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美学论文

美学论文早期油画渐入中国团体化探析

发布时间:2014-03-25 09:22:16更新时间:2014-03-25 09:25:54 1

  中国的油画是由传教士来华传入的,其作品最初是作为宣传品所用的,所以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明代是西画传入中国的最初时期;清末广东外销画在中国已比较多见,作品除了宗教色彩之外,还具有明显的政治和经济倾向;20世纪的西方画坛,现代绘画的各种主义、流派争先恐后涌现,展示了油画艺术的多元时代,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等各种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产生,给西方油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时期的油画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存在,而且在技法、材料、造型等许多方面成为一种传达人文精神和表达思想观念的手段。然而在中国20世纪初“西学东渐”进一步促进了西画在中国的传播,并且此时开始将西方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质的油画真正传入中国,从而使西方油画在中国达到了巅峰状态。

  【摘要】中国早期的油画可谓是个混血儿,虽是个混血儿,但不知混在什么地方,这是本文着重浅析的重要内容。中国早期的油画从中西融合主义的问题及西画中的融合思潮,乃至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实践等等无不反应中国早期的油画发展是一个曲折、分不清青红、不断争论,甚至到了分庭抗礼时还在争论是否重写实还是重表现的问题。油画业界在诞生之时,便肩负重大的历史与社会使命,改变中国的绘画现状。本文旨在通过对早期中国早期油画在中国发展的轨迹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其演变的表象过程和内在原因。同时思考油画界在中国的艺术价值及其未来在中国发展的多元性,从而为推动油画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油画与中国本土化的国画的实质看是工具与材质不同,但该所反应的问题本质该是同源。

  【关键词】中国20世纪初,油画

  一、中国早期的油画中西融合

  曾自以为是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遭到西方文化列强的植入,落后就挨打。此时由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升温,20世纪西洋画也入侵了,从而促进了各种油画社团的成立,油画社团作为油画家的活动形式对中国的油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对早期油画画坛的发展产生了近乎决定性的影响,油画家通过社团宣传自己的作品、交流艺术、切磋技艺、组织画展、出版刊物,同时也通过社团维护自己的权益。尤其是中国早期油画在一批批留学回国的艺术家的推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建立了社团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团现象是近代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社团的兴起、发展、繁荣与盛衰,反映了近代社会文化的变迁,更是近代艺术发展的直接体现。某种意义上说,油画社团是近代油画艺术发展状况的缩影,也是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油画社团在早期的蓬勃兴起,不仅意味着群体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活动对艺术家个体的思想和创作的制约更为明显,而且意味着油画艺术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大背景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一时期,诸如油画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油画思潮的涌起与传播、西画观念的转变等等,无不与油画社团的发展有关。所以,对油画社团的研究为研究近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填补了些许的空白。另外,对早期油画社团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地梳理出中国油画在艺术史中的历史地位。

  20世纪初期,“西学东渐”的推行引发了油画艺术在中国本土的广泛传播与发展。油画艺术作为外来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审美意识,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美术观念不同,油画艺术对于客观物象真实再现的特色语言,使得国人开阔了眼界,重新界定并拓展了新的审美范畴。大批的留学生前往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留学,油画这才真正传入中国,并开始大范围传播。主观上,留学生们从西方学习绘画,是为了改善中国绘画的困境,但客观上,却使油画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如果说明清之际的油画传播是被动的,那么此时,中国人对于油画的寻求与学习完全是主动的姿态。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混乱社会动荡。画家们意识到,仅靠个人的力量去改变中国的绘画现状是艰难的。于是,学成归来的艺术家们成立众多的美术团体,共同努力。正如1930年,《时代美术社对全国美术家宣言》中所呼吁的:“时代的青年应当充当时代的前驱,时代的美术应该向着时代民众去宣传。中国的美术既是这样的落后,那么新兴美术运动机轮不得不肩负在我们肩上了。团结起来吧!青年美术诸君!团结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个人生活是自己的灭亡。起来!把我们的新兴美术运动扩大起来!”此宣言道出了当时美术热血青年的心声:结社共同努力,改变中国美术的现状。

  二、中国早期的油画西方融合

  中西融合的思潮是在20世纪初期,多种相关知识、学科的融合,同时也说明了油画运动在此时得到迅速发展,中西油画的融合不仅是小环境“美术”中的问题,而是中国这种忘我自大的大环境下产生的现实问题。

  中国油画的产生在国内主要团体的运用上,就是涉及表现主义与写实主义之争,洋画运动发展到了后期,当写实主义的样式完全移植到中国时,就关乎“艺术为人生”的观念挂钩了,与救亡图存的民众思想相呼应,那么,写实主义在中国就获得了强大的刺激,其创作和接受的范围就迅速在中国本土蔓延。如徐悲鸿等写实主义画家,他们逐渐开始拓展新的绘画方式,在本土中寻找新的出路,用以回应中国社会现实的特有情况。总之,写实主义样式在中国本土蔓延,无疑为中国油画的本土创作了有利条件,意味着油画本土化的决定性的意义。写实主义风格的运用,从社会环境方面看,已经确保这种写实主义在中国发展,是艺术选择与社会选择的共同体。在此潮流中,西画东渐的样式移植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画家的个体,能够左右这种植入式的发展,得到了国人现代精神的中国洋画,新的洋画生命从此开始诞生了。

  正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油画家,通过各自的油画实践,逐渐摸索出本土相关的西画重要融合模式,在写实主义以表现主义观念上,他们创作的观念和手法都具有现实中国化了,把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运用于西画中,恰恰这就是西画中的一种为社会和时代所选择的中西融合成功的价值所向。

  三、中国早期的油画本土化

  中国油画本土化的进程。是逐渐以融合主义的面貌,体现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实践过程。在20世纪上半期以洋画运动为代表西画东渐过程中,油画作为西学东惭的重要文化样式,通过留学生的传播,在中国本土进行了异于以往局部参照的大面积移植,而其中中国油画家即以多种个体行为,进行着中国油画本土化的早期尝试。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明代万历年间,是植入式的运用;第二个时期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摸索时期,交替曲折中的运用;第三个时期是近代时期,有识志士者的拓荒,由李毅士、徐悲鸿等的开创。前两个时期都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授西画,直至近代,中国有很多的留学生被派往日本和欧洲留学,这些留学归国的学子推动了中国油画的多元化发展,也使中国油画达到了巅峰,并且建立了很多的社团来维护和促进中国油画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画家依据自身的创作个性分化为不同的创作团体,如“艺术运动社”、“决澜社”、“天马会”等等。中国早期油画社团的成立即缘起于第三个时期,从1915中国第一个油画社团的成立到1949年油画社团的活动高峰。

  这次本土化实践的中心特质,是延安美术的延续化和正规化,是在新中国成立的新的历史时期,以政府行为为标志,自觉地实施血统一的反映中国革命历史内容的主题性创作。中国“执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针,在20世纪中期以普及为主要目标,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求得提高,美术各门类都是如此,油画也是一样,美术教育也不例外。油画在50年代所受到的重视,超过了其他画种,这是因为大陆油画家中的大部分,历来主张现实主义或靠近现实主义,当然人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并不是一致的。而当时的美术领导者认为油画这种绘画工具所形成的写实技巧,超过了其他画种,对描写现实生活有较强的表现力。许多人认为油画这种特性,是大众所理解而乐于接受的,因此是有利于普及的,普及油画的第一个措施,便是从1951年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创作的‘革命历史画’,此后曾多次进行成批的这类历史画创作。

  从抗战前后的个体行为转向集体行为,从解放前后的集体行为向政府行为,我们可以察觉其中自觉性程度的变化,这种自觉性的变化,表明了中国油画的早期本土化尝试,已经具有了融合主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的表现,就是体现在其民族性和大众化价值和意义的突出和强调,就其民族性而言,“中国人所画的西画,仍可称为中国人的绘画,虽则所利用的是西洋的方法和工具,但因为作者是中国人,他的民族性不会出新方法而失去,在中国人的西画上,也同样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民族性。其所表现者,也还是中国作家的精神,思想等题材,所以中国的研究西画者,不应只以追从为满足,而应善于吸收西画法的特长,把民族艺术的宝贵精神发挥于中国的新绘画上。这样,自然会产生足以发扬我国艺术精神的新画派。”就其大众化而言,今后艺术的趋势,应是为社会大众而制作了。我们不但要使大多数人民能够欣赏,而且还要具有教育的使命,在内容方面讲,必须具有大多数人民所能接受的现实生活,在表现形式方面讲,是应当力求写实的精神。而20世纪中国油画本土化的早期尝试,由此显现其应有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价值所在。

  结论

  由此可见,中国油画业界自清末才逐渐形成,是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激烈碰撞产生的。油画表现的传统形式、融合形式、大众形式、西方形式、最后产生本土现状主义诞生,从欧式西化的油画流入中国,到变成自己的、本民族的血液化的油画,可以说,由外来的油画变成自己的本土油画血液,这是我们将油画本土化发展的必然方向,这正是油画中土化发展的蓝图,这恰恰是本民族文化的层面和政治、经济形态的背景研究的发展全景。这是进入中国油画业界的重要学术意义,反思与探索的印证。

  参考文献

  [1]闻立鹏主编:《20世纪中国油画》,北京摄影出版社,2001年。

  [2]胡荣著:《从<新青年到决澜社>—中国现代先锋文艺研究(1919—1935)》,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3]舒新城著:《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

  [4]丁悚著:《上海早期的西洋画美术教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5]郑工编著:《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

  [6]范铁权著:《近代中国科学社团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

  [7]李超著:《中国早期油画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8]乔志强著:《中国近代绘画社团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meixuelw/3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