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建筑设计论文

设计结合自然

发布时间:2011-05-19 08:46:37更新时间:2023-07-04 16:19:01 1

设计结合自然
——西部生土建筑及由此引发的对现代设计的思考
 张强

摘要:通过对西部窑洞聚落及建筑材料、形式等分析,思考其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生土建筑 窑洞 现代设计 自然环境


使用天然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是我们迈向生态时代重要的一步,人们的观念开始从机器世界向生态世界转变。我们慢慢而令人痛苦的发现要想居住舒适,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方设法与自然融为一体、共同进化,而不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 Sim Van der Ryn

生土可就地取材,用生土作为建筑材料建造房屋方便易行。生土可塑性强,用人们双手塑成,生土建筑可以算是最原汁原味的建筑表现,犹如艺术品一般。生土建筑不但有其文化上延续历史文脉的意义,而且对于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而言,也是非常实用的,其造价低廉,令当地的材料以及人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用最经济简便的途径满足了当地的需求,并与所在地的气候、人文地理等要素相呼应。
在我国,窑洞是主要的生土建筑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陕北、山西、陇东、宁夏南部以及豫西等地,至今居住人口仍达四千万以上。由于窑洞因地制宜、节能节地、再生循环、冬暖夏凉等特点,近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逐渐被关注。
1、 建筑材料
生土是一种生态的建筑材料。
① 生土可以就地取材,不需要从很远的地方运输而来,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运输过程的能源消耗降低。
② 生土建筑内冬暖夏凉,建筑物理环境良好,有合适的温度湿度,人的感觉舒适。不同于水泥等现代建材隔热性差,生土本身具有很好的蓄热能力和传热性能,有利于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另外厚重的生土墙隔声效果好,这也是优于现代建筑材料的性质。
③ 生土材料可以循环利用,不存在建筑垃圾,而且生土墙还因为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充分吸收氮气,废弃后可以用来做肥料。
建筑师张永和在长城脚下的公社别墅群中的作品——土宅对“土”这种建材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土宅的结构体系由胶合木框架和夯土墙组成,大片落地玻璃使室内光线充足,简洁的外观,夯土墙横向纹理极富于现代感。除了减少环境冲击的优点外,还具有隔热隔音的功效,使房屋冬暖夏凉。土宅不仅结合传统建筑的方式,表达了对创造现代中国民居的企图,而非陷落于盲目仿效古建筑形象的窠臼中。当然土宅是别墅建筑,并没有计较造价,没有太大普遍适用性,但这种对“土”的运用值得关注。
由于传统的生土建筑有着室内环境较差如光线暗、灰尘大等缺点,被很多人认为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因此很多农村居民特别是年轻人建新房只要经济条件允许,都喜欢盖砖混房。而这些盲目建起来的砖混房由于技术条件不足,又缺乏城市里必要的取暖、制冷条件,结果是“冬寒夏热”,条件极差。为解决大量农民住房设计问题,让他们在安居之后而不导致生态环境的崩溃,避免单一的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现阶段西部乡村居住建筑—特别是低收入农民的住房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另外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由于特色旅游市场逐渐红火起来,大量猎奇者涉足西部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满足旅游者的这种心理,当地农户建造干净舒适的窑洞招揽客人,正值此时传统窑洞的功能正由居住向旅游观光体验的转变,传统窑洞的改良不仅注重建筑环境的改良,也应在功能的转换方面给予重视。
 

传统窑洞改良
 


2、 聚落——山形中的全景图画
中国古代的景观科学——风水在窑洞聚落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体现了传统的土地规划与组合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窑洞聚落的选址重视依山近水,精于选土。陕北较大的居民点必有饮泉或溪水,并且窑洞周围稳定的沟谷、山崖的和厚度较大、坚固密实的土层,稳定的周边环境决定了窑洞的安全性。村镇的建设需考虑避风、向阳和日照等因素,窑洞群一般建在向阳的坡面。而上山耕作的盘山小径四通八达极为方便,凡有村落聚集的地方总有大车路或简易公路与四乡或集镇相通。中国古老的认同哲学天地人的合一导致了窑洞这种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窑洞群体的艺术性也不应忽视,聚落的边界由重叠的山峦组成,并加以人工改造,富于韵律感的一口口窑洞,坯砖创造自然庭院的图形,并有植物散落其中。生土的庭院与房屋所构成传统中国住宅模式与充分利用黄土地区土壤资源的地下村落,成了东方神韵中个性鲜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了自然生态的和谐景观。窑洞村落具有“上山不见人,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的特点。靠崖窑只展露出小面积的洞口立面,天井窑沉于地下。从总体布局上看,它们都最大限度的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保持着自然生态面貌。无论是靠崖窑群还是下沉窑群,都给人一种乡土味很浓的粗犷质朴美感。
窑洞聚落体现了生态学的观点,它要求我们观察世界,世界是生物和人过去到现在一直生存的地方,我们都是这个现象世界的共栖者,和这个现象世界的起源和命运是联系着的。 这正是现代设计中应当汲取的营养,以往那种人与世界对立的观念应该得到纠正。
 

山形中的全景图画

3、小结:
我们正在面临着单一的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筑千篇一律,单调而沉闷,城市中心高层林立,居住密度过高,交通拥挤。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城市规模不再受步行距离的限制而急剧增大。大片土地被公路、停车场、机场鲸吞蚕食。现代城市逐渐成为汽车的城市而非人的城市。都市人愈发向往逃离缺乏人情味儿的城市,回归世外桃源般的乡村生活。城市发展至今,其与其承受力已经变得像一个色彩斑纹的大气球,被吹得巨大,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既生惧又生厌能够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数量,解决好生态环境遭受工业化侵害等问题变得十分紧迫。如果不是建筑发展的“现代语言”制造了视觉与精神的生态灾难,恐怕很难让今天的人们来关注生土建筑的技术与应用,也很难发现许多文明模式确实具有“侵害”的特征。
今天许多成果是以牺牲人性为自然状态之相依存的方式和毁灭地球物种数亿年进化生成的链条为代价。而中国古人很早就深谙利用土与自然环境的交流对话,知道和谐自然地建筑自己的景致,我们应当从传统根源上汲取营养,使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更好地与自然环境结合。窑洞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的布局、材料与构造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 》
【2】荆其敏、张丽安——《图解环境设计》
【3】谭良斌——西部乡村生土民居再生设计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4】荆其敏——生土建筑 《建筑学报》1994—5
【5】刘晓虎——本源—论生土建筑的现实意义 《当代视野》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nzhushejilw/11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