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伦理学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管理

发布时间:2011-02-26 10:54:27更新时间:2021-03-22 14:20:18 1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并不缺乏如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工作手册等硬措施,且多数政工人员对“管理”的概念倾向刚性理解,时代的进步则要求我们把以前所制定的“硬措施”在管理中实现“软着陆”。人文管理,即人本管理、人性化管理,是实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趋势。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不例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又要借鉴吸取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才能建设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这就要求我们以广阔的世界眼光,借鉴其他学科研究的先进成果,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和方式方法革新。

  一、准确把握人文管理的内涵

  人文管理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特征,人文管理就是以人为本,这个“本”,含

  有“本位”、“根本”、“目的”、“宗旨”之意。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管理就是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是在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管理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管理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

  1.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人是社会的主体,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由人进行

  的。任何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决策的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依靠人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要把人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中心地位,努力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管理是为了人的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与被管理

  者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和地位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管理的目标不是单纯地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是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只有为了人,才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在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形成坚强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管理是以合乎人性的方式进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是要尊重

  人民群众的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把人民群众当作完整的人来对待。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平等待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制度建设、组织构架、领导方式要建立在对人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应与人的本性相适应,从而使各项管理措施更加人性化,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绩效。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管理的本质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

  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管理理念。

  二、严格遵循人文管理的原则

  1.满足需要原则

  尊重个人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

  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正是从人的需要这一逻辑起点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才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马克思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人的需要种类有很多,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等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的需要,体现了人文关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对教育对象进行政治教育。认为只要有正确的思想信念,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政治化,忽视了人的需要,从而影响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果。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重视了人需要、满足了人的需要。

  2.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的本质内涵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自然

  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以及个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只有在受到尊重、人际关系和谐、思想解放、工作满意的情况下,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注重个人对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忽视了个人发展方面的个人功能。因此很容易扼杀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压抑个体的发展,造就片面的人。这极不利于人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更悖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精神。

  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树立人文管理理念,就要把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放在第一位,

  同时尊重人的主导地位,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发展权,保护个人的正当权利。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要平等待人,要爱护被管理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疾苦,要解决他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信任被管理者,要依赖他们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一个优秀的领导者、管理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创造条件,开启人的潜能,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社会也要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个人价值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方面。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个人价值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条件。社会价值也离不开个人价值,社会的需要归根到底是人的需要。“无论任何社会,只有在它能够使社会大数个人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个人才会有创造的积极性。才愿意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当然我在此论述的个人价值是别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向教育对象灌输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等方面的内容,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正确方向来。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又存在不足的一面,就是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价值,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只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大都局限于‘个人的社会价值’这一‘单向定位’模式,很少肯定和提倡个人的自我价值,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它与资产阶级的价值观相提并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在集体与个人利益的选择中,个人利益总是被摆在次要的位置,只要一提起个人利益,就会被无端地与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划上等号。否定了个人的自我价值,抹杀了个人正当需要。把社会和个人对立起来,抑制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缺乏应有的活力,导致管理效率不佳。

  三、努力探索人文管理的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并不缺乏如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工作手册等硬措施,且多数政工人员对“管理”的概念解倾向刚性理解,时代的进步则要求我们把以前所制定的“硬措施”在管理中实现“软着陆”。人文管理就是要“激活人”,而非“管死人”。激励管理就是达到人文管理的重要方式。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与鼓励,也就是激发人的动机,将其内在潜力变为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激励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物质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完成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的物质需

  要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方式是多种多样,如困难补助、助学贷款、奖学金等。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施物质激励可以自觉提高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表现,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绩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主要是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激发人们实现目标的动

  机,从而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精神需要是高层次需要,是对激励对象的价值认可。客观公正的评优评先、党员发展、典型树立等精神激励方式,能够有效、充分、持久地激励自豪感、上进心。

  3.榜样激励榜样具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激励群众奋发向上的功能。在思想政治教

  育过程中,要注意典型引路,通过树典型告诉教育对象,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教育对象耳闻目睹榜样的感人事迹,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产生鼓舞、教育、鞭策作用。最关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以自身的优良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在发挥榜样激励作用上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4.情感激励人文管理的实质是情感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

  理者具有思想观点双向交流的特点,情感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也往往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发挥作用的,这种交往促进了思想上和感情上的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与否说到底就看能否得到学生情感上的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情感渗透,所以,高校管理者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诸如心理健康中心等师生交流的平台,主动施行情感激励。

  马克思说:“时代精神即青年精神”,当今时代,思想的解放,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革在

  青年身上日渐体现出人文精神的觉醒,思想政治教育向人文管理、人本管理或人性管理的转变,是尊重时代进步、适应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26

  [5]姚定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成都:四川大学大学出版社,2002,190

  [6]洪波.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学审视[J].探索,2007,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lunlixuelw/3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