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金融论文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1-02-26 11:39:42更新时间:2023-06-29 15:13:58 1

  摘要:自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以来,如何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一直是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国际社会在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它对中国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国家货币体系;国际储备;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InternationalMonetarySystem)“是指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及由习惯和历史沿革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以及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美国不再以承诺价格兑换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时突发性地崩溃,国际货币体系从此进入混沌无序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即通常所说的“牙买加体系”。但这一体系并未真正走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缺陷和弊端,在这一体系下,虽然美元不再与黄金相挂钩,但其仍是主要的国际计价单位和支付与储备手段。此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两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物,仍在稳定国际金融秩序、促进国际经济和货币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现存国际货币体系又被人们称为“无秩序的体系”或“无体系的体系”,而这种“无秩序”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新的国际金融环境下已越来越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根源之一。

  一、现行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储备体系的美元本位制决定了世界经济失衡的基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提出了所谓“特里芬难题(Triffindilemma)”,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无论美国国际收支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给这一货币体系的运行带来困难。如果要保持美元的信心,美国必须持有足够的黄金,美国必须保持顺差,则世界各国将面临清偿能力不足的问题。如果美国要满足其他国家的清偿能力,保持国际社会有足够的美元用于国际支付,则需要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而这将导致美元的信心危机,进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发生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结束后,美元作为世界主要结算工具的地位没有改变,特里芬难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在2008年的国际收支结算中,美元结算的比例占63%,欧元占26.8%,日元占3.2%。(见表1)

  

在2008年的国际收支结算中,美元结算的比例占63%,欧元占26.8%,日元占3.2%

 

  数据来源:IMF年报(2008)

  从上表可以看出,世界大部分国家都还是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增加,世界各国对国际结算工具的需求增长,国际储备的大幅上升,美元的供应就必然不断增加,从而必然表现为美国的贸易赤字。如果消除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世界也就失去了储备资产增加的主要源泉。在出现统一的世界性货币之前,美元世界化的特征仍然是长期现象。相比于贸易赤字来说,世界经济的衰退必然给美国带来更大的不利。对于美国来说,现有的经常账户赤字不但是可以持续的,而且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自然特征。世界各国的顺差只能表现为美国的贸易逆差。

  另一方面,这一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也可以使美国在内部政策问题上可以更多地漠视外部均衡。在失去了黄金兑换的约束后,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证内部平衡,而把外部失衡调节的压力丢给需要美元作为国际储备的贸易伙伴来解决。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经说过,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发展,在注入美元问题上不存在任何界限。世界储备对美元的需要既然使美国可以通过出口美元的形式来支持经济发展和消费,也就必然使美国国内的储蓄率不断下降。在美国对自身的消费和经济政策进行调节之前,世界经济失衡的不断加剧如同它的存在一样,是美元体系的必然产物。

  (二)现行汇率制度弊端种种。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货币体系一直没有实现统一的汇率制度,而牙买加协议承认了浮动汇率制成为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但是,实际上从牙买加协议以来,所谓的汇率浮动只是一种理想,就连欧美这些竭力鼓吹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事实上实行的也是有管理的浮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截至2005年4月30日财政年度,IMF的187个成员国中,实行独立浮动汇率制只有34个(占18.2%),实行爬行钉住或管理浮动有63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地区共有90个(占48%)。

  表2IMF成员国汇率制度

  

IMF成员国汇率制度

 

  数据来源:IMF年报(2005)

  在实际运行中,一些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将其本币与美元保持稳定汇率,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钉住汇率制度,钉住货币的汇率被动地随被钉住货币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混合型的汇率安排,在主要储备货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皆大欢喜,基本上可以比较平稳的运行,而在主要的储备货币汇率水平大幅度的波动的情况下,则引起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国内经济压力及经济结构失衡,积累矛盾等。而固定汇率的货币又钉住实行独立浮动汇率的货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不可能与美国、日本、德国相比。钉住汇率体系稳定的基础只能是钉住与被钉住货币的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完全一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钉住汇率安排与独立浮动汇率货币之间的这一内在矛盾是牙买加体系下汇率动荡、货币危机频发的根源,成为国际金融领域引发争端和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各国国际收支状况未得到很好的协调

  在牙买加体系下,多元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虽然对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采取了多种调节方式,但是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外,其他几种调节方式都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并且对这种自行调节没有任何的制度约束和制度支持。人们寄希望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且弊端种种。

  首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事后调节”,缺乏预警机制以及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IMF对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投机资本、短期资本、金融体系的监管不尽如人意、信息透明度差以及市场纪律执行不严格。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此引起的。”

  其次,IMF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单一。当一些国家遇到难题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帮助的时候,他们总是不加区别地在世界各地把同样的一些解决办法强加于人。在亚洲经济危机大爆发之前,拉美国家已经经历了一场经济危机。大量的国家赤字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些国家导致不控制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这些国家适当保持预算平衡,并采取比较严格的货币政策。

  最后,IMF是一个非民主的国际组织。IMF的不民主既表现在内部也表现在对外。IMF本身的条例规定,其主要出资国掌握着决定权。例如美国,它在IMF中提供的资金占18%,这样,它就拥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否决权。鉴于IMF中决策必须有85%以上的投票权同意才能通过,美国实际上具有几乎完全的否决权。在其它西方大国的支持下,它可以得到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然而然产生的多数”的支持。有人说“:在IMF谁出了钱谁就有权决定游戏规则。”

  二、现行货币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外向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的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为长期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在财富效应刺激下,美国国内对进口品的需求大大增加,拉动了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中国贸易账户顺差增长,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

  (一)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不断攀升。国际收支理论中提出:当一国进口大于出口时,出现贸易逆差;反之则出现贸易顺差。我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决定了我国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消费需求不足,,经常账户自1994年外汇改革以来一直呈现顺差,2006年高达GDP的7%。资本项目也由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持续流入而长期为顺差。超出公认的5%的警戒线水平,充分表明我国存在严重的对外经济失衡。2002年后我国连续出现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以及误差和遗漏项目“三顺差”。

  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由2007年的18300亿美元减少1450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0.8%,而中国实际利用外资924亿美元,增长23.6%。伴随着大规模的出口以及出口赢余和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中国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增长最快的国家(见表3)。

  表3我国外汇储备增加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单位:亿

  

我国外汇储备增加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1994—2008年数据整理,其中(1)按照1美元兑换8.2元人民币,并按货币乘数为4折算。

  (二)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面对巨额的贸易顺差和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国际上普遍要求人民币升值,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02年底日本政府多位官员轮番指责中国向亚洲乃至全世界输出通货紧缩,要求人民币升值。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但是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汇率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国际资本仍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渠道流入我国,至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6%。

  (三)国内出现流动性过剩现象。近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不断上升。2004年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一直在20%左右徘徊(如图1)。

  图一:2004-2007年M1和M2的增长速度

  表3显示,2001年有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货币投放对货币供给的贡献率为64.5%,之后呈急剧上升态势,自2003年起因外汇储备增加而可投放的货币量已经超过M2增加量。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明显过剩,M2增长速度和M1增速差距不断拉大(图1),即在M0和企业活期存款比较平稳增长时,M2因居民和企业将通过结汇获得的大量人民币资金转化为银行存款而有较快增长。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另一表现是银行体系存差不断增大,贷存比持续下降。2005年末金融机构存差达到9.2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存量的贷存比为68%,新增量的贷存比为53%。当企业、居民将获得的大量外汇转换为人民币存款时,在银行就体现为资产方的外汇资产增加、负债方的人民币存款增加。由于是以非贷款的形式向居民和企业部门提供资金,因此存差扩大,贷存比下降。所以可以说是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造成了银行体系大量的过剩流动性。

  三、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一)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争取合法权益。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相同的利益。现行体系的弊端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使它们的国内金融体系易于受冲击,风险加大,对中国而言,也不利于中国维护国内的金融安全。中国理所当然地应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边,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作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应在各种重要的国际场合发表自己的主张,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中争取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二)推进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

  我国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核心就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中央银行是我国外汇市场的最大需求者,也是唯一的造市商,汇率走势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意图。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

  考虑到中国结构调整尚需较长时间的特征,在继续主动保持人民币有微略升值压力的状态下,我们应该进一步放开企业持有外汇比例的限制,推行企业意愿结汇制,增加企业持有量。同时逐步放宽对银行结售汇头寸的限制,提高金触机构在自由外汇市场上资金运用的自主性。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调控机制,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调控。

  (三)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据统计,在1998年~2008年的1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增长8.8%左右的速度递增,2006年更是跃上新台阶,达到26971.64亿美元,人达到2052美元。同期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商品进出口额大幅度增长并持续保持顺差,2007年顺差额2618多亿美元。并且,根据现有情况预测,我国今后十年仍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到2020年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将进入世界前几位。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有了十分坚实的经济基础,并且这个基础还将不断得到增强。到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14969亿美元,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我国的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具有十分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加之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坚定的稳健货币政策,使得人民币具有较高的国际信用地位,这一点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表4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单位:亿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一国货币能否被广泛用作国际间的计价、支付、结算、储备手段,即成为国际货币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拥有稳定开放的政局和庞大的经济总量、拥有强有力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地位、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遍及全球的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络。、实现货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保持经济的持续领先增长,维持货币币值的相对稳定。而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还存在欠缺,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人民币区域国际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提高人民币的币信,增强亚洲国家和地区人民的信任,逐步增强人民币的地区和全球影响。

  (四)进一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

  从2005年开始,大量“热钱”涌入我国。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对外资进入境内房地产市场都有不同程度限制的背景下,我国却使境外通过上述渠道大了量流人境内房地产,造成了我国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进一步给人民币升值制造了压力。因此我国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要进一步改善外汇统计、监测工作,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症下药,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这样才能维持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五)多渠道管理商业银行流动性。

  对市场主导型的非国有企业的投资而言,其资金来源较为广泛,四大银行对其资金支持力度远远小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提高官定利率对其影响也不大,毕竟现行民间利率高于货币市场利率20个百分点。这也就是说央行简单宣布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并不能有效抑制投资,反倒可能使日益商业化运作的银行加大放贷冲动。所以央行釜底抽薪的做法应该是从源头上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如我国货币当局已经采取的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通过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减少央行发放货币的被动性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资金来源。

  (六)应该积极落实并长期坚持内需主导战略。

  内需主导战路是大国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一国经济要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将经济的立足点放在本国国内经济发展上。内需主导也是基于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趋势,是基于世界经济史中大国兴衰史的经验教训,为保持世界经济的基本平衡和中国经济自身长期趁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一项大国战路安排。因此,确立内需主导战略,是我国经济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一项不可忽视的重大任务。内需主导并不排斥适度保持一定程度的外偏,我们要在发展内需主导的同时发展外向经济,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杨燕青.诺贝尔奖得主蒙代尔:纵率全球“金融架构”,[J].金融与保险,2002年(1)

  [3]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白年变迁和远瞻,IJI.国际金融研究,2001,(4)

  [4]李建.人民币汇率制度与国际货币体系,[J].世界经济研究,2004,(4).

  [5]朱国锾,孟祥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和过渡方案[J],2004(4)

  [6]傅柏松.世纪金融热点,[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7]詹欣.对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思索,[J]时代金融,2007(6)

  [8]钟红.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与中国的对策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10)

  [9]彼特•凯南.稳定国际货币体系,[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1)

  [10]徐振兴.何正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因素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nronglw/3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