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农业论文发表

湟源县城镇建设调研报告-职称论文

发布时间:2011-03-03 09:53:37更新时间:2011-03-03 09:54:45 1

湟源县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青海省湟源县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局
韩生彪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城镇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做好建设城镇的大文章,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抓西部大开发良好历史机遇,增强城镇载体功能,提高城镇品位。通过多渠道投入,把规划、建设和管理紧紧融为一体,以拓宽、增设街道为重点,以拆除违章建筑,重塑“小北京”形象为目的,使县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修建改造了县城主要街道,铺垫了人行道,改造了下水管网和雨水沟,使县城道路网络纵横。同时,在主要街道两旁栽植了上万株观赏遮阴树木,县城绿地面积达到了120公顷。还大力实施了以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整洁工程”,以优化交通秩序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以创造高品位夜景、亮化城镇为主要内容的“夜景照明工程”,初步形成了“城在林中,街在绿中,人在景中”的格局。
一、 城镇建设的现状
(一) 整体现状
湟源县城是西宁市卫星城市之一,距省会西宁50公里,是我省通往牧区的交通要道。青藏铁路线,国道109线和315线贯穿全境,紧系县城,地理位置南接海南州,西连海北州,东与省会西宁相邻,有着十分便 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根据国务院关于“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湟源县被省上列为重点发展的小城市之一。湟源县城镇居民住户按人口比例计算,位居全省首位,加之城镇变革的特殊性,湟源县城镇建设发展相对缓慢,历史遗留的老街道占县城全部用地的三分之一以上。根据调查,湟源县东、南、西三个出口建成时间长,路面老化失修,路基变形,出现横向裂缝、网裂、坑洼、脱皮、拥包等现象,加之缺乏排水设施,路段两侧商业网点特别是餐饮网点密布,每天都有大量的污水积水路面,对路面损害很大。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城镇建设规划的不断完善,改造县城三个重点出口道路,照明及排水等基础设施,有利于城镇交通条件的改善,改善道路总体布局杂乱无章的现状,从而,增强城镇的整体服务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湟源县历届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县城形象和城镇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全县境内青藏铁路、国道109线和315线外,共有地方道路48条,总里程373.80公里,实现村村通汽车、乡乡通县城,公路密度0.31公里/平方公里,整体路网技术等级逐年提高,公路的畅通给乡村带来了繁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修路积极性十分高涨.同时为了改变县城整体形象,提高城镇整体服务功能,加快了市政工程的建设,特别是县城道路的建设。近十年来,县委、县政府各级领导带头捐资,企业职工、机关干部踊跃参加,居民住户义务劳动、城建部门认真实施,先后打通了县城南大街、东环路,开通了建设西路,改造了火车站路、尕庄路等城镇道路,宽阔的道路和井然有序的高楼,给县城的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城市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我县划归西宁市管辖后,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先后争取并实施县城道路、桥梁、路灯亮化和广场等建设工程,相继完成了县城东出口、东南进出口、建设东西路、东西大街改造及南大街、明清老街、西关街、丰盛街、交通路、水利巷等道路改扩建及灯饰亮化工程,整治了万安街、公园路道路路面以及老城区九条纵横巷道路硬化和给排水改造工程;完成东出口沙沟桥、3座跨湟水河桥、东风桥、公园桥等。目前,县城内道路网体系已初具规模,城镇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同时完成垃圾处理场工程,正在实施明清老街保护性改造和湟源峡石刻文化走廊等工程。以上工程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城区人居环境,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镇载体功能得到了加强,为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
(1) 东大街出口
东大街出口和东西大街垂直相连,南北走向长100米,道路宽12米,两侧设有人行道,路纵坡在7%以上,以小半径反向曲线与109国道相连,东侧是单位,居民区和商店,有挡土墙,西侧是东沙沟,有防洪墙,该路段最初修建于1952年,1972年在整治的基础上铺筑了沥青表处面层,延用至2000年。根据调查,油路面老化,出现横向裂缝、网裂、坑槽、脱皮、拥包等公路病害,维修费用居高不下。2001年投资402.4万元改扩建了县城东出口,全长293米,宽14米,现浇砼路面4303平方米,人行道铺设彩砖1990平方米,护岸档土墙及路基档土墙306米,雨排水暗沟265米,花岗岩栏板276.8平方米,安装路灯28盏,修建绿地广场和中心花园一处,面积5966平方米,修建净跨10米2孔钢筋混凝土桥梁1座,并整治了沙沟河床。
(2) 南出口
南出口和建设东路相向相连,南北走向,道路宽26-34米,北侧紧靠铁路,路边为单位、居民区和商业网点,其中以建设东路与109国道交接处附近最为密集。由于道路狭窄,商业网点密集,成为交通堵塞和事故易发地段。2001年至2002年投资1021万元改扩建了东南进出口、南出口道路,全长1894米,宽26-34米,铺设沥青油路23785平方米,修建净跨16米3孔长60米宽34米花岗岩栏板96米的湟水桥一座,铺设人行道彩砖7894平方米,安装路灯82盏,高杆灯2座,花园1处,绿化隔离带1804米。
(3)西出口
西出口与建设西路垂直相连,南北走向道路宽10米,东侧为华电铁合金分厂,西侧为林地和耕地,最初建于1970年,部分路段为水泥路面,原为水电四局转运站专用路,长年失修。2003年投资790万元改扩建了建设东西路及西出口道路,全长1676米,铺设油路面21775平方米,铺设人行道彩砖17755平方米,埋设排水污水管道3923米,安装路灯61盏,花岗岩栏板630米;2005年投资260万元改扩建了四局桥。
(4)公园路
公园路出口与315国道垂直相连,南北走向路段长450米,北口与县城建设东西路相连,路面宽度为10米,公园路东侧为县人民公园、华电铁合金厂,西侧为波航河,北侧为湟水河及林带地,该路段建于1963年,长期以来,以砂路面维持通行,路面坑凹不平,长年来对通行车辆和行人带来不便,砂路面严重破坏。2003年投资28万元改建整治了公园路,全长503米,铺设油路面3100平方米,2004年投资7万元在公园路安装10盏金属杆路灯;2005年投资309万元改扩建了公园桥。
(5)池汉路
池汉路出口垂直于315国道,南北走向,路长1010米,北出口与西大街、火车站相连,路面宽度为9米,东西侧为林带地和农田地,该路段建于1972年,在路面无法使用的状况下,全县人民以义务劳动整治了路面,但由于阴天下雨,长期积水,路面坑多不平,车辆和行人无法通行,此路段也是县城通往315国道,315国道通往县城的备用路,由于路况差,是制约着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每年养护费居高不下。目前,池汉路无照明、无排水设施。。
(二)近年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情况
2002年以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有以下16项:
1、 总投资325万元的县城老街道路改造工程(包括西关街、人民街、丰盛街道路改建工程)。道路全长1301米,(西关街440米,人民街608米,丰盛街253米),现浇砼路面5280平方米,铺装花岗岩条石路面5774平方米,安装路灯49盏,高杆灯1座。
2、总投资135万元的交通路拓宽改造工程,全长476米,沥青油路面6000平方米。
3、总投资86.4万元的水利巷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全长371米,修建砼路面371平方米,人行道铺装彩砖1669.5平方米,安装路灯9盏,浆砌石防洪墙278米。
4、总投资52万元的万安街道路改造工程,全长1035米,铺设路面5173平方米,安装路灯10盏。
5、总投资98.5万元的县政府住宅小区以东广场绿化道路改建工程,广场面积3500平方米,道路长350米。
6、总投资20万元的东风桥头以西三角地带广场绿地工程,广场绿地面积3350平方米。
7、总投资1000万元的县城东西大街改造工程,全长2782米,铺装人行道彩砖22000平方米,安装路灯99盏,大什字安装彩灯16盏,排水管道5564米,并投资22万元资金对县城主要街道设置道路标志线及停车标志。
8、总投资 1164万元的县城垃圾处理场及环卫工程,库容91万立方米,使用年限16年。
9、总投资82万元的县城老城区纵巷道路及供排水改造整治工程,全长1550米,整治面积6655平方米,西小路安装路灯8盏。
10、总投资30万元新建县城公厕7座,恢复使用公厕11座。总投资8.2万元老街横巷改造工程,2条长300米。
11、总投资550万元的东风桥改新建工程,桥长63米,宽26米,引道长162米。
12、总投资6893万元的明清老街保护性改造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城墙、城门、牌坊、城隍庙照壁、文庙修复、民俗建筑、绿化及停车场、县衙修复改造。从2006年9月实施以来,完成了城门、第一牌坊等主体体工程,从2007年3月复工建设,正在实施停车场、绿地广场、城隍庙照碑、文庙照碑、文物展示区、修缮民俗建筑等主体工程。截止2007年5月底,完成总投资(含拆迁)达1500万元。
13、总投资2300万元的湟源峡石刻文化走廊一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石刻走廊浮雕、石刻文字、石刻公园等工程。2006年9月初开工建设,2007年3月20日复工建设,重点建设石刻公园、浮雕、绿化等工程,已完成工程量65%,完成总投资(含拆迁)达1700万元。
14、总投资650万元县城绿化工程。2005年至2006年,投资350万元,完成滨河路、政府门口、体育场门口两侧等10处片区绿化、景观工程,使县城绿化面积达12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24平方米;2007年计划投资300万元,新建绿地城隍庙西广场、石刻文化广场两处,面积1800平方米,改造绿地东出口三角绿地、青藏路三角绿地、汽车站中心花园、体育场门口花园、政府门前绿地广场等五处,面积达5000平方米,补植行道树及绿化带面积达10000平方米。
15、总投资792万元的滨河路改新建工程和总投资530万元的药水河桥改新建工程,2007年下半年争取开工建设。
16、总投资133万元的畜牧职业技术学院过街天桥工程和总投资80万元的饭店路(职校巷)改造工程,2007年5月20日开工建设。
二、近年来加快城镇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把城镇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常抓不懈。把依托315、109国道线发展地方经济和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作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县委书记为主任,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为副主任,各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镇(集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协调城镇集镇建设管理工作,为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城管委全面参与县城、各集镇的规划建设,凡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都经城管委勘察现场,认真规划和讨论通过,在重点乡镇的集镇建设中也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乡镇、城建、国土等主要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加强统一规划和指导,使这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科学有序地进行。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标准地谋划城镇建设蓝图。由于我县的城镇建设起步较晚,水平较低,规划相对滞后,给城镇建设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因素。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城镇规划建设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这项工作,就县城总体规划而言,1999年委托西安长安大学编制的县城总体规划由于牵扯县城老城区的保护和开发等原因,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多方征求意见,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结合县城地貌现状,将原县城总体规划全面向南调整,以开辟董家庄和池汉新区的思路,于2002年又委托省规划设计院重新进行修编,于2004年县城总体规划完成修编,评审,业经市政府批准,规划期限为近期2003-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规划区范围东起二架梁,西至青稞滩水源地以西1公里处,南起垃圾处理场,北至墩墩山、北极山;规划区面积约59.86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总体规划中的县城老城区、城南尕庄区、池汉区、万安万丰区、北大路、城台等六个片区7.61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规划和明清老街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工作。在集镇规划中充分考虑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编制的原则,先后编制完成了大华暨大华工业小区、日月、和平、巴燕、塔湾5个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集镇总体规划。
(三)创建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市场化、社会化的手段,在搞好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外商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房地产开发、兴办企业、公用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建设投资体制。同时,在土地出让,工程规划设计,房屋评估、贷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加大对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力度,确保了城镇建设所需用的资金。
(四)加强城镇建设管理,保证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建管并举的原则,依法搞好城镇建设的管理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城市规划法》、《建筑法》、《村庄和集镇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和“一书两证”制度要求,狠抓选址定点,设计要求、方案论证、审查发证、放线验线、竣工验收、资料归档等工作。特别在道路扩建、管线施工、住宅建设、工业布局中严格执行“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审批、统一拆迁、统一施工,使审查、定位、核准、审批、**用地手续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同时,结合“四创”活动,大力开展了城镇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使城镇建设成果得到了有效保护。
三、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我县城镇建设起点较低,城镇发展沿袭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规模不大,特色不明显,层次不高。
2、建设资金紧缺,必要的设施难以设置,建设步伐维艰。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到位不及时,政府配套资金不到位,造成工程进展缓慢。
3、工程技术人员和规划建设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工程监督指导跟不上要求,规划管理薄弱;规划经费紧缺,详细规划、专业规划和集镇规划进展缓慢。
4、城镇管理体制不顺,制约因素多,导致城镇基础设施滞后。
5、公众的整体素质还不高,破坏市政基础设施严重。
四、城镇建设发展的工作思路及主要措施
近几年来,我县紧紧抓住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促进农村人口、外州县人口进入县城稳定就业、定居为牵引,以完善城镇产业支撑为手段,以扩大现有城镇规模为途径,加快了城镇道路、供排水、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各乡镇所在地集镇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体系。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建设规模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西格铁路复线的建设对城镇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城镇建设发展提出如下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突破。
(一)今后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
以经营城镇为理念,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载体和服务功能,逐步构建以湟水河为界南北分治、相互连动、功能互补的城镇专业区体系,即把湟水河以南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以生态建设为依托的可持续发展城区;把湟水河以北建设成为设施完善、经济繁荣、以人文景观为中心的古朴典雅的城区。充分利用湟水河、药水河两条流域资源,扩大水域面积,大做露水工程,给城镇建设注入灵气,使城镇建设不在于求洋而在于精巧秀美,古朴典雅;不在于贪大而在于内涵挖掘,赋予它湟源深厚人文背景的独特个性,体现山城、古城、水城三城并举的景象。
(二)城镇建设发展中遵循的几条原则
坚持组织实施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在县城总体规划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城镇建设,不间断,不走样,不流于形式,整体推进,稳步实施,取得实效。
坚持组织领导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城市规划法》和城管法律法规效应,创造城建、城管、环保部门依法办事,从严执法的良好工作平台。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改善和提高城镇环境质量。
坚持突出重点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县情和本县社会、经济发展潜能,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城镇路网、水网、绿网和亮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改善城区现状条件,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原则。政府加大投入,强化城镇建设和管理,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制定政策,创新投入机制,走市场化融资之路,统一规划,配套建设。
坚持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原则。要注重新建建筑物艺术性和色彩美感,使之与城镇建设风格相一致。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抓紧沿街危旧房改造,逐步实施沿街建筑物穿衣戴帽及灯饰工程,使建设与造景有机结合,构建良好的城镇景观。
(三)主要措施
1、高度重视城镇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城镇规划的“龙头”作用。要按照市政府批准的县城总体规划的要求,注重规划的宏观性、前瞻性、科学性,强化规划管理,抓好控制性规划编制和规划后期的监督管理。切实加强规划效能监察,完善责任制度,提高城镇规划行政执法水平。严格实行规划审批后的公示制度,使规划实施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增强规划管理的透明度。
2、积极改善城镇基础设施,认真做好项目工作。一是抓好项目前期准备,为争取国债、贷款和招商引资作好扎实的基础工作,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二是要进一步做好一批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的筹备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城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专家论证作用,提高报批项目的成功率。四是切实落实项目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项目合同制和建设监理制,确保实施项目的质量、安全。
3、认真抓好城镇管理,提升城镇品位。按照“集中统一、协调高效”的原则,抓好城镇管理,理顺城镇管理体制。由城管部门牵头,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参加,成立城管协调机构,研究解决城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和完善城管工作保障机制以及行政执法、管理评议、考核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效率。注重把专项治理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客货交通运输秩序整顿、户外路街广告牌匾清理整顿、城镇市容市貌清理整顿、城乡结合部、铁路、公路沿线环境治理整顿等一系列的专项整顿活动,使我县的城镇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
4、不断创新经营城市理念,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整合城镇土地资本,基础设施存量,地域空间和其他经济要素资源,盘活城镇资产,搭建投融资平台。以政府推动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融集资金,确保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要。广泛动员外资、社会资金用于城镇建设,积极推行建设——经营——转让,建设——租赁——转让,转让——经营——转让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体,多元化筹集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
5、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意识。通过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和教育,大力宣传《建筑法》、《城市规划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让城镇建设管理政策、法规家喻户晓,提高广大市民和外来人员的城镇意识、文明意识、环境意识。增强城镇建设工作的透明度,在城镇建设中,广泛听取各方面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确保群众对城镇建设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充分调动、引导、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人民城镇人民建,建好城镇为人民”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城镇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gnyelwfabiao/6720.html