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逻辑学论文

逻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发表范文参考

发布时间:2013-11-30 16:25:03更新时间:2013-11-30 16:25:44 1

  摘要:抽象概念是否通过感知经验来表征以及如何被感知经验表征是具身认知面临的一大问题。在抽象概念表征是否具有感知经验基础的问题上,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抽象概念通过情境模拟或隐喻与感知经验发生联系。在抽象概念如何与感知经验表征发生联系的问题上,概念模拟理论强调情景或运动模拟在抽象概念表征中的直接作用;概念隐喻理论则侧重具体经验或具体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共同结构关系在抽象概念表征中的间接作用。未来研究应改变概念表征的稳定的心理实体观,从语言和抽象表征的关系、正常儿童和特殊群体的抽象概念表征差异入手,整合不同的具身认知观点。

  关键词:抽象概念,感觉运动经验,表征,具身认知

  1引言

  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概念是人类知识和认知的基础。概念在大脑中如何表征不仅是认知科学的传统问题,而且也是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和离身认知(disembodiedcognition)的核心分歧(jacob,2009;Kemmerer&Gonzalez-Castillo。2010;Mahon&Caramazza,2008,2009;Zahavi,2008)。按照“离身认知”的观点,心智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人类的概念系统与感觉运动系统相互独立,概念表征本质上是以非模态的抽象符号形式存在的。尽管离身认知理论也承认感觉运动信息能够对概念通达产生影响,并且会在概念通达中有所激活,但是离身认知理论认为,这种促进和激活只是辅助性或伴随性的,并非是概念表征的必要条件(Dove,2009;Mahon&Caramazza,2008,2009;Parisi,2011)。按照“具身认知”的观点,概念通过身体的感觉运动活动获得,不同的感觉运动活动在大脑中留下不同的感觉运动印迹(经验),与此对应,外部知觉、内部状态(躯体感觉、情绪、内省信息)和动作共同构筑了概念的表征。因此,概念表征本质上是模态的、灵活的神经表征,并非是独立存在的、稳定的符号表征,而认知就是感知运动信息以模拟的方式重新激活(Barsalou,1999,2008,2009;Gallese&Lakoff,2005;Glenbergetal.,2008;Lakoff&Johnson,1999;Pecher&Zwaan,2005)。由此可见,感觉运动经验在概念表征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争论的焦点。

  主体通过身体经验对具体事物进行概念表征。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证据支持(见综述Barsalou,2008)。然而,诸如“时间”、“道德”、“公平”等抽象概念(abstractconcept)是否具有感知经验基础则成为当前争论的焦点。离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感知经验本身并不足以建构抽象概念,抽象概念表征本质上是纯粹符号性的和非模式的。比如对于“时间”概念,我们既不能触摸到时间,也不能看到时间,更不能说听到了时间(Arbib。2008;Dove,2009;Jackendof,2002;Mahon&Caramazza,2008)。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觉运动经验是抽象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比如我们以视觉的空间距离“长”和“短”来表征时间的“长”和“短”,以温度感觉的“冷”和“热”来表征抽象的“热情”和“冷漠”(Boroditsky,2000,叶浩生,2010)。总之,具身理论认为,抽象和具体概念一样,都建立在感觉运动信息的基础之上。

  既然抽象概念不能像具体概念那样通过直接的感觉运动经验来获得,那么抽象概念与感觉运动经验之间如何发生联系就成为具身认知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Barsalou,1999;Boroditsky,2000;Glenberg&Robertson,1999;Lakoff&Johnson,1980,1999)。当前,众多研究者在各自的具身认知框架下提出了关于抽象概念表征的理论解释。概念模拟理论(ConceptualSimulationTheory,Barsalou,1999;Glenberg&Robertson,1999)强调情景或运动模拟在抽象概念表征中的作用。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Lakoff&Johnson,1980,1999;Boroditsky,2000)则侧重具体经验以及具体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共同结构关系在抽象概念表征中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两者虽有区别,但并非完全相互排斥的。本文拟以抽象概念是否通过感知经验来表征以及如何被感知经验表征这两个问题为线索,阐述和总结当前不同的具身认知理论在抽象概念表征上的观点,并列举相应的实验证据,随后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即语言和抽象表征的关系、正常儿童和特殊群体的抽象概念表征问题。

  2抽象概念表征需要感知经验

  抽象概念不仅是高级认知思维的基础,而且在社会交流、教育、工业等社会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具身认知”不能清晰阐述抽象概念的表征问题,而被限制在具体概念(concreteconcept)领域,那么具身认知理论只能算作“半具身认知”理论(Chatterjee,2010)。研究者为了利用“具身认知”来说明抽象概念的表征问题,纷纷提出各自的理论观点。其中,知觉符号理论(PerceptualSymbolsTheory,Barsalou,1999)和隐喻表征理论(MetaphorrepresentationTheory,Lakoff&Johnson,1980,1999)是较有代表性的早期理论。两者都强调具体经验在构建抽象概念表征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知觉符号理论更加强调抽象概念本质的知觉性和通达的情境性,代表了“具身认知”理论中的强势假设(即抽象概念表征本质上由感觉运动信息构成);隐喻表征理论虽然也肯定感觉运动经验在抽象概念获得和理解中的作用,但是,隐喻表征理论认为大多数抽象概念是通过相应的具体图式来间接表征的,并且抽象概念的表征受语言文化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具身认知”理论中的弱势假设(即抽象概念与感知运动信息相联系,但并非必须是直接的联系)。2.1情境和内部知觉在抽象概念表征中的作用

  Barsalou(1999)提出的知觉表征理论(PerceptualSymbolsTheory)认为,概念表征由知觉经验构成(王瑞明,莫雷,2010;谢久书,张常青,王瑞明,陆直,2011)。由于抽象概念不能从外部世界的知觉状态中直接获得,所以我们不能通过“看”或者“听”直接得到抽象概念。Barsalou(2008)指出概念的表征(模拟器)并不完全来自外部世界的知觉状态,还能来自他人和内省信息(introspectiveinformation)。人们能够通过构建情景、物体和内省信息(如“害怕”)的形象,来知觉地模拟抽象概念的具体实例。例如,“真理”这个抽象概念,为了判断讲话者“外面是好天气”的命题是否正确,聆听者就会在大脑中模拟对应的情景,并与实际情景进行比较,决定说话者的判断是否准确。如果两者是匹配的,那么说话者的判断就是真理,经过比较过程的重复性体验,个体就形成了关于“真理”概念的模拟器。因此,抽象概念根植于复杂的多模态情景,内省信息在抽象概念的表征上起着中心作用,与此同时,情境信息和情境性动作也在抽象概念的表征上起着促进作用。从这点看,概念表征本质上是情境的,而情境就是一定时间内焦点物体的认知空间,该空间是从一个人的主观视角知觉到的,空间区域包含了各种实体和事件,而个体对其知觉又能诱发各种心理状态。概念表征中存储的情景信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概念样例发生情景中的空间和时间信息,另一方面,意义关系和注意焦点可能存储了与有机体活动相关的其它情景信息。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的表征差异性是什么?知觉符号理论认为,尽管两种概念都是基于情境的,但是他们各自侧重情境信息的不同方面。具体概念更加关注情境中的物体,而抽象概念更加关注内省信息、事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具体概念通达产生更多的物体和场景信息,而抽象概念通达产生更多的内省和事件信息。Barsalou和Wiemer-Hastings(2005)利用特征列表任务来验证抽象概念与具体概念的内容差异,实验要求被试提取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的特征,然后对特征进行编码归类。结果表明,被试对抽象概念提取的特征,更多的是事件和内省信息,而具体概念多是实体和场景。另外,Schwanenflugel,Akin和Luh(1992)的研究还发现抽象概念的情境信息提取相比具体概念而言更困难。因为与具体概念的特征提取相比,抽象概念的提取由于情境信息更加多样和复杂,这些情境信息在提取过程中相互竞争和干扰,因此造成提取过程更加困难。

  2.2隐喻在连接具体经验和抽象概念中的作用

  Lakoff和Johnson(1980,1999)认为隐喻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是通过将源域的图式结构(具体的感觉运动信息)映射到目标域(非感觉运动信息)上来表达和理解目标域的。该理论认为,人在生活中只建构了一小部分直接来自于经验的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包含了部分的空间关系(如“上-下”、“前-后”)、物理包含关系(如“个体”、“容器”)以及动作经验(如“吃”、“移动”)。在人的概念系统中,还存在着大量抽象的、非直接经验的概念,如“时间”。人们无法直接地从经验中获得这些概念,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而不必直接借助于感觉运动经验。

  支持抽象概念的隐喻表征理论的证据大多来自“时间”等概念表征的研究。其基本假设认为个体用从环境中直接获得的空间关系来组织时间概念,当这种抽象事物的具体化表征被人们熟练地使用以后,具体的空间特征将会内化,无需单独地提取。并且语言使用习惯对选择何种空间关系来表征时间起着重要作用。Boroditsky(2000)通过控制启动信息来考察时间概念和空间关系的联系,发现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着时间隐喻图式,时间隐喻图式包含有一定的空间信息(如“前-后”、“左-右”、“上-下”),能够使时间等抽象概念得以具体化地表征。Boroditsky(2001)的研究表明母语为汉语者更倾向于使用垂直图式(上-下)来表征时间,母语为英语者更倾向使用水平图式(左-右)来表征时间。进一步研究发现,第二语言习得年龄影响这种倾向性。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实验大多采用句子描述作为时间表征刺激。为了排除语言的影响,Casasanto和Boroditsky(2008)采用变化的线段作为材料,让被试复写线段的长度或时间的长度。结果发现,即使在非语言的状态下,时间估计仍然受空间信息的影响。上述研究表明,人们在物理表征经验的基础之上表征抽象的事物,当隐喻使用熟练到一定程度时,隐喻表征就可以在非言语的任务中出现。Crawford(2009)更进一步指出,大多抽象概念表征的研究都来自视觉表征在抽象概念隐喻中的作用,而抽象概念的表征应该是多通道的,时间概念也可以通过听觉通达中的左右维度来表征。比如,Lakens,Semi和Garrido(2011)通过听觉通道向被试呈现表示过去的词和表示将来的词,实验任务为指出哪个耳朵中声音更大。结果发现,尽管向两耳呈现词的实际音量一样大,但是当表示未来的词呈现在右耳时比呈现在左耳时,被试更容易判断右耳词的声音大,说明被试倾向于用右表征将来,这种倾向性提高了被试的敏感度。

  上述研究表明具体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存在非常强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隐喻表征理论,但隐喻表征理论不能清楚的说明基本的意象图式、个人经验、情景信息和整个知识在何种情景下激活何种概念映射。并且概念隐喻理论本身来自语言领域,语言中的模式并不一定反映思维中的模式,况且这种理论相对缺乏可验证性。

  总之,上述两种理论都通过理论和实验说明,尽管个体不能直接通过感知经验来获得抽象概念,但是抽象概念的表征仍然具有感知经验基础。但在感知经验如何与抽象概念表征发生联系的问题上,一方面,Barsalou的知觉符号理论没有阐明什么情境构成了模拟的首要因素;另一方面,Lakoff的隐喻表征理论也没有阐明具体经验中的什么特性才能映射到抽象领域。总之在感知经验与抽象概念表征的联系机制上,上述两种理论都缺乏可验证性。于是才产生了更加具体的索引假设和隐喻结构观。3抽象概念表征与感知经验的联系机制

  3.1情境和动作模拟在抽象概念加工中的作用

  按Barsalou(1999)的知觉符号理论,运动镜像就是动作的内隐复演,而镜像被认为是一种回顾性功能,是为了提取通过知觉获得的已有知识经验,或者通过运动镜像证实最初的知觉猜想是否正确,或者是词汇后加工的视觉化。因此,抽象概念加工中的情景模拟是句子加工后的句子情景的构建和比较。Glenberg和Robertson(1999)提出的索引假设(indexicalhypothesis)更加关注运动模拟在概念表征中的作用,并且强调模拟是即时发生的,并非是词汇后加工的产物。该理论认为运动行为和句子理解享有共同的动作表征,句子理解通过建立句子暗示的动作模拟来完成,句子中的动允性(affordance)的提取是语言理解的重要过程,并用实验证明了动允性和阅读理解进程的相互影响关系。

  Glenberg和Kaschak(2002)证实句子加工能促进动觉反应。实验要求被试阅读传递具体事物的句子(你给迈克一只笔)和传递抽象事物的句子(你给迈克讲故事),判断所读的句子是否合理,同时做出上臂靠近或远离身体的动作。实验任务中,一种情况下,判断反应的方向与句子所描述的动作方向一致;另一情况下,判断反应的方向与句子所描述的动作方向不一致。结果发现被试读前一半类型的句子比读后一半类型句子的反应快。Glenberg和Kaschak(2002)称此现象为动作一句子兼容效应(Action-SenteneeCompatibilityEffect,ACE)。

  Glenberg,Sato和Cattaneo(2008)的研究采用了短暂的身体训练技术,观察身体经验对句子理解的影响。实验要求被试将600个豆子从一个容器移到另一个容器中,移动方式包括远离身体的方向和靠近身体的方向两种。在随后的句子合理性判断任务中发现,不管句子描述的是抽象的物体转移事件或者是具体的物体转移事件,前期的物体转移动作都影响了句子的理解。

  Boulenger,Hauk和Pulvermuller(2009)采用脑成像技术探索了惯用语(Idiom)理解中是否涉及运动信息激活。实验比较了被试阅读包含动作动词的惯用语(例如,“Johngraspedtheidea")和表示实际动作发生的句子(“Johngraspedtheobject”)时产生的大脑激活差异。实验结果发现,两种句子都共同激活了被认为是语言加工区域的左侧额叶一颞叶网络。更为重要的是,两种句子都诱发了大脑运动区域的激活,并且这种激活产生在句子加工的末尾,而不是由单个词汇引发的。因此,该研究支持甚至在抽象的惯用语理解中,也存在感觉运动信息的激活。

  虽然,Glenberg等提出的索引理论强调的运动模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Gibson的动允性概念,并且来自动作句子兼容性的研究证据也从行为和神经机制两个水平为“具身认知”提供了有力证据,但是该理论过于强调运动模拟的动词语义诱发性,忽视整句背景信息的作用,因此也受到质疑。毕竟包含运动信息的句子非常有限。因此,对于确立语义具身性的地位来说,这些发现只能算是取得了有限的胜利(Goldman&deVignement,2009)。

  由上述可知,Barsalou和Glenberg都认同抽象概念表征的模拟机制,但Barsalou更关注抽象概念表征的整体情境模拟,其理论更具包容性。其不足在于,在说明哪些情境信息是模拟的要件时,说明并不清晰,所以其验证性不够。另外,由于整体情境模拟的发生,所以抽象概念的表征是镜像回顾的结果而并非即时自动的模拟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Barsalou在解释抽象概念表征时,其理论观点已经不如其在解释具体概念时那样强势。Glenberg更关注运动模拟的共鸣机制,认为共鸣是即时发生的。运动模拟的共鸣机制具有很强的验证性,但是其证据主要还是来自句子理解,而句子中具有验证意义的动词的抽象性被普遍认为低于诸如“道德”概念的抽象性,所以如果要验证运动模拟的作用,还必须在更抽象领域得到证明。

  3.2具体经验和共同关系在抽象概念加工中的

  作用

  具体经验和抽象概念能否形成稳定的联系?当前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Gallese和Lakoff(2005)从神经活动层次认为,抽象概念与感觉运动信息之间可以形成稳定的联系。由于隐喻的经常使用,抽象概念与感觉信息之间形成了一对一的稳定联系,即具体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存在稳定的联系。例如“Ideasarefood”这个隐喻,由于人们经常使用这种表达,食物和主意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其二,Boroditsky(2000)提出的隐喻结构观(MetaphoricStructuringView)理论认为,隐喻的核心作用在于将从相对具体领域获得的关系结构引入抽象领域,而不是将表面特征植入抽象领域。根据隐喻结构理论,具体领域和抽象领域中共同关系维度的激活是联系概念意义和具体维度信息的关键。同样对于“Ideasarefood”这个隐喻,食物和主意之间并不形成直接的联系,食物和饥饿与主意和智力需求之间的类比关系才是该隐喻表达形成的基础。这两种观点都得了各自实验证据的支持。

  按照Gallese和Lakoff(2005)的观点,如果抽象概念与具体经验能够形成一对一的稳定联系,那么在抽象概念加工中,具体的感知经验信息能够得到自动激活。“隐喻一致效应”被视作支持该观点的关键证据,该效应指刺激呈现的空间位置与隐喻的映射方向一致,就能够促进抽象概念的表征和加_I。比如,Meier和Robinson(2004)发现当积极词(比如“快乐”)呈现在屏幕上方或者消极词(比如“悲伤”)呈现在屏幕底端时,被试表现出更快、更准的反应。他们认为,空间位置(“上”、“下”)与词的效价(valence)形成了稳定的联系,并能在词汇加工中自动激活。当抽象词隐喻的空间位置与词呈现的空间位置一致时促进被试反应,当二者不一致时干扰被试反应。随后很多研究者采用类似的范式发现,道德词、高权势词呈现在空间上方时,被试反应更快更准;消极情绪词、不道德词、低权势词呈现在空间下方时,被试更快更准(Meier,Robinson,&Caven,2008;Sherman&Clore,2009)。上述关于隐喻一致性效应的研究发现,抽象概念隐喻的空间特性能够自动激活。该发现被认为支持了具体经验和抽象概念存在稳定联系的观点。然而也有研究指出,在抽象概念加工中,具体的感知经验并非是自动激活的,而是依赖于当前任务目的。比如Schubert(2005)对同时具有正性和负性属性的词(比如“独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权力(具有权力的词或无权力的词)判断任务中,“独裁”呈现在屏幕上方时被试反应更快:在效价(积极词或消极词)判断任务中,“独裁”呈现在屏幕下方时被试反应更快。该结果说明,知觉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并非是稳定的,而是依赖于任务规则。

  Lakens,Semin和Foroni(2011a)采用汉字翻译匹配任务范式,直接比较了稳定联系观点和共同关系观点对抽象概念加工的预测。实验中,同时呈现给被试黑色或者白色汉字与积极或者消极词组成的词对,让被试猜汉字和对应的翻译词是否匹配。结果发现汉字颜色和配对词意义一致时(比如,白色汉字和积极词或者黑色汉字与消极词一起呈现时),被试更容易判断二者匹配。实验同时发现,当汉字只以白色呈现时,颜色和词意一致性效应消失。这说明用白色来表征积极意义依赖于当前任务中黑色表征消极意义,即具体经验在抽象概念中的激活依赖于同时存在的共同关系。相似的研究发现,只呈现给被试表示高权力的词而不呈现表示低权力的词时,不管刺激出现的位置如何,均不能诱发隐喻一致性效应。该结果表明高权力词的空间表征需要在对比低权力词时才能产生(Lakens,Semin,&Foroni,2011b)。

  此外,Boroditsky在“时间表征”方面的研究也表明,空间图式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并非是稳定的,而是高度灵活的。比如人们可以采取多种空间图式来表征时间,即可以采用自我移动或者物体移动的视角,也可以采用上下、左右、前后图式(Boroditsky,2000,2001;Casasanto&Boroditsky,2008),英语被试习惯于水平图式的信息来表征时间,而中文被试习惯用垂直图式来表征时间,并且当采取不同的图式训练后,相应的时间表征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支持索引假设的证据大多来自对物体、动作动词、含有动词的句子的研究,而隐喻结构观的证据大多来自“时间”等更加抽象领域的研究。而它们的抽象性应该是不同的。所以未来研究必须将抽象性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

  4总结与展望

  通过综述关于抽象概念的表征研究,我们发现,首先,大量的研究证据都支持了抽象概念与感知经验存在密切关联;其次,在感知经验是否是抽象概念加工的必要条件时,不同理论所支持的“具身”强度是不同的。隐喻表征理论认为,从感觉运动经验中获得图式,同时能够转换到缺少感觉运动经验的领域。隐喻表征理论的主要支持证据在时间领域,其他领域很有限,而通过时间隐喻得出的结论表明,空间经验虽然塑造了时间表征,但是空间经验并不必须在时间加工中得到激活,这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抽象概念具有“低等强度”的具身性;知觉符号理论认为模拟并非是即时发生的,而是事后回顾性模拟,知觉符号理论也认为抽象概念的加工并不必然导致感知信息的激活,所以整体上讲,知觉符号理论认为抽象概念具有“中等强度”的具身性:索引假设理论的证据认为,抽象概念的理解依赖于运动的即时性模拟,其证据为来自动作句子兼容性效应的研究,其坚持认为运动模拟是抽象概念加工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方面看,其理论观点仍然代表“强势”的具身观。总之,这三种理论在抽象概念的“具身性”问题上,其理论代表的“具身强度”是不同的,而支持性证据“时间”、“道德”、“语言”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抽象性。如果从“认知发生在自身、环境(包括社会)中”的社会生态观点看,理论之间也并非不可融合。概念隐喻理论(包含隐喻表征理论和隐喻结构观)更加注重身体图式和语言文化的作用,而其关于“时间”的证据则表明了外部知觉(环境)和语言文化在抽象概念表征的作用:概念模拟理论(包含知觉符号理论和索引理论)在动作和情境模拟中的争论也反映了身体和环境在认知中的密切关系。总之,抽象概念与感知信息存在紧密联系,并且两种理论有融合的迹象。

  在感知经验与抽象概念的联系机制上,概念模拟理论认为运动经验或内省信息是抽象概念获得的基础;而概念隐喻理论认为,具体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的相似关系是抽象概念获得的基础,隐喻语言起着促进作用。而语言工具理论(Languagetooltheory,Borghi&Cimatti,2010)认为语言学习、人际交流才是抽象概念获得的基础。但是,如何整合这些观点?我们认为在小心求证各种理论证据的同时,必须将身体状态、背景信息、动作、语言文化等因素纳入“具身理论”以期形成更为成熟的“具身”理论框架。同时,我们不能将概念表征看成稳定不变的心理实体,而必须从抽象概念的获得、存储和通达机制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当前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1)语言与抽象概念的关系,包括语言学习与抽象概念获得,以及语言符号与抽象概念表征的问题。比如,对于“时间表征”而言,知觉符号理论认为情景信息在抽象概念获得中才是重要的,感知经验对时间表征起着重要作用;而隐喻结构理论认为,隐喻语言的使用和对感知经验的思考才是时间表征的关键,感知经验本身并不影响时间表征;而语言工具理论认为时间词的使用才是时间表征习得的关键。再比如,对于“道德”概念,知觉符号理论认为情景信息是道德观念建立的关键:隐喻理论认为身体经验才是道德概念形成的基础:而语言工具理论认为,没有道德词汇的获得是不可能建立道德概念的。未来研究可以将知觉经验和语言习得作为抽象概念表征中的变量进行研究,对于解决语言与认知的问题非常有益。

  (2)关于儿童发展和特殊人群的抽象概念表征研究。尽管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在获得语言之前,已经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客体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社会交流和语言学习对儿童的客体认知(例如A非B错误的发展)和社会认知(例如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已有研究表明,抽象概念的知觉表征对儿童抽象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概念系统与感觉运动系统同步发展,许多抽象概念建立在从具体经验中获得的图式之上,抽象概念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感觉运动经验。例如具体物体和空间关系被认为在儿童数学思维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因此,语言和知觉系统对于抽象概念习得和表征的影响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儿童和特殊人群将成为重要的检验对象。特别是特殊人群,其感知通达的丧失是否影响其概念表征的习得已经是研究的重要课题。已有研究表明,聋人空间组织表征与常人不同,盲人颜色组织表征也于常人不同。尤其重要的是,聋人由于符号语言习得困难和手语的使用,都影响了其概念组织。而与此同时,其惯常的手语习得与其表征方式是否影响了其认知方式,我们还有待探讨,特别是手语习得对其空间表征和时间表征习得影响的文献还比较少,未来研究可以就这个方面做具体的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luojixuelw/2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