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美术论文

小学美术鉴赏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2-03-05 10:49:33更新时间:2022-03-05 10:49:33 1

  艺术教育领域存在着两种观念之间的冲突:一种观念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另一种观念关注艺术的自我表现,强调情感和个性发展。学校美术教育要在视觉文化的自我表现、学科知识以及艺术对社会贡献等几个方面的结合点上,开拓新思路,谋求新方法,促进儿童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学校美术教育是传授视觉经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活动,主要包括美术创作教学和美术鉴赏教育两个重要方面。新一轮的美术课程改革实验,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根本使命,鉴赏教学就成为指导学生学会赏析,真正感受和理解美术的主要途径。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美术鉴赏教育对儿童健康个性发展的影响,在学校美术课程实施层面上,构筑起美术教育发展的新平台。

小学美术鉴赏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小学美术鉴赏教育是一种儿童与艺术家精神交流和审美对话的体验

  美术鉴赏包括“欣赏”和“评述”两个领域,确切地说,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课程一直沿用“欣赏”的提法。新课标加入“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后,正式采用“美术鉴赏”的提法。“欣赏”与“鉴赏”既是两个有着关联又完全不同的基本概念。

  (一)小学美术鉴赏教育目标的再认识

  2004年初,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进行了修改,将原来的“评价建议”改为“成就标准”。小学通过三个学段达到以下教育目标:第一学段,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要求学生乐于参加美术欣赏学习活动。第二学段,小学三年级到四年级,要求参加美术欣赏活动的同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第三学段,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要求关注和评价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运用适当的方法(描述、比较、分析、解释、评价等等)鉴赏美术作品。小学生有其独特的年龄特点和审美心理特征,也有着实际审美能力发展水平的层次性,教师在设计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从体验积累逐步过渡到理性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视觉认知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二)小学美术鉴赏教育内容的再提炼

  小学美术鉴赏教育的目标,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是很难完成的。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美术作品,重新组织教材,提炼教学内容,螺旋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笔者在组织和提炼教学内容时,坚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课文内容和乡土内容的有机结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内容结合进去,拓宽学生的视野。二是经典作品与当代美术作品结合。所谓经典作品是艺术发展历史长河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美术作品,对学生的审美价值趋向起着引领作用。现代作品有着一种艺术创新的倾向,两者融合才能构成学生完美的审美判断能力。三是中国绘画与西方作品的结合。东西方美术作品无论在技法上,还是情感底蕴上都存在着文化差异,我们要让学生接纳多元文化的精髓,吸取东西文化的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品位。四是多种类美术作品的结合。以前许多教师把美术与绘画等同起来,20世纪90年代,引进了“视觉艺术”概念后,美术除了绘画,还包含了雕塑、剪纸等许多艺术种类。在开展艺术鉴赏教育时,一定要把多种艺术种类融合在一起,从造型、结构、色彩、明暗、空间、肌理、对比、和谐、匀称等等方面去理解美术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审美体验的深刻性,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小学美术鉴赏教育的文化审视

  新课程改革实验在视觉文化的前提下,重新定义“美术”的概念:美术既包括作为主体的艺术家造型表现的活动和作品,也包括由造型表现活动和作品所触发的情感,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小学美术教育要倡导一种平等、民主、包容的课程文化,让学生在美术鉴赏教育中,学会倾听和对话,学会分析和思考、学会综合和兼容、学会创作和表达。美术学科课程文化观的转变,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从微观的层面说,必然影响到教学设计、课堂形式和结构,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实验关注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协调统一;关注学生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小学美术鉴赏教育不是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的改变,而是一种视觉文化视野下的教育形式的创新。

  三、小学美术鉴赏教育的模式构建和实践探索

  作为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一线教师,我始终在考虑一个现实问题——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操作行为,使用科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经过多年的努力,笔者初步探索出四种小学美术鉴赏教育的基本模式,在激发学生美术兴趣,夯实学生美术“双基”,培养学生审美等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获得教学成功感受的同时,自己对小学美术鉴赏教育研究的热情也被激活,教学反思成为自身不断进步的内需动力。

  (一)课堂经典作品引领模式

  课堂教学是美术鉴赏教育实施的主渠道,课堂经典作品引领主要依据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教师加以选择和重组。课堂经典作品引领模式分三个层次进行:首先,作品的引进和呈现,这是鉴赏的准备阶段,通过故事引进、多媒体呈现、作品比较,激活学生的审美期待心理。其次,作品的鉴赏,运用对话交流、比较分析等方法,从作品的形式、作品的内容、作品的艺术价值等视角进行探究,这一层次是鉴赏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教师备课的重点。最后,升华阶段,运用临摹仿作、整理资料等手段,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课堂经典作品引领模式,教师是引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艺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美术鉴赏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经典作品也非常关键。只有不断重复,长期积累,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美术史研究法模式

  帕森斯对审美发展阶段性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审美爱好。学前儿童喜爱自由联想,小学生喜爱情绪表达,初中以后喜爱写真写实。美术史知识的增加无疑会促使我们鉴赏作品能力的提高,教师利用学生的成长发展档案袋,开展美术史资料收集研究活动,根据美术课程单元要求,或者以作品为线索,或者以作者为线索进行美术史的探究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学生的鉴赏能力会有质的飞跃。笔者尝试了宋画主题的鉴赏教育活动,以画和诗、词、赋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艺术的魅力;还进行了齐白石主题鉴赏教育活动,让学生收集齐白石大师的生平事迹,并配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重点让学生体会“从木匠到巨匠”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充满童趣的绘画风格。在六年级进行了欧洲文艺复兴主题鉴赏教育活动,学生从中吸取精华,丰富了自己的艺术情感。

  (三)美术馆教育法模式

  我在学校建立起美术长廊,利用校内的展览来进行美术鉴赏教育活动,强化美术鉴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美术长廊分三部分:一是经典美术作品的复制品。二是吴越乡土文化的艺术作品。三是历届师生获奖作品。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就能感受到美术的艺术价值。近期还开辟了电子阅览,提供了一些音像资料和美术网站的网址,让学生课余时间查阅和学习。学校的教育资料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苏州博物馆和美术馆,让学生静心听专家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不断深化对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的理解。我组织学生参观了《齐白石画展》《江南如画———中国油画作品展》等场次,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学科的兴趣。

  (四)社团活动教育模式

  我校利用“画信”形式,建立学生社团组织,开展非指导性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安排学习时间,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学校成立了“印心画信社”,有会员的章程和活动守则。活动时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建立起了跨年级、跨班级的学习共同体。眺望中小学美术教育,一定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存,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融的灿烂美景;一定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文化相沟通的和谐蓝图;也一定是致力于多学科整合,以提高全民大众艺术素养为归宿的社会价值观新体现。美术学科教师一定要关注社会发展给学校艺术教育带来的影响,加强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教育活动的协调融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创造新的教育模式,实现美术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全民综合文化素质的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常锐伦,唐斌.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4]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小学美术鉴赏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来源:《学周刊》,作者:刘凌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meishulw/74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