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技术论文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改革浪潮中的中学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15-02-13 14:26:26更新时间:2015-02-13 14:28:00 1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教育研究与实验》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育研究与实验》(双月刊),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期刊,现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会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3-160X;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041/G4。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语文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之一,要提高语文素质,必须改革传统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呢?这是笔者在本文中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新课程提出:“一切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因此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笔者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试行,中学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认知训练”,轻“情感熏陶”;重“竞争”,轻“合作”,“合作学习”往往只注意到形式却忽略了效果。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方法。

  1 创设课堂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受到知觉情境的制约。同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在课堂情境里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且随时受到课堂情境的约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各种条件和方案都是为他们设计,并对他们起作用的。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双边教学活动,从而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供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1.1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时,教师应力求做到:

  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让其敢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学生由敢问到会问,大胆地进行质疑问难,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惑。

  1.2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自由辩论。学生以讨论、互相补充的方式,知道别人有用的观点,能够产生新的观点。既要学生互相间能自由辩论,也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争论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更为扎实、系统。

  1.3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新鲜而独到的见解,但要求他们说出根据,绝不能胡猜乱想。有了良好的课堂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难不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也要使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适当地“学生化”,让学生明显感受到自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不是观众和听众。

  2 要帮助学生激发起良好的学习状态。

  激发起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帮助的一个基本着力点,而这一点又常常为我们所忽视。课堂上要“激发”而不是指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精神要来自学生自身。近年来,我们看到一些比较精彩的观摩课,往往教师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则处处在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教师光彩夺目,学生黯淡无光。这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得到激发的具体表现。

  学生的学习效率毫无疑问在一种心理感到安全,思想自由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高亢的状态下才会达到最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和环境: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营造什么样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来说,新课程的语文课堂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才能激发起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一个基本点。第二,宽松。所谓宽松,我们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能够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犯错误就是让孩子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以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里。我们的语文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从而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了。第三,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

  3 语文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

  语文教学方式是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语文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不同的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把握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要选择和运用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的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例如:传授新的文知识时,要充分发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的效用。其次,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把握好不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在选择语文教学法要遵循最佳效果原则。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有的语文教师选用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好自身对各种教学法驾驭的能力,选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语文教学法。例如:善言者可选用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善书善绘者可利用板书纲要、图表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再次,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各种语文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都是为一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性。例如:语文教学中的讲授法能在短时间内传递信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但片面使用这种方法,就会妨碍学生直观记忆能力的发展,不能充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每种方法都有长处和短处,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语文教学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在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需要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长克短,灵活地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4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以往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主要利用讲解和板书作为教学手段,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便可以贯穿始终。教材、参考资料和教师的个人经验是知识来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局限性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新课程倡导多媒体教学,它使以往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而且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创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

  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脑子想,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双手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好。

  5 加强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促使人更加和谐和持续发展。新课标强调“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由于语文学科的复杂性,我们既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人为地把语文按板块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探究其不同规律和学法。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早晚自习的方法、复习应考的方法和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语文实践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还应根据掌握的学生语文学习心理以及具体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寻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最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兴趣、态度,学生的性格、意志,听课、写作、说话朗读、语文测试心理等等,教师都应掌握。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捕捉教育契机,调节、锻炼学生心理,使他们热爱语文,永远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学习语文。方法比知识重要,状态比方法重要。当学生以一种痴迷、高昂、执着、上进的状态学习语文时,他就会主动探索方法,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6 重视反思,不断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段朴实而用中肯的语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反思呢?在教学设计之前,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相关知识的储备水平,了解学生的程度、学生的本身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满足了学生饥渴的学习需要,是否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课后要反思自己的哪些行为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哪些过程可以做得更好,与名师比较,还有哪些可以改进。长期坚持下去,课堂会越来越有生机,越来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范红涛.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2).

  [3] 葛敏芸.再探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J]. 基础教育 2010年07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yujishulw/49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