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金融论文

国际金融危机对南京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1-02-26 11:39:42更新时间:2021-04-21 10:45:17 1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南京市2008年经济增速也出现了一定回落,工业生产放缓,消费热点降温,外贸出口增幅下降。这一方面是受全球经济走弱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南京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转型期,在结构调整中遭遇到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矛盾。金融危机给南京市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认真分析研究金融危机给南京市带来有利因素和不利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能够推动南京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南京;挑战和机遇;经济发展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逐步向实体经济蔓延,2008年下半年以来,这场金融危机对南京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经济全面减速,经济总量指标增速下滑,特别是一些在省内处于领先位置的经济指标也呈现出明显下行的趋势,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南京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2008年南京市的经济走势总体表现为上半年平稳发展、下半年快速回落。下半年起,下半年经济总量指标增速全线下滑,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显现,经济增长减速,第二产业生产增速下滑,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除社会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外,外贸出口增速快速回落,投资增幅大大低于全国,其中工业投资甚至出现负增长,在经济减速的同时,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急剧下降,全球金融危机给南京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挑战。

  1.经济增长放缓,减速幅度高于全国。南京市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为12.1%,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3亿元,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795亿元,同比下降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887亿元,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2.工业生产增幅回落。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472.23亿元,增长了12.1%,与上年的高增幅相比,下降10.2个百分点。纵观全年,南京市工业增长速度虽保持了自1998年以来的两位数,但运行的稳定性和增长的速度均逊于近几年。与此同时,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全年实现工业利税371.73亿元,同比下降了38.5%;实现利润125.51亿元,同比下降了65.1%。工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29.1%,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比2007年分别降低达16.1和3.2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2008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154.17亿元,同比增长15.3%。增幅比上年同期的15.8%下降0.8个百分点。

  4.外贸出口增幅快速回落。外贸出口形势空前严峻,南京市2008年进出口总值达405.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出口总值235.97亿美元,增长14.2%,比上年回落4.7个百分点。

  5.财政收入增幅快速下滑。2008年全年财政总收入达742.4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8.0%,增速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9.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6.56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7.0%,增速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17%。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南京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南京市是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中心城市,具有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当前,南京市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四大进程正快速深入发展。总体来看,南京的城市发展具备诸多优势条件,比如区位条件独特、创新资源丰厚、强大的人力资源、具有特大型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产业优势潜力巨大等等。这些发展特点,是今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支撑。面对汹涌的国际金融风暴,南京市紧紧围绕工业化和城市化经济发展转型,积极开展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凸显出多方面的城市发展机遇。

  第一,占据区位发展优势,加快区域一体化步伐。直至2008年9月16日,温总理主持召开会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中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新定位,即由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演化到“最强的区域”,说明江苏在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将肩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和重任。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南京市作为重要的区域性节点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空间巨大。特别是目前南京长江四桥和过江隧道建设正热火朝天,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也将相继开工新的国家一轮交通网络建设,南京即将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城市枢纽地位也大大提升。同时南京必须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联合与协作,协调和推动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和服务功能。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南京市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内需市场和城市发展腹地。

  第二,加速优化资源优势配置,积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南京市具备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良好组合优势,科教人才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已由积累蓄积期进入加速释放期。创新型企业群体正加速成长并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以风力发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国内领先的新兴产业基地。同时南京市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以节能减排为重要突破口,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辅助、现代农业和基础产业为补充的主体产业群;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立足招大商引大资,再新上一批大型工业项目。认真解决企业融资、减负、销售等在方面困难,千方百计扩大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强工业技改,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三,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9年4月22日,在南京市开幕的“中国企业转型升级高峰会”上,专家们认真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总结了在金融危机中优势企业反而能够逆势而上的经验与特点,指出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就是具有较强的平衡的经营能力。中国企业的转型方向,是从市场依赖型转型升级到经营能力依赖型。金融危机对于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纯加工型或初级产品生产企业冲击较大。但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即使没有危机的发生,缺乏竞争力也会让这些企业被淘汰。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开发使用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主要包括土地和能源的节约,实现资源节约化和资源再生化。因而,对于企业而言,金融危机未尝不是一个强制性的优胜劣汰过程,是一种“倒逼机制”,迫使企业转型升级。而当前,南京市正好可以借助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的步伐,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步伐。

  三、南京市应对金融危机实现转型发展的对策

  2008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外需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正在减弱,同时,中国经济处在周期性回调和潜在矛盾显性化的阶段,这从内外两方面增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南京市作为长江下游地区和华东地区的交通枢纽,相对于其他内陆城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直接。为此,必须认真分析把握危机中蕴涵的机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在最困难的时候勇于创新并且闯出适应经济未来发展的道路,以期在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谋求主动和优势。

  (一)推动经济转型,加快产业升级

  抓住机遇,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加快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调整,改变主要依靠外部需求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要顺势对外资进行结构性调整,淘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项目,引导外商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保持一定引资规模的基础上,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注重吸引资金向更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和优秀的人才转变,从注意引进加工工业向引进高新技术转变,从注重工业方面利用外资向更多地发展服务领域转变。

  (二)以扩大消费需求为突破,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要制定出台一系列着力抓好重大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的建设的政策。充分挖掘庞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加快市场需求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抓住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发展机遇,力促商贸聚集区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入国内外企业和民间资本,引进能够提升城市商贸业层次的高端业态及著名品牌。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调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和发展。优化城乡消费环境,研究完善税制、信贷消费等与鼓励消费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三)以科教人才和文化资源为依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南京要发挥好内向型的区位、较大的市场规模、科教实力雄厚,高级人才多,劳动力素质较高,交通便捷等有利条件。以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和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为契机,在创新资源整合、创新人才汇集、创新服务体系构建上取得突破,把科教人才和文化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力,把发展高端型、高效型、高辐射型三类产业作为南京产业主攻方向。推动“南京制造”向“南京创造”转变和升级。

  (四)科学发展规划,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这次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给我国地方政府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南京市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有效地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次席卷全球的经济金融危机,对政府和企业都是一次考验和锻炼。要在积极应对危机、有效化解风险的过程中,加强职工培训,改进企业管理,切实练好内功,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通过改革攻坚、制度创新,构建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南京统计年鉴2008》[Z],中国统计局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2]马一民,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长三角经济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9(26)

  [3]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nronglw/3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