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建筑设计论文

某种分槽基础沉降原因分析与加固方案确定

发布时间:2011-05-23 08:52:46更新时间:2023-07-05 11:37:22 1

某种分槽基础沉降原因分析与加固方案确定
杨贵永
摘要:本文介绍了某种分槽基础沉降原因分析与加固方案确定。
关键词:基础;沉降;注浆;纠偏
1工程概况
基础发生沉降的种分槽分两部分,即原建种分槽(建于1988年)和新建种分槽(建于2001年,未做岩土工程勘察)。其高度分别为40m及47.8m,均为钢结构,基础形状分别为矩形(24m×52m)及园形(φ=12.5m),基础埋深分别为4.3m及3.5m。
2现状情况
新建种分槽于2001年6月19日开始储水,并开始进行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数据显示,基础沉降速度较快,至7月1日最大沉降量为173mm(2#种分槽7#号观测点),平均沉降量约147mm。从沉降规律上看,2#种分槽沉降量较大,1#、3#次之,但均属均匀沉降。新建种分槽基础沉降引起地面多处产生裂缝,原建种分槽也随之发生沉降,楼梯间发生沉降,向西南倾斜。为阻止沉降进一步发展,于7月1日新建种分槽开始放水卸荷,放水后,经观测基础沉降停止,少数观测点有轻微回弹。
3现场条件及分析
3.1现场条件
 

现场条件及分析
 


P=320MPa ΣQ=399360KN≈400000KN=40000t
基础底部位于第③层卵石层上,基础下主要土层自上而下为:第③层:卵石层,主要由灰岩碎块组成,圆及亚圆形,一般粒径20~60mm,最大粒径300mm,充填砂类土及粘性土的20%,局部有砂类土及粘性土薄层,局部轻微钙质胶结,稍密~中密,层厚2.5~3.2mm,fk=400KPa,层底标高114.2~115.92m。
第②-1层:湿陷黄土,黄褐~褐黄色,大孔结构,偶见蜗牛壳、钙质结核,土质不均,局部含砂类土及卵石薄层,软塑~硬塑状态,层厚7.7~10.2m,中等压缩性,具高变异性,该层因浸水而接近饱和,湿陷性消失,强大较低,fk=120KPa,层底标高104.09~106.50m。
第②-2层:湿陷性黄土,与②-1层原为同一土层,但含水量较低,呈可塑状态,层厚9.3~11.6m,中等偏压缩性,具很高变异性,硬塑状态,具体辎重湿陷性,fk=180KPa,层底标高103.15~106.08m。
±0.000=121.800;
基础坚石底标高121.800-4.100=117.700。
第④层:卵石层,主要由灰岩碎块组成,圆及亚圆形,一般粒径20~50mm,最大粒径150mm,充填砂类土及粘性土10~25%,。中等钙质胶结,中密,该层在中东部缺失,层厚0.4~2.4m层底标高100.75~105.90m,中密。
第⑤层:黄土状土,黄褐色,大孔结构,偶见蜗牛壳,含约5~10%的钙质结核,局部有砂类土及卵石薄层,可塑~软塑,层厚2.1~3.2m,层底标高97.45~99.60m,中等压缩性,具高变异性,该层不具湿陷性。
第⑥层:卵石层,主要由灰岩碎石组成,圆及亚圆形,一般粒径20~80mm,最大粒径200mm,充填砂类土及粘性土约15~25%,局部轻微钙质胶结,中密~密实,层厚1.1~1.8m,层底标高96.2~98.1m。
3.2土质情况分析
从上述地层情况来看,②-1与②-2层实为同一层,主要是由于含水量不同,造成其性质差异。由于②层土具有湿陷性,在该工程西半部,由于浸水湿陷性基本小时,产生较大变形,承载力较低,而在该土层基础的东半部,由于严重浸水,湿陷性仍然存在,在浸水情况下仍然含很大湿陷性变形,但在湿陷性变形以前,承载力相对西半部较高。
3.3所建的种分槽对原种分槽影响分析
由于新建种分槽仅距原种分槽基础近40m之近,新建种分槽的附加重力会影响到原种分槽基础下的地基土,从而也会产生使原种分槽地基产生额外的附加沉降,显然这一影响主要影响到原种分槽的西半部。
经计算,在距±0.00、13.5m处,新建种分槽对原种分槽地基产生的附加应力达46.8KPa,这一附加重力随着距新种分槽的距离越远,其对原种分槽的影响越来越小,意即该影响主要对原分槽西部造成影响,使原种分槽产生不均匀沉降,从而造成倾斜。
4纠偏方案的选择
4.1倾斜现状
(1)东西方向。从所提供的资料来看,该工程整体上明显向西倾斜,东西沉降差达200mm左右,最大达到204.3mm,详见图1(其中部分点为拟合趋势)。
(2)南北方向。该工程整体上在南北方向也有一定倾斜,南北两端沉降差一般在50mm左右,最大为70mm左右,详见图2(其中部分点为拟合趋势点)。另外,南北方向由于较长(52m),在中间沉降较大,呈一定的浴谷曲线,也和理论相一致。
4.2倾斜原因
从上述分析及目前工程倾斜现状来看,该工程的倾斜总的认为主要是由下列三个原因造成的:
(1)②层的局部浸水湿陷。由于②层具有湿陷性,在新种分槽施工时西部浸水引起西部湿陷,而工程东部有大面积浸水,而且有明显的湿陷,从而造成该工程的不均匀沉降产生倾斜,该工程的东西向倾斜是其造成的主要因素。
(2)新建种分槽的影响。由于新建种分槽距原中分槽距离很近,其产生的附加应力也会再成原种分槽的附加沉降,由于该种影响主要位于原种分槽西部,也会造成该工程一定的倾斜,另外,其对南北方向的倾斜也有一定的影响。
(3)软弱下卧层承载力不足的影响。根据2001年7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提供的“中州铝厂种分槽基础沉降事故原因调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下卧层②层土在浸水后(②-1层)和未浸水的(②-1层)其承载力分别为120KPa及180KPa。
②-1层承载力计算
②-1层土承载力:f=fk+ηdγ0(d-1.5)
fk=120Kpa
h=2.5m(③层平均厚度)
d=6.8m
ηd=1.1
γ0=19.0KN/m3
则f=120+1.1×19×(6.8-1.5)
P=320Kpa;P0=320-18.0×4.3=242.6Kpa;
Q=230
Pz=242.6×0.883=214.2KPa
总压力为:ΣP=Pz+Pcz;Pcz=19.0×6.8=129.2Kpa;ΣP=343.4KPa>f=230.8;不满足
②-2层承载力计算
②-2层土承载力:f=fk+ηdγ0(d-1.5)
fk=180KPa
d=6.8m
γ0=19.0KN/m3
ηd=1.1
则f=180+1.1×19×(6.8-1.5)=290.8KPa
附加应力:P0=P-Pcz=320-18.0×4.3=242.6KPa
Q=230
Pz=214.2KPa
总压力为:ΣP=Pz+Pcz;Pcz=19×6.8=129.2Kpa;ΣP=129.2+215.2=343.4KPa>f=290.8 不满足
由上述计算可以看出,无论在浸水前或浸水后②层土的承载力均不满足承载设计所要求的上部结构荷载,其中②-1层承载力仅为设计要求荷载对主土压力的67%,而②-2层承载力仅为设计下对主土压力的85%,必然会使建筑物产生过大的沉降。
因此,本工程倾斜的主要方案应针对产生倾斜的原因进行,针对上述原因,采取纠倾方案如下:
(1)②层土湿陷性引起了倾斜。通过在工程东部浸水预沉的方法,使东部发生下沉,减少东西部的沉降差,同时在西部采取一定的顶升。
(2)新建种分槽的影响。对于该种影响,可通过对原建种分槽西部(与新建种分槽相邻的部分),地基进行适当的加固,提高该部与土层的压缩模量,减少其附加沉降,同时辅助在西部的一定顶升措施。
(3)地基承载力不足的影响。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密不可分,承载力不足必然引起大的沉降,产生大的沉降时,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此,为了消除由于承载力不足而产生的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就应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尽量减少建筑物的沉降。
5地基基础加固方案选择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下卧层②层土不满足上部结构荷载要求,因此必须对地基基础进行加固,以满足上部结构荷载要求,同时进行地基基础加固还可以减少建筑的沉降,从而也减少了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
地基基础加固的方法有很多,如基础托换法、注浆法、扩大基础法等等,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现状,地基基础加固可考虑下列方法:
(1)人工挖孔灌注桩方案。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桩径1000mm,桩长以桩端进入第⑥层为准,将桩承台与基础连为一体,在基础周围打桩,连接措施。
(2)锚杆静压桩方案。 采用锚杆静压桩,整个基础上均匀布置,桩径250×250mm,压至第⑥层土中。
(3)高压旋喷桩方案。采用在整个基础上均匀布置高压旋喷桩的方案来加固地基,桩径500~600mm,桩长以进入非湿陷性土中一定长度为标准。
(4)注浆方案。采用压力注浆对地基土进行加固,以提高土层的承载力。
上述四种方案各有其利弊,如:第一种方案具有不需要破坏原基础,不在原基础内施工,不需要对原基础进行开洞,实施时对其他建筑物和生产影响小等特点,且施工时也不会对建筑物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有受力不明确等缺点。第二种方案具有受力合理、简单等优点,能适应本工程空间狭小等特点,但其需要对基础进行开洞,土层中有卵石层不易穿越等缺点。第三种方案同样具有受力合理、简单等优点,但也需在基础上开洞等缺点。第四种方案具有注浆量不易掌握,注浆质量差效果不明显,承载力提高不大等缺点,但对已有缝隙有较好的填充作用。
6综合纠偏加固方案的确定
6.1该工程具有下列特点
(1)纠倾、加固并存。该工程加固的目的首先是纠倾,然后是对地基进行适当加固,纠偏、加固并存。因此在选择方案时应同时考虑,不能独立分开,在可考虑加固方案时,考虑纠偏,在考虑纠偏时考虑加固,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2)单一加固方法不太适合。由于每钟加固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采用单一的加固方法加固本工程不太适合,需考虑各方法的优缺点后综合使用。
6.2该工程需采用综合加固方案,综合方案如下
(1)人工挖孔桩+顶升+注浆方案。该方案采用人工挖孔桩加固地基基础,将一部分荷载传递于下部深层稳定的持力层中,同时利用挖孔桩作为支撑点,在东侧对建筑进行顶升(桩顶采用承台和基础连于一体),待顶升到位后,再将西侧桩顶用承台连于基础之上,最后对顶升后东部基础底板之下的缝隙进行注浆,使基础与地基土紧密接触。
(2)浸水+高压旋喷桩(插短型钢)+顶升+注浆方案。该方案在基础东部进行浸水,使其产生湿陷变形。由于西部附加有新建种分槽的影响,采用浸水方案不能消除这种影响,故利用东部基础中先打的高压旋喷桩作为支撑点进行一定的顶升(顶升力较钻孔搅拌桩小),以弥补东部无相邻建筑物影响而西部有、浸水无法解决的变形,同样在纠偏至正常位置后对与东部基础底板下的缝隙进行注浆加固,使基础与地基土紧密接触。
在纠偏部位以后,再进行西部施打高压旋喷桩来加固地基(东部已先施工),从而达到先纠偏后加固的目的。
根据以往成功的加固经验,决定采用浸水+高压旋喷桩(插短型钢)+顶升+注浆方案。
参考文献:
[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
[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nzhushejilw/1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