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美学论文

界牌镇“火灯节”民俗节日的整体性保护探索

发布时间:2022-04-18 11:26:50更新时间:2022-04-18 11:26:50 1

  “火灯节”是湖南省衡阳市界牌镇人民世代相承的节日庆典活动,是界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灯节”发展至今,独有的节日氛围正逐渐消失,火灯文化不断黯淡。为寻求 “火灯节”整体性保护措施,采用了田野考察、文献分析等方法,对界牌镇“火灯节”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发现, “火灯节”因经济文化发展面临着管理不善、地域生态环境变迁、传承危机、认同感下降等困境。针对“火灯节”目前面临的困境,从整体性保护视野出发,提出了通过政府帮扶来管理,通过公共宣传重建“火灯节”人文环境,通过旅游和瓷器产业打造文化符号、带来经济价值等 3 条路径,为“火灯节”整体的可持续性保护与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界牌镇“火灯节”民俗节日的整体性保护探索

  1 火灯节发展概况

  1.1 火文化与界牌镇火是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人类很久以前就对火有了特殊的敬意与崇拜。火带来光明的同时,也带来了文明。衡阳是中国火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最先、最深打上火神崇拜烙印的地方。据《山海经》记载,华夏族上古神话人物祝融的居所就是今天位于衡阳的南岳衡山。祝融,也就是赤帝,后人尊称其为火神,在古语中,“祝”是祝祷,“融”是光明,在神话传说中,他不但传下了火种,并且教会了人类使用火的方法。《路史·前纪》记载“祝融氏葬衡山之阳,是以名之”。新编《南岳志》记载,祝融峰是南岳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和主峰。祝融死后,葬于南岳衡山,世人为了纪念他的巨大贡献,将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这是当地人对火的敬意,是地域特有的文化现象。界牌镇为衡山县下辖的镇级别行政单位,扼衡阳县北大门,得南岳之灵气,人杰地灵,物产丰饶,自古以瓷器闻名于世,有“湘南瓷都”的美誉。早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界瓷研究所生产的釉下五彩瓷曾风靡一时,是世界收藏陶瓷最多的品种之一,融艺术性、观赏性、文化价值于一体,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人文资源非常丰富。

  1.2“火灯节”概况 “火灯节”历史悠久,约有 600 多年的历史。追溯界牌“火灯节”的由来,首先要从圣寿寺说起。圣寿寺原名圣寿庵,只供奉南岳圣帝与寿佛。相传“寿佛”圆寂 500 年后,也就是明朝永乐年间,界牌镇地区连续多年遭受虫灾,村民不堪其扰,“寿佛”托梦给界牌镇的居民们,说耍火灯可以消除虫灾,于是界牌镇的村民试着耍火灯,果真虫灾消除,村民们喜迎丰收[1]。后来当地村民为祈求风调雨顺、生产丰收、和谐稳定,也为了表达对火神和寿佛的尊敬和感激,自发性地在每年二月初七晚上举行围绕火为中心的火灯活动,游街走巷玩耍火灯。“火灯节”现已传承 600 余年,成为界牌镇的重要民间特色习俗活动。2011 年 12 月,界牌“火灯节”被列入衡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 年 12 月,界牌“火灯节”传承人唐玉成先生被列入衡阳市第二批非遗传承人名录。

  1.3“火灯节”的意义 “火灯节”是界牌镇由来已久的一项民俗活动,是村民对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社稷安宁的向往和期待,是村民们心灵的寄托,表达了村民的感恩之情。“火灯节”中最主要的庆典道具是牌灯、花灯,道具数量多且不限男女老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参与进来沾染福气,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祈愿;燃火、点烛寄托了用火消除虫灾、祈求丰收的愿望;“抬古城”是游行队伍中表演的节目,上面坐着童男童女,主要展现优生优育、求子的期盼,还表达着对未来的祝愿。对满足界牌镇村民的精神需求而言,“火灯节”活动在长期以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火灯活动把美好祝福散播给百姓,不但丰富了界牌人民的生活,也增强了界牌镇人民的凝聚力。

  2“火灯节”整体性保护困境

  2.1 当地政府没有做好非遗管理与宣传工作即使“火灯节”早已成功申报,成为市级非遗项目,得到了重视,但是后续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湖南省非遗地方性法规解读指出,非遗保护工作有普遍的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的现象。目前“火灯节”的传承还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在保存好文本记录的基础上,还需要开展管理与宣传的工作,人员机构的设置以及经费保障等方面还有待解决;也还没有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划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保护工作仅仅停留在个别部门,还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形成政府主导、各部门配合、社会公众参与的局面,缺乏长期长效保护制度。

  2.2 地域生态环境变迁,青壮年流失严重界牌镇离衡阳市区有约两到三小时车程,地处较偏远,镇上经济不发达,以农业生产为主,物价也相对较低。主街道两边是商铺,过了主街就是大片农田,镇上还有大量的土砖房屋。空旷的街道旁房屋大门紧闭,人烟稀少,仅早晚的菜市场里有一番热闹景象。在走访调查中作者了解到,界牌镇青壮年流失严重,大多是老人带着孙子、孙女在家务农,青壮年向地级市或者省会城市流动。

  2.3 缺乏对非遗的认同感与参与度,自发的传统活动变得被动 “火灯节”在农耕文明时期寄托了村民对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期望,满足了当地村民的精神需求,但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村民们广泛接受了普及教育,也与时俱进地用起了各种工具,拥有了更完善的农业知识和工具来对抗虫灾、提升产量,不需要再祈福庄稼不生害虫、丰产丰收。村民们在闲时也有广泛的空间来进行业余活动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如看书、参与聚会活动、玩游戏、上网学习等。在满足当地村民精神需求这个层面,“火灯节”的重要性大不如前。“火灯节”在历年的组织表演中,活动的工具和活动形式通过口传身授代代相传,农耕时期的“火灯节”传承形式呈现出自发性、公共性的特征。据“火灯节”传承人唐玉成先生介绍,“火灯节”这个自发为寿佛庆生、祈求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如今已经不自发了。老一辈的参与火灯组织、游灯会的人年纪渐渐大了,无法再组织或参与火灯活动,而年轻人没有被这种文化熏陶,不会自主参与进来。唐玉成先生说道:“以前都是大家一伙儿在一块自发把这个节日搞好,现在都要我去喊人来参与、喊人来组织活动了。”

  3“火灯节”整体性保护策略

  整体性保护就是保持人文和自然环境相协调,非遗保护不仅要关注单个的技艺,还要跟整个生态系统相联系[5]。文化不是独立的,文化应与周边环境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的关系。非遗保护要从整体规划的视角去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延伸文化、衍生文化,尽可能面面俱到地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火灯节” 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动的、发展的,对其保护不能仅停留在技艺传承上,也要考虑其生态系统是否保护得当,是否能有效顺应“火灯节”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火灯节”的整体性保护目前面临管理不善、地域生态环境变迁、传承危机、认同感下降等困境。这些困境相互联系、层层推进:由时代发展引起了地域生态变迁,地域生态变迁引起了青年人口外流,进而导致了“火灯节”认同感下降与传承危机,要想摆脱困境,必须一一解决目前的问题。应从政府政策入手,帮助建立健全 “火灯节”保护体系,保障传承人的生活水平;从人文环境入手,帮助民众了解“火灯节”文化内涵及意义,合理开展技艺学习趣味活动;与当地著名旅游景点、企业等合作共建推广“火灯节”,建设旅游路线,提供就业岗位,打造“火灯节”文化符号,重建“火灯节”文化生态保护圈。

  3.1 政府帮扶政府首先要完善名录收集和保护管理等工作,明确权责,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可追溯,在原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火灯节”的支持和引导,提供系统而长远的发展路径,整合各方资源,给予资金支持、市场引领、人才培养、文化宣传和街区重建等帮助[6]。对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的现象重点处理。明确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例如: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须制定并监督实施该非遗项目的具体、明确到部门或人的保护及传承计划,包括系统、整体的收集、保管该非遗项目的实物及文本、数字资料及所依存的环境并登记、整理、分类保存。非遗项目传承人要保护、保留目前所掌握的技艺、知识、表现形式和有关原始资料、实物、场所等。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非遗项目传承人应该同心协力、集思广益,共同努力以确保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不断传承。

  3.2 重建“火灯节”人文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当地的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享有者,是真正的主人。提高社区民众在保护实践中的参与度是整体性保护的重要举措[8]。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9]。界牌镇的居民是“火灯节”非遗保护的中坚力量,是实现整体性保护的重要一环,必须在当地加大宣传力度,强调“火灯节”是当地的一张响亮的名片,提高民众的自觉性和自豪感。 3.2.1 重建公共文化环境 政府、居委会和村委会可以定期举办如 “火灯文化进社区”“火灯工艺了解及实践”“火灯比赛”“火灯文化戏台表演”等相关活动,让居民了解“火灯节”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变化,掌握基础的灯笼制作等,营造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氛围,让当地民众了解并自觉维护火灯文化;也可以组建“火灯节”数字化线上线下博物馆,通过图片、文字、视频以及新兴技术等拓宽非遗表现途径,让“火灯节”的魅力有更多对外宣传的渠道;还可以把火灯文化融入生活,如设立“火灯节”文化墙、“火灯节”文化元素相关的路灯、火灯制作体验工坊等。 3.2.2 重建校园文化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精神,教育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途径。可以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让当地青少年了解“火灯节”的文化知识,并通过青少年再次传播;还可开展趣味手工课程,教学生如何把竹子制成形态各异又栩栩如生的灯笼,学生做出来的灯笼可以长期在校园内展示,引导学生关注非遗文化,自觉宣传家乡名片“火灯节”。

  3.3 建立旅游线路,联动当地优势产业,打造“火灯节” 文化符号政府帮扶固然重要,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非遗文化不仅要通过政府保护,更要自力更生。政府应该协助拓宽非遗的发展空间,与非遗传承人、当地民众共同携手把当地的“火灯节” 节日庆典在众多网络媒体及各个平台上宣传出去,扩大“火灯节” 的影响,让更多的游客参与进来,把非遗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3.3.1 打造旅游路线 “火灯节”这样的节日形式可以打造成旅游特色。“火灯节”庙会活动声势浩大、形式多样,活动内容各有特色和寓意,这都可以作为特色吸引各地的游客前来参与,传播幸福、感受欢快的氛围。除了让游客参与“火灯节”之外,还可以建设非遗旅游线路,对沿线的人文景观、历史景观进行梳理和保护,提供戏台表演和纪念品购买,彰显火灯文化,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使非遗资源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南岳衡山是衡阳市的 5A 级景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据衡阳新闻联播报道: 2021 年国庆假期期间,南岳衡山接待游客逾 63 万人次。南岳衡山是中国火文化的发源地,与“火灯节”也息息相关,且来南岳旅游的游客许多为祈福而来,衡山和“火灯节”受众统一,可以在衡山景区设立“火灯节”活动的文化墙和班车,宣传界牌镇“火灯节”并打通路线,通过南岳旅游的辐射影响,为界牌镇带来旅游人次,牵动当地发展。 3.3.2 联动当地优势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只有与新时代相联结,才能实现时间与空间的深切联系[10]。“火灯节”的活动形式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没有相关的消费产品承载,也就没有消费市场。在现代消费市场下,可以将吉祥寓意、传统技艺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和日常生活用品中,积极开发文创及带有吉祥寓意的特色周边产品,打造“火灯节”文化品牌,扩展产业链条、融合发展、招商引资、带动经济,扩大“火灯节”活动的辐射影响[11]。界牌镇于 2015 年成立了界牌陶瓷工业园,是全国陶瓷泥标准化研发先导区、湖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陶瓷工业园对带动片区开发、提供就业、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打造“火灯节”文化符号,可与界牌镇的瓷厂合作,在瓷器外形、图案和配色上进行设计,推出联名的带有“火灯节”文化的瓷器。一方面对外销售瓷器产品宣传了界牌镇的“火灯节”;另一方面参与“火灯节”的游客也可以购买界牌镇生产的瓷器文创产品,让界牌镇的两张名片相辅相成,共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4 结语

  “火灯节”传承 600 余年,为界牌镇人民带来了吉祥、幸福,寄托了界牌镇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希望,承载着传播界牌民俗文化与精神的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火灯节”需要以政府帮扶为基础,通过重建“火灯节”人文环境、建立旅游线路、联动当地优势产业等措施,打造“火灯节”文化符号,唤醒界牌人民对“火灯文化” 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文化认同、文化宣传、经济发展多丰收,推动“火灯节”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楚苹. 民俗奇葩——湖南省衡阳县界牌火灯节[A].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2011-2013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

  [2] 衡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衡阳县界牌“火灯节”薪尽火传六百多年[EB/OL].(2017-03-07)[2021-05-07]. https://www.hengyang. gov.cn/xxgk/xsqxxgkml/hyx/gzdt/20200112/i117803.html

  《界牌镇“火灯节”民俗节日的整体性保护探索》来源:《湖南包装》,作者:王洪阁 廖双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meixuelw/7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