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婚姻家庭制度的变迁尽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还是社会经济基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31]72。因此胡适的婚姻家庭思想亦还存在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叶兴国主编.外国名言精选[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

  [3]吴刚.论胡适的婚姻家庭观[J].安徽史学,1992(1).

  [4]胡适.婚姻篇[J].竞业旬报,第24-25期,1908-07-21,1908-08-01.

  [5]胡适.易卜生主义[J].新青年,第4卷第6号,1918-06-15.

  [6]胡适.女子问题[J].妇女杂志,第8卷第5号,1922-05-01.

  [7]胡适.女子问题的开端[J].妇女杂志,第8卷第10号,1922-10-01.

  [8]胡适.贞操问题[J].新青年,第5卷第1号,1918-07-15.

  [9]胡适.论女子为强暴所污——答萧宜森.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胡适.胡适口述自传[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2

  [11]胡适.我的儿子[J].每周评论,第34、35号,1919-08-10,17.

  [12]胡适.李超传[J].新潮,第2卷第2号,1919-12-01.

  [13]胡适.实验主义[J].新青年,第6卷第4号,1919-04-15.

  [14]胡适.祝贺女青年会[J].今代妇女,第3期,1928-08.

  [15]胡适.做人与读书——致胡祖望.读书与治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6]胡适.四十自述[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

  [17]耿云志.胡适研究论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8]胡适.先母行述(1873-1918).胡适文集(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9]贾祖麟.胡适之评传[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2.

  [20]胡适.美国的妇人[J].新青年,第5卷第3号,1918-09-15.

  [21]胡适.不朽——我的宗教[J].新青年,第6卷第2号,1919-02-15.

  [22]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J].新潮,第2卷第3号,1920-04-01.

  [23]胡适.论贞操问题[J].新青年,第6卷第4号,1919-04-15.

  [24]胡适.论家庭教育[J].竞业旬报,第26期,1908-09-06.

  [25]胡适.大学开女禁的问题[J].少年中国,第1卷第4期,1919-10-15.

  [26]胡适.女子解放从哪里做起[J].每周评论,第34号,1918-08-10.

  [27]胡适.悲观声浪里的乐观[J].独立评论,第123号,1934-10-21.

  [28]沈卫威.胡适传[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29]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0]哲民.废除婚姻制度底讨论[J].觉悟,1920-05-08.

  [3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hunyinjiatingfalw/67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