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美术论文

西方绘画中光线与色彩的表现

发布时间:2020-10-28 10:49:09更新时间:2020-10-28 10:49:09 1

  自从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出现,光线与色彩便在绘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绘画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光线与色彩已经不再是大多数画家关注的重点,但是对光线与色彩的运用已融入画家的骨子里,并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因素,映射画家的心理和情感世界。

西方绘画中光线与色彩的表现

  一、西方绘画中光与色的传承

  自人类文明出现,绘画这种艺术形式便开始出现。最早的绘画是洞窟壁画,这种绘画形式通常是出于某种目的在石壁上作画,表现内容通常是狩猎或劳动的场面。其中的色彩,通常是先民感受到的倾向性颜色,如褐色、黑色、棕色;光线的表现可能依靠简单颜色的平涂,因为厚度不一样而产生光影,使画面产生生动的效果。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古希腊艺术出现并深刻影响之后的古罗马艺术,那时的绘画通常用来装饰贵族的大型建筑。如,壁画可以保证颜色经久不衰,画面也更加写实,现存主要作品如《珀耳塞福涅被劫》。在古罗马的庞贝城,一些建筑的装饰画中可见古希腊艺术的影子,但是古罗马时期的绘画比古希腊绘画更加接近客观实体,如《面包师夫妇》,其画面光线柔和、自然,色调十分和谐,画中人物刻画生动,暗部颜色透亮,高光明确且具有较强的光线感和体积感。进入中世纪,西方大部分艺术创作为宗教服务,绘画作品主要表现宗教文化,色彩比较单一,主要为黑色、红色、黄色。画面中的人物表情比较严肃,背景缺少空间感,但这恰好可以营造宗教气氛。哥特式教堂内有装饰画,光线穿透彩窗投射在画面上,使画面更具神秘感。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开始脱离宗教的束缚,重新回归自然、尊重人性的艺术真实性,代表性画家如乔托。乔托采用写实技法,用自然、真实的景物代替虚幻的神秘,虽然人物、背景处理还稍显呆板,但画家注重人物之间的关系,光线与色彩主要用来表现空间。马萨乔继承了乔托的理念,并进一步创新发展,其画作中的明暗更加清晰,画面中地面产生的阴影使画作的真实性大增,自然的形态被具体地表达出来。马萨乔通常采用一个集中光源,且光线的角度固定。波提切利进一步借鉴马萨乔的用光形式,作品的色彩亮丽,真实地表现了阳光下自然物体的状态。之后,达•芬奇、拉斐尔将这样的光线和色彩用法发挥到了极致,并出现了新的变化。17世纪,画家进一步强化光线的作用,画面表现出强光的黑影效果,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卡拉瓦乔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此后的伦勃朗、维米尔等都受到卡拉瓦乔的影响,形成了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透纳是印象派的先驱,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画家。19世纪,绘画理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画家开始走出画室,到阳光下寻找美,后现代主义、后印象主义开始盛行。到了20世纪,绘画形成多元化的格局,此时光线与色彩的表现不是传统的概念,也不是为了塑造造型的立体感、空间感,而是艺术家表现自身情感的重要方式。

  二、西方绘画中光线与色彩的表现

  西方绘画历史非常漫长,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西方绘画中光线与色彩的表现方式不同。但纵观西方绘画史,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绘画艺术逐步走向百家争鸣的状态。在光线与色彩的表现上,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开始逐步分成两个派别:其一是用光线和色彩造型,塑造画面的立体感、空间感;其二是基于色彩心理学原理,用不同的色彩表达情感。因此,从文艺复兴开始探究西方绘画光线与色彩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漫长的中世纪神圣光色的表现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步消失,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都发生了变化,并融入更多的现实因素和人文关怀。乔托打破了神圣光色的传统,虽然画作依然是宗教题材,但描绘的是世俗人的生活、情感,表现的是现实生活的场景。马萨乔继承了乔托的理念,用光线和色彩刻画人物的体积感、真实感以及空间感,并且开始关注人的情感。马萨乔使用光线时更突出光源的固定位置,使光线从一个固定角度投射在人物身上,进而使画面形成明晰的明暗变化,并用光线聚焦的方式突出画面中心,如《被逐出乐园》。波提切利进一步发扬了乔托的理念,他对透视学、解剖学有深刻的了解,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色彩方面,波提切利多用金色,使画面显得典雅秀丽。他晚期的作品色彩纯粹而清澈,光线呈现出漫射光的特性,如《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拉斐尔多使用漫射光线,画面上明暗层次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特别明显的分界。达•芬奇认为,画人像最佳的光线是薄暮时分的柔和光,可以使人像更加柔和,这在《蒙娜丽莎》中有明确的体现。两位画家在运用色彩方面比较纯粹,对色彩的重视程度没有光线那么高,因为他们认为色彩属于光影。从17世纪开始,画面中的光线聚焦再次盛行。卡拉瓦乔认为,光线是点明画面中心的有效方法,可以营造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画家将强光投射在中心人物上,以突出主体、烘托氛围,使画面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伦勃朗等画家都是这一派的典型代表。光的聚焦可以产生强烈的明暗变化,使明暗之间的分界更为明确。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变得明艳,受光部发亮,背光部通透,其余局部受光的强度依次被隐没于阴影中。伦勃朗的作品用光更加集中,一般集中在人物的脸部、手部等能表现人物特征的部位。与卡拉瓦乔相比,伦勃朗的画作一般采用前方顶光的方式。在明暗层次上,暗部的色彩更加丰富,为背景营造出空气感;明部用斑驳的笔触,不同的色块、颜色颗粒结合色调的微妙变化,创造出充满光感的空间。除了对集中光的运用,漫射光的运用也在逐渐被发扬光大。透纳是著名的漫射光画家,主要创作风景画和海景画,如《船驶向远方的烟雾》等。米勒多用逆光表现农民的朴实形象。逆光可使作品产生模糊的视觉效果,增强画面朴实的表现力,并营造厚重感。19世纪,人们对光线与色彩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色由光生”的理论被提出。很多画家开始到户外写生,如雷诺阿、毕沙罗等。他们用敏锐的感官感受阳光带来的色彩变化。在创作中,画家开始突出色彩的对比。马奈被视为印象派的导师。他的画作以平光为主,他用大块的深色和亮色表现强烈的对比效果,如《奥林比亚》中墨绿色、蛋黄色、黑色、红色之间的对比。平光让画面失去了一定的空间感、体积感,但进一步突出了画面中事物的轮廓。这种特性在《吹笛男孩》中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体现。画面中没有空间感,背景是一个平面,人物没有明暗变化,但外形突出。这种风格为后来的印象派画家提供了参考,印象派作品中色彩和光线都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色彩的变化更突出,画面的空间感进一步消失。如,雷诺阿的画作中到处都是耀眼的光斑和夺目的光彩。进入现代,画家进一步脱离了光线的约束,但不是不用光线,而是不再以物理的形式将光线表现出来。画家用光线表示一个物体各个部分之间的明度差别,使光线和色彩进一步统一,类似原始艺术和儿童绘画。画家在处理造型和空间上获得了极高的自由度,主观性更强,光线与色彩更多用来表达情感。特别是后印象主义画家,往往用强烈的感性色彩、夸张变形的结构表达对世界的认识。

  三、西方绘画中光与色的表达

  按照现代绘画理论,光是一切事物得以呈现的前提,有了光才有色彩。现代艺术家更注重用光线与色彩表达情感。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多使用光线与色彩塑造空间感、体积感,尽量表现客观真实。后来的画家逐步弱化光线,增强色彩,并用色彩的心理效果表达情感。光线被弱化并不代表画家不用光线,一些特殊的光线也可以表达画家的情感。特别是伦勃朗等后现实主义的代表,他们使用强烈的聚光更容易表现画面的微妙构成和强烈的精神倾向。聚光强度的灵活调整使画面呈现出微妙的精神倾向。如:伦勃朗用柔和温暖的光刻画柔美的形象,用昏暗的光表现苦难;拉图尔创造的夜间画,用强烈的烛光对比黑暗,富有神秘感。色彩具有很多意义,这是人们的理论认识越来越深入后产生的审美意趣。人们常常赋予某种颜色某种含义,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在艺术领域,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当然,绘画中色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论是强调光影还是强调色彩,实际上画家都一直在用色彩,只是后来色彩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后,画家才开始重视色彩而削弱了光影的作用。如:凡•高用色彩表现内心的激情;马蒂斯用纯粹的色彩表达个性和情感,用强烈的原色对比表现客观事物及其意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在接受视觉形象时往往对色彩更为敏感,因为色彩属于直接的光波传递,与图形相比,色彩最先进入人的视觉系统,所以色彩往往是一些画家在创作时优先考虑的视觉要素。色彩具有特殊的情感属性,可以间接地刺激人的感官,表达绘画的主题,并影响人的情绪,使观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如:红色在中国通常代表活力、喜庆、吉祥、温暖等;黄色通常代表警示、高贵、富丽等;绿色通常代表自然、安宁、健康等。

  结语

  在绘画中,光线与色彩从表现空间感、体积感,逐步转向表现情感。二者从被画家客观运用到主观运用的变化,显示了西方绘画的艺术追求,也代表了西方绘画从写实到写意的发展变化。画家创作写实绘画时会相对真实地表现光线和色彩,体现真实感,而写意绘画特别是印象派绘画不再表现真实,画家往往将情感赋予光线与色彩,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追求,二者逐步被抽象成符号。

  参考文献:

  [1]肖志慧.绘画中的光色革命.灯与照明,2018(1).

  [2]李锐.心灵的折射——光在伦勃朗油画语言中的思考.大众文艺,2017(11).

  [3]陈珍妮.东西方绘画色彩应用对比及艺术启发.美与时代(中),2018(12).

  [4]曹应秋.色彩心理效应在西方绘画中的应用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7(9).

  《西方绘画中光线与色彩的表现》来源:《美术教育研究》,作者:严海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meishulw/7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